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

合集下载

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译文及赏析

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译文及赏析

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译文及赏析北戴河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个旅游胜地,以其美丽的海滩和清新的空气而闻名。

每年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北戴河,享受海滩和海鲜的美味。

然而,除了其景色迷人的一面,北戴河还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以下是关于北戴河的一首诗歌的译文及赏析,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诗名:人生哲理浪淘沙北戴河北戴河的海滩宽广无垠,潮汐带着希望的远航卷起来的浪花像诗句深入人心,让我们沉思。

它的波涛涌动如同生活的起伏,有时温柔,有时汹涌澎湃,仿佛在告诉我们:人生无常,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和应对。

沙滩上的脚印临时而短暂,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永恒留存,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只是独立的一页,值得用真诚和坚定书写。

北戴河的阳光明亮而温暖,照耀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果我们抬起头仰望,或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

不要畏惧时光的流逝,它让我们经历成长和变化,就像北戴河的大海,在不断冲刷之后成为更加壮阔。

北戴河是一首让人沉醉的诗歌,是人生哲理的伟大启示,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思考和感悟。

赏析:这首诗歌以北戴河的海滩和海浪为象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海浪的起伏与生活的不确定性相呼应,不断变化的潮汐告诉我们要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同时,沙滩上的脚印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有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用真诚和坚定去书写自己的生命。

阳光明亮而温暖的描述,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诗人提醒我们要抬头仰望,寻找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并且不要畏惧时光的流逝,因为它是我们成长和变化的催化剂,让我们更加强大和壮阔。

整首诗给人以深思和启示,北戴河成了一个让人沉醉的地方,这里的美景和海浪都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北戴河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挑战,让我们更加充实和有智慧。

总结:北戴河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它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歌通过对北戴河的海浪和阳光的描绘,向我们传递了关于适应生活、珍惜时间和追求梦想的重要信息。

浪淘沙·北戴河 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 解析

浪淘沙·北戴河解析嘿,咱们来聊聊毛主席写的《浪淘沙・北戴河》。

这词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和美景交织世界的大门。

我记得有一次啊,我去北戴河玩儿。

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刚到那儿,就被那海给吸引住了。

那大海啊,一眼望过去,蓝汪汪的,和天边连在一起,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蓝色绸缎。

海浪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岸边涌,“哗啦哗啦” 的声音,就像大海在唱歌一样。

我站在沙滩上,海风呼呼地吹着,带着那种咸咸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

那感觉,就像大海在热情地欢迎我呢。

我脱了鞋,光脚踩在沙滩上,沙子软软的、细细的,从脚趾缝里钻过去,痒痒的,可舒服了。

这时候啊,我就想起了《浪淘沙・北戴河》里的句子,“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我去的那天虽然没下雨,但我能想象出下大雨的时候,这北戴河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

那大雨就像老天爷拿着大盆往下泼水似的,整个幽燕大地都被笼罩在雨幕里。

那海浪呢,本来就大,再加上大雨一搅和,肯定是白花花的浪头一个比一个高,就像要把天给冲破了一样,真是“白浪滔天” 啊!沿着沙滩走,我看到有不少人在捡贝壳。

那些贝壳五颜六色的,有像扇子一样的,有螺旋状的,可漂亮了。

我也弯下腰去捡,心里想着,毛主席当年在这儿的时候,说不定也见过这些漂亮的贝壳呢。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块大礁石边。

那礁石黑黝黝的,上面还有些海草和小贝壳附着在上面。

我就坐在礁石上,看着大海。

这时候,我又想到词里的“秦皇岛外打鱼船”。

我眯着眼睛往远处看,真的有一些小渔船在海面上呢。

那些渔船在海浪里一上一下的,就像小玩具似的。

船上的渔民们肯定都特别厉害,在这么大的海浪里还能稳稳地打鱼。

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撒网、收网,脸上带着那种朴实又坚定的笑容。

他们的生活虽然辛苦,但和这大海相依为命,也有别样的滋味。

太阳慢慢往西斜了,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那大海也被映得红彤彤的。

这景色真是太美了,我都看呆了。

这让我又想起了词里的“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在这茫茫大海上,那些渔船在晚霞里渐渐远去,真的不知道它们要驶向哪里呢。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

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

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

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

•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浪淘沙北戴河文言文翻译

浪淘沙北戴河文言文翻译

浪淘沙·北戴河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浪淘沙·北戴河》文言文翻译:
浪淘沙·北戴河
宋·苏轼
滔滔大江东流去,浪花淘尽,千古间,英雄豪杰。

往昔战垒之西,人们传说是三国时期周瑜所战的赤壁。

乱石穿云,惊涛拍打岸边,卷起千万堆雪花般的浪花。

江山如同画卷,一时间,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展现风采。

遥想当年周瑜,娶得小乔为妻,英姿焕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战船的桅杆和帆蓬在谈笑中化为灰烬,烟雾消散。

我仿佛游历故国,多情的人或许会嘲笑我,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境,举起酒杯,向江月敬酒。

此词以大江东去、浪淘风清为背景,描绘了江山如画的北戴河风光,同时抒发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人生如梦的感慨。

苏轼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周瑜英勇的形象,以及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同时,通过对人生如梦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英雄老去的无奈和哀伤。

整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文言文佳作。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知识点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知识点

八年级浪淘沙北戴河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毛泽东的词作《浪淘沙·北戴河》。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其中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 年 12 月 26 日-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的诗词具有独特的风格,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创作背景1954 年夏,毛泽东到北戴河住过一些日子。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增强,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已有较大的进展,对工商业的改造也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强国的伟大目标也开始提出。

1954 年这一年,中国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

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三、诗词原文及注释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释:1、浪淘沙:词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4、滔天:形容水势很大,大到好像与天连接起来一样。

浪淘沙北戴河的诗意

浪淘沙北戴河的诗意

浪淘沙北戴河的诗意
浪淘沙北戴河的诗意: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

现在的北戴河,依旧秋风萧瑟,但是人间已经换了新颜。

《浪淘沙·北戴河》抒发了作者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的思想感情。

词中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渔民乘风破浪的英雄气概,通过对往事的怀旧,对比古今,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往事怀旧的情怀。

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背景

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背景

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背景
哎呀呀,你知道这首词不?这可是超级厉害的一首词呀!当年,毛主席来到北戴河,面对那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然后就写下了这首词。

你想想看,那大海是什么样的呀!海浪不停地翻滚着,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玩耍。

毛主席站在海边,海风呼呼地吹着他的衣服,他看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就好像我们有时候站在一个特别美的地方,也会有很多感触一样。

毛主席看到那汹涌澎湃的海浪,会不会想到人生的起伏呢?他看到那广阔的天空和大海相连,会不会觉得人的胸怀也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呢?
当时的北戴河,一定非常热闹。

人们在海边玩耍、游泳、晒太阳,享受着大海带来的快乐。

而毛主席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写下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这得多壮观呀!那雨哗哗地下着,海浪一个接着一个地拍打着岸边,就好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吞没了一样。

这场景,光是想想就觉得特别震撼。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毛主席看着那些在海上打鱼的船,心里也许在为那些渔民担心呢,他们在这么大的风
浪中会不会有危险呀?这就像我们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一样,充满
了关爱之情。

这首词不仅仅是描写了北戴河的景色,更是表达了毛主席的胸怀和
志向。

他就像那大海一样,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我觉得呀,这首词真的太了不起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也让我们看到了北戴河的美丽和神奇。

我们应该好好地去欣赏它,去感受它里面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北戴河

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幽燕(yān烟)〕这里泛指河北省。

我国古代的幽州和燕国,都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jié竭)石有遗篇〕公元二○七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后被尊称魏武帝)和乌桓族作战凯旋,曾经路过这一带。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中有《观沧海》一章:“东临碣石(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碣石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下文的“萧瑟秋风今又是”即由此引出。

原文观沧海[东汉末年] 曹操画家程连欧书画作品:《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编辑本段注释山东无棣碣石山(6张)(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曹操出征乌桓, 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 诗,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气象。 今人范曾作。
• 【解题】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卷三十。 曹操传世的诗歌全是乐府诗。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是曹操 的首创。乐府旧题中有《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 歌· 瑟调曲》,源出汉代民谣,一人唱,三人和。现存的 一首古辞是写求仙得道的。曹操则用它来写自己的政治抱 负。全诗共分四章(称四解),第一章《观沧海》,通过写 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的博大襟怀;第二章 《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记征战途中所见所感,表 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田园荒芜的忧虑;第四章《龟虽 寿》,描写诗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英雄气概。四章之 前有一段“艳”辞,相当于序言。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公 元207)曹操北征乌桓之际。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汪 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 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 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 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 换了新颜。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 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 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 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 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 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 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 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 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 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 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 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 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 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 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 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 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 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 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 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 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 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 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 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 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创作背景
《浪淘沙· 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 年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 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 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 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 名篇《浪淘沙.北戴河》。生动描绘了北 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 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 博大胸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