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

中华文化礼的理解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华文化中“礼”的深入理解,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首先,从行为举止的角度来看,“礼”是指一种符合道德和礼制规范的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

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上,也体现在社会的运行中。

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人们可以表现出内在的尊重和谦逊,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其次,“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它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礼”被视为一种十分严肃和正式的事情,因为它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

此外,“礼”还强调尊重和谦逊的价值。

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

这种尊重和谦逊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礼”的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仍然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礼”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礼”是一个深刻且广泛的概念,它涵盖了行为方式、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互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谦逊和互动。

同时,“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和精神一直被人们所尊重和传承。

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

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

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国学礼仪课心得体会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而庞杂的礼仪制度。

中国的礼仪制度体系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不断发展完善。

封建礼仪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涉及到了民间生活,还关系到了社会、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的源起、发展、特点以及现实意义。

一、礼仪制度的源起中国古代最早的礼仪制度是祭祀礼仪,主要是向神、祖先祭祀的一种仪式。

《尚书·洪范》中就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而《周礼》、《仪礼》等文献则更进一步规定了各种祭祀仪式的具体程序。

另外,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还与封建统治者的崇祀行为不可分割。

在社会形态、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日益完善。

二、礼仪制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礼仪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思想对礼仪制度的影响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为“仁义礼智信”,其中礼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学者通过对礼义的阐述和研究,为礼仪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制度基础。

2. 皇权对礼仪制度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统治地位,往往会对礼仪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自秦始皇以来,每一位皇帝都会进行一些改革,使礼仪制度愈发庞杂繁琐。

例如,唐朝的“九品中正制”规定了官员职位的优劣等级,这也是改革中的一种参考对象。

3. 历史事件对礼仪制度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也使礼仪制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例如,隋唐时期新兴的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礼仪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礼仪制度的特点1. 礼崇尊卑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一般是崇尚尊卑,有明确的等级差别。

不同等级的人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例如官员等高阶人士几乎在任何场合都享有特权和优待。

2. 重文化性中国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解题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解题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解题
《三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分。

这部经典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官制、宗法、
宗教、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
传统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研究《三礼》需要从多个角
度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反映了古代
中国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法思想、官制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三礼》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其次,可以从文本内容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包含了丰富
的礼仪制度、宗教仪式、音乐舞蹈等内容,可以通过对《三礼》文
本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传统,从而全面理解《三礼》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

此外,还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作为古代
中国的重要经典,与其他经典文献如《尚书》、《诗经》等进行比
较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全面理解古代中国社会
的思想文化体系。

最后,还可以从当代意义的角度进行研究,《三礼》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可以通过研究《三礼》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文化传
统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综合来说,研究《三礼》需要从历史文化、文本内容、比较研
究和当代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全面理解古代中
国社会的礼仪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及其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及其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及其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封建礼教是统治者通过宣扬和推崇传统的礼仪规范与道德准则来巩固权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

其基本理念是“礼尚往来”,即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人类相互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封建礼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制礼仪规范和仪式、礼法、礼器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

明清时期,封建礼教进一步发展,以尊卑有序、男尊女卑、衣冠禁服等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了统治阶级追求权力的重要工具。

封建礼教的意义在于巩固社会等级和家族观念,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男尊女卑的道德准则下,男性成为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则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这种陈旧的观念固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但在古代社会中却是必要的。

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分给每个家庭的资源不同,因此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封建礼教通过规范每个阶层的行为方式和礼仪规范,使不同层次的人相互尊敬、相互依存,从而避免矛盾的产生。

封建礼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巩固社会等级和家族观念上,它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首先,封建礼教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推动力。

通过对礼教规范和仪式的传承与发展,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其次,封建礼教的传承和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如《左传》、《穆天子传》等古代典籍皆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描述与阐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学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封建礼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正是由于封建礼教的存在和发展,才使中国文化成为了一种充满着思想性和哲学性的文化,这一文化的特性在今天仍然非常重要。

同时,封建礼教也教育人们珍惜传统文化,以及依据传统文化去发现当代信息社会中的改革和创新。

然而,虽然封建礼教在传承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局限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范畴中,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面对和应对新时代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文化礼工作总结

文化礼工作总结

文化礼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致力于推动文化礼工作的发展和改善。

经过不
懈的努力和合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首先,我们在文化礼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文
化活动,包括展览、演出、讲座等,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我们还开展了一些文化礼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其次,我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我们的文化活动在宣传和推广方
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外,文化礼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也需要提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文化礼工作。

我们计划加大对文化活动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拓展更多的合作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我们还将加强对文化礼产品的研发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文化礼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文化礼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提升文
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文化礼工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文化礼工作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成就和发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8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8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8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心得体会(精选篇1)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

下面汇报一下9天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

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

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

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

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但通过短短九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了很大的触动,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学多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如果潜意识里(思想深处)不扎根,是无济无事的。

这次学习深入了灵魂,对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无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将深入学习和理解、传播,不断去落实。

二是太上感应篇对我的警示力,“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研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历史和文化被广泛地传承并流传至今。

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比其他文化在礼仪方面更加注重,因此礼仪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文明,并分析其现代意义。

一、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其他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西方,人们在见面时通常是握手或拥抱,但这在中国就不是很常见,因为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礼节,通常会以行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礼仪的实践已经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其重要性早已被人们广泛认可。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仪是很重要的事情。

礼仪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交互,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场合中,也有不同的礼仪,这些礼仪通常是由古人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和总结而来。

例如,传统的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鞠躬致敬,这是一种向对方展示敬意和尊重的方式。

二、礼仪背后的文明内涵礼仪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行为,更是表达人际关系的一种内在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承载着深厚的文明内涵,它是文明的表达和实践,具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

首先,礼仪是我国文化的表达,是中国人文化认知的重要体现。

我们国家独特的礼仪体系,不仅仅是一种礼俗和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礼仪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体现。

其次,礼仪也是文明的实践者。

中国文明早已琢磨出一套适应自己的社会规范。

这种社会规范的体现,就是通过众多的礼仪形式实现的。

这些礼仪的背后,并不是仅仅因为它们是美丽的、有意义的,还因为,它们是社会活动的规范,是社会管理的实践。

三、礼仪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礼仪在我们的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礼仪能够帮助提高人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中的质量。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感到尊重、受到照顾以及得到情感支持。

因此,通过学习礼仪,人们能够更好地维系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思考[摘要] 世界文化有两大类型,即原生道路的文化单元和次生道路的文化单元。

中国文化整体上是一个礼文化模式,具有原生性、循序渐进性和包容性。

通过分析和揭示中国礼文化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决定的儒学(儒教)的特点和走向,可以看出东西方的差异不是简单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是有着整个体系的差别。

[关键词] 古代历史;中国礼文化;原生;儒学;宗教;疑古思潮[中图分类号] K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005—09Abstract:There are two types of world culture, namely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the native road and the secondary road. The Chinese culture as a whole is a cultural pattern,which is primordial, stepbystep and inclus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veal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aspects in Chinese ritual culture,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ision by Confucianism, it is obviou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is not a simpl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of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whole system.Key words:ancient history; Chinese ritual culture;native; Confucianism; religion; ideological trend of suspecting the ancient自从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以来,已为人们普遍接受。

我又根据前人的论述,及研究心得,提出了“六经皆礼”的看法。

既然二者同在中国,它们是何关系,就必须首先说明。

笔者认为,二者在中国,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述。

但要提醒大家,出了中国,二者就不具有同一性。

历史,好理解。

虽然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规律对现实和未来都有影响,但说的都是过去。

而礼则不同,所以,还要加以说明。

按照传统的看法,礼有体、履之分。

但自西学东渐以来,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故关于什么是礼,分歧很大,这也是导致笔者不得不说明的原因。

我认为,关于什么是礼,应该把握三重意思:第一,礼是习惯、习俗,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法。

如《礼记》中讲:“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这无疑就是习惯、习俗。

故李亚农认为,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数百年的习惯”。

这与《仪礼》的内容是一致的。

第二,礼是“一以贯之”的传统。

如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敏以求之”。

又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明,这不是孔子之“作”“一以贯之”,而是中国的传统“一以贯之”。

孔子不过是将其中的义理抽象出来,以达到维护、推动其发展而已。

李亚农把它理解为习惯、习俗,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也有不足《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2页。

其正确的一面是,中国的礼都是起源于习惯、习俗。

其不正确的一面是,把礼理解得太短,只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把“一以贯之”的东西也丢掉了。

中国的礼,何止“数百年”,说它有几千年、几万年都不为过,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

由于这么长,中间肯定有损益、变化。

但不管怎样变化,其中始终有“一以贯之”东西存在,这就是传统。

“一以贯之”,不过是其属性。

当然,李亚农的理解,是不包括儒学的,这也是他的不足。

所以,只有把儒学也包括进去,才是正确的,人们也才能看到“一以贯之”的东西。

故不把礼看做是“一以贯之”的传统,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第三,中国的礼是有序的历史。

虽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但不是我们所说的“有序的历史”。

我们所说的“有序的历史”,是指人类必须经过的全过程。

它没有中断,没有跳越,而是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了的循序渐进的活文化。

迄今这样的历史,只有中国有,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没有。

如:西方的活文化,止于希腊、罗马。

至于希腊之前的迈锡尼文化和克里特文化,都是以后考古才发现的。

印度的活文化,则止于吠陀时代。

吠陀之前的哈拉巴文化、墨亨左达罗文化,也是以后考古发现的。

至于中东,更是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替。

其活文化,止于《旧约》和犹太人,以及后来的阿拉伯人。

故日本学者薮内清教授指出:“在世界上,与中国同样建立起古老文明的地域有埃及、中东、印度河流域等,然而,无论哪一种文明,都早在两千年前就灭亡了。

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使同一民族及其文明保存至今天。

中国文明的产生,真可以说是世界的奇迹。

”[日]薮内清,梁策,赵炜宏译:《中国科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正是中国这种活文化的循序渐进性和连续性,所以,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提出,世界文化可以划为两大类型,即连续型和突破型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载《中国青铜时代(二集)》,1990年版,第131-142页。

我则根据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的论述,把世界文化看作两大单元——即原生道路的文化单元和次生道路的文化单元。

在这两大单元中,由于只有中国文化独立地构成了原生道路,所以,“六经皆史”和“六经皆礼”才有这种同一性。

但出了中国,就不具有这种性质。

范文澜先生根据中国传统、西学和马列主义,在其《经学讲演录》中指出,所谓礼,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总和《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300-336页。

但范老的看法,在当时的学术氛围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天在礼学日益昌明的时代,范老这一看法,应当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

至于礼的内容,则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头戏,笔者当然也无法回避。

这里无法详述自己的看法,仅就有关问题及心得,谈点见解。

由于西方文化,或者说,除中国之外,历史都不是有序的,其他所有的活文化都是文字以后的产物。

所以,西方(即近现代)把有文字的历史看成金科玉律,认为只有有文字,才是文明社会,没有文字,只能是原始社会(不过这点,现代也有了突破口,因为美洲的印加文明,据考古发现,存在了一千多年,却至今没有文字,故这种文明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在西方看来,至今还是一个谜)。

但中国文化却是个例外,这就是礼。

中国人举手投足之间,都受到礼的制约。

不但有文字的历史是礼,而且无文字的历史也是礼。

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正是中国的礼具有全覆盖性的象征。

因为没有长期的积累,只凭短期的习惯、习俗,是不会有这样庞大的系统的。

没有“一以贯之”的传统,是不会有统一的文化性质的。

至于经常中断和跳跃,更不会有文化的内在和谐和无冲突性。

正是礼的这种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极度重视。

这也是笔者感觉无法绕过的问题,故我们的视线,也不得不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谈起。

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郑玄和臣瓒、叶梦得、朱熹的看法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曲礼三千”,二者基本相同,即人们的行为规范——“履”的内容有三千项之多。

至于“经礼三百”,二者则分歧很大。

郑玄认为,“经礼”是指《周礼》三百六十官,所谓“三百”,不过取其成数。

这是制度,是“体”。

朱熹则以孔子所说为据,认为“经礼”是指像《仪礼》那样的大礼,原有三百篇之多,只是后来丢失不全了。

且《周礼》在汉代,只称《周官》,而不称《周礼》。

故郑玄用官数代替礼数,也是错误的。

第三种看法,却是笔者的。

笔者认为,朱熹对郑玄的批评,有其合理之处,但否定《周礼》制度与“经礼三百”的联系,是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必须看到礼的三个层次,才是合理的。

这就是曲礼、经礼和常礼(即达礼)。

经礼与曲礼的区别,一个是指有成套仪式的礼,有“三百”项之多。

并根据文献考证,至今还能见到九十多项的名称。

至于曲礼,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怎么走路,怎么吃饭,像《礼记·曲礼》等记载,这样的没有成套的仪式的礼有很多,具有全覆性,所以号称“三千”。

曲礼、经礼,都是即实之制,人们不需要特殊去掌握其程序。

掌握其程序的人,是特殊相礼之人。

如果人人去掌握其这么多程序,岂不要皓首穷经,还怎么做事?所以,那种认为“经礼三百”是人人需要掌握的看法是错误的。

至于《仪礼》17篇,笔者认为,原本就是如此,既没増加,也没减少。

但这17篇,是人人需要掌握的,所以称为常礼或达礼。

之所以如此,不但是这17篇包括了“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人文之大数,而且从意义上讲,包括了人生礼仪成人礼的各阶段、各层次的内容。

是经过无数代人,如周公、孔子等圣人总结制作,流传下来的。

这就是笔者关于“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基本看法。

至于郑玄与朱熹的不同,笔者认为,不是礼数的不同,而是结构的不同。

郑玄的结构是代表了国家体系(即吉、凶、军、宾、嘉)的分类,而朱熹的结构是代表了人生体系(即“始于冠,本于婚、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社”)的分类。

二者从起源看,是一致的。

只是当这种礼仪模式发生动摇——即“礼坏乐崩”时,人们才更向生活和人生靠近。

而当民族矛盾冲突时,则更向民族和国家靠近。

这也是中国文化始终坚持家国为一体的真正原因。

然而不管何者,其坚持的都是中国文化。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原生形态,具有巨大包容性。

春秋时代,由于“礼坏乐崩”,迫使儒家不得不将其义理抽象出来,以维护和推动中国礼文化模式的发展。

故儒家将义理提炼出来,这是中国礼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以义制仪的时代。

因此,孔子所说:“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礼记·仲尼燕居》)实际是漏掉了“义理在礼”。

不过,这是孔子的原话,“义理在礼”,这是孔子以后的事情。

至于后人的论述,或者是尊重孔子的原话,或者还有不足之处。

因此,孔子的原话,从今天看来,应表述为“义理在礼,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这与《三礼》的称谓也是一致的。

正是以上认识,所以,笔者以为,研究礼,还要有一定方法,才能少走弯路。

在这里,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把握礼的内容。

首先是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笔者在有关文章中已指出:“不管怎么变化,人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即男女关系),以及一切安身立命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出发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