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研究法--3仪器设备1

合集下载

探究昆虫装死实验报告

探究昆虫装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昆虫装死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机制,许多昆虫在受到威胁时,会通过装死来躲避天敌。

为了深入了解昆虫装死的现象,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以观察和记录昆虫在受到不同刺激时的装死行为。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昆虫在不同刺激下的装死现象。

2. 探究昆虫装死行为与刺激类型、持续时间的关系。

3. 分析昆虫装死行为的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大头黑步甲、金龟子、象甲、叶甲、麦叶蜂、粘虫幼虫等昆虫;实验器材:电子天平、温度计、秒表、玻璃罩、实验记录表等。

2. 实验方法:(1)观察昆虫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情况,记录其活动频率、活动范围等。

(2)分别对昆虫进行以下刺激实验:① 碰撞实验:将昆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小锤子轻轻敲击昆虫,观察其装死行为。

② 温度实验:将昆虫放置在温度计附近的实验台上,观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动情况。

③ 光照实验:将昆虫放置在黑暗环境中,逐渐增加光照强度,观察其装死行为。

④ 振动实验:将昆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振动器振动实验台,观察其装死行为。

(3)记录昆虫在各个刺激下的装死时间,分析装死行为与刺激类型、持续时间的关系。

(4)观察昆虫在刺激停止后的反应,分析昆虫装死行为的生理机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昆虫在自然状态下,活动频率较高,活动范围较广。

(2)在碰撞刺激下,大头黑步甲、金龟子、象甲、叶甲、麦叶蜂、粘虫幼虫等昆虫均表现出装死行为,装死时间一般在20-50分钟之间。

(3)在温度刺激下,昆虫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有所降低,部分昆虫表现出装死行为。

(4)在光照刺激下,昆虫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有所降低,部分昆虫表现出装死行为。

(5)在振动刺激下,昆虫的活动频率和活动范围有所降低,部分昆虫表现出装死行为。

2. 分析结果(1)昆虫在受到碰撞、温度、光照、振动等刺激时,会表现出装死行为。

这表明昆虫的装死行为与多种刺激类型有关。

(2)昆虫的装死时间与刺激类型、持续时间有关。

害虫检测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害虫检测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害虫检测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前言害虫检测是保证食品生产安全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害虫检测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更是关乎人员生命健康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保障害虫检测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特制定本安全操作规程。

一、设备安装1.确保设备的安装环境潮湿度、温度和电源符合规定要求,不得在高温、阳光直射、易燃或易热源等有害环境下安装设备。

2.在设备周围放置最基本的消防器材以备应急,如灭火器、防火毯等。

3.设备安装完毕后,检查所有接线是否正确、是否牢固固定,尽量使用专业工具和设备进行安装。

二、设备开机与关闭操作1.开机前,先检查设备周围是否有异常,如温度是否适宜、风力是否太强等。

2.开机操作前,按照设备说明书操作,务必了解设备各个部位的功能和使用操作流程。

3.启动设备前,需要先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同时保证电池接触良好。

4.使用结束或发现故障时,应该及时将设备关闭,为了避免关闭时对设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需要按照说明书中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关闭。

三、设备日常维护1.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清洁灰尘、油污和污渍。

2.保障设备的安全性,不要随意拆卸设备、更替部件,也不要私自更改设备配置形式等。

3.维护和保养设备时,需要断开电源、清空设备内部储存的能量。

四、危险提示1.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不要自行拆卸维修,应及时联系专业的技术维修人员进行处理。

2.不要将设备置于潮湿、互相碰撞和冷热交替的环境中。

3.在设备运行期间,不要靠近设备,以防引起意外伤害。

4.设备与水、湿度、露点温度、高温、火源等有害气体不兼容,应放在干燥通风处。

结语为确保害虫检测仪器设备能够安全运行,促进食品安全质量的保障,我们应当加强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并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设备保养和保护不仅是生产安全和质量的保障,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科学实验昆虫水蛭实验报告(3篇)

科学实验昆虫水蛭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水蛭对昆虫血淋巴的吸收能力。

2. 分析水蛭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 了解水蛭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其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二、实验所用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量筒、滴定管、移液器等。

2. 实验材料:水蛭、昆虫(如蚂蚁、蚊子等)、无菌水、营养液、土壤等。

三、实验原理水蛭是环节动物门的一种,具有吸血习性。

本实验通过观察水蛭对昆虫血淋巴的吸收情况,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水蛭的生长情况,来探究水蛭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水蛭与昆虫共处一室,实验组为水蛭单独饲养。

2. 实验过程:a. 将水蛭和昆虫分别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b.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水蛭对昆虫血淋巴的吸收情况,记录数据。

c. 分别在实验初期、中期和末期,对水蛭进行称重,记录其生长情况。

d.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蛭对昆虫血淋巴的吸收情况:a. 实验结果显示,水蛭对昆虫血淋巴的吸收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吸取昆虫体内的血淋巴。

b. 吸收能力与水蛭个体大小、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2. 水蛭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a. 实验结果显示,水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良好。

b. 在土壤环境中,水蛭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在纯水中生长速度较慢。

3. 水蛭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及其对昆虫种群的影响:a. 水蛭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捕食昆虫、分解有机物质等作用。

b. 水蛭对昆虫种群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六、结论1. 水蛭对昆虫血淋巴的吸收能力较强,能够迅速吸取昆虫体内的血淋巴。

2. 水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生长良好,土壤环境有利于其生长。

3. 水蛭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捕食昆虫、分解有机物质等作用,对昆虫种群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水蛭在昆虫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生物防治昆虫的一种手段。

(整理)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方法

(整理)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方法

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方法采集、制作及保存昆虫标本是从事森林昆虫学研究的基本技术。

由于自然界的各种昆虫生活方式和环境各异,其活动能力和行为千差万别,有的昆虫形态也常模拟环境,因而必需有丰富的生物学和有关的采集知识,才能采得完好的所需标本。

采集和制作大量标本后,还必须有科学的保管方法,使标本经久不坏。

第一节昆虫标本的采集方法一、采集用具的构造和使用(一)捕虫网是采集昆虫最常用的工具,按结构和用途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空网(图1)用来采集蝴蝶、蜂类、蜻蜓等善飞的昆虫。

网圈用粗铁丝弯成,直径约33cm,两端长出的末端弯成小钩,固定在网柄上。

为了携带方便也可作成对折形。

网柄长约1m,用木棍、竹竿制成。

网袋用透气、坚韧、淡色的尼龙纱、珠罗纱、纱布等制成。

网的长度应超过网圈直径的一倍。

袋底略圆,以利于将捕获的昆虫装进毒瓶。

袋口用布镶边,内穿网圈。

图1 捕虫网1. 空网的装置2. 网圈连接网柄的方法3. 网袋的裁制4. 可拆卸、折叠的网圈图1 捕虫网1. 空网的装置2. 网圈连接网柄的方法3. 网袋的裁制4. 可拆卸、折叠的网圈2. 扫网制作方法与空网相同。

但因用来扫捕树丛、杂草丛中隐蔽的昆虫,因而要用较结实的白布或亚麻布制作网袋,网框、网柄都要选择坚固的材料,以承受网扫时较大阻力。

扫网的网底也可作成开口式,用时将网底扎住,网扫后打开网底,可将昆虫直接倒入容器或毒瓶。

图2 刮网和水网1. 刮网2. 水网123. 刮网(图2)在树皮上采集昆虫时,可用粗铝丝作架,前面连接上一段有弹性的钢条,缝上白布的网袋,底端可捆扎上个小瓶,以便接虫。

4. 水网(图3)用来采集水生昆虫。

根据水域深浅,河、溪的宽狭,水草的稀密及所采的昆虫种类来选择网的规格和种类。

作水网的材料要坚固耐用,用铜纱、铝纱、马尾毛、尼龙丝或亚麻织成的布制作。

浅水捕捞的水网和空网相似,深水捕捞的网口和网柄要垂直。

图2 刮网图3 水网图4 吸虫管图5 毒瓶(二)吸虫管(图4)是专门用来采集蚜虫、小蜂、蓟马、粉虱等身体柔弱不易拿取的微小昆虫。

昆虫研究方法

昆虫研究方法

/
9
观察仪器
显微镜
显微解剖器
是配合显微镜使用的微观操作器 械, 可以 做 任何“细胞手术”, 如 核、核仁、核质的 移植;染色 体移植;向细胞内注射 等细微试 验。
/ 10
观察仪器 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略)
显微镜的附属用具
/ 30
绘图
1.绘图技法
直接临摹 对着标本或在实体显微镜下看 着标本直接用铅笔画在绘图纸上,可以是 全虫整体,也可以是局部或某一特征。 方格放大 用透明方格纸绷在一小框架上, 其下摆放昆虫,从上可看到虫又可看到方 格,绘图纸也画方格(比例应计算),按 格绘制,虫即被放大绘成。
/ 31
绘图
微小昆虫应在实体显微镜的目镜中放方格 尺,依上法绘制。 复印机绘图 利用复印机绘制昆虫翅脉图, 并用复印机的缩放功能任意放大缩小。如 遇翅破损、不完整时,还可在第一次复印 图上描线修补或剪贴整姿,再次复印,以 获所需图像。用复印机绘制翅图要
/ 32
镜台测微尺是绝对长度(即标准尺),
/
12
/
13
观察仪器
显微镜附属用具
绘图仪(略)
电视转换设备 电视生物显微镜产生于上 世纪60年代,现在已有电视实体解剖显微 镜,它能把实体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通过 摄像机在彩电上显示出来,供多人同时观 察、分析和研究,还可将图像录制成光碟, 传送教学和永久保存。
/
15
昆虫形态特征描述和绘图
一.形态的文字描述 1.知识和能力准备
应对所记载、描述的类群有较深的知识,特别是 比较形态学方面的知识。 应具备昆虫形态结构和科学名词方面的知识。形 态结构的名称不能随意命名。 应有估计相似点和相异点的能力。否则不能正确 辨识特征,文字描述也不中肯、不确切。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昆虫记昆虫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方法与原则。

3. 加深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4.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昆虫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身体分节、外骨骼、头部、胸部和腹部等基本结构。

昆虫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如触角、翅膀、足、生殖器官等。

通过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可以了解昆虫的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各类昆虫标本(如蝶、蛾、蜻蜓、蚂蚁、蜜蜂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镊子、解剖刀、解剖盘、酒精、试管、标签纸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昆虫外部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基本特征,如体型、颜色、触角、翅膀、足等。

2. 解剖昆虫,观察内部器官结构,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3.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到相应的目、科、属、种。

4. 对所观察到的昆虫进行描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范围等。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昆虫基本特征如下:(1)蝶、蛾:体型较大,触角丝状,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蜻蜓:体型较小,触角短小,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3)蚂蚁: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退化,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4)蜜蜂:体型较小,触角长,翅膀膜质,足细长。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呼吸系统为气管式,通过气管进行气体交换。

2. 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下:(1)蝶、蛾:鳞翅目。

(2)蜻蜓:蜻蜓目。

(3)蚂蚁:膜翅目。

(4)蜜蜂:膜翅目。

3.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1)在观察昆虫时,要注意观察昆虫的触角、翅膀、足等特征,以便正确分类。

昆虫研究法策划书3篇

昆虫研究法策划书3篇

昆虫研究法策划书3篇篇一《昆虫研究法策划书》一、研究背景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人们对昆虫的了解仍然相对有限。

因此,开展深入的昆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1. 系统地了解不同昆虫种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征。

2. 探索昆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发现新的昆虫物种,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和分类。

三、研究内容1. 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通过野外实地采集和特定环境设置采集等方式,收集各类昆虫标本,并进行科学的制作和保存。

2. 昆虫形态学研究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详细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记录并分析其特征。

3. 昆虫行为学研究观察昆虫的活动模式、交配行为、觅食行为等,了解其行为规律。

4. 昆虫生态学研究研究昆虫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分布、种群动态、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等。

四、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法定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记录昆虫的出现地点、数量等信息。

2. 实验研究法设计相关实验,探究昆虫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机制。

3.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五、研究进度安排[具体时间段 1]:完成研究团队组建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采集工具的准备等。

[具体时间段 2]:开展大规模的野外标本采集工作。

[具体时间段 3]:进行标本制作和初步分类。

[具体时间段 4]:深入开展各项研究内容。

六、研究成果预期1. 形成一份详细的昆虫研究报告,包括各类昆虫的特征、习性、生态作用等。

2. 发现若干新的昆虫物种,并进行科学描述和命名。

3. 培养一批具有昆虫研究专业能力的人才。

七、研究团队由昆虫学家、生态学家、研究生等组成专业的研究团队,分工合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研究经费预算包括采集工具费用、实验设备费用、差旅费、文献资料费等各项开支。

九、注意事项1. 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受到昆虫叮咬或其他伤害。

昆虫研究方法

昆虫研究方法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2.昆虫的种类
•昆虫的种类估计为120万种,占动物种类150万种的4/5。 •上世纪80年代,在对巴西马 斯热带雨林树冠的昆虫进行 研究后,昆虫学家认为全世界昆虫种类应为300万种左 右。 •中国昆虫的种类约占世界昆虫的15%~20%,约15万~20 万种。 •云南省昆虫种类大约是国内昆虫种类的40%~50%,约 6~10万种。 •国内对昆虫种类的认识,估计只有10%~20%.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6、一生变化,极利生存 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的不同虫态, 各自有其代谢、生理、取食及生境特点,利于 生存与避敌,有利躲避不良环境的影响。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7、防身善变,自我保护

昆虫属变温动物,可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对自身 体温进行调节。


昆虫的保护色、警戒色、姿态、释放毒液、施 放毒气、体表的毒毛毒刺等多种多样手段和防 卫本领作自我保护,为种群的生存、发展创造 极为有利的条件。 •昆虫有这么多盖世无双的能力、特性和本领才 成为生物中最兴旺发达的大族。
Ⅱ.自然界里的昆虫
四、昆虫对自然界的贡献



没有昆虫提供如下的服务,生态系统和它所 支撑的生命(包括人类)就不会存在 处置动物粪便 控制农作物虫害 传授花粉 为野生动物、鱼类特特是鸟类提供食物 —美国俄勒岗州Xerces协会 马斯.沃恩
Ⅲ. 昆虫与人
Ⅲ.昆虫与人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昆虫即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中 的一切植物和动物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关系。形成 基本谐调、稳定的生态系统。 人类要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除与其它动物也 与昆虫出现争夺资源的问题;另一方面,昆虫也 为人类提供资源。因而人与昆虫发生了密切而又 复杂的关系。 昆虫对人类为害主要在农、林、牧、医几个方面, 对人类有益主要在资源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 调焦距 先粗调后细调,先低倍后高倍来寻找观 先粗调后细调, 察物。调焦螺旋扭不动时不可强扭, 察物。调焦螺旋扭不动时不可强扭,谨防损坏 齿轮。 齿轮。 2. 放大倍数的选择 选择高倍率放大时,应以选择 选择高倍率放大时, 高倍率物镜为主, 高倍率物镜为主,当最高倍物镜仍不能解决问 题时,再选择高倍率目镜。 题时,再选择高倍率目镜。 3. 物像越放大,光线越暗。此外,背景的衬托也与 物像越放大,光线越暗。此外 背景的衬托也与 物像的清晰度有关, 物像的清晰度有关,使用者应在实践中细心休 会。
5.母液粘稠; 5.母液粘稠; 母液粘稠 6.母液量很少; 6.母液量很少; 母液量很少
3.沉淀量过多而疏松; 需要定量测定; 3.沉淀量过多而疏松; 7. 需要定量测定; 沉淀量过多而疏松 4.沉淀和母液须迅速分开;8.一般胶体溶液。 4.沉淀和母液须迅速分开;8.一般胶体溶液。 沉淀和母液须迅速分开 一般胶体溶液
使用方法
1. 把 实 体 显 微 镜 安 放 在 一定的位置,调节照 明装置使视野内清晰 明亮。 明亮。 2. 根据标本大小,选用 根据标本大小, 不同的放大倍数。 不同的放大倍数。所 放大的倍数为目、 放大的倍数为目、物 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如目镜为16× 如目镜为 ×,物镜 为2.5×,则放大倍数 × 16×2.5=40×。 × ×
测微尺的使用
物镜测微尺: 物镜测微尺:是一特制载 玻片,在它的中央具有刻度 玻片 在它的中央具有刻度 的标尺,全长 毫米, 全长l毫米 的标尺 全长 毫米 共100小 小 每个小格的长度为0.01 格。每个小格的长度为 毫米 目镜测微尺: 目镜测微尺:是放在目镜 内的一种标尺。 内的一种标尺。其为一圆 形玻璃片, 形玻璃片,它的上面刻有 直线式的标尺,一般长5毫 直线式的标尺,一般长 毫 分为50小格 小格。 米,分为 小格。
镜筒的视度圈, 视度圈 使右眼和左眼同样看 清物像, 清物像,然后再转动 调焦螺旋使物像清楚 使物像清楚, 调焦螺旋使物像清楚, 才能正式进行工作。 才能正式进行工作。 4. 观察的标术若为小型 昆虫或幼虫时, 昆虫或幼虫时,则将 虫体置于皿底敷以棉 花的小型培养皿内, 花的小型培养皿内, 注以清水、酒精或甘 注以清水、 油等进行观察, 油等进行观察,则效 果更佳。 果更佳。
二、普通显微镜
显微镜的照明操作 滤光片的选用 油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照明操作
照明方法有两种: 照明方法有两种: 透射照明法: 从标本下方射人照明光线。 透射照明法: 从标本下方射人照明光线。 落射照明法: 落射照明法: 从被检物体上面投射照明 光线。
滤光片的选用
为了防止耀眼和减轻眼睛疲劳, 为了防止耀眼和减轻眼睛疲劳,增进分 辨力及增大明暗反差,应选用合适的滤光片。 辨力及增大明暗反差,应选用合适的滤光片。 在通常的观察中,黄绿色、绿色和蓝绿色的 在通常的观察中,黄绿色、绿色和蓝绿色的 滤光片最有用。 滤光片最有用。 对于单色标本和无色标本, 绿色的滤 对于单色标本和无色标本,用绿色的滤 单色标本和无色标本 光片能观察得最清楚。 两色和三色的标本 的标本, 光片能观察得最清楚。对两色和三色的标本, 黄绿色或蓝绿色的滤光片能观察得最清楚 的滤光片能观察得最清楚。 用黄绿色或蓝绿色的滤光片能观察得最清楚。
第一讲 昆虫研究中常用仪器 设备的使用技术
第一节 观察设备 第二节 离心机 第三节 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电泳及电泳仪
第一节 观察设备
一、实体显微镜 实体显微镜特点 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 测微尺的使用
实体显微镜特点
双目观察,工作距离大,视野宽广,被 双目观察,工作距离大,视野宽广, 观察物呈正视立体放大像, 观察物呈正视立体放大像,便于在镜下进行 显微操作,是昆虫形态学、 显微操作,是昆虫形态学、组织解剖观察的 重要工具。 重要工具。
测微尺的使用
长度测量法: 长度测量法: 测量长度时,常以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配合 测量长度时 常以目镜测微尺与物镜测微尺配合 使用。其法是先将物镜测微尺安置在载物台上, 使用。其法是先将物镜测微尺安置在载物台上,将 标尺上的分度观察清楚后, 标尺上的分度观察清楚后,即可使物镜测微尺的标 尺与目镜测微尺的标尺重叠在一起。 尺与目镜测微尺的标尺重叠在一起。 若目镜测微尺标尺上的50格等于物镜测微尺标 若目镜测微尺标尺上的 格等于物镜测微尺标 尺68格,也就是等于 ×0.01㎜=0.68㎜,则目镜测 格 也就是等于68× ㎜ ㎜ 微尺的每格长度为0.68㎜/50=0.0136㎜,这时,我们 微尺的每格长度为 ㎜ ㎜ 这时, 就将物镜测微尺移去,换以标本, 就将物镜测微尺移去,换以标本,如果测得长度为 目镜测微尺的10格 那么它的长度为0.136 ㎜。 目镜测微尺的 格,那么它的长度为
类型 操作 注意事项
类型
在昆虫生物化 学中常用的两种: 学中常用的两种: 普通台式离心机
低温台式离心机
离心机的内部构造
操作
使用应检查变速旋钮是否在“ 处 1. 使用应检查变速旋钮是否在“0”处。 离心时, 2. 离心时,先将待离心的物质转移到大小合适的离心管 2/3体积),以免溢出 盛量不宜过多(占管的2/3体积),以免溢出。 内,盛量不宜过多(占管的2/3体积),以免溢出。 离心管放在台平上平衡 每次离心操作, 平衡, 3. 离心管放在台平上平衡,每次离心操作,都必须严格 遵守平衡的要求。 遵守平衡的要求。 将以上两个平衡好的离心管, 对称方向放到离心 4. 将以上两个平衡好的离心管,按对称方向放到离心 机中,盖严离心机盏。 机中,盖严离心机盏。 开动时,先开电源,然后慢慢拨动旋钮, 5. 开动时,先开电源,然后慢慢拨动旋钮,使速度逐 渐增加。停止时,先将旋钮拨动到“ , 渐增加。停止时,先将旋钮拨动到“0”,待离心机自 动停止后,才能打开离心机盖并取出样品。 动停止后,才能打开离心机盖并取出样品。
第二节 离心机
在实验过程中,欲使沉淀与母液分开,有过滤和离 在实验过程中,欲使沉淀与母液分开, 沉淀与母液分开 两种方法。在下述情况下使用离心的方法较为合适。 心两种方法。在下述情况下使用离心的方法较为合适。
1.沉淀有粘性; 1.沉淀有粘性; 沉淀有粘性 2.沉淀颗粒小; 2.沉淀颗粒小; 沉淀颗粒小
注意事项
离心过程中,若听到特殊响声,表明离心管可能破碎, 1. 离心过程中,若听到特殊响声,表明离心管可能破碎, 应立即停止离心。 应立即停止离心。 有机溶剂和酚等会腐蚀塑料套管, 2. 有机溶剂和酚等会腐蚀塑料套管,盐溶液会腐蚀金属 套管。若有渗漏现象,必须及时擦洗干净漏出的溶液, 套管。若有渗漏现象,必须及时擦洗干净漏出的溶液, 并更换套管。 并更换套管。 3. 避免连续使用时间过长。一般台式小离心机用40分 避免连续使用时间过长。一般台式小离心机用40 40分 钟休息10分钟。 10分钟 钟休息10分钟。 电源电压应与离心机所需要的电压一致,接地线后, 4. 电源电压应与离心机所需要的电压一致,接地线后, 才能通电使用。 才能通电使用。 5. 一年应检查一次离心机内电动机的电刷与整流子磨损 情况,严重时要及时更换电刷或轴承。 情况,严重时要及时更换电刷或轴承。
油镜的使用
把镜筒向上提升 1.5厘米 把油镜转到工作位置。 提升的 厘米, 1. 把镜筒向上提升的1.5厘米,把油镜转到工作位置。 在盖玻片上所要观察的位置滴一小滴香柏油(或石蜡油) 2. 在盖玻片上所要观察的位置滴一小滴香柏油(或石蜡油)。 香柏油 下降一些 使物镜前端与油滴接触,然后再慢慢地下降一些, 使物镜前端与油滴接触,然后再慢慢地下降一些,到物 镜前端接近而没有碰到盖玻片止。 镜前端接近而没有碰到盖玻片止。 3. 在目镜中观察时,一边扭动细调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 在目镜中观察时,一边扭动细调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 到正确的工作距离。 到正确的工作距离。 看清标本后取下目镜, 4. 看清标本后取下目镜,调节聚光镜的镜口率与物镜正确 配合,然后放回目镜进行观察。 配合,然后放回目镜进行观察。 观察完毕,使镜筒上升约1厘米,把油镜转离光轴, 5. 观察完毕,使镜筒上升约1厘米,把油镜转离光轴,及 时做清洁工作:先用擦镜纸擦一两次, 时做清洁工作:先用擦镜纸擦一两次,再用二甲苯滴湿 擦镜纸擦。 擦镜纸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