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二:了解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现代诗歌常采用的语言手法是自由而多样的。
与传统诗歌的格律、平仄、押韵等要求不同,现代诗歌的写作更加自由,可以自由构思,自由发挥,这样就为诗人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中,诗人不仅采用了自由的写作形式,而且在语言上也采用了多种手法,比如说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这使得整首诗歌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更加丰富。
现代诗歌常使用的图像与意象是多元的。
现代诗歌不仅依托于传统诗歌创新,而且借助社会现实、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因素创新,使得现代诗歌在表现世界和表达情感方面具有更强的独特性和时代感。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中,诗人在描绘北戴河的时候,通过鲜明的对比,将北戴河的美景与世界的苦难相比照,使得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戳心的力量。
现代诗歌常使用的节奏感较强。
节奏感是现代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对语言的紧凑与分割,以及对韵律的把握,现代诗人可以表现出节奏感,使诗歌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的节奏感很强,主要体现在语言的简洁性和连绵的韵律感上,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诵时更加生动、优美。
现代诗歌是一种新时代的文学艺术形式,它不仅表现了诗人们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也展示了语言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浪淘
沙·北戴河》这首现代诗歌就是现代诗歌的典型之一,通过对其艺术特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现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
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
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
“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浪淘沙·北戴河 优秀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1.初中学生对新中国那段历史及毛泽东的诗词比较陌生。
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
2.作为初中学生仍是激情澎湃,积累主席诗词名句加以熏陶。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2.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语一、导入新课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诗人年轻时走出家乡,充满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革命热情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意气风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诗人登临塬上,目睹北国壮丽风光,追古思今,留下慷慨激昂的诗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诗人挥笔写下这样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诗人爱子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为勉励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写下这句诗。
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呢?活动2【讲授】介绍毛泽东1.关于毛泽东你知道多少?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
活动3【导入】指导学生朗读诗词1.学生齐读诗词2.放朗读音频对比示范3.正音:燕、了活动4【讲授】写作背景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
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北戴河》。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韵律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 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全文和相关注释。
3. 学生写作和表达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戴河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简单介绍北戴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韵律。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诗歌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解释生僻词语。
(2)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5. 写作和表达:(1)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或画作。
(2)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教师进行指导和鼓励。
6. 分享和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7. 总结和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2)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浪淘沙·北戴河》与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等。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介绍1.1 诗歌作者:郑观应1.2 诗歌创作背景:北戴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郑观应在清朝嘉庆年间游览北戴河时,被这里的美丽风光所吸引,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整体意境:通过描绘北戴河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2.2 诗歌逐句解析:浪淘沙·北戴河郑观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描绘了北戴河天空湛蓝,鹰在高空翱翔,鱼在浅水区畅游的自由场景。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表达了作者对北戴河美景的赞叹,以及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游玩的盛况。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解析:描述了北戴河春天鸟语花香,绿树映红花的美丽景色,以及风中摇曳的酒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解析:反映了北戴河历史上曾是佛教盛地,许多寺庙在烟雨中显得神秘而庄严。
第三章:诗歌创作手法分析3.1 对比手法:通过将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进行对比,突显了北戴河景色的多样性。
3.2 虚实结合:作者在描绘景色时,既实写眼前所见,又想象历史场景,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4.1 热爱自然:作者对北戴河的自然风光表现出深深的热爱。
4.2 自豪自豪:作者以历史豪杰曾游历北戴河为荣,体现出自豪感。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北戴河的美景。
5.2 图片展示:展示北戴河的风景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5.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促进互动交流。
5.4 写作练习:以北戴河为题材,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第六章至第十章:继续编写教案内容。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传承6.1 北戴河的历史文化:介绍北戴河在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文化传承,如帝王避暑、佛教传播等。
6.2 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浪淘沙·北戴河》如何通过艺术手法传承和弘扬北戴河的历史文化。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
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
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
“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北戴河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
诗歌背景:词作为文学形式的特点,以及《浪淘沙》词牌的起源和发展。
1.2 作者简介作者生平: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创作风格:辛弃疾的词风特点,以及他在《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表现。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结构:分析《浪淘沙·北戴河》的段落划分和句子结构。
2.2 诗歌内容解读意境描绘: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如海浪、沙滩、阳光等。
情感表达:探讨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如豪放、忧国忧民等。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词牌运用音韵美感:分析《浪淘沙》词牌的音韵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词牌表达:探讨辛弃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对词牌的创新和运用。
3.2 修辞手法修辞特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修辞效果:探讨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价值4.1 诗歌与历史历史背景:了解《浪淘沙·北戴河》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历史意义:探讨诗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
4.2 诗歌与传统词文化:了解词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传承:探讨《浪淘沙·北戴河》对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理解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感。
内容理解:通过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诗歌内容。
5.2 分析与讨论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情感和艺术特色。
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3 创作与表达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创作以《浪淘沙·北戴河》为灵感的诗歌或短文。
表达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诗歌与审美鉴赏6.1 审美观念审美标准:介绍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如意境、情感、哲理等。
浪淘沙 北戴河 教案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教案标题: 浪淘沙北戴河教案目标:1. 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和背景知识。
2. 学习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浪淘沙北戴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学生对浪淘沙北戴河的了解和想法。
主体活动:步骤一:地理位置和背景知识1. 向学生介绍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位置,包括所在省份和与其他地方的相对位置。
2. 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特点。
3. 讲解浪淘沙北戴河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和文化背景。
步骤二: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1. 分组让学生自主探索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或图书馆进行调查和研究。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步骤三: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培养1. 给学生展示一幅浪淘沙北戴河的图片或视频。
2.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细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景色。
3. 鼓励学生使用形容词、名词和动词等丰富的词汇来描述景色。
步骤四:地理和文化素养提升1. 分发一份关于浪淘沙北戴河的小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地理和文化相关的问题。
2. 学生可以使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回答问题。
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活动:1. 回顾整个教案,强调学生所学到的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了解浪淘沙北戴河的其他方面。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描述景色时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练习,评估他们对浪淘沙北戴河的地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自体验浪淘沙北戴河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
2. 鼓励学生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浪淘沙北戴河的感受和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
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
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
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
•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
“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
•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
“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
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
“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
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
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
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
“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
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
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
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上阙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阙抒情,情中有景。
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
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
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
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
“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这三句从时间着笔,以精炼的语言巧妙地把历史故事引入诗篇,传神地描述了曹操这个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形象。
毛主席泞立海边,从大雨、沧海、狂风,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的史实,这是很自然的。
不过,毛主席并非客观地复述史实,更不是一般地怀古,那强烈的政治倾向是蕴蓄在每一个字里的。
历史上,曹操也算得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毛主席在词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他一定的地位,这是肯定他在农民起义斗争的推动下,顺应历史潮流,执行了一条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
他北征鸟桓,扫荡了袁绍的余攀,巩固了东北的防务,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萧瑟秋风”是从《观沧海》里的“秋风萧瑟”一句转化来的。
毛主席把当年曹操观海赋诗的情景同眼前所见、所思作了意味深长的对比,抚今追昔,心潮澎湃。
“萧瑟秋风”在这里并非实指,而只是借用。
《观沧海》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曹操统一中国,和反击乌桓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的雄心。
这首词也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无产阶级的苹命情怀,而且大自然背景,和“观沧海”是相同的。
显然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革命情怀和曹操这个封建时代的政治人物的抱负,有着天渊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只是在“观海而情溢于海”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联想。
毛主席把“秋风萧瑟”化进自己的词里,着眼点并不在“秋”的节令本身,而是给古今对比找一个自然的联结点,找一个容易使人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件“往事”的媒介。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
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
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灵魂,,画龙点睛之笔。
曹操诗中所反映的建安时代“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社会惨景,早已成为陈迹。
而劳动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中国,“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一个“换”字,一个感叹号,写尽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结、变化,抒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笔下有千钧之力。
“换了人间”这四个字,气壮山河,感情豪迈而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既是对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深刻批判,更是对新社会的热情赞美。
全词以这四个字作结,好比一首美妙的乐曲戛然而止,曲终而意不尽,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我们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
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
毛泽东喜欢的是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悲伤,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