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三章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只有通过互相作用才能发挥全面的功效,所以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是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哲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五大基本范畴第一范畴:肯定和否定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秉持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属性。
世界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两种属性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物质形态。
例如,正电和负电交互作用便可以形成电流,这便是两种属性的肯定与否定的结晶。
第二范畴: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自然界中的事物虽然是经过肯定和否定的因素交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若没有外部条件的配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例如,种子虽然有自身的生长潜力,但若没有土壤、水分、气温等外部条件的配合,便难以生长出植物。
第三范畴:量与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形成和转化,必然经过不同程度的量和质的变化。
例如,水在温度低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形成冰,而在温度高于零度的情况下会变为水蒸气,这就是量和质的转化过程。
第四范畴:可能性和现实性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事物,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是否最终变为现实,则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以及量质的变化等,这就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第五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是以必然性为基础的,就像由水蒸气形成云朵、由降水形成河流一样,这些变化是按照自然界一定规律而发生的。
但是,也有许多事物是偶然发生的,例如一颗陨石从天而降,这种变化是具有偶然性的。
自然辩证法核心思想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存在,并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包括自然规律、自然现象、生命、思维等等,都是由矛盾组成的。
这些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们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全部。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认为,自然界的事物是整体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整体中发挥其作用,并受到整体的制约与支配。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2012《⾃然辩证法概论》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然观的⽅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然观、⼈⼯⾃然观和⽣态⾃然观对认识⼈与⾃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的关系?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法的运⽤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独⽴的⽣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独⽴的⽣命?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的异化和对⾃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作者进⾏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化与⼈⽂⽂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5.为什么说“科学是⼀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的、⾰命的⼒量”?6.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发展民⽣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5中国特⾊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6.怎样认识⽑泽东、邓⼩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章马克思主义⾃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然观、机械唯物主义⾃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物,为唯⼼主义的产⽣提供了借⼝,最终导致⼈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
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
它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
⏹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自然观⏹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层次性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1 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 物质实体⏹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
⏹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
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
自然辩证法123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即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区别?科学技术哲学也是研究科学技术的。
但与自然辩证法不同:1.自然辩证法包括自然观,并以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石。
科技哲学不包括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的不同:2.科技哲学一般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过程、方法等方面相对孤立地研究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研究,注重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叫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特点。
1、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于一个中间层次。
它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去探索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既不具有最高的抽象性,也不具有完全的具体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李弘毅教学计划●本课程讲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哲学●本讲义分三个部分:本体论、认识方法论科学技术的社会关系。
●本体论(自然观)主要探讨物质论、实在论及本体论在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论主要探讨在科学中的认识方法(科学观与技术观)。
●科学与社会之关系主要探讨科学技术本身的社会组织问题、伦理问题、科学与人文和宗教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等。
本讲义的教学目标●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把握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第二,系统了解科学技术思想史;●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第四,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本身的社会运行制度;●第五,正确认识哲学、文化、艺术对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计划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智能力,包括人文与科学两个方面的智慧水平;●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时间12周,36学时。
考核形式:考试绪论●自然辩证法在研究些什么问题(W h a t)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何以可能(W h y)第二节自然辩证法何以可能及其意义(历史发展)●这些研究如何进行(H o w)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要点●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 系统自然观

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系统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 能和规律,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 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 性质、功能和规律。
❖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 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 是手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 才获得它的地位。” ——黑格尔
4、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物理学家对非 线性、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普利高津提出了以耗散结构为核心的系统 自组织理论。
哈肯研究了多组分大系统怎样由无序态, 经过其中的子系统的合作运动,转变为有序结 构,建立了协同学(1969)。
艾根提出的超循环论,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形 成的自组织形式,架设了从无生命向生命过渡 的桥梁。
叶):信息学是关于系统的信息 传递和处理的科学理论。
❖ 1948年,申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 论》,宣告了信息论的诞生。申农的信 息论提炼出了包括信源、信宿、信道的 信号传输的普适模型,定义了信息量, 提出了信源编码定理等重要定理,为一 般意义上的信息传输奠定了理论基础。
❖ 1948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计算机的诞生意味着人工信息系统的出 现,它也反映了人类对系统的信息处理 本质的更深刻认识,同时也表明信息科 学有了一种技术表现形式。
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 假设——量子力学诞生。
❖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 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 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 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凸现了量 子(微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打破了 机械决定论的观念。
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展到 了人类日常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反映 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特征,表明人并 不是在自然之外的独立存在者和观察者, 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参与自然现象的; 表明人只有在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 认识自然。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

自然界是无限的,它不断地发展和演化,不断地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同时,任何一个具体的自然物都是有限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 过程。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自然界可以分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宏观世界是指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和感知到的自然界 ,如天体、地貌、生物等;微观世界是指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物质世界。
物质不灭定律表明物质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能量守恒定律则表明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熵增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中无序程度增加的规律,即自然界的演化总是向着更加无序 和混乱的方向发展。
03 自然界的系统观
自然界系统的整体性
总结词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生命的层次结构
生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层次,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生命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细 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等,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规律。
自然界的自组织和他组织
自然界中的事物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通过外部 力量的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自组织和他组织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组织方 式。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 的过程,经历了从宇宙大爆炸至今的 漫长岁月。
VS
在演化过程中,自然界经历了从无机 物到有机物,从简单生物到复杂生物 的演化历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也经 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物种大灭绝和 生态系统重组等。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定律等。这些规律揭示了自然界演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 律,是自然界演化的重要基础。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四、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层次结构 :由若干系统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 的系统再通过相干关系而构成的新系统的逐级构成 的结构关系 2、特点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纵向关 系] 同层次系统之间带有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 相干性[横向关系]使得[纵向关系]可以向更高层次 发展。如H O H2O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结构统一性 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碳、氢、氧、 氮四种基本元素,在不同生命物质中98%) 宇宙万物在基本粒子和夸克层次上具有统一性(6 夸克,6氢子,107化学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转化定律证实了统一性 物质多样性来源于演化 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
(2)演化 非细胞生命——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无脊-有脊-人 植物-菌藻-苔藓-蕨-裸子-被子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一)可逆与不可逆性 (二)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三)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 退化: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在近平衡附近,不 可逆过程的确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进化:若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 平衡区,则起到重要建设作用,产生有序结 构
(四)、系统的稳定性 1、涨落 由于要素性能偶然变异,要素耦合关系偶然起伏或 外界环境的随机干扰使得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 难始终保持在平衡中。这种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落, 叫涨落。 2、稳定 对涨落的不变性。涨落发生后,能够自动地恢复到 原来状态 3、涨落与稳定总是实现于一定条件下
3、根据人对自然的参与程度上分 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人造系统,各种机器、交通工 具等 复合系统——部分地改造、参与:农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