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3章-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三) 反馈与控制方法
1. 反馈本为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 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 功能的过程。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 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2.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 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控制方 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 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 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 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 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 方法等等。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一)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1.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 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2. 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做是系 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 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 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 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分析,主要运用于问题不够明确、任务 范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境。
(二) 技术活动的方法
1. 技术构思方法; 2. 技术发明方法; 3. 技术试验的方法; 4. 技术预测的方法; 5. 技术评估的方法。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 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 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 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 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 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 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 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事实。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第3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研究的对象不同:人工自然物,天然自然物 活动的性质不同: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追求的目标不同:追求效益,追求真理 成果的形式不同:新产品,新知识 评价的标准不同:获利程度,求真程度 更新的速度不同:更新很快,更新很慢 作用的形式不同:直接生产力 一般或间接生产力
但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并进而认为技术与伦理、政治无涉的技术中性 论虽然符合直观,并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但却 并不全面,技术更具有价值负载性的特性。技 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 它是负载价值的。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 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 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 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 益。 如终止妊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 宗教信仰
对技术的这种相对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等思 潮的根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 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 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持这种观点者很多,如 法国学者埃吕尔、美国学者奥格本、德国学者海德 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H. Marcuse) 等。技术决定论可以依照对技术决定自然、人类社 会发展的决定程度划分为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 定论。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 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软技术 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 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从一开始, 技术决定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的确,人并 不是完全泯灭在技术之中。
现代的“技术”——物质手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能够代替人类劳动的机器 被制造出来了。以前单靠经验、技能不能办到的 事,现在由于机器的工作而能够容易地办到了。 机器作为一种劳动手段,扩大了人的体力,仿佛 延长了人体的四肢器官,补充和强化了人的技能、 技巧。由此,机器,包括它的初级形式——工具, 在人类劳动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在使用“技术”一词的时候, 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机器和工具等物质手段包括 进去,认为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 是人类活动 手段的总和,是所有劳动手段和工艺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第四讲 科学的本质论

4、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马克思:直接的生产力 间接的生产力 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
一般性 决定性 馈赠性
5、作为一种方法的 科学:科学方法
英国的F .Bacon:《新工 具》
M.Born:我荣获1954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与其说是 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包括 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 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括 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 想方法基础的发现。
世界是分為心和物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心是什麼﹖物又 是什麼﹖心是從屬於物 的嗎﹖還是它具有獨立的能力呢 ﹖宇宙有沒有任何的統一性或者目的呢﹖它是不是朝著 某一個目標演進的呢﹖究竟有沒有自然律呢﹖還是我們信 仰自然律僅僅是出於我們愛好 秩序的天性呢﹖人是不是 天文學家所看到的那種樣子﹐是由不純粹的碳和水化合成 的一 塊微小的東西﹐無能地在一個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 星上爬行著呢﹖還是他是哈姆雷特所 看到的那種樣子呢 ﹖也許他同時是兩者嗎﹖有沒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 而另一種是 卑賤的呢﹖還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屬虛幻無 謂呢﹖假如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它所 包含的內容 又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夠實現它呢﹖善﹐為了能夠值得 受人尊重﹐就必須 是永恆的嗎﹖
内在形式:学派 外在形式:学会、研究机构 特征:1。松散
2。共同体内,研究已成为制度化的活动,有目 标、科学规范、行为准则、精神气质。
科学共同体的精神
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有条理的怀 疑精神
Kuhn 《科学革命的结构》
J·D·Bernal 《历史上的科学》
“作为集体的有组织的机体的科学建制是一种新 兴的建制。”
哲学和科学的大部份即是由这种好奇心所 驱动的。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愿意问这类问 题,并且他们偶尔得到一些使其惊奇的答 案。我们这些离开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人 类,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 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自然辩证法-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本质教育

近年来,科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认为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美国在1996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将科学本质的相关理念放进课程标准中,另外,英国的科学教育协会,在1983年的课程改革草案中也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理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我国新颁布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必须领悟科学的本质。
因此,科学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达成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但是,对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的本质从词源学上看,英文“科学”( science)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scientia ,意思是知识、求知,即有知识,而不是误解或无知。
关于“科学是什么”,长期以来,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等一直在进行激烈的争论。
英国的科学哲学家乔治·奥威尔认为“科学一般被定义为:(1) 精确科学,如化学、物理等;(2) 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
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人类籍此获取对外界环境控制的行为模式。
按照这种观点,科学不仅包含理论知识,而且包含技术。
也有人提出: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究活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探知自然,技术的目标是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使之适应人类之需。
而美国科学促进会在其制定的“2061 计划—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中,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科学事业三个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阐述:1.科学世界观科学家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它们与自然世界的性质和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洛斯男青年立像, C550BC,大理石,C214cm 古风时期受埃及造型程式 影响,正面直立,姿态生硬, 表情千篇一律,称“古风的微 笑”
阿波罗像,又名比雷埃夫斯 男子像,550-525BC,青铜
古风时期男子雕像多为墓前
雕刻品,或为死者本人,或为死 者而立。因神人同形同性,故一 般称阿波罗像 多取站立姿势。双目下视, 两臂前伸,似有接物之意。姿态 已从直立僵化中有所突破
相互关联性思维——两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自
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事实。着力区别必然和偶然。
3.5.2 理论与经验 是否允许超自然解释。概念是否有明确的经验指称 或与经验相联系。
是否具备可检验性即可证伪性。其具体要求是可重
复性、可预测性。
3.5.3 理性与信仰
教条、形上预设或公理是否至高无上。
有无可错性。文本和应用是否停滞保守、长期不变。
信仰是否必须言说。
是否关心竞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进展;是
否极度重视违背科学常识、定论之处。 信与效的因果关系。
3.5.4 逻辑与数学 是否具备逻辑的系统性 是否关心逻辑和数学的进展。
3.5.5 主体间性
是否局限于个体体验,是否既可意会又可言传。
是否人人平等。
研究过程和手段是否公开。
3.5.6 理论的目的 是否包含价值因素。 是否仅仅出于实用目的,如人生问题。 是否靠未来灾难等维系信仰,恫吓信众。 文献对象主要是同行还是普通民众。
刮汗污的运动员,330BC,205cm,头身比为1∶8
列西普斯,Lysippos,370-310BC
掷铁饼者 米隆 C450BC 大理石 高152cm 希腊艺术进入古典时期。
线条变得柔和,并富于表情
赫格索墓碑浮雕,大理石, 149×95cm,410-400BC 罗丹:“……上面没有什么东 西能令人想到死亡。已故女子尚在 人间,好象还和人们一起生活。她
有用性与真理性之间没有属种关系:
有用性既非真理性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 真理性既非有用性的充分条件,亦非必要条件。 “有用”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难以成为普遍标 准。
似乎不能回答进一步的疑问,即何以某些理论成功而
另一些失败。
3.2.3 其他真理理论 约定论;融贯论;冗余论;行为论
3.3 科学的本质特征
胜利女神像
C200-190BC
大理石 高240公分 原立于希腊东部萨莫
色雷斯岛海边石崖,海风
吹拂,展翅欲飞,似乎表 现出人类的激情
米罗岛的维纳斯,C150-100BC 大理石,高208公分
女史箴图局部,顾恺之(345-406)
步辇图,阎立本(601-673)
吴道子(680-759)作品
知或未观察到的的事物或现象。
3.2 科学真理问题
3.2.1 符合论——符合事实的命题或理论。
困难
历史上看:真理似乎有“时间下标”。
逻辑上看,举两例:
本质主义困难(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 界限何在)。 检验困难及检验标准与实用主义难以区分。
3.2.2 实用主义——真的信念是那些富有实效的信念。
困难:
第三章 科学的本质
3.1 科学理论的功能
3.1.1 描述——对事实的有秩序的陈述的集合。
结构描述;状态变化描述
3.1.2 解释——寻找未知现象的原因、根据,将其
纳入已知的知识框架中。
因果解释(演绎-规律解释); 归纳-统计解释; 目的论解释(功能解释); 发生学解释
3.1.3 预言——根据已有理论逻辑地推导出未
倚矛的雅典娜,或哀伤的雅典娜。
460-450BC 。墓碑浮雕板, C62cm ,
1888年出土于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 雅典守护神雅典娜头戴战盔,手 持长矛,身披希腊妇女在最隆重场合
穿的凯通束腰长袍,正在哀悼阵亡的
战士 身体比例表现准确,而且还成功 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它预示着 古典盛期雕刻艺术的到来
万壑松风图 巨然,五代
3.6 (唯)科学主义
弱科学主义——科学方法万能论。自然科学方法是唯 一正确的方法,可无条件适用其他一切研究领域。因此应
该用自然科学为标准来衡量和规范其他所有领域。其他领
域或被科学同化,或被排除在知识之外。科学知识是唯一 的知识。
强科学主义——科学万能论。科学能解决人类的一切
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不过显得柔弱一些,好象支持不住,
只好坐着……”
休息的赫剌克勒斯,列西普斯, 320BC,发现于罗马喀拉浴场,此 为后期罗马大理石仿制品
自杀的高卢人,C190BC,柏加 马卫城广场 高卢人首领战败后为免阶下囚 受辱,杀死妻子后自杀。为后世广 场雕塑的范本
拉 奥 孔 群 像 , C150BC , 大 理 石 , 高 240公分 古希腊艺术家认为美 是最高原则,而极度痛苦 引起的面部扭曲是丑的, 因此应予冲淡
荷矛的战士(复制品)
C450-440BC
波利克莱特斯 Polyclitos 活动于前5世纪下半叶 作者曾写《规范》,总结人体美的 “法式”,如头与身长比例应为一比七, 重心集中于一条腿,肩稍左偏,头稍右侧 等等。该作品即被作者用于图解其法式,
并成为古典主义学派的标准人体。与菲狄
亚斯“神的雕刻家”不同,波氏被称为 “人的雕刻家” 典型体现了希腊艺术的理性特征
理性(重逻辑轻信仰)
经验(重证据轻意义) 客观(重事实轻价值) 普适(重共性轻个性) 其中理性与经验是基础。
3.4 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 科学理论与科学活动
3.5 科学划界标准 实证主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证伪主义
多元主义 “多余主义”
3.5.1 推理方式 相似性思维——两事物或事件的因果关系来自它们 是相似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