自然辩证法最终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 (全)有目录

目录自然辩证法-江西理工大学专用复习资料 (6)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 (6)二、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 (6)三、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6)四、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五、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7)六、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及选题的主要原则? (7)七、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7)八、如何理解否证式发展? (7)九、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7)十、技术的特征 (8)十一、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有何关系 (8)十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8)问答题 (8)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8)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8)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9)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9)5、混沌理论的定义 (9)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9)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9)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9)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10)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10)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10)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10)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1)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11)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11)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12)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12)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2)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12)20、技术创新的机制。
(P243——P244) (12)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12)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13)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13)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13)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13)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14)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14)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4)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15)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5)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15)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16)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16)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16)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16)1、自然观 (17)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17)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17)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18)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18)6、系统的定义: (18)7、系统的特点: (18)8、古代的自然观 (18)9、近代自然观 (18)10、现代自然观 (18)11、机械自然观 (18)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19)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9)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19)15、科学观 (19)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9)17、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20)18、技术、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20)19、技术的特征 (20)20、技术的性质 (20)21、技术的双重属性 (21)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21)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21)24、技术价值的特点 (21)25、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21)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27、科学与技术的整合 (22)28、科学本质属性 (22)29、科学技术一体化 (22)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23)31、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23)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23)2、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23)3、人与自然和谐 (23)4、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24)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24)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24)7、科学选题 (24)8、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24)9、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25)10、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25)1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25)1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25)13、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25)14、科学问题的意义 (26)1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26)16、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26)17、科学实验的特点 (26)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27)19、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27)20、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27)21、科学假说特征与作用 (27)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27)2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27)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27)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28)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28)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28)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29)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29)6.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主要谈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30)7.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
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1.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的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7.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8.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9.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辨证关系的总的观点。
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自然界及其人类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10.反科学: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一种伪科学论点,表达的是一种怀着批判的高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精神。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
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最终版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1.假说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吗?答:是的。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初级形态,是科学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自然科学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
自然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假说和理论不断更迭的历史。
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重要方法。
提出假说的能力可以说是具有科学创造性的标志。
科学假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起着纲领性的作用。
它在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事物的内部结构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规律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推动科学的发展。
因此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2.所有的观察陈述都是单称陈述吗?答:是的。
朴素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认为规律来自于对观察事件的重复性和规则性的归纳。
我们把对特定观察事件的描述定义为单称陈述,也叫事实。
把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都作出那种一般性的断言,这种陈述被称为全称陈述。
单称陈述是对特定的观察事件的描述,而全称陈述是对有大量的重复性观察事件做出的一般性的归纳。
两者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观察是对某一特定的事件的描述,因此具有个别性,因此是单称陈述。
3.通过机遇做出的科学发现纯属偶然吗?答:不是纯属偶然,有其必然性。
机遇是指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出乎预料的未曾见过的意外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为机遇,它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的。
机遇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的意外性持点,往往使人感到神秘莫测,似乎只有幸运者才能碰到它。
其实不然,任何机遇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认识上的根源。
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统一。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

概念:(二到六,ppt上没有)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古代自然哲学的概念?古代自然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的哲学学说。
古代人积累的自然知识综合地表现为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哲学反映着那些哲学与科学还未分化,它既是哲学,又是自然知识的特殊形态。
三.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是发明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
是改进现有或创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过程:既包括从发明到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或者称之为技术本身的创新过程,又包括经济过程、管理与组织过程。
这一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显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技术创新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其创新内容要发生变化。
四.星云假说:星云假说认为太阳起源于一片原始星云,由原始星云逐渐生成的学说。
五.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说明他们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具有时间演变的历史。
六.实用科学:古代的实用科学是尚未与技术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包含知识,知识带有明显的实用性。
简答题:一.怎样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地位和性质?自然辩证法性质:自然辩证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地位:自然辩证法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也不同于各门科学技术,但它又是两者的纽带和桥梁。
如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中间环节一样。
二.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首先,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又不像各门自然科学那样去探讨自然界某种特定运动形式的规律,而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它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代意义及方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学科性质?答:自然辩证法,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并由此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过程和辩证联系的普遍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意义: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 2)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3)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基本任务:1)辩证法作为一种发展观,它是对于客观世界与人类思维的运动发展及其规律的反应和总结。
2)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主张从事物的联系中,从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研究事物方法:(紧密结合个人工作学习的实际,思考自己工作的社会、生态、伦理意义。
)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直接对象、间接对象)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科性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3)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2、中国古代与古希腊自然哲学异同?科学发展特点及哲学思想?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答:相同点:都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不同点:古希腊科学技术指的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天文学、数学、力学、逻辑学等领域的成就。
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因而理性色彩较浓厚一些。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代表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指南针四大实用技术和农学、医药学、天文学、数学等四大实用科学。
特点:持续缓慢发展;中古时代高于西方;世界本原的虚幻性;技术精;理论性不足;重于描述,轻于解释。
这是因为中国的科学研究缺乏哲学理论指导、缺乏科学的理性传统。
哲学思想:百家争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儒、墨、道三家。
后来总体上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
儒学处于主导地位,道学亦始终延绵不绝。
一般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影响较大。
落后的原因:(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重农轻商;(2)大一统,文化专制,精神禁锢;(3)官学合一,科举制度;(4)重实用,轻理论;(5)整体直观、长于综合、短于分析的思维方式;(6)封闭、保守,西学东源的自我陶醉;(7)逻辑系统不完善(8)缺少符号化体系。
3、十九世纪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发现?答:1)1830年,英国赖尔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质渐变论。
2)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3)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于1842年提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4)维勒人工合成尿素4、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答:1)从分门别类的研究到系统研究,从收集材料到整理材料,从经验描述到理论综合。
2)科学开始独立于社会物质生产并超前于社会物质生产。
3)科学社团开始成立,学术交流开始广泛开展。
4)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深入人心。
5、科研选题与科学问题不同?科研选题的意义和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何在?答: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而课题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矛盾,还不知道如何解决。
而科研选题已经确定了研究的方法。
意义:1)选题是实现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具体任务和内容;2)选题关系着研究成果的大小和成败;3)选择有创见的科研课题,能保证科学研究的水平和价值;4)选题决定研究的途径和采用的方法;5)选题还能训练和培养研究人员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原则: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首先,要有正确的哲学指导;其次,要遵循正确的选题程序与方法。
4)可行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6)宁小勿大,量力而行 7)尽量选择交叉、边缘领域。
科学问题重要性体现在:1)从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2)从具体的科研过程来说,科学问题是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科研过程所围绕的中心。
3)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它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其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水平的标志。
6、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哪几个方面?答: (1)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和共同发展的。
一方面,科学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另一方面,科学实验又要接受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是科学实验得以进行的前提。
(2)科学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继承与创新是科学发展中的两种基本方式。
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科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3)不同理论、学术观点及学派的争论。
正确理解不同理论、学术观点及学派之间的争鸣对于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争论中,双方都力图寻找有利的论据和科学事实来论证自己的理论,揭露对方的错误,可以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最后形成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理论,可以活跃学术思想,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芽,推动科学思想的深入发展;(4)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分化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化的结果;二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7、什么是科学思维中的类比,作用是什么?答:类比是将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比较,根据对象属性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断未知事物也可能具有已知事物其他的属性的方法。
主要包括简单共存类比、因果类比、综合类比、隐喻类比。
作用是:(1)启发思路,提供线索。
(2)技术应用上的先导作用。
原则是:(1)相似原则(2)非“自我”原则(3)异中求同原则。
8、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答:1)从信息论角度看,观察不仅仅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2)从心理学角度看,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感知,必然包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赋义”的过程,离不开经验与思维的参与。
3)现代的科学观察离不开仪器的作用,而仪器作为科学理论的物化,本身就包含着理论的作用:同时,任何仪器都是有量纲的,而量纲总是从属于理论。
4)观察的结果都是用语言记录的,而语言总是联系着理论的框架。
总之,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9、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答:所谓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在观察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定的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的作用:1)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巴普洛夫关于鸟的翅膀与空气的比喻)2)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最终依据。
10、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答:1)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进行间接、概括反映的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2)非逻辑思维的含义: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对客观事物感性形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来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迅速的识别,和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3)创造性思维是人之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关键性环节,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协同作用的过程。
12、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性质?科学假说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有何意义?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性质:(1)科学性;(2)假定性;(3)假说的不完全性假说的作用(—)从科学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假说有如下三方面作用:1.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假说不仅标示出具体的研究目标,同时还指出了某种可能的研究方向,因而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不同假说间的争鸣,可以促进学术的繁荣。
(二)对科学工作者个人而言,假说具有如下两方面作用:1、假说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它可以打破信仰的禁忌,同时又能突破思维习惯以及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局限。
2、假说是调动科学工作者积极性与首创精神的好形式。
3.科学假说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12.为什么说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答: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实践检验的长期性。
一个假说的证实或证伪,往往要用很长的时间。
其二是实践检验的反复性。
一个假说,在某一时期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的结果,到了科学发展的一定阶段,又有可能证明其正确性,并且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所反复。
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如此复杂是由以下三点原因决定的:1)这是由实践检验在步骤与方式上的复杂性决定的。
2)假说检验的复杂性,还与假说自身结构上的复杂性有关。
3)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还与科学实践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有关。
13.何谓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它对现代科学发展具有哪些影响。
答:系统科学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工艺方法的总称。
作用(功能)(1)提供新的思维模式,推动科学和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
(2)提供研究复杂系统和宏大系统的有效工具。
(3)为制定最佳方案、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提供有效手段。
14.如何理解技术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技术创造的过程。
答:技术方法特点: ⑴更强的实践性:技术研究的进程则是实现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其最终成果主要是物质形态的东西。
⑵更强的社会性:技术两重性,技术方法受此影响,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各种社会因素。
⑶更强综合性: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现实自然物包括人工自然物,须恢复许多在科学研究中舍弃的因素和关系;而且技术方法常常是多种自然科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还要综合社会科学的成果。
作用: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工程设计;技术试验。
技术创新的过程:1、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阶段2、从设想变成产品的转化阶段3、新产品走向市场的阶段15、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发展的几种模式的内容答:社会条件:1)经济(经济体制、经济实力、生产水平);政治(社会制度、体制和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式);2)教育: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科技发展的状况;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技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全民科学意识的水平;3)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