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虫生物生态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合集下载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PPT

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PPT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 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 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 学。它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形态、 生理、遗传等),同时又是唯一将研究 对象扩大到生物体以外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对象
现代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为研究 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 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 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稳态和调节功能)上,通过这三大流,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员联系成为一个具有 统一功能的系统。
生态学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 学科,使得生态学的边界非常模糊。
三、生态学的分支
生态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由许多学科归纳 而成,系多源起源的。
Odum把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比作多层蛋糕, 水平向按研究内容分为一些基础学科,如形态学、 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细胞学、 分子生物学等,垂直向按生物的类群划分为植物 学、动物学等分支学科。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 学科之一,不同的分类类群有其分支学科,它还 与生物学之外的学科结合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
四、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一)世界生态学发展
1. 萌芽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 生态学建立前期
(一)世界生态学发展
2. 成长期(16世纪~20世纪40年代) Réaumur, 1735, 6卷昆虫学著作 Malthus, 1798, 人口增长 Liebig, 1840, 植物最低因子定律 Lotka, 1925, 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Elton, 1927, 《动物生态学》 Verhust, 1938, Logistic 方程
生态学定义
动物生态学家主要强调个体和种群。 7. Shelford(1907)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 和家务习性的科学。 8. HaymoB(1955)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 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 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9. Krebs(1972)环境与生物分布和数量的 相互关系。

昆虫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植物,光合细菌,化合细菌。 3.消费者(consumer)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属异养生物,包括食草动物和肉食动物。 4.分解者(decomposer)也是异养生物,有人称之为小型消费
者,其作用是把动物的复杂有机物分解,并释放出 可以为生产者植物所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分解者在 生态系统极为重要。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区划(Wallace 1876) 1古北区,欧洲,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北,亚洲北部
①数量特征:在一定空间中有多少数量(密度)。
②空间特征:占据空间的范围,个体在空间中的分 布。
③遗传特征:种群是一定的遗传组成,以种群为单 位,在环境压力下进行变化。
这三个特征,都是动态的,都有时间特征。
2009-3-24
17
1.种间竞争
狭义的种间竞争专指两种生物因为具有共同的食物、空间或 水等所产生的竞争关系(不包括捕食、寄生)。
很多变温动物,包括昆虫,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符合有效积温 法则,但发育起点温度不一定是0℃,所以上述公式应修 订为
N(T-C)=K
C为发育起点温度;T-C为有效温度;K为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生物在发育期内需要摄取的有效温度的总和,单 位为日度或小时度。 (C和K的推算见书P398)
作业:求小地老虎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 温K:
挪威-雷鸟-猛禽和兽类-球虫病。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相互关系是在生态系统的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关系,往往由一面的依赖 性发展为双方的依赖性,甚至形成彼此
难以分离的相对稳定状态。作用天敌
的捕食者变成了被食者不可缺少的生
存条件。
2009-3-24
19
3.寄生者与宿主
菜粉蝶幼虫的血细胞能把粉蝶的绒茧蜂的卵和幼虫 被起来,能杀死40%的寄生物。

昆虫分子生态学

昆虫分子生态学

1.分子标记的方法 分子标记的方法
①同工酶(蛋白质电泳技术)方法; 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 ③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方法; ④微卫星DNA和小卫星DNA标记方法; ⑤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
表1 昆虫分子生态学常用技术比较
技术名称 同工酶 (蛋白质电泳技 术) RFLP 区别水平及 所获得资料类型 氨基酸所带电荷 及电性,基因频 及电性, 率资料。 率资料。 优点 相对便宜, 相对便宜,已有的方 法较多,产生在生理 法较多, 上重要的共显性孟德 尔遗传。 尔遗传。 缺点 与DNA系列方法相比 系列方法相比 灵敏度较差,较多的试 灵敏度较差, 验数量局限于小型昆虫, 验数量局限于小型昆虫, 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1.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昆虫种群或个 体的遗传变异,分析和解释遗传变异的特点与 规律,揭示遗传变异所反映的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进一步阐明昆虫之间以及昆虫与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关系。 其研究的最典型特色是运用分子遗传标记 来检测研究对象的遗传变异特征,以揭示事物 所隐含的演化规律。
三.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内容
(1)由于昆虫迁飞、扩散或外来种、地理隔离的 昆虫种群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2)昆虫种群的生物型; (3)昆虫—植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 (4)昆虫抗药性分子机理; (5)昆虫对环境适应(如耐寒性)的分子机理。
四.昆虫分子生态学的应用
1.昆虫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2.昆虫生物型差异的分子特征 3. 3.昆虫嗅觉的分子识别 4.昆虫与共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
昆虫生态学
一.主要原理
•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理论、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系统发生学和数学的分析 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地学、古气候学等) 去研究种群、进化、生态、行为、分类、生物地理 演化、生物保护等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它主要通 过大量使用分子生物学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在分子 水平上研究生态现象,阐明生态现象的分子机制。 •昆虫分子生态学就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应用分 子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昆虫进化与适应机制的 一门学科。

昆虫研究方法

昆虫研究方法

/
9
观察仪器
显微镜
显微解剖器
是配合显微镜使用的微观操作器 械, 可以 做 任何“细胞手术”, 如 核、核仁、核质的 移植;染色 体移植;向细胞内注射 等细微试 验。
/ 10
观察仪器 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略)
显微镜的附属用具
/ 30
绘图
1.绘图技法
直接临摹 对着标本或在实体显微镜下看 着标本直接用铅笔画在绘图纸上,可以是 全虫整体,也可以是局部或某一特征。 方格放大 用透明方格纸绷在一小框架上, 其下摆放昆虫,从上可看到虫又可看到方 格,绘图纸也画方格(比例应计算),按 格绘制,虫即被放大绘成。
/ 31
绘图
微小昆虫应在实体显微镜的目镜中放方格 尺,依上法绘制。 复印机绘图 利用复印机绘制昆虫翅脉图, 并用复印机的缩放功能任意放大缩小。如 遇翅破损、不完整时,还可在第一次复印 图上描线修补或剪贴整姿,再次复印,以 获所需图像。用复印机绘制翅图要
/ 32
镜台测微尺是绝对长度(即标准尺),
/
12
/
13
观察仪器
显微镜附属用具
绘图仪(略)
电视转换设备 电视生物显微镜产生于上 世纪60年代,现在已有电视实体解剖显微 镜,它能把实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通过 摄像机在彩电上显示出来,供多人同时观 察、分析和研究,还可将图像录制成光碟, 传送教学和永久保存。
/
15
昆虫形态特征描述和绘图
一.形态的文字描述 1.知识和能力准备
应对所记载、描述的类群有较深的知识,特别是 比较形态学方面的知识。 应具备昆虫形态结构和科学名词方面的知识。形 态结构的名称不能随意命名。 应有估计相似点和相异点的能力。否则不能正确 辨识特征,文字描述也不中肯、不确切。

昆虫研究方法

昆虫研究方法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四、昆虫对自然界的贡献
没有昆虫提供如下的服务,生态系统和它所 支撑的生命(包括人类)就不会存在
处置动物粪便 控制农作物虫害 传授花粉 为野生动物、鱼类特特是鸟类提供食物 —美国俄勒岗州Xerces协会 马斯.沃恩
Ⅲ. 昆虫与人
Ⅲ.昆虫与人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昆虫即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中 的一切植物和动物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关系。形成 基本谐调、稳定的生态系统。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亚种(subspecies):
一种生物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种群因生活环境不同使其形 态或生理发生变化,此种群即为该种生物的一个亚利。 即地理亚种。
变种(Variety):
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同一种群内,如果由某些个体组成的 小种群,在形态、分布、生态或季节上,发生了一些细 微变异,并具有了稳定的遗传特性时,则该小种群即称 为原种(模式种)的变种。
昆虫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Ⅰ.什么动物是昆虫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Ⅲ.昆虫与人 Ⅳ.昆虫学—内容和任务 Ⅴ.昆虫的采集与标本制作 Ⅵ.昆虫的饲养
Ⅰ.什么动物是昆虫
Ⅰ.什么动物是昆虫
昆虫是动物中的一大类群属 动物界(Animalia)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nsecta)
急停,也可以悬空。 蜻蜓翅痣可稳定翅摆动的幅度,已被人类仿生用于飞机机翼
的制造的防震颤折翼坠落,蚊蝇的后翅演化为平衡棒,这种 平衡原理也为人类仿制成“陀螺平衡仪”应用于宇宙飞船。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6、一生变化,极利生存 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的不同虫态, 各自有其代谢、生理、取食及生境特点,利于 生存与避敌,有利躲避不良环境的影响。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昆虫物种鉴定和生态学研究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昆虫物种鉴定和生态学研究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昆虫物种鉴定和生态学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物种鉴定技术,目前在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昆虫是一类具有非常重要生态功能的生物,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昆虫物种鉴定和生态学研究是昆虫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介绍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昆虫物种鉴定和生态学研究。

DNA条形码技术是种基于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的DNA序列比较技术,通过对特定的基因序列(大约650bp的线粒体COI基因)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可以高效地鉴定物种和推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在昆虫领域,DNA条形码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物种鉴定手段,尤其是在非显微标本鉴定、不同形态的同种昆虫的鉴定以及海洋浮游生物鉴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中,DNA条形码技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昆虫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探究其物种多样性和食性等方面的生态学特征,有助于科学地认识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高效地解决物种鉴定问题,可以针对大量样本进行鉴定,并且可以检测多个物种混合的情况,丰富了昆虫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物种鉴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于非显微标本的物种鉴定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利用极小的组织碎片或干燥的标本杂质等非显微标本进行物种鉴定。

对于标本量较小或易损坏的昆虫标本,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提供高效的鉴定手段,并且可以避免传统鉴定方法中的形态学判断和误差。

2. 对于不同形态的同种昆虫的鉴定有些昆虫物种存在相似的外部形态,非常难以进行人工鉴定。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这些同种昆虫进行差异分析,并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

3. 对于多个物种混合的情况在昆虫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幼虫或成虫等常常同时存在,传统的鉴定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形态学判断或分离鉴定,非常麻烦。

而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从复杂的混样中快速准确地分离出每个物种,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昆虫生物学中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昆虫生物学中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昆虫生物学中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生物,其在环境保护、食品、医药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昆虫生物学是研究昆虫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和应用则是昆虫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

一、昆虫生物学研究方法1. 野外观察野外观察是最基础的昆虫生物学研究方法。

通过对昆虫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栖息地、食性、繁殖等特征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昆虫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通过控制昆虫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变量,或者添加特定物质来模拟昆虫在自然环境中的反应。

此外,实验室研究也包括昆虫的繁殖、生长和行为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3. 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是昆虫生物学中一种可以研究昆虫基因结构和代谢途径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昆虫基因组序列的破译,可以深入了解昆虫的遗传信息以及昆虫基因的进化和功能。

同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昆虫进行基因改造,研究新型杀虫剂与其他环境因素等对昆虫代谢途径的影响。

4. 电子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是昆虫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仪器。

通过电子显微镜的高清晰度成像技术,可以观察昆虫体内组织的细胞结构和昆虫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微观世界的细小特征。

二、昆虫生物学的应用1. 昆虫资源的利用食品、药品、纤维、燃料等多种物质可以从昆虫身上获取。

比如,蚕丝的生产、蜜蜂蜂蜜的收集、食用的蚂蚁或蜜蜂蛹等都是利用昆虫资源的例子。

此外,昆虫也可以用于生物繁殖。

例如,人工培育某些昆虫,然后盘活和扩大其群众,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2. 杀虫剂开发和研制昆虫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为我们带来麻烦,如蚊子、苍蝇、蚂蚁、蝇蛆等。

昆虫学者们研究了昆虫的行为、嗅觉、视觉等特征,并开发了针对特定昆虫类别的虫草素、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

这些杀虫剂有助于有效地防治农业害虫,改善城市卫生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

3. 生态学研究昆虫生长、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息息相关,昆虫学家们因此能借助昆虫来研究生物圈的各种特征,并将其应用于环境保护等领域。

法布尔昆虫记实验报告

法布尔昆虫记实验报告

法布尔昆虫记实验报告法布尔昆虫记实验报告1. 引言法布尔昆虫记是一种经典的昆虫学实验,以卓越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记录而闻名。

该实验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生态和适应性等方面,为我们揭示了昆虫的奥秘和进化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法布尔昆虫记实验的背景和方法,并探讨实验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法布尔昆虫记实验的背景法布尔昆虫记实验得名于法国昆虫学家约瑟夫·保尔·吕尼亚(Jean-Henri Fabre),他是19世纪后期最杰出的昆虫学家之一。

吕尼亚通过观察昆虫的行为和生活习性,以及他对昆虫的情感和深入的记录,创造了这一系统性的实验方法。

3. 实验方法法布尔昆虫记实验的成功源于其精确而周密的实验设计。

以下是实验方法的主要步骤:3.1. 选择研究对象在进行法布尔昆虫记实验之前,我们需要选择目标昆虫进行观察和记录。

常见的研究对象包括蚂蚁、蜘蛛、蝉等,因为它们在行为和生态方面具有丰富的特点。

3.2. 构建观察场所为了进行准确的观察,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再现昆虫的自然环境的观察场所。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食物和栖息地,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控制温度、湿度等参数。

3.3. 进行观察通过仔细地观察目标昆虫的行为和生活习性,记录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和适应策略。

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和摄像设备来捕捉昆虫的微观行为。

3.4. 记录数据在观察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记录昆虫的行为、习性和适应性的数据。

这包括时间、地点、温度、湿度等参数,以及昆虫的移动路径、食物摄入情况等。

4. 实验的重要性和价值法布尔昆虫记实验对昆虫学和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观察和记录昆虫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模式,揭示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适应策略。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运作。

法布尔昆虫记实验为昆虫学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科学知识,推动昆虫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精确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对昆虫的生态学、行为学和进化学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计算平均数及标准差: ) 计算平均数及标准差:
___
X
___
∑ fX =
∑X
SD =

fX 2 −
1 2 (∑ fX ) n n −1
(n=∑X)
X ( E ) = X ( E → L)
X ( L) = X ( E → P) − X ( E → L)
X ( P ) = X ( E → A) − X ( E → P )
Excel: 生态学模型—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 生态学模型 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
(2)直接最优法 (2)直接最优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极值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应用极值法,将理论有效积温 与实际测的有效积温误差缩减到最小的目标上。 与实际测的有效积温误差缩减到最小的目标上。
设目标函数为: 设目标函数为: M =
X ( A) = X ( E → AS ) − X ( E → A)
上例的计算: 上例的计算:
___
X ( E − L) =
3 × 10 + 4 × 20 + 5 × 20 = 4.20 ± 0.7559 10 + 20 + 20
___
X ( E → P) =
5 × 5 + 6 × 5 + 7 × 10 + 8 × 15 + 9 × 15 = 7.60 ± 1.2936 5 + 5 + 10 + 15 + 15
V = exp[−(t / b) ]
c
Excel: stai 生态学模型 生态学模型—Weibull模型 模型 SPSS
(3)王-兰-丁模型:王如松、兰仲雄、丁岩钦 丁模型:王如松、兰仲雄、 (1982)以渐近分析中的奇异摄动法为工具,推导 1982)以渐近分析中的奇异摄动法为工具, 出一个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出一个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该模型由3个因子组成,主因子是logistic函数, 该模型由3个因子组成,主因子是logistic函数, logistic函数 说明常温下有机体的发育遵循生化反应的一般规律, 说明常温下有机体的发育遵循生化反应的一般规律, 另两个是在极端温度下有机体的发育速率剧烈变化 的因子, 的因子,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昆虫对环境温度变化的 自我调节效应。该模型通称王自我调节效应。该模虫
方法: 方法: 笼罩法 器皿法 盆钵法 寄主直接饲养法等 食物: 食物:寄主或寄主的一部分 环境: 环境:基质 温度 2.2 螨类 方法: 方法:完整或分隔叶碟法 食物、 食物、环境同上 器皿法寄主直接饲养法等 湿度 人工或半人工饲料 光照
3,供试初始虫源 ,
▲数量:保证计算平均历期的每个虫态或整个世 数量: 代有充足的样本量(一般在30个以上) 代有充足的样本量(一般在30个以上) 30个以上 ▲虫龄:应是12 24小时内达到特定虫态的虫源 虫龄:应是12—24 12 24小时内达到特定虫态的虫源 生长状态:尽量保持一致 生长状态:
2,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
(1)直接 (1)直接 利用积温法则:
K = D(T-C) ( ) D = K/(T-C) ( ) 令发育速率 式中: D 式中: T K C V = 1/D V =(T-C)/K 或 T = C + KV ( ) 为完成某一阶段发育的时间(以天为单位); 为完成某一阶段发育的时间(以天为单位); 为该时间内的平均温度( 为该时间内的平均温度(℃); 为有效积温(日度); 为有效积温(日度); 为发育起点温度。 为发育起点温度。
T=C+KV
这一模型是根据生物有效积温法则得出的。 这一模型是根据生物有效积温法则得出的。
非线性函数: 非线性函数: (1)Logisitic模型:昆虫在适宜温度范围内,随温度 Logisitic模型:昆虫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模型 增高,发育加速;降低温度,则延缓发育; 增高,发育加速;降低温度,则延缓发育;超过最高适 宜温度,则抑制发育。在这种情况下, 宜温度,则抑制发育。在这种情况下,昆虫发育速率与 温度的直线关系仅表现在最适温度范围内, 温度的直线关系仅表现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而整个发育 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表现为S形曲线,因而可用Logisitic 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表现为S形曲线,因而可用Logisitic 模型表示: 模型表示:
昆虫生物生态学 研 究 的 一 般 方 法
——发育历期与发育速率
赵志模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007年6月 年 月
一、发育历期实验和计算 二、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数学模 型 三、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一、发育历期实验和计算
1,连续饲养和分段饲养 , 单头饲养和集群饲养
连续:从同一批卵开始,一直饲养到每个成虫产卵(或死亡)为止。 连续:从同一批卵开始,一直饲养到每个成虫产卵(或死亡)为止。 分段:从同一批的某个虫态开始, 分段:从同一批的某个虫态开始,饲养到该虫态每个个体刚发育到相 应 的下一个虫态为止。 的下一个虫态为止。 单头:对每个个体单独饲养。 单头:对每个个体单独饲养。 集群:对若干个个体集群饲养。 集群:对若干个个体集群饲养。
逐日记载螨态: ),幼虫( L2……),蛹(P), 成虫 注:逐日记载螨态:卵( E ),幼虫(L 或 L1, L2 ) ,A♂ (A♀,A♂); 本表的时间是按初始卵为24小时内的卵,并且每24小时观察记载一次, 本表的时间是按初始卵为24小时内的卵,并且每24小时观察记载一次,实 24小时内的卵 24小时观察记载一次 验结束后按常规计算平均历期和标准差。 验结束后按常规计算平均历期和标准差。
4,记载表格和发育历期计算 ,
4.1 单头分段(连续)饲养记录: 单头分段 连续)饲养记录: 分段(
编号 日期 … … … … 时间 1.0 2.0 3.0 4.0 5.0 01 E E E L L 02 E E E E E 03 E E E L L 04 E E E L L 05 E E E E E 06 E E E E L 07 E E E L L 08 E E E E L 09 E E E L L … E E E L L
X ( E ) = 4.2 ± 0.7559
___ ___
___
X ( L ) = X ( E → P ) − X ( E → L ) = 7.60 − 4.20 = 3.40 ± 1.2936
___ ___
___
X ( P ) = X ( E → A) − X ( E → P ) = 11.00 − 7.60 = 3.40 ± 1.6288
___ ___
___
X ( A) = X ( E → AS ) − X ( E → A) = 13.68 − 11.00 = 2.68 ± 1.3915
在没有死亡或逃逸的情况下, 在没有死亡或逃逸的情况下, 连续集群 饲养发育历期的计算结果, 饲养发育历期的计算结果,与单头连续饲养 计算的发育历期和标准差是完全一致的。 计算的发育历期和标准差是完全一致的。并 且在连续集群饲养情况下,各阶段发育历期 且在连续集群饲养情况下, 之和就等于世代历期。 之和就等于世代历期。
二、发育速率与有效积温
1,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模型 , 不同温度下昆虫( 不同温度下昆虫(螨)的发育模型在种群数量动态模拟 中极为重要。这类模型主要有两类: 中极为重要。这类模型主要有两类: 线性函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线性函数: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昆虫的生长发育有随温 度增高而加快的趋势,即昆虫发育所需的时间(发育历期) 度增高而加快的趋势,即昆虫发育所需的时间(发育历期) 与温度成反比,而发育速率(发育时间的倒数) 与温度成反比,而发育速率(发育时间的倒数)与温度成 正比。 正比。
8 × 5 + 9 × 5 + 10 × 10 + 11 × 5 + 12 × 15 + 13 × 10 = 11 .00 ± 1.6288 5 + 5 + 10 + 5 + 15 + 10
___
X ( E → A) =
___
X ( E → AS ) =
___
11 × 5 + 12 × 6 + 13 × 10 + 14 × 8 + 15 × 21 = 13.68 ± 1.3915 5 + 6 + 10 + 8 + 21
n
发育起点温度: 发育起点温度:
C=
∑T D
i =1 i n i =1
2
i
− D ∑ Di Ti
i =1 2 ___ 2
___ n
∑ Di − n D
有效积温: 有效积温:
n
∑ (K
i =1
i
− K)
___
………………………(1)
其中: 其中:
K i = Di (Ti − C )
1 n K = ∑ Ki n i =1
…………………………..(2)
…………………………………...(3) …………………………………... 3
式代入( ),并对 求导,令其导数为零, 将(2)和(3)式代入(1),并对 C 求导,令其导数为零,则可 达到极小时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 解出使目标函数 M 达到极小时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
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1)分别建立 E、L、P 、A的时间分布表 ) 、 、 的时间分布表
f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E-L 10 30-10=20 45+5-30=20 5 10-5=5 20-10=10 30+5-20=15 40+10-30-5=15 5 10-5=5 20-10=10 20+5-20=5 29+6-20=15 29+10-29=10 21+8-29=0 5 6 10 8 21 E-P E-A E-A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