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 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归纳与演绎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6
本节教学要点、难点
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 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逻辑形式的思维,其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
感、直觉与顿悟等等。
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的作用很大。直觉和顿悟在创造成果突现方面尤其突出。
想象,是对过去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经验、方法
进行重新组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这种大脑中的知识、
方法的暂时思维组合与现存研究对象通过某种形式关联起
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
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
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
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
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因此,一切要以科学实践作为视角,以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和 方法论对象。
2、要注意把这样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贯彻到具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因此, 教学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的程序讲述这些思维特征;如结合科学研究的提出问题环节、观 察实验环节、建立假说环节、形成理论环节讲述这些思维的普适性与重要性。
8
一、分析和综合
(一)分析
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
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二)综合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

自然辩证法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形式与方法
(8)他在爱迪生公司之外也乱放炸弹, 显然有F.P自己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 这表明他有心理创伤,形成了反权威情 绪,乱放炸弹就是在反抗社会权威。
(9)他常年持续不断乱放炸弹,证明 他一直独身,没有人用友谊或爱情来愈 合其心理创伤。
(10)他虽无友谊,却重体面,一定是 一个衣冠楚楚的人
(11)为了制造炸弹,他宁愿独居而不住 公寓,以便隐藏和不妨碍邻居。
爱因斯坦说:“……组合作用似乎 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1)拓宽思维的广度 (2)扩大观察范围 (3)破除思维障碍(思维定势) (4)培养群体协作精神
热身练习——脑筋急转弯
发散思维练习1
两个圆、两条直线和两个三角形,可 以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
答案:
比如:从具体形象出发,可组成 “人脸”;
可从抽象角度考虑,组成等式: △○=○△;
可以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组成 “△|○○|△”,表示两山(具体) 相距一定距离(抽象)等。
发散思维练习2
请你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 构的字,写得越多越好。
答案
“土”在右方,如灶、肚、杜等:“土”在左方, 如址、墟、增等:“土”在下方,如尘、塑、堂等:
5.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与收敛式思 维的统一
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指 从同一探索对象出发,思维向不同 方向发散,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 多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 法。
发散式思维模式
所谓“一题多解”、“一事多写”、 “一物多用”等。
这种思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 一定的范围,允许对问题进行 标新立异的思考,在方向上可 以“海阔天空”、“异想天 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 知的境界。这是一种开放性的 思维,也可以理解为是从所给 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 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 输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三章

(三) 反馈与控制方法
1. 反馈本为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 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 功能的过程。反馈方法是指运用反馈概念去分析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以结果反过来影响进一步产生 事物或原因的思考方法。 2. 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 一种把握,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控制方 法有多种具体形态。控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在系统视 野中如何处理好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辩证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 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 果关系的基本方法。数学方法包括多种形式,如数学 方程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学统计方法、数学实验 方法等等。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一) 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方法 1.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进行分解,对其要素进行分 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思维与思考方法。 2. 系统综合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做是系 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整体及其要素、层次、 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 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二) 软系统方法论 软系统分析,主要运用于问题不够明确、任务 范围无法完全确定的情境。
(二) 技术活动的方法
1. 技术构思方法; 2. 技术发明方法; 3. 技术试验的方法; 4. 技术预测的方法; 5. 技术评估的方法。
四、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 历史 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 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 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 逻辑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 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 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 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事实。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等,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促进就业、改善
民生、提高国家竞争力等。
社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质 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01
演绎法
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或规律,推导出个 别结论或解释具体现象,实现从一般到 特殊的逻辑推导。
02
03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在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学认识的深化 和发展。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分析法
把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分解成简单 的组成部分或要素,分别加以研 究,以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
科学技术是国家竞争力的 核心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 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变革为科技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
社会变革为科技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持,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 。
科技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科技的发展能够改 变社会结构、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的意义
指导科技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为科技创 新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它强调科技创新必须以社会实践 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人与自然
• 1. 我该不该使用化肥农药? • 如果我是一个农民,将有两种选择,或者 使用或者不。 • 周围的人也同样有两种可能。 • 对于我来说,使用化肥农药是有利的,而 对环境的影响似乎微乎其微,所以不管周 围人使用或不使用。
• 2.公用地悲剧
• 一个古老的英国村庄,有一片向所有牧 民开放的牧场。 • 每个人计算的结果都是增加放牧牛羊的 收益会高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因而会 尽可能地增加牧牛羊的数量。 • 当牧牛羊的数量超过草地的承受能力时, 过度放牧就会导致草地逐渐枯萎耗尽, 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牛羊均饿死,同时, 牧场也不复存在。
• 生态文明包括以下内容: • 1.文化价值理念上,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认识; • 2.生产方式上,运用生态技术,改变传统的生 产方式; • 3.生活方式,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 • 4.决策和政策上,生态观念渗透在决策的过程 中。
•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 环境宣言》
• 1.结合自己的观察谈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 2.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冲突? • 3.我们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可再生资源---水土、生物、森林 不可再生资源---煤、油、矿物
三、环境污染Biblioteka •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污染对象 • 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污染机制
四、由生态危机引发的争论
•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 乐观主义: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博弈结果:
甲沉默(合作) 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 二人同服刑半年 甲即时获释;乙 服刑10年
乙认罪(背叛) 甲服刑10年;乙 二人同服刑2年 即时获释
• 六、行动起来 • 1962年Rachel 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 。卡森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杀虫剂尤其是 滴滴涕(DDT)对野生生物的危害,尤其 是造成鸟类灭绝的主要元凶。 • 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 联合国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 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 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自然辩证法 PPT 教案 第3章

自然辩证法 PPT 教案 第3章
自然界演化的科学图景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进化与退化 不可逆性(单方向) 自组织性(无序—有序) 对称破缺性(保证演化的单向性)
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必然性与偶然性 渐变性与突变型 周期性与无限性
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 发展 系统自然观的确立,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 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
时空观的补充和深化
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 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力系统相互 联系的内部属性。
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 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 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更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空间和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空间、时间与物质相 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有机整体性 动态开放性 自组织性
有机整体性
自然界任一客体都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而任一整体皆由诸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相应 功能的系统。系统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体,是结构与 功能的统一体。系统一旦集合成整体,就具有孤立要 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其特性便不再为部分特性 的总和。
系统的活动牵涉到一个交往的过程——在众多 的部分之间发出同时的、互相依存的活动。 系统一旦拆开成为孤立的元件,无论是物质的, 还是理论上的,系统特性就消失了。
动态开放性
自然界任一客体都是动态的开放系统,都在不断地与 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任何系统只有把自己保持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 能量、信息的交换的状态下,才能具有保持自身动态 稳定性的能力。 系统自身的动态稳定性,是系统有序程度的标志。
盖尔曼
所谓量子力学解释问题,是指量子测量、量 子概率和量子关联的解释。这三个解释问题的 形上学抽象就是因果性、实在性和整体性问题。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一、科学实践的方法
二、技术活动的方法
整理ppt
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 思维方法
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 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 观辩证法的反映。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抽象是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 法,也就是把事物的某一属性、关系、方面在思维中 单独地抽取出来加以认识的方法。
的自然数都是素数。但在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当n = 5 时,f (5) = 2 32 + 1 = 4294967297 = 641*6700417是一个合 数。
整理ppt
12
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它从一般性 的原理出发,对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进行分析、推理, 从而达到相应的结论。三段论是演绎方法最一般的形 式。
……
整理ppt
10
例如: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
盐酸是酸,它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硫酸是酸;

硝酸是酸; 所以,硫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比 归
硝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确证了n 种酸)
所以,所有酸都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新化合出 X 酸

所以,X 酸也能使紫罗兰花瓣变红。
整理ppt
11
例 费尔马猜想
整理ppt
5
综合是在分析基础上把对客观对象一定部分、单元、环 节、要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统一整体认识 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建立科学体系的重要方法。 近代物理学的五次大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 电磁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相对论的建立、 量子理论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本章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

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教学要点是要讲清创新思维的特性,如何把握创新思维的特性,形成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情境,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1、本节讨论了四个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特性:收敛与发散;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

2、教学重点是在讲解清楚每一个特性的基础上,讲清如何在这些两极特性间保持张力的创新思维特征。

教学难点也是如此。

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教学要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数学和系统思维是当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方面。

把握数学方法和系统思维的特征、运用的情境和条件。

培养科学抽象、建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习惯。

1、数学方法的教学重点:讨论每一种数学方法对于科学抽象、建立模型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作用,简化研究对象、条件和情境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数学可以使人精确,但过分数学化也使人远离自然,过分狭窄。

2、系统方法的教学重点:在讲述四类系统方法各自的用途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讲清系统方法的整体处理问题的视野。

3、复杂性思维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要过分简化与还原,建立多学科融贯的信念和思维。

复杂性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教学要点:把科学和技术视为一种实践性活动,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考察科学、技术研究。

这个部分增加了科学实践、技术实践、科学仪器和实验室场所对于科学研究之意义的讨论。

此部分由于吸收了科学实践哲学、新实验主义科学哲学的部分新观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1、科学实践部分的重点:改变以往对于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静态认识,指出科学实践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给科学仪器以一定地位,对于科学实验室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当代科学在实验室的情境与条件下的扩展。

难点在于自然的实验室化的影响分析。

2、技术活动部分的重点:对比科学思维指出技术思维的定域和实践特征;通过程序性技术方法的解释,指出技术活动涉及社会的不同方面,作为工程师的技术人员的技术认识与实践的意义。

技术活动的恰当性的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1、教学的重点是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为基点,构建新的重辩证思维的、重科学实践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这是一种与以往重科学理论的静态的科学理论观非常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不是科学技术方法论,而是研究的方法论,是活动的方法论。

因此,一切要以科学实践作为视角,以科学家、工程师的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和方法论对象。

2、要注意把这样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较高抽象程度的思维贯彻到具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因此,教学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的程序讲述这些思维特征;如结合科学研究的提出问题环节、观察实验环节、建立假说环节、形成理论环节讲述这些思维的普适性与重要性。

3、注意案例教学,注意对案例的重新建构和解读。

本章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恩格斯指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

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和综合(一)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的方法。

(二)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三)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

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二、归纳和演绎(一)归纳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

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的。

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

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

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三、从抽象到具体(一)抽象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二)具体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也就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

(三)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一)历史历史方法是一种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学科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二)逻辑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被人类建构的事物的本性,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常称它为“抽象思维”。

是抽象的基本形式。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

这一方法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

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

科学技术历史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①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

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得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也可以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

要创新,必须有创新思维和方法。

科学研究上和技术发明上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

在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一)收敛思维特性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

收敛性思维志在取得结果。

(二)发散思维特性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

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

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

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

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一)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