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诊断学实验室检查ppt课件

14
三.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 :100×109/L~300×109/L。
血小板 减少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生成障碍:造血功能损害,如再障、急性白血病、 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药物过敏
血小板消耗增多: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等
(2)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
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 苷或6一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 则表示预后不良。
2.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 (1)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1
※贫血的原因: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低。
③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明显
④红细胞缺乏:肾脏疾病
⑤骨髓疾病,恶性肿瘤,放射性损伤
6
(2)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遭到破坏,是因为细胞本身异常或外界因素膜破坏所致。 ①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 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珠蛋白生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
三.血小板的检测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 :100×109/L~300×109/L。
血小板 减少 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生成障碍:造血功能损害,如再障、急性白血病、 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药物过敏
血小板消耗增多:DIC 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等
(2)核右移: 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
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 苷或6一巯基嘌呤等。
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 则表示预后不良。
2. 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病: (1)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 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1
※贫血的原因:
(1) 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低。
③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的减少比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明显
④红细胞缺乏:肾脏疾病
⑤骨髓疾病,恶性肿瘤,放射性损伤
6
(2)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遭到破坏,是因为细胞本身异常或外界因素膜破坏所致。 ①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 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 珠蛋白生成异常:镰形细胞贫血 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
实验诊断学精品PPT课件

血沉机理:
1、血浆因素: 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当纤维
蛋白原,球蛋白等(带正电荷物质)增加时, RBC易于粘连成缗钱状而下沉。
2、红细胞因素:贫血。 3、其他因素:红细胞的形状等。
红细胞聚集
缗钱状聚集
三.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 ①妇女月经期血沉略快; ②妊娠3个月以上,直到分娩3周内, 血沉增快; ③60岁以上的高龄者血沉增快。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等重金属中毒 2.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贫及珠蛋白
生成障碍性贫血 3.染色质小体: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4.卡波氏环: 见于溶血性贫血、
巨幼性贫血和铅中毒等。
染色质小体、卡波氏环、嗜碱点彩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NRBC):
第二节 血液的其他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二、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三、红细胞比积(PCV)测定 四、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六、血细胞直方图 七、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2.贫血疗效观察: 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多; 治疗无效——网织红细胞无增长。
3.结合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形 态,可初步作出贫血的形态学诊断。
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
血沉(ESR)检查——
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参考范围: 成年男性:0~15 mm/h; 成年女性:0~20 mm/h。
2、病理性增快:
①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病活动期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手术创伤、心肌梗死 ③恶性肿瘤,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 ④贫血:轻度贫血:110g/L>Hb≥90 g/L;
中度贫血:90 g/L>Hb≥60 g/L; 重度贫血:Hb<60 g/L。
诊断学实验诊断学概论

•(3)诊•断PO实CT验) 的改进
•
如提供更
多更灵敏更
•
实用的实验
•(4)实验室管理的完善
•
实验室的认可
•
(Lab.Accreditation)
•
循证实验医学
•
(Evidence-Based Lab.Med.)
•
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
•
(Total IQC System & EQA
•四、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 (包括对实验室检查的分析评价) •验证或修正诊断(diagnosis correcting )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实验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 )
• 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 析所得到的信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和预后评价所应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
• ※实验室前
•五、学习实验诊断学的要求:
• 掌握: 检验项目的选择,常用检验 的临床意义
• 学会: 临床思维,进行实验的评价及 结果分析
• 熟悉: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实验的 影响因素
•六、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自学内容)
•
•
血液标本: 采血部位及采血时
间•
•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
总结
•实验诊断学概论
•● 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及应用范围 •● 现状及进展 •● 临床应用与评价 •● 学习要求
• 实验医学科学
•临床免疫实验室
•临床病原微生物 室 •激素检测室
•临床药理实验室
•临床生化室
•血库
•临检血液室
• 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及应用范围:
• 应用范围:
•
临床医疗
实验诊断概论ppt课件

整理课件
17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支持诊断和确定诊断 支持诊断 WBC↑伴中性粒细胞、Eos/Bas↑或 碱性磷酸酶积分↓,支持慢性(CML)的诊断。 确定诊断 ph染色体阳性/abl-bcr融合基因阳 性,确定CML的诊断。 鉴别诊断 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 WBC↑但AKP 积分↑,无ph染色体和abl/bcr融合基因异常。
整理课件
7
1、实验室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 检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上级医生的商讨、 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 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 进行传输。
整理课件
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临床实验室以预防、诊断、治疗人 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 对取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 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 病理学或其他检验学的分析,并提出检查 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 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实验医学现状:
设备的更新
技术的发展
人员素质的提高
管理的逐步完善
地位的改善
(形成一门现代医学中新兴的独立学科)
整理课件
20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
设备的更新 仪器的自动化: 从手工操作 自动化仪器
整理课件
21
整理课件
22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
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 全过程自动化检测 多功能 采用各种方法检测 智能化 同时报告多项目的检测结果 可靠性 精密度和特异性高
整理课件
23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
人员素质的提高 由无学历 最高学历人才。 由中专毕业、大专毕业、本科毕业(学士)、
硕士生(硕士)/博士生(博士),甚至国外归 来的博士后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实验诊断学绪论-PPT课件

随着实验方法的标准化,检测技术 的自动化,质量控制制度化,科室管理 微机化,使实验误差越来越小,结果越 来越准确。但由于标本采集,保存, 运 输等问题,机体状态和个体差异问题, 技术人员操作水平等问题,往往会使实 验结果出现差异。因此当实验室检查结 果与临床不符时,必须结合病史和体格 检查作系统全面的分析,必要时进行动 态化验检查,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
㈢ 临床生化检查: 是指对人体固有的生理成分,代谢排 泄产物和病理性化学成分的检查。 1. 肝、肾功能 2. 血脂、血糖 3. 酶 4. 电介质(离子) 5. 内分泌激素 6. 血气(酸碱平衡) 7. 心肌损伤的实验室检查 8. 毒品、药物浓度分析
㈣ 临床免疫学检查:
⒈ 细胞免疫。 ⒉ 体液免疫。 ⒊ 感染免疫。 ⒋ 肿瘤免疫。 ⒌ 自身免疫性疾病。 ⒍ 移植免疫。
四、保证化验质量的要素: ㈠ 标本收集和保存: ⒈ 标本采集的时间: ⑴ 空腹采血标本: 是进食后8-12小时所 采取的血标本,一般晨起以后,早餐前采血。 ⑵ 指定时间采血标本: 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 糖耐量试验 肾小管排泌试验 药物浓度监测 ⑶ 急诊采血标本
⒉ 抗凝剂的使用:
⑴ 肝素抗凝: 肝素抑制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是一种生理性抗凝剂,适用于绝大多数生化检 查。
㈡ 影响化验结果的因素: ⒈ 生理影响因素(个体差异) ⑴ 遗传因素:人种,民族,家族 ⑵ 生活习惯:居住条件,嗜好,饮食,激烈 运动,精神状态 ⑶ 环境因素:地区,海拔 ⑷ 时间:年龄因素 日内差异 季节差异 ⑸ 性别:男女差别 月经周期变化
年龄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2.检验标本采集和处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⑴ 体位 从站位 卧位 血液中化学成分测定值有下降趋势 钙 下降 4% ( 2-7 %) TP 下降 9% ( 7-10 %) Alb 下降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2-14 %) Chol 下降 9% ( 5-15 %) TG 下降 10% ( 2-20 %) ALP 下降 9% ( 5-11 %) ALT 下降 7% ( 4-14 %) 采血时应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2)止血带的使用:系止血带三分钟后 Alb,ALP,钙,AST,Chol,铁等浓度升高 5-10 %。
诊断学实验ppt课件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淡红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向管内突出使腔狭窄参差不齐细胞浆内充满红 染颗粒 细胞核结构清晰
.
1
肝细胞气球样变:镜下细胞体积增大高度水肿 胞浆透亮
.
2
肝脂肪变性: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晰,空泡较大,将核挤于一边
.
3
脾小动脉玻璃样变:脾小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在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
39
原位癌:异型性细胞侵入上皮全层未侵入基底膜
.
40
.
22
门脉性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大小不等,圆形肝细胞团即假小叶组成,假小叶周 围绕增生的纤维,纤维间隔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23
碎片样坏死:视野中见一定数量的浆细胞坏死区域为点状坏死
.
24
急性重型肝炎:弥漫性大片坏死,有残存的网状支架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
.
25
新月体: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呈多层排列,围绕毛细血管丛形成细胞性新月体
.
8
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肾小管和肾小球的细胞均已坏死,但结构轮廓尚可辨认。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可见带状出血, 毛细血管扩张,并可见炎细胞浸润
.
9
中性粒细胞:为圆形,胞浆淡红色,胞核分2~5叶,呈蓝色
.
10
嗜酸细胞: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相似,圆形,胞浆淡红,浆内可见粗大的嗜伊红色颗粒,以俩 叶核多见
.
11
巨噬细胞: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细胞,胞浆丰富,呈淡红色,常有空泡。核为圆形或肾形, 染色质分布均匀,着色较浅
.
12
浆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胞浆略嗜碱,无核仁 核周有半月形亮晕
.
13
.
1
肝细胞气球样变:镜下细胞体积增大高度水肿 胞浆透亮
.
2
肝脂肪变性: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边缘清晰,空泡较大,将核挤于一边
.
3
脾小动脉玻璃样变:脾小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在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
39
原位癌:异型性细胞侵入上皮全层未侵入基底膜
.
40
.
22
门脉性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由大小不等,圆形肝细胞团即假小叶组成,假小叶周 围绕增生的纤维,纤维间隔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23
碎片样坏死:视野中见一定数量的浆细胞坏死区域为点状坏死
.
24
急性重型肝炎:弥漫性大片坏死,有残存的网状支架汇管区大量炎细胞浸润
.
25
新月体: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呈多层排列,围绕毛细血管丛形成细胞性新月体
.
8
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肾小管和肾小球的细胞均已坏死,但结构轮廓尚可辨认。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可见带状出血, 毛细血管扩张,并可见炎细胞浸润
.
9
中性粒细胞:为圆形,胞浆淡红色,胞核分2~5叶,呈蓝色
.
10
嗜酸细胞: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相似,圆形,胞浆淡红,浆内可见粗大的嗜伊红色颗粒,以俩 叶核多见
.
11
巨噬细胞: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细胞,胞浆丰富,呈淡红色,常有空泡。核为圆形或肾形, 染色质分布均匀,着色较浅
.
12
浆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胞浆略嗜碱,无核仁 核周有半月形亮晕
.
13
诊断学-实验诊断ppt课件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的检查
血液的检查包括血细胞和血清的检查二大类
一、血细胞的检查
〔一〕红细胞的检查〔重点〕
正常值
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的检查〔重点〕
1、白细胞计数
1〕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2〕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值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的检查正常值
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重点)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重点)
重度感染血象的表现
中性粒细胞异常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测定(了解)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嗜酸细胞(重点)
嗜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嗜碱细胞(了解)
淋巴细胞的检查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重点)
淋巴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了解)
单核细胞(了解)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动(重点)
中性粒细胞的形状改动
血小板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第一章 血液的检查
血液的检查包括血细胞和血清的检查二大类
一、血细胞的检查
〔一〕红细胞的检查〔重点〕
正常值
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的检查〔重点〕
1、白细胞计数
1〕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2〕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值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的检查正常值
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重点)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重点)
重度感染血象的表现
中性粒细胞异常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测定(了解)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嗜酸细胞(重点)
嗜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嗜碱细胞(了解)
淋巴细胞的检查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重点)
淋巴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了解)
单核细胞(了解)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动(重点)
中性粒细胞的形状改动
血小板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课件

02
加大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03
加强临床医学、实验室医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的协作,共同提高实验诊断学的水平。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补体检测
辅助诊断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检测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肿瘤标志物检测
辅助诊断恶性肿瘤。
01
02
04
03
04
CHAPTER
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
通过检测病原体、抗体或抗原,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确诊。例如,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以诊断乙肝。
肿瘤性疾病
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和分期。例如,检测癌胚抗原(CEA)以诊断结直肠癌。
流行病学调查
05
CHAPTER
实验诊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1
2
3
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的深入,实验诊断学将更加精准,能够提供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精准医疗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实验诊断学中的应用将逐渐普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智能化诊断
随着传感器和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学将实现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代谢性疾病
通过对血液、尿液等标本进行生化检测,对代谢性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检测血糖和胰岛素以诊断糖尿病。
通过常规的生化、免疫和影像学检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定期健康体检
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针对性筛查,如对家族遗传史的人群进行相关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筛查
通过大规模的筛查和监测,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情况,为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3
4
红细胞值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5
6
红细胞值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7
8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9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10
贫血的分度
11
红细胞形态异常(了解)
12
13
27
28
嗜碱细胞(了解)
29
淋巴细胞的检查
30
31
32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重点)
33
淋巴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了解)
34
单核细胞(了解)
35
36
37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重点)
38
39
40
41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改变
42
血小板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43
问答环节
Q|A 您的问题是? ——善于提问,勤于思考 44
结束语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 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
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45
感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本课件下载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6
14
白细胞检查(重点)15源自白细胞计数正常值16
白细胞分类计数(重点)
17
18
19
2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21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重点)
22
重度感染血象的表现
23
中性粒细胞异常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24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25
嗜酸细胞(重点)
26
嗜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3
4
红细胞值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5
6
红细胞值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7
8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9
红细胞值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10
贫血的分度
11
红细胞形态异常(了解)
12
13
27
28
嗜碱细胞(了解)
29
淋巴细胞的检查
30
31
32
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重点)
33
淋巴细胞减少临床意义(了解)
34
单核细胞(了解)
35
36
37
中性粒细胞核象改变(重点)
38
39
40
41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改变
42
血小板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43
问答环节
Q|A 您的问题是? ——善于提问,勤于思考 44
结束语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 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
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45
感谢您的观看与聆听
本课件下载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6
14
白细胞检查(重点)15源自白细胞计数正常值16
白细胞分类计数(重点)
17
18
19
20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21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重点)
22
重度感染血象的表现
23
中性粒细胞异常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24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临床意义
25
嗜酸细胞(重点)
26
嗜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