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文化与礼的运用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习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其中,礼仪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秩序。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习俗进行探讨。

一、传统礼仪的重要性传统礼仪在中国社会中一直被看作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

通过礼仪的规范和实践,人们可以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和谐,并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传统礼仪的实践涵盖了各个方面,比如家庭、聚会、宴请、婚礼等。

这些传统礼仪的实践,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操守和社会规范。

二、婚礼习俗的传承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婚姻都非常注重,婚礼习俗也十分繁多。

通常,中国传统婚礼会涵盖以下几个环节:红娘牵线、定亲礼、送聘礼、婚宴和新房入座等。

每个环节中都有特定的礼仪和习俗,比如新人要向父母行三鞠躬礼以示敬意,新娘要戴红头纱以示喜庆等。

这些婚礼习俗的传承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婚姻的重视,更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象征。

三、节日习俗的独特魅力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从衣着、饮食到庆祝活动,都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

以春节为例,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家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走亲访友、贴春联、包饺子、燃放烟花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这些节日习俗的传承不仅带给人们欢乐与快乐,更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育和师道尊严。

尊师重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崇敬,更是培养后代子孙的道德教育。

传统社会中,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徒者尊师重道,遵循师长的教诲。

这种师道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后代子孙的感恩之心和尊重之情,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五、宗教信仰与庙会活动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

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礼仪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礼仪,这使得中国的礼仪文化独具特色,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商务交往。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礼仪文化,包括餐桌礼仪、交往礼仪以及传统节日礼仪等方面。

一、餐桌礼仪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讲究仪态得体、规矩谦和。

坐席次序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宴会上,主人会根据嘉宾的地位和年龄,安排座位次序,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传统中华礼仪的重要体现。

在用餐时,人们会注意用筷子的技巧,以及适量吃饭,不浪费粮食。

此外,热情好客也是中国餐桌礼仪的重要特点,主人会不断向客人夹菜、敬酒,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淳朴礼貌。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有一套独特的礼仪规范。

首先,尊敬长辈和上级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流时,人们通常会行鞠躬礼,或者使用尊称来表示尊敬。

其次,在与其他人交谈时,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语气的抑扬顿挫以及注意力的集中等都是中国人在交际中非常重视的方面。

此外,握手也是中国交往礼仪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人们通常握手时要用右手,并给予适当的力度和时间。

三、传统节日礼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在春节期间,社交活动频繁,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传统上,在拜访亲友时,人们会带上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关心。

另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比如守岁、放鞭炮等,这些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礼仪。

在总结中国的礼仪文化时,我们看到礼貌、尊敬以及传统习俗都是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的方面。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相处的追求。

有着礼仪文化的中国人民一直都十分尊重他人,注重待人接物,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中国的礼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并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传统礼仪与社交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体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习俗。

第一节:尊重长辈和敬爱师长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和敬爱师长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人习惯于以长辈之名称呼对方,并向他们行礼以示尊敬。

在学校,学生们对待老师也是怀有崇敬之情。

这种对长辈和教师的尊重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和尊师重教文化。

第二节:宴会礼仪宴会在中国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种表达感谢和建立关系的方式。

在宴会上,主人通常会提供精心准备的菜肴,并要求客人按照次序入席。

在进餐时,客人要注意与他人友好交谈,并遵守一些用餐礼仪,如不发出噪音、不夹取太多食物等。

在宴会结束时,客人通常会向主人道谢,并表达对主人的赞赏。

第三节:礼物文化在中国,送礼物被视为一种表达感谢和关心的方式。

人们常常在节日、生日或重要场合互相赠送礼物。

在选择礼物时,中国人会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身份地位。

在递交礼物时,要用两手呈送并表示诚挚的祝福。

接收礼物的人也不应立刻打开,而是应该表示谦虚并等待合适的时机才打开。

这种礼物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彼此之间关系的重视。

第四节:宴请客人的规则在中国,宴请客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方式。

宴请他人时,主人要事先精心准备并为客人营造舒适的环境。

主人通常会用餐前小吃和饮料款待客人,并在宴会开始前致以热情的欢迎。

在宴会进行时,主人要关心客人的需要,并主动提供一些服务,如倒茶、加菜等。

宴会结束后,主人应再次表达对客人的谢意,并帮助客人安排回家的交通等细节。

第五节:问候语和礼节用语在中国,问候语和礼节用语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见到长辈或陌生人时,要用恭敬的语气致意,并称呼对方的称谓。

在道谢或表示歉意时,要用礼貌的措辞。

此外,在电话、邮件或短信中,也有一些特定的用语和格式要求。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导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这种悠久的历史使得中国传统礼仪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崇尚个性与自由,但传统礼仪在中国社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一、传统礼仪的文化意义1. 传承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它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思想和道德观念。

传统礼仪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友善待人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播和崇尚。

2. 塑造个人气质:中国传统礼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

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涵养,从而提升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水平。

通过传统礼仪的实践,人们能够培养谦虚、有礼貌、宽容和自信的个性特征。

二、传统礼仪的社会意义1. 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国传统礼仪以尊重他人为核心,注重礼貌、细致和体恤他人的行为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传统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解决问题和矛盾,维护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睦稳定。

2. 传递社会价值观念: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它承载了中国人对尊重、孝顺、友爱等价值观念的向往和信仰。

通过传统礼仪的实践,社会价值观念可以在人们之间传递和沟通,进而影响和塑造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三、传统礼仪的个人意义1. 增强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验和风格,在实践中,人们会感受到自己属于中国这个庞大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通过遵循传统礼仪,个人可以增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自我价值和自尊心。

2. 培养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传统礼仪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尊重。

通过实践传统礼仪,个人可以培养修养和道德观念,加深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结语: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中国行礼礼仪种类

中国行礼礼仪种类

中国行礼礼仪种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行礼礼仪种类。

这些行礼礼仪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礼仪观念,也体现了尊重、祝福和双方关系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行礼礼仪种类。

一、鞠躬礼鞠躬礼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行礼礼仪,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鞠躬礼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大鞠、中鞠和小鞠。

大鞠是指腰身向前弯曲至90度的鞠躬姿势,通常用于表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重;中鞠是腰身稍微向前倾斜的鞠躬,用于表示对普通朋友或同事的尊重;小鞠则是轻微地点头,用于表示对一些轻度的尊敬。

二、双手奉上在中国文化中,双手奉上是一种常见的行礼礼仪。

双手奉上可以用于向他人表示敬意、感谢或道歉。

通常,在双手奉上时,手心要向上,手指要自然并稍微挺直。

双手奉上通常是在接受礼物、送酒、拜访长辈或领导、结婚、参加婚礼等正式场合中使用。

三、微笑微笑是中国人常用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也是一种表示友善、亲近和尊重的行礼礼仪。

在中国文化中,微笑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情,可以化解紧张局势,增进友谊,并且可以表达喜悦、感激和敬意。

无论是在商务场合还是社交场合,微笑都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行礼礼仪。

四、握手握手作为西方礼仪的一部分,在现代中国也被广泛使用。

握手通常用于商务会谈、见面、道别等场合。

在握手时,双方应该保持与对方的眼神接触,表达出对方的重要性和尊重,握手要有力而坚定,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张。

五、敬酒敬酒是中国传统的行礼礼仪之一,通常在宴会、喜庆的场合中使用。

敬酒通常需要一些仪式和规矩,如说话、倾斟、端杯、敬酒等。

敬酒不仅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对来宾的礼遇和祝福。

六、恭请在中国文化中,恭请是一种尊敬和表示祝福的一种方式。

恭请通常用于邀请别人进入家中、会议室或座位等场合。

在恭请时,应该身体姿势和表情要恭敬有礼,声音要柔和有力,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

七、磕头虽然在现代中国磕头已经逐渐减少,但在特殊场合或重大仪式上,磕头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行礼礼仪。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社交礼仪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其社交礼仪与习俗更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了解中国的社交礼仪与习俗。

一、宴请礼仪中国人非常注重宴请和接待的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场合,是人们交流感情、拉近距离的机会。

在宴请过程中,主人的地位和尊贵被视为最高,因此主人有责任为客人提供最好的款待。

在宴席上,主人要亲自为客人倒酒,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客人则要接受主人的款待礼,如端酒、敬酒等,以示对主人的敬重。

此外,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宴席的座次安排。

座次的高低代表了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在宴席上,座次的安排需慎重考虑。

通常主人会安排客人坐在宴席桌的主位,以示对客人的尊重。

而对于宾客,要以礼让为准则,等待主人先就座后再坐。

二、交往礼仪在中国,交往礼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例如,当人们相互认识或互相问候时,他们通常会行一个有礼貌的问候礼。

在中国,常见的问候礼包括鞠躬、握手、拥抱等。

鞠躬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低头鞠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示。

另外,中国人的交往礼仪也包括了对长辈和上司的尊敬。

在中国,年长者和上级被视为地位较高的人,因此人们在与他们交往时要表现出尊重和谦虚的态度。

在与长辈和上级交往时,人们通常采用称呼带有敬意的称谓,如“叔叔”、“阿姨”、“老师”等。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习俗。

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特定的习俗和活动。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全家团聚,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在吃年夜饭时,有些地区有“团圆饭”的习俗,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象征着全家团结和和睦。

除夕时,家人还会一起守岁,意味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度过困难和挑战。

此外,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还有红包的习俗。

红包是一种给予他人祝福和好运的方式,通常是长辈给年幼的子女们给予现金作为压岁钱,也有亲友间互送红包的习俗,以祝福对方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礼仪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是我们传承弘扬的宝贵财富。

一、礼仪之道的起源和意义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

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心修养和道德境界的表现。

它能够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重视尊重与敬意中国礼仪强调尊重和敬意的表达。

在家庭中,尊敬长辈是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社会对于尊重传统的体现。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互相致意、行礼问候,展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三、注重场合的礼仪与仪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礼仪要求。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要遵循吃饭顺序,待客吃饭时要注意礼貌和文雅。

在公共场所,要遵守排队、不打乱秩序,不大声喧哗等。

四、传统节日与礼仪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节日的国家,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礼仪。

春节,家庭成员一起包饺子、贴春联,互相祝福;中秋节,人们赏月、品尝月饼,表达团圆和思念之情。

这些节日和相应的礼仪,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五、古代文人的礼仪修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礼仪修养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注重仪表,讲究穿着和行为的美感,以及言行举止的得体。

古代文人通过修养自身的礼仪,展现出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六、礼仪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礼仪之道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中寻找到许多启示。

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等仍然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核心价值观。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尊重、关怀和友爱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将礼仪之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互动中,以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有哪些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四、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的。
礼的含义——
尊重 谦卑
礼的精神——
中国古代礼仪分类
吉礼:指祭祀的礼仪,意在祈求吉祥。 凶礼:包括丧礼和荒礼 军礼:礼乐与征伐,缺一不可。军队的组建 管理离不开礼的原则。 宾礼:天子、诸侯接待宾客的礼仪。 嘉礼: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贺庆之礼 的总称。

一、吉礼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 祀典礼。《礼记· 祭统》:“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以上是祭祀天神。 ——祀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以 上是祭祀地祗。 ——祫(xia2)祭、禘祭先王、先祖;春祠,夏禴、 秋尝、冬烝等。以上是祭祀人鬼。

二、嘉礼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 仪。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 射之礼;飨燕之礼;脤(shen4)膰(fan2) 之礼;贺庆之礼。
诞 生 礼
冠 礼
三、宾礼
宾礼为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会同之礼。 ——诸侯聘于天子之礼(藩国聘使朝贡进表) 。 ——诸侯遣使交聘之礼。 ——相见礼
诞 生 礼
求子仪式 孕期习俗
庆贺生子
报喜、命名、满月、百日、周岁等
诞生礼的内容 产妇: 祈子、孕期禁忌、临 产禁忌、分娩后坐月子 婴儿:诞生报喜(男悬弧、 女设帨)、洗三(三盆水)、 满月、百日(送礼送衣,见 舅)、周岁(抓周)、取名。

沐 浴 书 学者 专家

意义
设计 建筑 富有 聪明 计算 尺

“仪”在甲骨文中写成“義”,到西周时 “仪”与“义”才区分开。“仪,度 也。” —《说文解字》,即仪式仪节。将 “礼” 和“仪”连用始于先秦的《诗经· 小 雅·楚茨》(“为宾为客,献筹交错,礼仪 卒度。”)。 “礼仪”意即在敬神祭祖时,要怀着虔诚的 心理,认真地履行每一道程序,并把握好分 寸。特点:重心诚。
中国传统礼仪
主讲教师:周
礼——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钱穆: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 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治国方略走向礼治是历史的选择。 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荀子: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 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 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 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
礼仪类别
(一)传统人生礼仪
阶段 出生 成人 结婚 死亡
人 生 起 点
仪礼 诞生礼 成年礼 结婚礼 丧葬礼
人 生 终 点
人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与之相 适应的仪式和礼节
人生礼仪 1、诞生礼仪。主要有:求子仪式、 洗三仪 式、“满月”礼、“百岁”礼、“周岁” 礼。 2、成年礼 我国古代的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 “笄礼”。 3、婚 礼 主要有:三书六礼、花轿迎亲、拜堂、宴 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 4、丧葬礼仪。主要有;停灵、出殡、下葬。

宴请
主人请,客人辞让,主人固请,客人动筷。 主人不动杯,客人不能先动杯。主人劝酒, 客人动杯。客人可以先敬主人以表感谢。 接风、洗尘、饯行 汉东西别坐,隋唐始用小方桌,但不同餐具 。清朝普遍用大圆桌。

称谓
家、大(家父家兄) 舍、小(舍弟舍妹) 令、外、人(令堂、令阃) 夫人(尊称非谦称)(拙荆、贱内、内子) 乃师、乃翁(第二人称) 兄(泛化,亲切,。同时衍生出“先生”这 个意思,如年兄年弟冰心称女记者为兄反被 误会。)
冠礼仪式进行的程序:
1.迎宾: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 2.就位: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 3.开礼: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 4.就位:冠者(笄者)走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 宾客行揖礼。 5.宾盥:正宾洗手做准备。 6.初加:正宾跪坐下为冠者(笄者)梳头加(笄)。 7.一拜:冠者(笄者)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 是第一次拜,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二加:正宾为冠者(笄者)着帽(簪上发钗)。 9.二拜:冠者(笄者)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 第二次拜,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二)礼仪的引申义——基于古人的理解
1、“礼”的引申义
(1)诚敬。 (2)秩序。 (3)规则。 (4)风俗。 2、 “仪”的引申义 (1)法度。 (2)合宜。 (3)仪表
礼的起源
“礼仪”主要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即古人 为祈福而进行的敬神祭祖活动。 “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 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仪制”。—— 郭沫若:《十批判书· 孔圣的批判》
一、礼仪的定义
(一)礼仪的本义——基于词源学的解 释
西文中,“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quette, 原意是上面书写着进入法庭所应遵守的规矩、 秩序的长方形纸板。该纸板被视为“法庭上 的通行证”。进入英语后,就有了规矩、礼 节、礼仪的含义。特点:重规矩。
汉语中, “礼” 和“仪”最早是分开 使用的。“礼” 字的原型起自甲骨文 “豐”(即丰,表示两块玉盛在器皿中 的。王国维认为,这是禮字的前身)。 与“豊”字形相近,同指祭祀用的器皿 ( “豊” ,行禮之器也。—《说文解 字》)。《说文解字》解释:“禮,履 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指 用盛玉的器具祭祀神和人的活动,即敬 神敬祖。
物品 意义 物品
笔墨 作家 钱币 画家 印章 大官 算盘 从商 葱 蒜
稻草 农事 听筒 刀剑 军官 芹菜
医生 勤劳
二、成人礼
大 陆 与 台 湾
日 本 与 韩 国
丁亥年(07)大雁塔成年礼:加冠 及笈
冠礼的准备
1、冠礼的年龄和时间:
《礼记· 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 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 在此时举行。

自称、他称及中性称谓 自称(谦称) 个人 姓名 鄙人、小弟、愚兄 鄙姓、贱姓 老婆、贱内、„家的 小儿、小女、犬子 舍弟、舍妹 卑职 愚见、拙见 他称(尊称) 您、您老、先生、阁下 尊姓、贵姓 中性称谓 本人、你、同志 我姓、你姓、本姓
父母
妻室 子女 亲属 工作 意见
令尊、令堂
夫人、太太 令郎、令爱 令弟、令妹 尊职、高就 高见、尊意
六礼
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 六 礼 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 月日。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 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币。 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 其同意. 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

礼与俗


什么是俗:俗,习也。指人们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 从俗到礼:在因俗制礼的原则下,儒家制定并推行 了一系列的礼仪(如冠礼、婚礼) 礼与俗的区别
俗是特定生活圈内的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范围一般
不大。 俗是大众层面的文化,主要依靠强大的生活惯性来传承。 俗是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经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高度论 述过礼与俗的问题。他指出:“在西方语言中没有 “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风俗 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 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 “所谓乡俗、风情、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区” “中国人不管来自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2 、举行冠礼时所穿的服裝 :
正统的传统汉服。
3 、冠礼在仪式中的体现 。
筮的 占 过 要通 子 日 选吉 礼的 要 冠 以 行 ,举 之所 礼 子 冠 日 定。 确定 决 要 。 意 , 端 随 先 开 得 首 的 通知 不 好 天 • , 良 三 择 个 前 选 形式来 冠者从此有一 的父亲,要提 。 望 礼 者 观 礼 来 冠 日,希 前 位 时 作为 一 届 , 择 们 后 选 他 请 确定 友中 邀 期 僚 , 必 日 有 友 宾 所 • 朋 正 从 、 , 僚 日 法, 之 方 礼 的 各位同 冠 ,主 筮 , 定 占 宾 确 过 正 的 一经 次通 冠 选 再 加 人 人 之 任 , 此 担 以 除 • 主 人 所 。 的 , 请 重 德高望 否则不能成礼 家中作特别邀 加冠的助 宾 , 宾 正 场 正 助 到 往 须 即协 天前 , ” 一 者 前 人要提 特邀一位“赞 要 外,还 手。
法家:商鞅刑九赏一,申不害驭民术,建 考核制度。慎到“事断于法,官吏守法。 国君要利用势(权势)。韩非善于用利, 用威。 秦二世而亡,引发汉代争论。贾谊《过秦 论》:礼禁于将然之前,法禁于已然之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礼主敬,礼记“无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 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 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主博爱:“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 礼节人情“发乎情,止乎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礼乐兼修: “礼,外也。乐,内也。礼乐共也。” “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的主要精神:和(秩序)敬(诚敬)
秘鲁8M跳崖礼
加拿大吞蜥蜴
刚果 锉牙礼
瑶族度戒跳云台
日本耐寒节 冰水洗礼
苗族上刀梯 下油锅
结婚礼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 重于丧祭……” ——《礼记•昏义》 六礼 纳彩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 下以继后世也。” —— 《礼记•昏义》
三书六礼
聘书:男女双方在订婚时男家交予女家的 书柬,用作确定婚约。 礼书:男家在过大礼时女家的书信,详细 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迎亲当日,男家送给女家的书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