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浪淘沙·北戴河》(长春版)
【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第3课《词二首》同步练习

三词二首·积累运用·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千嶂.()羌.管()不寐.()丙辰.()宫阙.()琼.楼()绮.户()婵.娟()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转朱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低绮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千里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默写填空。
(1)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千嶂里,。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
人不寐,。
(5)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
(6)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 ,高处不胜寒。
(7)__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8)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4. 文学常识填空。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______ ,字_______ ,_______时期著名政治家。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 ,号_______ 。
北宋时期著名_______家、_______家,“”之一。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练习题答案及解析复习过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练习题答案及解析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1.【单选题】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汉字B.思想C.感情D.语言2.【单选题】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行为 B.思想 C.文字 D.工具3.【单选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
A.筑器B.图画C.刻痕D.结绳4.【单选题】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
A.宋代B.魏晋C.元代D.唐朝5.【单选题】下列关于汉字各种字体的艺术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篆书古朴典雅B.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C.金文风驰电掣,结构紧凑D.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6.【单选题】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7.【单选题】诗歌的最大特点是()。
A.民族化B.形式化C.文字美D.骈偶化8.【单选题】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
A.雕刻B.书法C.汉字D.语言9.【单选题】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A.《春秋》B.《尚书》C.《诗经》D.《离骚》10.【单选题】()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
A.汉赋B.诗歌C.小说D.楚辞11.【单选题】()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A.《木兰诗》B.《咏史》C.《孔雀东南飞》D.《四愁诗》12.【单选题】五言诗成于()。
A.战国早期B.秦代C.汉代D.唐代13.【单选题】近体诗成熟于()。
A.秦代B.汉代C.三国时期D.唐代14.【单选题】近体诗又称为()。
A.“今体诗”B.“五言诗”C.“七言诗”D.“绝句”15.【单选题】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
A.韵头B.韵尾C.韵脚D.韵腹16.【单选题】诗词中的对仗就是()。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

(新)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格律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基础知识达标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_____诗,内容上属于_____之作。
2、解择加粗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②客路青出下客路:③乡书何处达乡书:3、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4、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答:5、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答: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1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字)◆课后能力提升1、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3、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试作赏析。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大小景相结合,为后人所称道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明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次北固山下》中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次北固山下》是唐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律诗,内容上属思乡之作。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词二首》《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1长春版

309教育网
《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与原文有出入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
B.一片汪洋都不见
C.萧瑟秋风今又是
D.往事跃千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D项应为:往事越千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字形的掌握情况。
2.对词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
B.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在起伏的汪洋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C.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③有遗篇:往事已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丕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吟咏过诗篇。
D.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答案:C
解析:
分析:C应为魏武帝曹操。
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3.选出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B.魏武:魏武帝曹操。
C.碣(jié)石: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D.遗篇:指曹操的诗作《龟虽寿》,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
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
309教育资源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1.【单选题】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汉字B.思想C.感情D.语言2.【单选题】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行为 B.思想 C.文字 D.工具3.【单选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
A.筑器B.图画C.刻痕D.结绳4.【单选题】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
A.宋代B.魏晋C.元代D.唐朝5.【单选题】下列关于汉字各种字体的艺术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篆书古朴典雅B.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C.金文风驰电掣,结构紧凑D.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6.【单选题】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7.【单选题】诗歌的最大特点是()。
A.民族化B.形式化C.文字美D.骈偶化8.【单选题】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
A.雕刻B.书法C.汉字D.语言9.【单选题】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A.《春秋》B.《尚书》C.《诗经》D.《离骚》10.【单选题】()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
A.汉赋B.诗歌C.小说D.楚辞11.【单选题】()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A.《木兰诗》B.《咏史》C.《孔雀东南飞》D.《四愁诗》12.【单选题】五言诗成于()。
A.战国早期B.秦代C.汉代D.唐代13.【单选题】近体诗成熟于()。
A.秦代B.汉代C.三国时期D.唐代14.【单选题】近体诗又称为()。
A.“今体诗”B.“五言诗”C.“七言诗”D.“绝句”15.【单选题】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
A.韵头B.韵尾C.韵脚D.韵腹16.【单选题】诗词中的对仗就是()。
《浪淘沙·北戴河》练习题

《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1-4题。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2.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3.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上片前两句,一为俯视,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C.“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作者用精练的问句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D.“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
【甲】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两首词虽然题材不同,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两词上片都是,下片都是;其次从表现方法来看,两词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步练习(精选12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步练习(精选12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步练习篇1知识广角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桑田(sāng shāng )总相宜(yí yǐ )遂令(suì shuì )潋滟(liǎn liàn )雨亦奇(yì yī )空蒙(méng mēng )二、多音字组词语yǐn( ) hǎo( )饮好yìn( ) hào( )三、比一比,组词语。
桑()轼()亦()宜()叠()试()恋()谊()趣味课堂三、根据理解写出下列各词的相宜----()欲把----()遂令----()平沙----()四、解释加点字,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平沙浩浩四无边平沙:诗句:2、水光潋滟晴方好潋滟:诗句:五、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下来,比较这两首写“水”的诗,在描写上各有什么特点?拓展训练思维碰碰车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反映的壮美博大的画面。
五、两首诗都是描写“水”的,请你认真读一读,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试说说自己的理由。
自由空间六、小小资料员1、查找一下作者的相关资料和他们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诗人。
2、你还知道描写“水”的诗文吗?找一找,读一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首抄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吧!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浪淘沙》《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步练习篇2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浪淘沙·北戴河》阅读答案

《浪淘沙·北戴河》阅读答案高一语文单元测试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A.岁月稠(ch?u)遏(a)止漫溯(shu?)B.彳亍(chì chù)青荇(xìng)寥廓(ku?)C.凄婉(wǎn)斑斓lán 惆(ch?u)怅D.凌侮(wǔ)雨巷xiànɡ颓圮tuí pǐ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飞翔在空中)C.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D.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4、对《沁园春·长沙》中词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生动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B.“万”字写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 __,“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C.“恰”“正”“方”几个同义副词的运用,更有助于充分表现早期革命者当年雄姿英发的革命风貌。
D.“江山”“文字”都属于借代的用法;“粪土”则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现了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北戴河》同步练习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那一句?2.联想与想象是诗词的两只翅膀,作者由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3.词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上片前两句,一为俯视,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C.“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作者用精练的问句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D.“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曹操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英武的性格特征。
二.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两首词虽然题材不同,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从表现的内容来看,两词上片都是,下片都是;其次从表现方法来看,两词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2、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3、诗有“诗眼”。
古人常说“一词警策。
乃使全篇生辉”。
试从两词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两首词的主题蕴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昊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
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
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
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
通判处、婺、越三郡。
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
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
迁殿中侍御史。
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
”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
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
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
”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
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
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
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
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
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
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
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
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
诏褒谕。
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
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
后十年卒,年八十。
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
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
”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1.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B.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小行C.执政波以芾使会/复除吏部恃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浯闻/得罢/不行D.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驻跸。
“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
宋代役法之一。
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
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
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
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
“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
致仕即获得官职。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
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
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
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
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
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2)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日“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四.文言文阅读。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恩,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
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译文: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孟德斯鸠炎黄子孙的血管中应该流有道德的血液。
——李克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布莱希特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对道德,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提升道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感想和体悟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以及观沧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3.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
倾注了词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之情。
4.B.二.1、写景;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甲】词中的“挥”字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乙】词中的“舞”“驰”把本是静物的“山”“原”化静为动,使诗人眼前的自然景物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