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之《浪淘沙》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之《浪淘沙》课件(共18张PPT)


请同学们再次吟诵这首古诗,边吟诵边体味刘 禹锡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二三节奏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韵脚: 沙涯家

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
浪淘沙(其一)

问题1:想一想前后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 梦得。唐朝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 史。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 州司马。一度奉诏回京,却又 因《游玄都观》一诗触怒当朝 权贵,因而再度被贬,后历任 和州刺史。起起落落的人生并 没有使作者沉沦,而是让他以 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 的变迁。

[唐] 刘禹锡

阴平 阳平
平声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 仄
上声 去声
上声 去声

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短
入声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 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入Leabharlann 四声短入声一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仄平平平仄仄平 浪淘风簸自天涯。 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今直上银河去, 平平平仄平平仄 同到牵牛织女家。 平仄平平平仄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诗词四首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品读诗歌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 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第六单元 · 雨中情思
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4、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5、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6、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明确: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开首两句写景,写出了雨和浪的气 势,展示出一幅气象恢弘的壮丽景象。
细读课文 整体感知
(2)“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遗篇”指什么?写的是什么? 明确:“遗篇”指曹操,写的是《观沧海》。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 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 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 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 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导入新课
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 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 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请打 开课本99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 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 里。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ppt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ppt

结合背景资料, 你对刘禹锡有了什 么新的认识?
不惧挫折、勇 往直前、逆流而上 的豪迈气概。
再读诗句,读出黄河雄伟的气势,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
联想
银河
传说
牛郎织女
体现了黄河之水好像从天而来 的雄伟气势;诗人不惧挫折、勇往 直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
跟学习伙伴有感情读全诗,边读边想画面吧!
18
单元主题
19 20
保护环境
21
学 习 要 求
18.古诗三首
唐代曲名 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 知作者 明诗意 悟诗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与柳宗元 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 白”。现存诗800余首。
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 其诗大都简洁明快,极富艺 术张力和雄健气势。
字正腔圆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想想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歌曲
浪淘沙(其一)
qū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

簸箕
九曲
黄河解读古诗
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颠簸
联想画面和声音,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诗人看到眼前气势雄伟的黄河,他想到了什么呢?在
诗歌中圈画出相关词语。
径直而上 逆流而上
如今直上银河去, ? 同到 牵牛织女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PPT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PPT课件

课文精讲
思考: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歌颂黄河的气势宏大,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 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堂拓展
浪淘沙
--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 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 一样永远下沉。淘金千遍万遍的过滤虽 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 闪亮的黄金。
课堂拓展
浪的特点是汹涌,气势大,一浪接一浪,这里指的是困难的来 势很快,对人的打击很大,而且是三番两次的;沙的特点是沉重,多 ,流动的。说明了人一生遇到的困难很多,很沉重。但句前的“莫” ,表达了作者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和勇敢面对,这两句话也是他对自 己的自勉。“金”指的是成功。这里写出作者认为困难就是一种磨练 ,磨练过后总有一天能获得成功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课文精讲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典故: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 说之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
译文: 如今Biblioteka 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课文精讲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大胆的想象,想到了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
课文精讲
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诗中找出体 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从“九曲黄河”“浪淘风簸”中体会出来的。作者运用了夸 张的手法。
课文精讲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什么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汪 洋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 哪边? 往事已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 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 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 换了新颜。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 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 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 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 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 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 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 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 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 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 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 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创作背景
《浪淘沙· 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 年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有一天,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 翻涌,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顾身边警卫人 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与风浪搏斗。上岸 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 名篇《浪淘沙.北戴河》。生动描绘了北 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一 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 博大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3课《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3课《浪淘沙》课件(共17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王昌龄认为好诗美在三境: ①物境:景物之境。 ②情境:情感之境。 ③意境:情景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九曲,黄沙万里, 气魄雄伟,浩浩荡荡。 浪淘风簸,源自天上。 触人联想,荡气回肠。
壮美的写意山水画
梅圣俞评好诗:“状难写之景,如在 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品析《浪淘沙》 (其一)之“三美”
奔黄
流河
到之
——
海水
李 不天
白 《
复上
将 进 酒
回来 。,
一黄
片河
——
孤远
王 城上
之 涣 《
万白 仞云
凉 州
山间
黄河
词 》
。,
《浪淘沙(其一)》 学习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 中用词之精妙,背诵并默写古诗。
• 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理解《浪淘沙》(其一)和(其 八),提升对比归纳的能力,形成诗性语言敏感性。
探究: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所见之境

九曲黄河万里沙, 景物动态夸张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想象之境

同到牵牛织女家。 神话色彩浓厚


小结:《浪淘沙》(其一)之三美
物境美 :它是一幅壮美的写意山水画,表达了诗人 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情境美 :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展现了诗人身处 政治逆境却未沉沦的乐观心态。
对比:两首诗能品出诗人怎样的创作风格?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黄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豪言豪语
豪气豪情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海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浪淘沙》课件(共23张PPT)
而这一切又激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引发出无限的遐想。他的思 绪随着黄河的奔流,一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甚至触及那浩渺无垠的 银河。他想象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深情地述说着他们之间的 爱情故事。最后两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黄河的源远流 长,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让诗的韵味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 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 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织女家。” 主要写了什么?
作者大胆的想象,想到了牛郎织女的 神话传说。
朗读古诗,想想诗人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 气势的。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长、弯曲、沙多。 波涛滚滚,气势磅礴。
由现实联想到神话,烘托 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全诗赏析
这首诗巧妙地将写实与想象、描写与夸张融为一体。前两行用写 实的手法,生动描绘了黄河那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景象:“九曲黄 河”展现出泥沙滚滚的壮阔形态,“浪淘风簸”则描绘出波涛汹涌、 声音震天的动人画面。这一切仿佛都在验证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豪迈诗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磅礴的气势。
艺术特色欣赏
刘禹锡的《浪淘沙》在唐诗中独树一帜,以歌颂黄河为主题,展 现出别样的韵味。诗人站在洛阳的黄河之滨,目睹黄河的来去匆匆, 那黄水奔腾而至,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一个“沙”字巧妙地 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沙,致使水色变得浑浊的特点刻 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还以水中沙砾沿途经受“浪淘风簸”的 形象描绘,表现出黄河水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彰显出它冲 击一切的磅礴势头。这种深邃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刘禹锡的 《浪淘沙》成为歌咏黄河的经典之作。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 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 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 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 《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 墨迹选》.
3、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表达了毛泽东怀古颂今,歌 颂新时代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
1、词中的“魏武”指( 曹操 ), “遗篇”是( 曹操的组诗《观沧海》 )。 2、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 3、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 歌颂新时代新生活 ( ) 的思想感情。
《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赏析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 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 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 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 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从“水何 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一个“何”字写出了 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 更是令人惊心动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 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 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 的心胸气魄和远大的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 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 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 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 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 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 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 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 的题目就是题目,和诗歌的题目之类一样。 比如沁园春 雪 ,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李 赢 莹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人萧鞭 谁一天 间瑟。往 边片。 大 。秋东事 ?汪秦 雨 风临越 洋皇 落 今碣千 都岛 幽 又石年 不外 燕 是有, 见打 , ,遗魏 ,鱼 白 换篇武 知船 浪 了。挥 向。 滔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三)赏析诗句 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 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代表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豪放派,代表人辛弃疾,苏东破 婉约派,代表人李清照,秦观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二、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写作背景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 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 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 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 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 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 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 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 浪 淘 沙
毛 泽 东
北 戴 河 》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 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 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 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 选》、《毛泽东题词墨迹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友情提供 选》.
建安12年(207年)夏5月,曹操出征乌桓, 九月胜利班师。经过碣石山,立马观海,慷慨赋 诗,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气象。 今人范曾作。 2014-6-1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