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水稻种植型农田尾水对地表水环境不利影响研究
农田水分环境与生态作用研究

农田水分环境与生态作用研究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分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保持和调节农田的水分环境,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同时又不影响农田的生态环境,这是农业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农田水分环境的研究现状1. 农田水分的来源农田水分的来源包括降水、地下水和灌溉水。
在实际生产中,灌溉用水是农田水分的主要来源,有效利用、调节和储存灌溉水是增加农田水分的关键。
2. 农田水分的保持与调控农田水分的保持与调控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基础保障。
积累农田水分可通过农耕措施增加土壤保水能力、种植适应性强的作物、通过人工灌溉、精准施肥等方式实现。
同时,通过适当的排水措施,可以避免土壤水分过度积聚,导致土壤反硝化作用、影响农田生态环境。
3. 农田水分的监控和管理农田水分的监控与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降低浸润水深、水位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目前,有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农田水分监测设备和覆盖不同区域的遥感技术,可以精准追踪并预报农田水分环境。
4. 农田水分与气象变化的关系农田水分环境与气象变化密切相关,禾杆高度、生育期、产量等指标都会受到降雨、气温的影响。
科学监控和管理农田水分,对于判断气象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启动相应的调控措施,缓解干旱灾害、水浸等自然灾害,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农田水分与生态环境的联系1. 农田水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水分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分对土壤水分、养分和微生物分布等随着时间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影响。
秸秆返回改革、旱地水利设施建设的推进,都为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耕作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农田水分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变化,农田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田水分的不稳定性加大,容易出现水浸、干旱等灾害。
这种情况下,对于农业科学家而言,研究农田水文生态关系,探索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分管理方式和技术,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损伤,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长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水利工程的作用,往往会导致工程建设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就导致了生态脆弱地区很难恢复,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入手,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给同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建设对策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1灌溉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可能会给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适当的灌溉可以促进周围作物的健康成长,但在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的情况下,盲目的建设农田灌溉渠道,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
由于灌溉次数的持续增多,土壤中的多种大元素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各种氮素、磷素、农药等被带往下游地区,导致河流湖泊的富营养化,严重时还会导致各种藻类的滋生。
另外,过量灌溉和盲目灌溉还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除此之外,在修建灌溉工程的过程中,修建各类灌溉通道,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为灌溉通道占据了比较大的面积,所以如果周围存在保护区,那么就会对周围的动物和植物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1.2农田排涝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但未进行其它深度改造的排灌通道,除具有基本的排水功能外,还具有多种生态功能。
比如天然河道,可以有效地降低周围的水位,减少对农田的破坏,同时河道两边的水草和陆地上的植物也可以更好地生长。
同时,河道两边的植被还可以很好地吸收和净化水中的氮、磷元素,防止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
沟渠两侧的地埂也能够为各种农田有益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但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农田中修建了大量的水网和灌渠。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真题2016年及答案解析

工程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挖出土分层堆放、回填时反序分层回填,回填后采用兰地植物恢复植被。
问题:
第9题
识别A输油站运营期废气源及其污染因子。_____
第10题
给出大开挖段施工带植被恢复的基本要求。_____
(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中沼气临界量50t,甲醇临界量500t。)
问题:
第1题
污泥干化间废气除臭方案是否合理?说明理由。_____
第2题
本项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险源?说明理由。_____
第3题
给出本项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因子。_____
第4题
指出环评机构的恶臭影响评价结论存在的问题。_____
下一题
(5~8/共32题)案例题
第5题
锅炉房扩建是否合理?列举理由。_____
第6题
给出中镀铜工段废水W的污染因子。_____
第7题
给出噪声现状监测布点原则。_____
第8题
对表2—1中PM10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给出评价结果。_____
上一题下一题
(9~12/共32题)案例题
某原油管道工程设计输送量为8.0×106t/a,管径为720mm,壁厚为12mm,全线采用三层PE防腐和阴极保护措施。经路由优化后,其中一段长52km的管线走向为:西起A输油站,向东沿平原区布线,于20km处穿越B河,穿越B河后设C截断阀室,管线再经平原区8km、丘陵区14km、平原区10km布线后向东到达D截断阀室。
第16题
T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功能要求的评价结论是否正确?列举理由。_____
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摘要】农田水利建设在当前形势下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通过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建设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可能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针对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实现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最大化。
展望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重要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持续努力。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当前形势、影响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展望、总结、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需求,农田水利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水土流失、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
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改善灌溉条件、调节水资源利用、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研究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探讨农田水利建设在当前形势下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农田水利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农田水利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强化,环保成了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等密不可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环境友好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文章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施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植物毁损、水土流失等不利影响。
如果不对这些负面影响加以控制,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水利建设效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兴建各种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同时,着重落实了施工中对环境的保护措施。
1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水利工程会破坏陆地生态系统的均衡。
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地域稳定性,在以农田为中心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本身的动植物种类单一,其本身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就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很容易对农田生态链造成破坏,而对脆弱的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环造成破坏,都容易导致整个系统崩溃,从而使农田产量大量降低,其效益会远低于水利建设之前的生产效率。
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成本将远大于水利建设的成本,因此,控制农田水利的环境友好建设对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的成本控制极其有必要。
1.2过量灌溉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污染。
农田水利对环境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建设中,也体现在建设完成后的使用阶段。
水源作为农作物的必须物质,本身也是多种植物生长营养元素的载体,但是在水利建设完成后,一些地方对灌溉技术掌握不到位,很容易出现过度灌溉的问题,导致农作物的土壤被冲蚀,很多农药化肥、泥土块、化学物等冲进河流湖泊,使得河流或湖泊下游地区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另外,大面积的水源覆盖不仅会造成土壤缺氧,还会为蚊虫等有害虫类的滋生提供沃土,导致农业虫害的增加,从而威胁到周边居住环境,在水利建设中,不合理的灌溉措施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生态系统危害[1]。
四川丘陵农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与污染现状评价

第32卷增刊2 农业工程学报 V ol.32 Supp.252 2016年10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Oct. 2016四川丘陵农区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与污染现状评价陈尚洪1,2,张晴雯2,陈红琳1,郑盛华1,吴铭1,梅旭荣2,刘定辉1※(1.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都 610066;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为分析四川丘陵典型农区种养格局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四川丘陵区中江县选择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和流域内4个研究点,研究了种植区、养殖区和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水体COD Cr、TN、NO3--N、NH4+-N和T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地表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枯水期主要污染物为COD Cr、NH4+-N和TP,且分别比年平均值提高15.67%、59.35%和12.83%;丰水期主要污染物为TN,比年平均值提高19.27%。
种养格局影响地表水中TN、NO3--N、NH4+-N和TP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养殖区>种养混合区>种植区;与种植区相比,生猪规模化养殖废污排放是造成种养混合区地表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其COD Cr、TN、NO3--N、NH4+-N和TP浓度分别提高了17.79%、198.15%、132.10%、219.85%、567.57%。
规模化养殖显著提高了地表水总污染指数,改变了地表水污染类型,种植区地表水污染类型为兼有COD Cr污染的总氮污染型,而养殖区和种养结合区地表水均为兼有总磷污染的总氮污染型;种植区和种养混合区水质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种植区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养殖区和受养殖业污染影响的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均为恶性污染,生猪集中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废污排放加剧了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
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当前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影响进行分析,对指导农田水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1. 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农田水利建设包括水利灌溉、排灌工程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湿润程度,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通过灌溉系统的建设,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增加土壤的湿润程度,减少水分的流失,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质量,实现水土保持的效果。
2. 减少水土流失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改变农田的地势和水文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通过排灌工程、水利设施的合理布局,可以减少因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导致的土壤侵蚀,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中的养分状况,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通过灌溉系统的建设,可以将水分和养分均匀地输送到田间地块中,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利用率,促进了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提升了农田土地的生产力。
1. 保护生态系统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还可以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有效构筑水利设施、水系调配工程,可以改善农田周边的水资源环境,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农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 促进生物多样性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提高周边地区的湿润程度,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为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周边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降低灾害风险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洪涝、干旱、水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对于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排灌工程、生态围垦等手段,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农田涝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农田涝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咱们都知道,农田那可是咱们粮食的“生产基地”,要是赶上了涝灾,可就麻烦大啦!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农田涝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还有咱们能采取的防治措施。
就说我前阵子回老家,正赶上雨季,那雨下得就跟不要钱似的,哗哗哗个不停。
村里的农田一下子就遭了殃,变成了一片“汪洋”。
我看着那些被水淹得东倒西歪的庄稼,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这农田涝灾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不小。
首先呢,大量的雨水在农田里积聚,水就会带着农田里的化肥、农药啥的往地下渗。
你想想,这些化学物质进到地下水里,那地下水还能干净吗?就像给一锅好汤里撒了一把“坏调料”,整个都变了味儿。
而且啊,涝灾会让土壤里的微生物环境变得乱糟糟。
原本和谐有序的“小社会”,一下子被打乱了阵脚。
微生物们没法正常工作,土壤的净化能力也就大打折扣,这地下水就更容易受到污染了。
再说说这积水本身。
长时间泡在水里,土壤的结构也会被破坏,变得松松垮垮,孔隙变大。
这就好比是地下水的“房子”漏风了,各种杂质更容易混进去。
那面对农田涝灾,咱们能咋办呢?首先,得把排水系统整好。
就像村里那次涝灾,如果排水渠提前疏通得干干净净,雨水能及时排出去,也不至于淹成那样。
还有啊,咱种地的时候不能可劲儿地用化肥农药,尽量用些绿色环保的方法。
比如说用农家肥,或者搞搞生物防治病虫害。
另外,种植一些耐涝的作物也是个好办法。
就像水稻,它不怕水淹,还能保住咱们的收成。
加强对农田的监测也很重要。
一旦发现有涝灾的苗头,赶紧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总之,农田涝灾可不是小事,它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咱不能小瞧。
咱们得一起想办法,保护好咱们的农田,也保护好珍贵的地下水。
回想起那次在老家看到的农田涝灾,我真心希望这样的场景不再出现,咱们的农田能一直健健康康,咱们的地下水能一直清清澈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丘陵地区水稻种植型农田尾水对地表水环境不利影响研究作者:杨圣广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4期摘要; ; 为明确丘陵地区水稻种植型农田尾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选择在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地处江淮丘陵地区的水稻田开展试验,对农田尾水及附近河道取样分析,并验证水质模型。
结果表明,田间浸水CODCr值较高,对水质影响最大;NH3-N、TP数值不高,对水质影响较小。
CODCr值与留茬高度、浸水时间成正相关,其对杨湾河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极大。
模型验证情况表明,水质模型预测灌溉退水营养物质浓度可行,与试验结果一致。
本文结合水质污染情况,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防治建议,以期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农田尾水;水稻田;地表水环境;污染;丘陵地区中图分类号; ; X52;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168-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农田尾水(秸秆浸水)富含高浓度有机物质,化学需氧量(COD)高达77 mg/L。
农田尾水是农田中流出的地表径流水,其来源包括降雨、灌溉、地下水等,含有盐、农药等。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未有效处理农田尾水,其在未进行二次利用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不仅导致地表水源污染严重,还因渗漏污染地下水,而且使农田中的无机盐、氮等营养成分流失,同时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
肥西县地处江淮丘陵地区,岗冲交错,是国家种粮大县,以水稻种植为主,201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5.67万hm2,农田尾水总产生量大;肥西属于长江巢湖水系,境内丰乐河是巢湖一条重要入湖清水河道,占总入湖水量的65%以上[1],很大程度上影响巢湖水质。
因此,研究该区域农田尾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 ; 研究方法1.1; ; 试验地概况丰乐河是肥西县和舒城县的界河,左右岸二级支流共14条,试验选择了其左支杨湾河流域作为本项目考察试验场所;杨湾河地处肥西县山南镇,其源头是托山水库,上游有3条小型支流汇集而成,全长31 km,流域面积97.9 km2,枯水期流量不足1.5 m3/s;山南镇小井庄是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当地农民有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稻—油—稻为主要种植模式,全镇耕地面积5 030.8 hm2,以机耕机收为主要耕作方式[2]。
为取得代表性样本,建立样本区与监控水系间的关系,选择了不同地理位置(村庄)的水稻种植田共4块,分别位于张大郢、张小郢、王大郢、杨大郢4个自然村庄。
1.2; ; 取样时间与方法本文研究的农业区域肥西县山南镇地处江淮丘陵地区,以早、晚双季水稻或稻—油—稻为主要种植模式。
早稻一般于3月底至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一般于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晚稻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3]。
本次试验分别选择晚稻收割后歇田2个月和4个月后取水样检测分析。
根据当地农民水稻收割方式的不同,选择了低稻茬、中、高稻茬和倒伏高稻茬4种收割模式田块[4]。
使用塑料样品瓶直接灌取田间浸水(农田尾水)带回实验室,10 h内完成检测分析。
1.3; ; 檢测内容与方法针对田块中水样,主要检测水质中的CODCr、NH3-N、TP、pH值等4项指标,均采用国家标准检测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5];另采集了2条汇流排水渠、入杨湾河处上下游各1 000 m河道断面水样,同步进行检测分析。
1.4; ; 农田灌溉退水(尾水)水量—水质模型验证在农田灌溉过程中,水以雨水或者灌溉水的形式进入土壤表层,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到河道或者其他水域,中间还有一部分下渗和蒸发损失,模型主要研究农田灌溉退水的营养物质浓度,地表水水量的变化是模型研究的核心。
1.4.1; ; 水量平衡模型[6]。
公式如下:ΔV/Δt=QI+PhS-ES-L-Q0(1)式(1)中:ΔV—农田时段蓄水量增量(m3);QI—时段平均灌溉流量(m3/s);Q0—时段平均退水流量(m3/s);Ph—时段降雨强度(mm/s);E—时段蒸发强度(mm/s);S—灌区灌溉面积(km2);L—时段平均下渗量(m3/s)。
其中:E=kp E0—时段水面蒸发强度(mm/s),kp—折算系数,与地表植被类型有关的常数。
1.4.2; ; 营养物质模型。
公式如下:ΔCpV/Δt=CIQI+F+RPPS-KlCPL+GP+C0Q0(2)式(2)中:ΔCp—灌区营养物质浓度的增量(mg/L);V—时段蓄水量(m3);CI—灌区入流营养物质浓度(mg/L);C0—灌区出流营养物质浓度(mg/L);RP—降雨水质营养物质浓度(mg/L);F—为使用化肥或肥料对营养物质浓度贡献量;GP—单位面积作物生长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量(t/s)。
其中:F=kcs,kc—化肥施用系数[t/(km2·s)];GP=Gf Per,Gf—时段粮食产量(t/s),Per—粮食中营养物质含量(%)。
其他符号同水量平衡模型。
1.5; ; 数据来源和边界条件的设定本文选择一个灌溉周期作为计算时段,农田蓄水量得凈增量取0,降雨采用丰乐河水文站实测资料,由式(1)推求灌溉退水流量如下:50%保证率下,枯水期为106.7 m3/s、平水期为88.1 m3/s、丰水期为69.3 m3/s;85%保证率下,枯水期为123.9 m3/s、平水期为106.9 m3/s、丰水期为62.1 m3/s;95%保证率下,枯水期为154.1 m3/s、平水期为143.6 m3/s、丰水期为83.7 m3/s。
化肥中氮、磷的使用量根据投入系数kc和农田面积来计算。
按肥西县统计局提供的2017年统计年鉴估算农田化肥投入中总氮和总磷投入系数kc为TN=0.88、TP=0.32;氮、磷吸收量通过试验区粮食产量和作物氮、磷含量来估算,山南镇稻谷为主要作物,氮含量为0.63%,磷含量为0.11%[8]。
2; ; 结果与分析2.1; ; 农田尾水水质检测情况样本田块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歇田2个月和4个月后取水样检测分析结果分别如表2、表3所示。
可以看出,田间浸水呈弱酸性,符合水稻秸秆浸沤特性。
田间浸水CODCr值较高,远远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为主要水质污染项目,浸水中NH3-N、TP数值不高,对水质影响较小。
农田尾水(秸秆浸水)中CODCr值与收割方式(留茬高度)成正相关,即茬越高,CODCr数值越大。
农田尾水(秸秆浸水)中CODCr值与收割后时间长短成正相关,浸水时间越长,CODCr数值越大。
农田尾水(秸秆浸水)对杨湾河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极大,为明显的正输入,因CODCr的贡献,使杨湾河从上游的Ⅲ类水质至下游接受农田尾水(秸秆浸水)后变差到Ⅴ类水。
2.2; ; 模型推演情况根据2019年1—4月杨湾河河道水质的监测资料,结合照枯水期情况对磷浓度按(2)式进行验证:枯水期实测入流浓度为0.162、0.201,实测出流浓度为0.108、0.172;3种保证率情况,出流浓度分别为0.257、0.245、0.195,相对误差绝对值3; ; 讨论分析农田尾水污染源成因:一是农村农民生活模式发生改变,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农村联片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农民由过去的单居平房转变为楼房集中式居住,采用煤气或电力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农田秸秆不再被农民收割作为生活燃料;二是农业种植模式发生了改变,农民采用机械化作业,收割机只割稻头,在农田把稻谷收上来,留茬高度超过50 cm,导致大量秸秆由旋耕机直接翻覆回田,秸秆量远超过土地实际处理能力,尤其是在双季稻田表现明显,带来极其不利影响,包括农田尾水、农田病虫害防治等,这些存积在农田的秸秆经沤烂后其浸出液随雨水或灌溉退水成为农田尾水,汇入河流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且随着这种耕作模式的延续,污染负荷将逐步加大,且呈周期性变化;三是政府实施秸秆焚烧进一步加剧了作物秸秆被弃之田间地头,甚至直接推入沟渠、塘坝,造成水体污染。
根据试验结果,综合水质污染成因,提出以下秸秆型农田尾水防治建议:一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减少秸秆返田数量至合理的平衡点,从源头上减少高浓度农田尾水的产生;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旱作水作轮休轮耕,提高土壤容量和缓冲能力;三是水稻田尾水水质碳氮比严重失调,呈现明显酸性,不合适微生物降解,不宜采用工程方法去除其化学需氧量,应充分发挥沟塘坝渠的拦截、沉淀、过滤作用[7],降低入河量;四是探索利用生态水渠,种植常绿水生植物,选择吸收COD优势品种,在农田尾水汇流和集聚过程中,阶层化降低COD浓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五是发展精细灌溉体系,控制入田径流量,通过对水源、输送、分配、灌溉、耗散各环节的合理、精准控制,利用计算机模拟、反馈,实现整个灌溉的自动化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剩水的输入,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在田间产生过量尾水,灌溉效率可达到85%以上[8]。
4; ; 参考文献[1] 殷福才,张之源.巢湖富营养化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03(4):37-39.[2] 何颖,张斌.小井庄改革先行者发展领头雁[J].乡村经济,2007(6):51-52.[3] 张钰驰.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8):53-54.[4] 罗德强.水稻栽培生理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9(1):37.[5] 文泽东.质量控制在水质分析化验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8):61-62.[6] 刘洪飞,王伟,魏欢.农田灌溉退水水量及水质平衡模型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5):44-45.[7] 李云龙.农田尾水生态拦截与修复的工程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4(19/20):84-85.[8] 张万顺,乔飞,彭虹,等.灌溉退水对河流水质影响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南昌: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