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译文及赏析

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译文及赏析北戴河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个旅游胜地,以其美丽的海滩和清新的空气而闻名。
每年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北戴河,享受海滩和海鲜的美味。
然而,除了其景色迷人的一面,北戴河还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以下是关于北戴河的一首诗歌的译文及赏析,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诗名: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北戴河的海滩宽广无垠,潮汐带着希望的远航卷起来的浪花像诗句深入人心,让我们沉思。
它的波涛涌动如同生活的起伏,有时温柔,有时汹涌澎湃,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无常,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和应对。
沙滩上的脚印临时而短暂,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永恒留存,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只是独立的一页,值得用真诚和坚定书写。
北戴河的阳光明亮而温暖,照耀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果我们抬起头仰望,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
不要畏惧时光的流逝,它让我们经历成长和变化,就像北戴河的大海,在不断冲刷之后成为更加壮阔。
北戴河是一首让人沉醉的诗歌,是人生哲理的伟大启示,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思考和感悟。
赏析:这首诗歌以北戴河的海滩和海浪为象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海浪的起伏与生活的不确定性相呼应,不断变化的潮汐告诉我们要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同时,沙滩上的脚印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有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用真诚和坚定去书写自己的生命。
阳光明亮而温暖的描述,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诗人提醒我们要抬头仰望,寻找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且不要畏惧时光的流逝,因为它是我们成长和变化的催化剂,让我们更加强大和壮阔。
整首诗给人以深思和启示,北戴河成了一个让人沉醉的地方,这里的美景和海浪都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北戴河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充实和有智慧。
总结:北戴河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歌通过对北戴河的海浪和阳光的描绘,向我们传递了关于适应生活、珍惜时间和追求梦想的重要信息。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
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
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
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
•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古诗浪淘沙 北戴河赏析

古诗浪淘沙北戴河赏析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心仪的地方。
北戴河以其独特的海滩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诗人们亦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他们用文字描绘北戴河的风光,传承了北戴河的历史与文化。
其中一首古诗《浪淘沙》是北戴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将对这首古诗进行赏析。
《浪淘沙》是明代大文学家杨慎的作品,他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北戴河的热爱,将这片美丽的海滩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对这首古诗的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即为“一片冰心在玉壶,待得杨柳渡春波。
”这两句以简练凝练的语言道出了北戴河春天的景色。
杨慎巧妙地以“冰心”和“玉壶”来形容了北戴河海滩的洁白细腻和广袤无垠。
而“杨柳渡春波”则表达了春风拂面的轻盈感觉。
整体表达了北戴河春天的美丽与宁静。
接下来的诗句中,杨慎以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北戴河独特的风景和浩渺的海岸线。
例如,“万顷波涛浩浩荡,千帆翱翔凤凰岗。
”这里万顷波涛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北戴河海滩的磅礴气势;而千帆翱翔凤凰岗的形象,则用翔飞的帆船来象征北戴河海岸的繁忙与热闹。
然而,这首诗的亮点之处在于接下来的几句。
杨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戴河沙滩上的情景,给人一种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其中的感觉。
例如,“舟舟弄潮争渡,笑向邨前人。
”这里的“舟舟弄潮”恰当地表达了沙滩上人们嬉戏玩水的景象,而“笑向邨前人”则将人们的欢声笑语展现得栩栩如生。
整篇诗的描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示了北戴河作为一个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
最后几句,“飞觞丽句咏金波,行乐春风曙帝窗。
”则表达了杨慎对北戴河的赞美之情。
诗人运用了丽句和金波这样有音乐感的词语来形容北戴河的美丽景色,以及春风拂面的愉悦感受。
而行乐春风曙帝窗的意境则更加独特,将北戴河的美景与清晨阳光下的宫廷相结合,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通过对《浪淘沙》这首古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北戴河作为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和自然美景给文人墨客带来的启发与创作灵感。
浪淘沙北戴河感想感悟

浪淘沙北戴河感想感悟
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著名的古诗,诗人通过描写北戴河的海浪、沙滩、日出等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北戴河的美景,还通过自己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诗人笔下的北戴河海浪滔天,汹涌澎湃,似乎在诉说着人生的艰辛和坎坷。
沙滩则像是人生的奠基石,承载着我们的足迹和回忆。
而日出则像是人生的曙光,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让我们在新的一天里重新出发。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他认为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思考。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歌。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大自然,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
浪淘沙北戴河诗意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的诗词作品,是一首非常具有诗意和深度的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描绘了北戴河的壮丽景色,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思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类历史的深深感慨。
诗中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又体现了人类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在第一句“大雨落幽燕,滔滔波浪连天”中,诗人用“大雨”和“滔滔波浪”这两个强烈而富有动感的词汇,描绘出北戴河的壮丽景象。
大雨如注,连天接地,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淹没。
这种极端的天气,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接下来,“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诗人通过描述秦皇岛外打鱼船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原本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打鱼船,在大雨中消失在茫茫的海洋中,这种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在诗的下阕,“往事已经有千年……换了人间”。
诗人用深情的笔触回顾了历史,对曹操的“秋风萧瑟”之词进行了升华,将其升华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不仅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深感慨,也体现了诗人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无限期许。
最后,“幽燕”、“汪洋”、“打鱼船”、“往事”等词汇,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将自然景观、人类生活和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深度。
总的来说,《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深度的作品。
它通过对自
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深深感慨。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类的敬畏与感悟。
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鉴赏

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鉴赏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鉴赏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鉴赏《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题解:1954年夏天,毛泽东曾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因填了这首《浪淘沙》词。
词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和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并抒写了怀古的心情,对比往事,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上片,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写景;下片,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抒情。
时空掩映,情景交融。
但有个立脚点,这就是今天,就是北戴河,是新中国的一部分;北戴河的今天,也正代表着新时代。
结语“换了人间”,仅4个字,便贯通古今,绾合时空,对伟大祖国的现实给予了热情的歌颂。
是怎样由空及时、由景及情的呢?这词的构思是怎样进行的呢?对这一问题试作探索,于我们读词是具有启发性的。
上片,描绘大风雨中的海上景象:“大雨落幽燕”,劈头第一句,破空而不定期,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明写波涛,却夹带写出大风;这些都是以雄健之笔,从大处落墨,不假雕琢,而自具壮美。
往下读,不见雨中的山峦林木,不见雨中的殿阁楼台,却咏出了“秦皇岛外打鱼船”。
啊,看那一艘艘渔船,还在与惊涛骇浪搏斗哩!转眼又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这说明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在滂沱大雨和滔天白浪中,渔船都隐没了,谁知道它们隐蔽到哪里去了呢?还是被莽苍的烟雨所遮断了呢?这里含蓄地赞美了解放的人民不怕艰险的豪情。
下片,抒写怀古颂今的豪迈心情:“住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些联想,自然是缘于地望和沧海。
但这里的抚今追昔,却没有半点苍凉悲慨的感喟,没有一丝物是人非的怅惘,因为这联想的基础原是对于现实的赞美,在上片已设下伏线,所以很自然地便接下去“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古诗浪淘沙

古诗浪淘沙范文一:《浪淘沙·北戴河》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古诗。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那里有美丽的海滩和清澈的海水。
这首诗描绘了浪花拍打海岸的情景,以及海边的景色。
作者把海浪比作凶猛的马,把海滩比作一面巨大的铜镜。
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让人如身临其境、仿佛身处在诗人的创作现场。
另外,诗人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海浪与观赏海浪的人作了对比。
海浪翻腾汹涌,有着磅礴之势;而观赏海浪的人却只不过是站在沙滩上的一群人。
通过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力和巨大的魅力。
每当我再看到海浪翻腾、云彩飘散、阳光耀眼的海岸线时,我就不断地想起这首《浪淘沙·北戴河》,仿佛感到自己身处于这场大自然的盛大演出之中。
写作重点:1)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意境描写;2)对比手法的使用。
用词分析:1)磅礴(形容词,形容海浪的气势);2)铜镜(名词,代指海滩);3)巨大(形容词,形容铜镜的规模)。
范文二:《浪淘沙》是一首至今被广泛传诵的古诗,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感受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
诗中是用得生动的对比和意境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海浪经过长时间的拍打与激荡,变得洪亮有力,跃起时好像一匹腾飞马驹,雄壮无比。
然而,此时海浪并没有半点威胁,只是给人带来了一些神秘和美丽。
诗人也用铜镜来比喻海滩,突出了当时海滩的巨大规模,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的无穷魅力。
一旁的人群或是看海的人,仿佛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全身心沉浸在这神奇的美景之中。
简单而言,这首诗传达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海滩旁边,仰望天空,被自然美景的经历感染,创作出了这首美妙的诗歌。
写作重点:1)生动形象的对比和意境描写;2)自然和诗人之间的互动。
用词分析:1)洪亮(形容词,描述海浪的声音);2)神秘(形容词,形容海浪的氛围);3)无穷(形容词,形容自然风光的魅力)。
秦皇岛外打渔船全诗译文

秦皇岛外打渔船全诗译文“秦皇岛外打渔船”选自《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一、作品原文浪淘沙·北戴河⑴大雨落幽燕⑵,白浪滔天⑶,秦皇岛外打鱼船⑷。
一片汪洋都不见⑸,知向谁边⑹?往事越千年⑺,魏武挥鞭⑻,东临碣石有遗篇⑼。
萧瑟秋风今又是⑽,换了人间⑾。
二、注释⑴浪淘沙:词牌名。
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⑵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⑶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⑷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⑸汪:指水势大,深且阔。
⑹谁边:何处,哪里。
⑺往事:过去的事,这里指公元207年(建安12年)曹操东征乌桓(古代部族名)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观沧海》一诗之事 [9-10];越:越过;千年:只是一个大概数,实际已一千七百多年。
⑻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
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当上皇帝追封他为魏武帝。
挥鞭:原指挥鞭策马,这里指骑马出征。
⑼碣石:碣石,古代山名,位于河北昌黎。
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千米,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千米,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指《观沧海》一诗。
⑽萧瑟秋风: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⑾人间:社会制度。
三、作品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北戴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原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碣(jie2)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公元二零七年)北伐乌桓,路过碣石山。
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曹操登临碣石山,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第二首有“东临碣石,以观苍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指渔船不见了,不知道哪去了。
背景
1953年,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彻底粉碎高竿,饶漱石的反党联盟.同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毛泽东在北戴河疗养期间,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
他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顿起击水之兴。
因风浪太大身边警卫人员劝阻他不要去游泳,他却说道:“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意志。
”,于是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鉴赏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
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
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
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