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能够掌握生字词:园子、游戏、宽、草地、树木、绿色、桃子、香甜、好奇。
3.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 能力目标:4.能够学会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5.能够根据图片和课文描述想象出具体的场景并进行表达。
6.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游戏及其场景。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7.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8.培养学生对游戏的热爱,并教育他们在游戏中注重团结和友爱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1.课文《语文园地一》的教学录音和图片。
2.学生课堂练习册。
3.教学笔记和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图片和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园地的景色以及里面可以进行的游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语文园地一》1.听录音,跟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2.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描述课文中的场景及感受。
3. 听音练习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进行简单的课文赏析。
5. 反思与讨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梳理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延伸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属于自己的“语文园地”场景图。
2.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游戏场景的短文,发挥想象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掌握了生字词,并通过朗读和赏析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1.听录音,跟读课文,每天朗读3遍。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3.写一篇五十字左右的作文,描述一次有趣的游戏场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在语文领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
武陟县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走月亮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

(4)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师:多温暖呀!那这句话“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是怎么感受的?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师:这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读读它蕴含的感情吧!生读文有的同学说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那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哪吸引了你?
二、走进中彩那天,了解“故事的起因”
1、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我这样的兴奋,但是父亲却并不高兴,哪里告诉我们?
出示小黑板: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3、读到这儿,你们心中有怎样的疑问?(学生自由发言。)
三、走进人物内心,感受矛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走月亮 教学设计

2走月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走月亮》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对童年时代美好的回忆,充满童真童趣。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为“走月亮”。
“走月亮”不同于在月光下赶路,也不是满怀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说法充满了诗意。
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得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静,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虫鸣、鸟飞、溪流、人语,无不充盈着温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很容易使学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体验,激起孩子们爱的涟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教学目标1.认识“鹅、卵”等8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生字,会写“柔和、鹅卵石”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能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4.能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自己经历的某个月下情景。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五、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作者资料;教师: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把鼻子、耳朵、眼睛都唤醒,带着它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到月光下散散步。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观潮》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和兴趣。
2. 教学过程
1.课文朗读: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逐段让学生跟读。
2.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物行
为的影响。
3.课文理解:指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子,解释生词。
4.课文操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沟通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海边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写下课文
阅读心得,进行课后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了解海潮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观潮》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字和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观潮》第2课时教案内容,祝教学顺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1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理解积累“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妙。
3、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满天繁星的美妙。
仿照课文句式,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提醒课题师:〔出示星空图片〕看到这璀璨的星空,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巴金先生也曾屡次看见这满天繁星,于是写下了经典散文——“繁星”。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词正音1、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小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三个自然段。
2、读词正音:〔1〕〔课件出示:密密麻麻、星群密布、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指名认读词语。
①〔将“昧”字标红〕看这个字,读mèi,是由一个“日”加一个“未”组成,你能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吗?〔出示:金文=“未,没有”+“日,光亮”〕②在字典里,“昧”有四种意思:①糊涂、不明白;②隐藏;③昏暗;④冒犯、冒昧。
在这个成语里,你觉得选择哪个意思最适宜?你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明确“半明半昧”词义:形容有时亮堂,有时昏暗。
〕〔2〕师:我们一起再读词语。
〔学生齐读〕我们发现这些词都是描写繁星的。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星星的词语呢?〔出示成语,齐读积累:月明星稀、群星璀璨、星光灿烂、星罗棋布、星星点点、满天星斗、繁星满天。
〕三、品读课文、想象繁星〔一〕齐读第1自然段,初步感受对繁星的“爱”1、〔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读到这些句子,你好似看到了什么画面?2、〔标红“我爱……我也爱……我最爱”〕你能用这个句式介绍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吗?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2、雅鲁藏布大峡谷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
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小组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第2-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第4、5自然段
读结合训练点
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师:中国地图、课件
生:搜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完成预习提纲
4.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拓展
1、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内容
五、总结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积累优美句段
六、限时作业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二次备课
效果检测情况
见县下发的效果检测题
教学反思
单位
单元
专题
自然奇观
课型
略读课文
任课教师
课时
2课时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主要讲解了关于身边昆虫和植物的知识,通过学习和阅读相关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特点•融入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
•融合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单元的关于昆虫和植物的基础知识。
–了解昆虫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故事,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进行表达。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昆虫和植物的特征并进行描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理解昆虫和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完整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表达方式。
难点1.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不熟悉,需要引导理解。
2.对故事情节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解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昆虫和植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之处。
引发学生对昆虫和植物的兴趣。
2. 学习1.阅读故事《昆虫的语言》,学生跟读,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故事中昆虫的情感表达,展示合作成果。
3. 操作1.带领学生一起实地探索,观察和描述身边的昆虫和植物。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培养表达能力。
4.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记忆。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昆虫或植物的文章。
2.收集昆虫或植物的图片,写出感想或文字描述。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实地观察和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四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四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模板教材名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单元名称:第一单元《大自然的声音》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章大意。
2. 能够正确运用“声音”这一概念,描述不同的声音。
3.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字词,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字词,描述不同的声音。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字词,描述不同的声音。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及课堂练习册。
2. 大型图片。
3. 声音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播放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录音带,让学生观察和聆听,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10分钟)通过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仔细听课文,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步骤三:朗读(15分钟)请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并张贴大幅课文图片,指导学生利用图片帮助记忆课文内容。
步骤四:操练(10分钟)请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册中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步骤五:检查与总结(10分钟)请学生上台朗读课文,并进行课堂小测验。
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册中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家中朗读课文。
教学延伸活动:请学生在课外观察和记录身边不同的声音,并写出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描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的字词,描述不同的声音。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1 卢沟桥的狮子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由学生根据课下查找的资料对“卢沟桥”进行简要的介绍。
在北京城西南十几公里的永定河上,有一座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
它始建于1189年,桥的总长265米,有241根望柱。
因为桥上雕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而驰名中外。
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它更因抗日战争由此开始,而成为一处革命纪念地。
这座桥就是卢沟桥(板书课题)二、观察第一幅图画1、仔细看图,桥上都有哪些景物?2、把你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说一段话。
3、谈一谈你对卢沟桥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填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 __,接着讲了,最后讲了。
2、完成思考题及填空后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后明确:(1)本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
(2)文章先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狮子多,接着讲卢沟桥上的狮子姿态万千,最后讲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4、按叙述顺序进行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意思第一段:(1)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第二段:(2—3)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第三段:(4)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有历史意义的建筑,5、认识歇后语出示:“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1)歇后语分为前后两部分,仔细观察,看看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是谜语的谜底。
后一部分是为了解释说明前一部分)(2)你还能说出几个歇后语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四、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师:上节课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卢沟桥上的狮子都是什么样子。
二、自学第二大段(一)出示自学提示: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二)小组讨论。
(三)全班交流:1、指读第二自然段。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这些狮子真有意思”作者是从大小、形状、神态来写的。
(2)细读描写狮子“形状”的句子,想一想文章都写了狮子哪几种形状?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有的:蹲坐长吼有的:低头听有的:偎依熟睡有的:藏游戏有的:按淘气(在讨论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偎依”的意思。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偎依的意思是亲热地紧挨着。
这里是指小狮子紧紧地挨着妈妈,紧密地依靠在一起。
)由学生谈一谈“你认为哪种形状最有意思?为什么?”引导学生领会到是由于作者的遣词造句、合理想象使这些石狮子活灵活现,引起读者兴趣。
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小的……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把自己看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呢?(大小不一、形态各异)(3)作者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末尾用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形态万千,远远不仅仅这五种形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形态不一的狮子。
发散练习:你能通过想象,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卢沟桥上还有什么形态的石狮子吗?3、短短的266米中,501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狮子,读到这里你想到什么?(卢沟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三、学习第三大段1、过渡:卢沟桥扬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狮子,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原因。
2、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卢沟桥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3、由同学根据课下查找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七七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查词典,联系“七七事变”理解“挑衅”的意思。
(挑衅:故意制造事端,挑起冲突。
这里是说日军找借口生事端,企图引发冲突或战争。
)4、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师:《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具体地写了狮子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特点,使我们从这些特点中体会到: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七七事变”对我们国家的影响也很大,因此使卢沟桥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这座桥同时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
附板书:2 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
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
1881年生,1936年逝世。
他是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
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
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
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
(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绍()馆()段()厉()弛()招()管()断()历()驰()(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
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
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
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
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
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
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
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
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书塾”是什么意思?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
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
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
(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四、品味词句,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
(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2)学生自学讨论。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
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
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事事”“毫不松懈”。
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
”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
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