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引起政治上层建筑变迁的历史轨迹
都城建设与政治中心迁移的历史变迁

都城建设与政治中心迁移的历史变迁中国的都城建设与政治中心迁移,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变迁的主题。
几千年来,中国的都城建设和政治中心迁移不断演变,不断展现着中国历史变迁的脉络。
在古代,首都的建设与政治中心的迁移通常伴随着政权更迭。
先秦时期,周朝的都城在洛阳和成周之间不断迁移,反映了当时诸侯国的相互斗争和政治力量的转移。
而随着秦朝的建立,咸阳成为了秦朝的首都,标志着秦始皇集中了全国政权。
汉朝时期,首都迁往长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
长安兴盛繁荣,成为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随着东汉的衰落,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到三国时期,建安在襄阳成为了政治中心。
隋朝和唐朝时期,首都迁回长安,并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
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和富裕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和商业交流,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政治中心。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安史之乱的发生,首都迁移到了洛阳。
宋朝时期,持续斗争不断的北方与南方之间,开封成为了新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在这里,北方元素与南方元素相互交融,文化繁荣,特色鲜明。
然而,金朝入侵和南宋灭亡后,首都迁移到了临安。
元朝建立后,大都成为了政治中心,而继续南迁的航海时期,首都又重新迁回了南京。
明朝时,首都又迁回北京,并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政治中心。
清朝时期,首都依然位于北京。
清朝皇帝的驾临,使得北京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外国侵略和列强干涉,北京先后陷入八国联军侵略和义和团运动的动荡之中。
20世纪初,中华民国建立,首都先后迁移到了南京和重庆,然后又回到了南京。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北京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在这里,中国现代政治的重大事件接连发生,如中美联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
如今,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在经历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同时,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力量的崛起,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正在不断调整和恢复。
【高中历史】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ppt5

指导意见: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在“文革”中民主法制遭 严重破坏的典型事件,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 艰巨性;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列 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的修订、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 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认识实 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会考要求: 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一)中共八大的初步探索 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 1. 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形势错误判断、林江集团利用。
2. 爆发:导火线(批判《海瑞罢官》、标Hale Waihona Puke 3. 过程:中央文革小组——领导机构
红卫兵运动——发展 造反派夺权(上海)——高潮 迫害老同志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政治建设新时代
政治建设目标:发展民主,建设政治文明 审判林彪和江青集团
被告江青、张春挢、姚文元、王 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 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等接受审判
被告席上听候 判决的江青; 被告人张春挢
夫人王光美迎接刘少奇的骨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初步构想:邓小平讲话(解决权力过于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2018年人民版历史必修1 专题4 2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材整理1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②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健全国家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④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2.重大挫折——文化大革命(1)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2)标志:1966年,通过“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3)过程①成立领导“文化大革命”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②毛泽东写信支持红卫兵的造反精神,红卫兵运动迅速兴起。
③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取了党政领导大权。
④到1968年9月,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革命委员会,这是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4)危害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②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危机之中。
(5)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70“学习思考”,中共八大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什么任务?这些任务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提示】任务:扩大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2)阅读教材P72“学习思考”,“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革命委员会是集立法、司法、行政于一体的高度集中的政权组织,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第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高一历史必修1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2-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1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历史性转折2-人民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1956年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指导作用。
2、了解“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史实。
3、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
4、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充分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和成就特别是了解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文献,学习历史调查的一般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文革”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要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八大召开,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使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以及中苏关系恶化等因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历史的伟大转折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左”的错误没有及时清理,党和国家工作一度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高中历史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1

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教材分析【知识目标】《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进而认识其转折意义。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分析】中共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但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不断发展,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决策未得到贯彻。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恰恰是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又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使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开始了创新性探索,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是本课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中国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生活发展完善。
【相关专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是在必修二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讨论的重要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 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精品PPT课件 〔人民版〕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1.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讲话: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1982年宪法的通过: 3.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提出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将依法治国方略以国 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引言1.1 概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形态。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意识等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社会内部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社会形态转变中,也贯穿于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应用,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探讨其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并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我们将概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定义和作用,以便读者能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介绍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其在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理论分析,我们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我们将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会强调上层建筑在回馈经济基础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对这一原理对实践的启示进行讨论。
我们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一原理,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一历史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一、新中国的成立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标志: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2、中共领导的多党 ①初步确立:1949年一届政协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③完善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八字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针” ①初步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 ②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
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指导思想 政治路线: 停止……,转移…… 组织路线: 形成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
3、意义
伟大的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第 一 次 第 二 次 第 三 次 景 内 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决 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 革命根据地。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义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时间 1980 1982 1997 1999
会议
治国方略
意义 初步构想 总章程
政治局扩大会议 领导制度改革 五届五次 中共十五大 九届二次 八二宪法 依法治国
把依法治国 以国家根本 写进宪法 大法形式确定
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 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如何避免 “文革”悲剧?
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 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 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研究避 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 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 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 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1980年邓小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对政治上层建筑变迁的“ 诱发”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
文献标识码: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早期科学技术( 主 要是技术)发展结果的分析,得出了“ 科学技术是生 产力”和“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邓小 平进一步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 学论断,更明确地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诸方 面发展中的“ 龙头”地位。社会发展的实践有力地 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 家及其政治上层建筑形成和演变的根本原因。
科学技术的本性是革命的,这种革命作用最终 会从一种社会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这正是科学技术在政治上层建筑的形成和演进中所 发挥的根本性作用。
!" 科技促进政治上层建筑的完善
科学技术的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类进一步认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提供了先导性的思想 和极为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生产关系为 中介,对上层建筑以至整个社会制度提出了许多新 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政 治上层建筑的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总是以欣喜的心情来谈论科学 技术革命在社会进步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写 道:“ 分工、水 力、特 别 是 蒸 汽 力 的 利 用,机 器 的 应 用,这就是从 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 础的三大伟大的杠杆。”[ ]正是蒸汽技术引发的产 业革命,才“ 摧毁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废墟上建 立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 ]。
另外,还必须指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 面,为人们掌握科学技术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人们 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技术,意味着国家的各项政策和 法律法规能更好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使 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 闲暇时间,从而为人们从事和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管 理和监督活动创造了条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巩 固了政治上层建筑的组织性。
就法律制度而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科 学技术创新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在生命科 学、电子通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化学等诸方面都有 大量最新成果问世,这些新成就深刻地影响着人类 的法律秩序。这些影响可以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 个环节得到具体体现。从宏观上看,法律制度一定 要适应由当时的科学技术成果所创造出来的生产力 的需求。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达始终决定着法 律的发展。
!" 科技促使政治上层建筑形成和演进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 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 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密切相 关,因此,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 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的一切归根 到底是适应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 的经济基 础,或 迟 或 早 就 会 有 什 么 样 的 上 层 建 筑。 经济基础不仅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也 决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 本性质的变化,就是在同一个社会形态里,当经济基 础发生量变或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 的变化。
过信息网络使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联系 更加紧密,各部门的组织化程度趋于强化。中央机 构的权力集中化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如,中央可 以通过一个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国性工作的统一指 挥和部署;在实施犯罪嫌疑人的追捕过程中可以通 过网上发布全国通缉令,使犯罪嫌疑人陷于天罗地 网之中。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利用高速发达的 交通、迅速快捷的媒体和装备精良的人员,可以快速 处理违法乱纪案件及其相关事务。
对于政治上层建筑复杂性的增加,正如西蒙· 诺拉和阿兰·孟克在《 社会的信息化》中所言:“ 新 的信息处理技术会促使国家和地方社团之间的关系 有所改变。”[ ]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一方 面,计算机化可能使许多地方团体能胜任原来由于 财力和人力局限而不能完成的工作,这有利于权力 下放和强化地方组织,有利于组织的微型化;另一方 面,网络的发展所提供的管理和控制的便利,也有可
第 卷 增刊 年月
文章编号:
()
科学学研究
科学技术引起政治上层建筑变迁的历史轨迹
龚友清
(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
摘 要: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演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在
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毋庸置疑。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政治上层建筑诸领域的影响,深入探讨
增强了组织性和复杂性 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政治上层建筑各部门的 一体化和自 动 化 进 程,极 大 地 提 高 了 其 组 织 性,同 时,也使政治上层建筑各部门朝着微型化发展,大大 地增加了其复杂性。此外,经济部门、文化部门以及 其他管理和控制部门内在组织性和复杂性的增加, 也趋于表明这一点。 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
应该指出,在政治上层建筑的形成过程中,首先
( 或者说主要地)是技术在起作用。人类社会早期, 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扩大了不同部落之间的战争, 促进了国家的形成,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之上建立了 相应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 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军队、监狱等早期的政治上 层建筑。随着农耕技术的快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 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得以进一步发展,各种要素进 一步完善。
虚拟技术带来了挑战 所谓虚拟,就是用数字方式去构成某这一事物, 或者用数字方式去表达这种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与 现实不同但却具有现实特点的数字空间。虚拟技术 是指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具有物理实体特征 的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建构虚拟场域的技术中介 手段。虚拟技术的政治属性即是指虚拟技术表现于 政治层面的性质、特点。 我们应该首先承认,因为矛盾与冲突的产生更 多地源于相互之间的隔阂与不理解,在人类日趋走 向理性时代的今天,虚拟技术对于建立新型的国际 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对国家、民族、宗教、种族 的融合,对民族和解有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由于网络等虚拟技术的发展,有悖于人类 传统道德与法制理念的东西日渐增多了起来,已经 构成了对传统国家的冲击,无庸置疑,也构成了对政 治上层建筑的冲击。从病毒传播到隐私侵犯,从商 业诈骗到银行入侵,从软件盗版到音像侵权,从恶意 诽谤到垃圾邮件,由网络虚拟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 大肆泛滥,各 种 新 型 犯 罪 活 动 陡 增,并 且 隐 蔽 性 加 强。 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有着本质的区 别,这一点本无可置疑。但是,虚拟技术的出现有力 地促进了政府间组织、非政府间组织、跨国公司、特 殊利益集团等国际政治新角色的进一步崛起,它们 完全有能力对现实国家组织带来冲击。互联网为一 些特殊利益集团同时在许多国家行动和逃避任一政 府的控制提供了可能,从而削弱了一个国家政治上 层建筑中诸如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虚拟社会作为 一种显著的国际化存在,使具体一个国家的司法体 制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国家对虚拟社区的控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 要,对政治上层建筑也作了局部调整。主要表现在 政治上层建筑日益强化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职能, 尤其是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如国 家为了加 强 对 经 济 的 干 预 和 调 节,推 行 资 本 主 义 “ 计划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纷纷制定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并通过 财政、税收政策和各种经济立法的干预和调节,以保 证计划的实 施,使 原 来 个 别 的、局 部 的 国 家 干 预 活 动,发展为有计划的、系统的国家干预体系,从而有 利于缓解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 的无计划性的矛盾。再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 国内社会秩序,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种种调整劳资 关系的政策和措施,诸如推行“ 福利国家”政策,改 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物质生活状况,吸收部分工人参 加企业管理,等等。
就我国而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中国共 产党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高科技素质的队伍。行政理 论和法律理论的科学性决定着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的有效性,只有切合实际的理论才能用来指导经济 生活。不懂科技的干部终将为群众所淘汰,必然对 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迫 使他们学 科 学 用 科 学,塑 造 好 科 技 带 头 人 的 形 象。 这是对政党也即政治上层建筑主体的最重要的建设 和完善。
社会问题,给社会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单凭科 学技术本身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借助于新的社 会立法,借助法治等社会约束和强制作用。
生活中,手机革命性地变革了人际交流方式,但 也为诈骗犯罪提供了新途径,其摄录功能的日新月 异所“ 催生”的偷拍狂而引起的隐私侵权、敲诈勒索 又引发了人们对“ 道德约束”和“ 技术质疑”的困惑。 电子科技的发展使电子支付盛行一时,但随着其安 全诚信等问题的严重困扰,其发展形势一度陷入困 境。如何应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的 确为政治上层建筑中的立法和行政的完善提供了巨 大的空间。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 法律制度,政党和政权机构建设,军队、法庭和监狱 建设,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和环节都产 生了很大影响。从社会总体看,科学技术尤其是现 代信息技术既提高了政治上层建筑的组织性,也增 加了各种社会关系,增强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复杂性 和多样化程度。
影响了国家的行政和法治 国家行政,即国家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 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组织活动,其功能 是执行国家意志、保障国家利益和推动社会协调发 展。法治,是指人们提出的一种应当通过国家宪政 安排使之得以实现的政治思想。就其最基本的含义 而言,法治概念仅仅意味着崇尚法律和秩序,反对无 政府状态和冲突[ ]。法治提供了一种社会强制和 约束,其基础是权力和权威。对于文明社会来说,法 治是必要的。正如 · ·布莱克所说:“ 要使现代 国家的功能相对集中化且合乎理性,若没有高度组 织化的由官僚科层维护的法治以及国家与每一个社 会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便是不可能的”[ ]。 科学活动本身的职能就要求有效的行政和法 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社会规制有可能应付不了 新科技带来的新问题,或者旧的规制会形成对新科 技生长发展的严重压制,就出现了社会规制滞后与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局面。在一个与科学技术保 持协调关系的社会里,就会积极进行社会的调整和 创新去主动地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如通过制定 新的规制、提升社会的管理水平来解决不适应科学 技术的方面和环节。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立法图景产 生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影响,这种影响和工业化时期 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科技信息引起了如 计算机侵权、技术伦理、劳动和就业保障、社会福利、 个人权利、新型犯罪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一系列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