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 层序地层学实习
地层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壳中不同时代地层的形成、分布、性质及其与地质事件的关系。
为了加深对地层学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我们选择了我国某地区进行地层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地层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掌握地层划分、对比、描述的方法;3. 提高野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了解我国地层分布及地质演化历史。
三、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为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地点为我国某地区。
四、实习内容1. 地层概述实习地区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太古宙至新生代均有出露。
本次实习主要涉及以下地层:(1)太古宙地层:以变质岩为主,如花岗片麻岩、片岩等;(2)元古宙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如白云岩、砂岩、页岩等;(3)古生代地层:以碳酸盐岩、碎屑岩为主,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4)中生代地层:以陆相沉积岩为主,如砂岩、页岩、砾岩等;(5)新生代地层:以松散沉积物为主,如砾石、砂、粘土等。
2. 地层划分与对比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包括:(1)根据岩性、构造、生物群等特征进行地层划分;(2)利用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同位素年代等方法进行地层对比;(3)掌握地层接触关系,如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3. 地层描述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层描述的方法,包括:(1)描述地层岩性、结构、构造等特征;(2)记录地层厚度、产状等参数;(3)分析地层沉积环境、形成过程等。
4. 地质演化历史实习期间,我们通过观察地层特征,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包括:(1)太古宙时期,地壳形成,岩浆活动强烈;(2)元古宙时期,地壳稳定,沉积作用显著;(3)古生代时期,海侵范围扩大,沉积岩类丰富;(4)中生代时期,地壳活动加剧,陆相沉积发育;(5)新生代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松散沉积物堆积。
五、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地层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方面:1. 地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学习地层学的重要途径;2. 地层划分与对比是地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需要掌握多种方法;3. 地层描述是地层学研究的基础,要注重观察、记录和分析;4. 地质演化历史是地层学研究的最终目标,要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地层特征。
北川实习报告

表 4 实习剖面体系域特征
体系域类型 LST SMST TST CS EHST
LHST
沉积相发育类型 碳酸盐同斜缓坡、暴露陆棚下切谷、滨岸、碳
酸盐台地、河口湾 河口湾、混积滨岸 陆源碎屑海岸、陆源碎屑陆棚、混积陆棚、碳 酸盐同斜缓坡、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 碳酸盐同斜缓坡、浅水混积陆棚、深水陆棚 陆棚、陆源碎屑陆棚、混积陆棚、碳酸盐同斜 缓坡、碳酸盐台地、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 河控三角洲、混积陆棚、碳酸盐同斜缓坡、碳 酸盐台地、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暴露陆棚
甘溪组动藻迹(垂直层面呈人字形)
图 5 北川泥盆系地层典型化石类型
3.4 沉积相类型及相演化 实习区发育河控三角洲、陆源碎屑海岸、河口湾、陆源碎屑陆棚、混积陆棚、混积
滨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同斜缓坡、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暴露陆棚下切谷等沉积相, 其物质表现特征见表 2。
沉积相演化特征方面平驿铺组是典型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相演化,甘溪组谢家湾段、 金宝石组具有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混积相演化特征,观雾山组具有陆源碎屑岩和 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相演化特征,具体特征如下:
混积特征岩石类型:砂质灰岩、砂质生屑灰岩。 岩溶成因岩石类型:岩溶角砾岩。
3
礁灰岩
砂岩
灰岩
图 3 北川泥盆系地层典型岩石类型
3.2 沉积构造类型
流动成因构造:平行层理、水平层理、槽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楔形交错层理、
冲洗交错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丘状层理、波痕、粒序层理、底冲刷构造、高
跟鞋构造、口袋装底冲刷构造。
深水缓坡、潮缘
养马坝组二台子段下部、观雾山组下部、金宝石组发育风暴流、潮下、生屑滩、生物
碳酸盐同斜缓坡 盆地、浅水缓坡 礁、泻湖、潮坪、缓坡泥、风暴流等碳酸盐同斜缓坡微相沉积,以生物(屑)灰岩、灰岩、
层序地层学课程报告(刘辉)

层序地层学课程报告(刘辉)中国地质⼤学研究⽣课程报告课程名称层序地层学教师姓名朱红涛研究⽣姓名刘辉研究⽣学号120121825研究⽣专业⽯油与天然⽓⼯程所在院系资源学院类别硕⼠⽇期2013.06.05评语年代地层图解释1.层序的体系域及特征和层序类型及特征如上图所⽰:以层序线⑤所表⽰的SB2为底界,以层序线○11所表⽰的SB1为顶界所对应的是⼀个Ⅱ型层序;以层序线○11为底界,○28为顶界构成的是⼀个具有陆架坡折盆地的Ⅰ型层序。
1.1 Ⅱ型层序的体系域及其特征⼀个完整的Ⅱ型层序⾃下⽽上可以分为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位体系域组成。
(1)陆架边缘体系域(⑤~⑦)陆架边缘体系域是在⼀个海平⾯相对上升时形成的海退地层单元,为⼀楔形体覆盖于Ⅱ型层序界⾯之上,在下伏前积拐点向陆⼀侧的陆架上沉积⽽成,以微弱前积和加积为特征。
陆架边缘体系域是由陆架和斜坡碎屑岩或碳酸盐岩组成,其陆上部分⼀般为向海增厚的陆相楔状体,⽽海相部分与低位前积复合体相似。
陆架边缘体系域的底界是⼀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岸平原或滨海和三⾓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或与之可以对⽐的整合)。
在底界为可以对⽐整合的⾯,这个底再⽣及岩相向盆地⽅向迁移所导致的、有重要意义的界⾯只表现为准层序叠置⽅式从快速前积向缓慢前积或者向加积的变化。
其顶界⾯为前积-加积陆架边缘体系域与上覆退积的海侵体系域分开的海进⾯为标志。
(2)海侵体系域(⑦~⑧)海侵体系域是在海平⾯快速上升期间,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于沉积物供给速率⽽形成的,其底界为初次海泛⾯(如上图中的⑦),顶界为最⼤海泛⾯(上图中的⑧)。
由于可容空间的快速增加和沉积物供给速率的相对减少,其⽔体向上不断加深,依次堆积较新的准层序向陆⽅向上超在层序边界之上。
海侵体系域完全是退积的,重要的沉积体系有陆棚三⾓洲、滨岸平原、富煤的海陆交互沉积、冲积和越岸冲积以及泻湖和湖泊沉积等。
海侵体系域较低位和⾼位体系域具有更低的砂泥岩⽐值,因此可以形成分布较⼴的盖层或烃源岩层。
中国地质大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对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中国地质大学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在地质勘探、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实习基地2. 实习时间:2021年5月15日-2021年5月21日3. 实习班级:地质工程专业2020级1班4. 实习指导老师:李明三、实习过程1. 第一天: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实习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明确了实习目的、实习纪律和实习要求。
随后,我们参观了实习基地,了解了基地的设施和设备。
2. 第二天:地质勘探实习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地质勘探实习。
首先,学习了地质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分组进行实地勘探。
通过观察岩层、采集样品、绘制地质剖面图等操作,掌握了地质勘探的基本技能。
3. 第三天:测量实习在测量实习环节,我们学习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进行了实地测量,掌握了测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计算方法。
4. 第四天:地质实验实习在地质实验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岩矿鉴定、岩石力学实验等基本实验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5. 第五天:野外考察实习在野外考察实习中,我们分组前往周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采集样品、分析地质现象等操作,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6. 第六天:实习总结及成果展示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分享了实习心得。
同时,展示了实习期间取得的成果,包括地质剖面图、测量数据、实验报告等。
四、实习心得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本次实习,我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团队合作是完成实习任务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地质工作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
地大西山构造实习报告

地大西山构造实习报告一、前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和实地调查技能,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质构造实习。
本次实习地点选在我校附近的地大西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二、实习内容及成果1.地层认识我们首先对地大西山地区的地层进行了认识。
根据实习点地质概括,地大西山地区地层由老到新如下: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块状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该岩石为灰色薄层状细晶白云岩,细晶结构,层理构造,风化面为灰黑色,呈刀砍状。
2.断层认识在地大西山地区,我们发现了一断层,断层两侧岩性明显不同,一侧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细晶白云岩,另一侧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薄层状细晶白云岩。
断层面较平直,断层擦痕明显,可见断层泥。
根据断层特征,我们判断这是一条正断层。
3.褶皱认识在地大西山地区,我们还发现了一褶皱,褶皱轴向近东西,核部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细晶白云岩,两翼为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薄层状细晶白云岩。
褶皱形态较平缓,可见清晰的枢纽线和轴面。
根据褶皱特征,我们判断这是一条向斜。
4.岩脉认识在地大西山地区,我们发现了一岩脉,岩脉主体为花岗岩,侵入于泥盆系上统宰格组(D3Z)的细晶白云岩中。
岩脉侵入边界清晰,可见接触带中的交代现象。
岩脉具有明显的侵入特征,如细晶结构、块状构造等。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大西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层、断层、褶皱和岩脉等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方法。
同时,我们通过实地调查,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次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性,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学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地学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我们学院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地学综合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地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野外调查、观测和记录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地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2. 培养学生野外调查、观测和记录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学基本知识: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质年代、地层、岩石、矿物、地质构造等基本知识。
2. 野外调查与观测:实习期间,我们前往实习基地,进行了野外调查和观测。
内容包括:(1)地层剖面观测:观察地层剖面,了解地层结构、岩性特征等。
(2)岩石与矿物观测:识别岩石类型、矿物种类,观察矿物特征。
(3)地质构造观测:观察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
(4)水文地质观测:了解地下水位、水质等水文地质情况。
3. 地质素描与绘图:学习地质素描技巧,绘制地层剖面图、地质构造图等。
4. 地质报告撰写:根据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过程1. 第一周:理论学习。
我们学习了地学基本知识,为野外实习做好准备。
2. 第二周:野外实习。
我们前往实习基地,进行野外调查和观测。
(1)地层剖面观测:在实习基地,我们观察了地层剖面,了解了地层结构、岩性特征等。
(2)岩石与矿物观测:在实习基地,我们识别了多种岩石类型和矿物种类,观察了矿物的特征。
(3)地质构造观测:在实习基地,我们观察了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
(4)水文地质观测:在实习基地,我们了解了地下水位、水质等水文地质情况。
(5)地质素描与绘图:在实习基地,我们学习了地质素描技巧,绘制了地层剖面图、地质构造图等。
3. 第三周:实习报告撰写。
根据实习内容,我们撰写了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1. 提高了专业素养:通过实习,我们对地学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专业素养。
地质大学毕业实习报告

地质大学毕业实习报告一、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本次实习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某分院,我被分配到了地质调查与勘探实验室,担任实习研究员职位。
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地质调查、岩矿鉴定、地球物理勘探等工作。
二、实习目的及任务实习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
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实习任务:参与地质调查与勘探项目,进行岩矿鉴定、地球物理勘探等实际操作,撰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过程及内容1. 地质调查: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对某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观察地层、岩性、构造等特征,了解了地质演变史。
2. 岩矿鉴定:采集了大量岩石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进行了鉴定。
3. 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方法,对地质结构进行了探测,为地质勘探提供了数据支持。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揭示了地下地质结构特征。
5. 撰写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期间的工作成果,对所涉及的地质概念、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对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四、实习收获及反思1. 实践能力方面: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地质调查、岩矿鉴定、地球物理勘探等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理论知识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 团队协作与责任感: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责任感。
4. 反思: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需要继续努力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方面有待加强。
五、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将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 层序地层学实习

郯庐断裂带营口 潍坊段
NW 向 石 家 庄 — 蓬莱断裂分支石 臼坨3号断裂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海域 中部,构造位置上属渤 海湾中、新生代含油气 盆地中部的一级负向构 造单元,是在华北古地 台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 新生代沉积坳陷,沉积厚 度近万米。 渤中坳陷可进一步划分 为8个次级构造单元,包 括5个凸起(渤南、庙西、 石臼坨、秦南凸起和渤 东低凸起)和3个凹陷 (渤中、渤东和秦南凹 陷)
实习工区
一方面,地震反射同相轴 的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各 个层序界面(等时面)的 特点。同时由地震反射的 空间连续性,可以方便地 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上追踪 这些不规则分布的层序界 面。
另一方面,地震反射同相 轴之间的终止关系可以反 映层序内部的地层特征, 为体系域研究提供了方便。
工作量图:
井字剖面:
衡水断裂郯庐断裂带营口潍坊段nw向石家庄蓬莱断裂分支石臼坨3号断裂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构造位置上属渤海湾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部的一级负向构造单元是在华北古地台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沉积厚度近万米
层序地层学实习作业
第一组: 李偲蕊、陈雨石、颜豪
一、作业背景介绍
区域构造背景
①郯庐断裂带; ②沧东一兰聊断裂带; ③太行山东麓断裂带; ④北京一蓬莱断裂带; ⑤衡水断裂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3M-T3等厚图
GROUP1-T3等厚图
T3M-GROUP1等厚图
T3M构造图
T3构造图
构造-沉积响应特征分析
具有断陷型盆地的特征,构造控制沉积,下降盘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组: 李偲蕊、陈雨石、颜豪
一、作业背景介绍
区域构造背景
①郯庐断裂带; ②沧东一兰聊断裂带; ③太行山东麓断裂带; ④北京一蓬莱断裂带; ⑤衡水断裂
郯庐断裂带营口 潍坊段
NW 向 石 家 庄 — 蓬莱断裂分支石 臼坨3号断裂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海域 中部,构造位置上属渤 海湾中、新生代含油气 盆地中部的一级负向构 造单元,是在华北古地 台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 新生代沉积坳陷,沉积厚 度近万米。 渤中坳陷可进一步划分 为8个次级构造单元,包 括5个凸起(渤南、庙西、 石臼坨、秦南凸起和渤 东低凸起)和3个凹陷 (渤中、渤东和秦南凹 陷)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井字剖面:
T3M-T3等厚图
GROUP1-T3等厚图
T3M-GROUP1等厚图
T3M构造图
T3构造图
构造-沉积响应特征分析
具有断陷型盆地的特征,构造控制沉积,下降盘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习工区
一方面,地震反射同相轴 的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各 个层序界面(等时面)的 特点。同时由地震反射的 空间连续性,可以方便地 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上追踪 这些不规则分布的层序界 面。
另一方面,地震反射同相 轴之间的终止关系可以反 映层序内部的地层特征, 为体系域研究提供了方便。
工作量图:
井字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