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史部分第3讲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名师课件

合集下载

新课标历史高三大二轮分专题复习讲义课件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新课标历史高三大二轮分专题复习讲义课件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 (5)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 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 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 会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 特征。
• 2.汉字的演变 • (1)演变过程
• (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 范化、稳定化。
• [例1]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 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 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 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 有益生人 (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 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 3.宋明儒学
• 4.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 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 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 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 自由。 • (2)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 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 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
• [思维点拨] •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 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 思想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 , “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 谐社会的构建等。
• [构建体系]
• [核心梳理] •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 1.四大发明
• 2.其他成就 • (1)数学:《九章算术》、圆周率。 • (2)天文学:《甘石星经》、浑仪、《授时 历》。 • (3)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 《农书》、《农政全书》。 • (4)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 [思维点拨] • 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政治环境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1 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对应学生用书第13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1.(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

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2018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古代篇 专题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知识主线串联·网络构建主题一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对应学生用书第12页)■主题纵向贯通•…………………………………………………………………·考向一以“多元情境”为载体,突出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和史学研究方法1.(2017·江苏高考)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D[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D项正确。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A项错误。

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B项错误。

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C项错误。

]考向二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C[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

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考向三以“历史解释”为立足点,考查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3.(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科技文化考纲考情考点一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1.儒家(1)孔子(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亡佚,成为“五经”)他去世后,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时的代表,亚圣)①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时的代表)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创始人)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并用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②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逍遥”论。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1)韩非子(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①将“法”“术”“势”结合,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4.墨家墨子(创始人)①“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1专题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国版)第1部分专题突破板块1专题3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线索1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线索2科技成就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而东西方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沉沦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

线索3文艺成就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主流思想——儒学的发展创新时期发展历程二、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明清承古萌新(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高频考点定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科技成就。

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文学成就。

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向1老子与孔子对礼的看法(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习题名师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3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习题名师课件

9.中国先哲们对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至于宇宙的性 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 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由此 可知,古代中国的天文学( )
A.进行了理性的深入思考 B.缺乏长期系统的天象观测 C.有着较明显的功利色彩 D.整合算学为统一研究领域
答案 (1)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欲 望;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君主 专制加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 府统治日益腐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 想和维新思想的传播;借用王阳明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 想。
(2)相同之处:批判权威;树立独立意识,主张平等; 强调人心中有信仰;解放人们思想。(任答两点)
8.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 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 《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C.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D.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解析 宋代儒学家以《大学》《中庸》《孟子》《周 易》注释《论语》,结束了魏晋学者以《老子》《庄子》 诠释《论语》的学术风尚,从而回归到先秦儒学体系,故 选D项。材料不能得出A、B、C三项结论。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 完备”可以看出唐代“尚法”的审美追求,从“‘狂草’ 纵放恣肆、奇宕瑰玮”可以看出唐代“尚情”的审美追 求,故选C项。根据唐代楷书、草书共存的局面可以排除A 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可以排除;三教合一与楷书、草 书共存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6.下面是宋代绘画作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 历史事实是(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科技与文艺 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用版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科技与文艺 课件

( B)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题干只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据 题干中“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的学 习内容……还有儒家经术”并结合中国古代法律的以礼入 法的特点,可推知B项正确;题干中“律学是中国古代对 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是一种注解,非哲理,故C项错 误;中央集权体现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统治,题干未提及,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 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
考点3 宋明理学
主干梳理 关键词:“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内心反
省 1.程朱理学 (1)主张 天理
格物致知
①“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 接联系起来。
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主干梳理
关键词:异端、“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工商皆

1.背景
专制统治
(1)政治方面:封建______资_本__主_义_萌_空芽 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工商业发展,________________产生。
2.概况
(1)李贽:离经叛道,自称为异端________,指出孔子不是天生 圣人,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6.(2018·天津卷·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
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B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部分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

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部分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含解析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明确考纲MINGQUEKAOGANG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架构][线索梳理]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线索一思想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线索二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三文学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四艺术成就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考点百家争鸣1.专题通百家争鸣的阶级性提示:孔子的仁、礼思想,老子的无为主张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孟子的仁政,韩非子的法治、变革主张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

2.中外通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不同提示:古希腊人文主义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关于人的属性、地位强调个体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主动地位强调社会的“人"和人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平等、理性“仁爱”、礼制影响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过什么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产生的时代背景;②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主张及影响.典例1 [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
D.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
解析 答案
3.宋明理学的特点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传统儒学经由宋元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仁、义、修身、和谐等)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如理学的 “天理论”,仁义礼智等都包含其中)。 (2)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哲学的核心:它以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为 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 理道德方面,如“三纲五常”。 (3)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想长 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如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吸收进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3讲 古代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艺
考点一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艺
考点一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主干知识排查
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 1.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与主张
代表人物:孔子
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二、儒学思想由转型到扬弃 1.宋明理学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哲学观 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 “致良知” “知行合一”
2.明清儒家思想的活跃 (1)李贽:否定孔子及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倡导法治,保证民权。 (3)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保天下的爱国思想。 (4)王夫之:唯物论、发展观、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代表人物:孟子
儒家 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
代表人物:荀子
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
代表人物:老子 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家 代表人物:庄子 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 代表人物:韩非子 法家 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 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
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
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3 宋代理学的时代精神 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故其社会地位并不高。入宋以 后,宋朝皇帝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 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2 热考重点深化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 法,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 (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 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 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
解析 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
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
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2 儒学思想对汉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汉武帝曾经告诫人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 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A.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 B.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 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真题例证3 宋明理学的人性观
(2014·课标全国卷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
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
真题例证2 汉代对先秦儒学的尊崇 (2016·课标全国卷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 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
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展 (1)继承:汉代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仁政”“礼”“为政以德” “民本”等思想。 (2)发展 ①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更加强调“君本”思想;又增 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思想,这些都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政治的需要。 ②兼收并蓄,融合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两者区别:孔孟儒学强调“教化”“个人思想修养”,而汉代儒学则逐渐 官方化,成为官方哲学,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真题例证1 先秦儒家思想关注现实的精神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解析 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
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
亡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D项正确。
解析 答案
考向预测1 先秦儒家思想对伦理秩序的影响 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 B.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
√ C.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 D.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