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2011高三)

二、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 分封制的弊端,容易形成地方
淮南王刘长,直呼文帝“大兄”,擅杀 淮南王刘长, 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 直呼文帝“大兄” 大臣,自作法令。 大臣,自作法令。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 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封地过小,起兵造反, 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封地过小,起兵造反, 后被平定。 后被平定。 铸铁…… 铸铁…… ——转引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转引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转引自傅乐成
⑶结束法家治政。黄老思想,“与 结束法家治政。黄老思想, 民休息” 民休息”,省刑约法 结果: 重建大一统帝国,文景之治; 结果:①重建大一统帝国,文景之治; ②豪族膨胀。 豪族膨胀。
汉初的疆域
秦始皇的兼并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秦始皇的兼并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为 它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建立了一种新制度。 它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建立了一种新制度。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历史术语: 历史术语: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郡县制。 郡县制。 重建中的变革:⑴郡国并行制度 重建中的变革: 郡国并行制度——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结束“世卿世禄制度” ⑵ 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形 成“布衣将相之局” 布衣将相之局”
这件陶仓模型出土时 内盛鲜黄稻穗4 内盛鲜黄稻穗4束,汉 墓葬中曾多次出土类 似随葬物品。 似随葬物品。
汉墓出土的陶制仓廪
汉承秦制:沿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汉承秦制:沿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原因:借鉴秦朝“孤立而亡” 原因:借鉴秦朝“孤立而亡”,分封同姓诸侯王 危害:削弱了中央集权, 危害: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地方分离因素 后果: 后果:吴楚七国之乱 起源: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 起源: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杂糅 儒、法等主张 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 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 无为而治 表现: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省刑约法。 表现: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省刑约法。 西汉初年一度盛行 影响:恢复发展生产, 文景之治” 影响:恢复发展生产,出现 “文景之治”; 积聚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豪族势力膨胀等) 积聚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豪族势力膨胀等) 根源: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的大变革, 根源: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的大变革, 战国变法冲击世卿世禄制 过程 秦末起义冲破身份限制 汉初布衣将相掌权形成 影响:结束世袭贵族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影响:结束世袭贵族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有利于推行“与民休息” 有利于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第8课 大一统帝国重建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1、汉朝继承秦制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 方郡县制 2、汉朝对秦制的发展: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 和封国并行局面, 结果: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思考:后人常用“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 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二、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布衣将 相之局的形成 1、形成——西周:世卿世禄 2、破除——战国:商鞅变法, 3、深入人心——秦朝末年: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的概念深入人心 4、基本结束——汉朝初期:布衣将相之局形 成,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
• 一、汉承秦制 1、汉朝继承秦制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2、汉朝对秦制的发展: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和封国并行局面, 3、结果: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二、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布衣将相之局的形成 1、形成——西周:世卿世禄 2、破除——战国:商鞅变法, 3、深入人心——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概念深入人心 4、基本结束——汉朝初期:布衣将相之局形成,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 时代结束 •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 “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 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 的意愿。 (2) 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 要恢复发展。 (3) 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 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 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 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 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内容主旨:西汉初年,承袭秦制,但又实行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而封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由此形成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更新的大体完成。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教学目标:了解汉初社会背景;理解布衣将相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影响;理解汉承秦制,但又不完全承继秦制;知道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对布衣将相格局及文景之治的影响的讨论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分为二”的史学评价方法,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斛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研究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统治者在制定与实施政策时,要切合社会实际情况,顺应民心,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汉承秦制;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难点:理解布衣将相格局形成的过程与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什么是中央集权体制?秦是如何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由此导入新课。
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应该注意的地方,如秦朝的暴政,刘邦统治集团的粗俗等等。
环节一、汉朝重建大一统帝国的各项举措。
在学生初步了解汉初社会背景后,提问学生:汉朝统治者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政治上汉承秦制;经济上采纳黄老思想,清静无为。
民族关系:和亲政策。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汉承秦制是不是完全沿用秦制?假如不是,变化的地方有哪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变化的结果如何?环节二、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之了解汉代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如:采纳黄老思想,政令施行宽简舒缓;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局部恢复分封制,但又把它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
使之理解汉承秦制,但不完全承继秦制。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文景之治内容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 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 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 田租;废除秦朝族诛、 田租;废除秦朝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等一系列 措施。 措施。 轻徭薄赋、 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汉初的统治布衣将相之局
名家史论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 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 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 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 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 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 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 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 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勃则纤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 勃则纤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 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 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无为而治
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奉黄老之学, 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奉黄老之学,努力推 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黄老之学主张“ 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 这一原则应用于政治范畴,就是强调少有 为”,这一原则应用于政治范畴,就是强调少有 急切的举措,避免苛烦扰民, 急切的举措,避免苛烦扰民, 使社会生活在自然 的状况下得以安定。 的状况下得以安定。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 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可以发现, 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可以发现, 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 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 “重柔者吉”的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其实 重柔者吉”的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有时可以表现出更有效的作用。 有时可以表现出更有效的作用。汉初政治的成功 就是例证之一。 就是例证之一。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刘邦在建国初期,实行 “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 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 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 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
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
国的国王自行治理,让他们 充当中央政权的屏障。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容易形成地方 割据势力;
晁错
汉高祖刘邦
时间
农民田租税制
男丁劳役期限
米价(每石)
秦末 三分之二 高祖 十五分之一 景帝 三十分之一
无限期 每年一个月 每三年一个月
万钱 五千钱 数十钱
——叶小兵施洪昌《互动中国历史》香港文达出版社104页
作一台,度用百金……废而不为。 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
——《史记· 孝文本纪》
汉承秦制
• 1、背景:汉朝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既继承,又不完全继承秦制 • 2、特点: 中央 皇帝制、官制 承 地方 郡县制 选官 布衣将相之局 政令施行宽济: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不 承 思想: 黄老思想,清净无为 4、作用:文景之治
布衣将相之局形成过程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说课稿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之后,新的大一统帝国是如何重建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举措与变革。
这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统一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大一统帝国重建的背景,包括前朝的政治弊端、社会动荡等。
掌握大一统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一统帝国重建的过程和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体会到古代统治者为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一统帝国重建的政治措施,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2、教学难点理解大一统帝国重建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对大一统观念的深入理解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说教法(一)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大一统帝国重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三)问题导学法设置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一)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这样的官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社会下层, 节俭务实,为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 件。
大一统帝国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黄是假托黄帝,老是老子。 黄老思想实际上是道家的政治 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黄 老之学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 宫的一派。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 帝国所开创的独裁专制制 度。
汉高祖刘邦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 汉承秦制
1.中央集权制
三 公
九卿
丞相 太尉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总领全国军事 监察百官
御史大夫
地方:郡(守)、县(令、长、丞、尉)、 乡(三老、啬夫)、亭(长)、里(长)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 政治 > 布衣将相
汉初为什么会形成布衣将相 之局?
布衣将相之局对汉初历史有 何影响?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 政治 > 布衣将相
形成布衣将相之局的主要原因: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课本P.31);
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推动;
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对汉初历史的影响: 形成了汉初庶民皇帝,布衣将相的官僚格局;
姓名 官职 萧何 丞相 曹参 丞相 任敖 御史大夫 周昌 御史大夫 傅宽 丞相 申屠嘉 丞相 陈平 左丞相 王陵 右丞相 出身 沛主吏掾 狱掾 狱吏 泗水卒吏 魏骑将 材官 白徒 白徒 姓名 陆贾 郦商 郦食其 夏侯婴 樊哙 周勃 灌婴 官职 出身 大中大夫 白徒 曲周侯 白徒 广武君 白徒 太仆 白徒 相国 屠狗者 太尉 织薄曲吹箫 给丧事者 丞相 贩缯者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黄老思想
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曹 参)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 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 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 焉。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 相。 ——史记曹相国世家
黄老思想
道家思想
•经法 •十大经 •称 •道原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 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所幸慎 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 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 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孝文本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不同之处
1、法律宽简舒缓
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 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 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 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 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汉书刑法志
2、同姓诸侯王(埋下了吴楚七国之乱的隐患)
燕王刘建 赵王刘如意 梁王刘恢 淮阳王刘友 淮南王刘长 楚王刘交 吴王刘濞 齐王刘肥
革 命 尚 未 成 功 ! ,
同 志 还 需 努 力
纪
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 黎民醇厚。 ——汉书孝景本纪
汉初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 食。 ——汉书食货志 今农夫五口之家,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 暮当具。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亡 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为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 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 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布衣将相之局
张苍 职业 相当于 御史 检察院 叔孙通 博士 萧何 掾吏 县人 事科 长 很多 曹参 狱掾 县看守 所所长 清静无 豪强 为 忠厚老 实 陈平 自由 职业 周勃 织薄曲、 吹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无为到全盛
“无为而治”与“文景之治” 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躬修节俭 轻徭薄赋 轻刑慎罚
未 央 宫 遗 址
19
四、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与汉初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政治学 说,只有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实现 文化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 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黄老道家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担负起为汉 政寻找出路的任务。
4
5
6
7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 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 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 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 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 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 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 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国者,天方藉其力以成混一, 固不能一旦扫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矣。于是秦皇尽灭六 国,以开一统之局。使秦皇当日发政施仁,与民休息,则 祸乱不兴,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惟其 威虐毒痛,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于是汉祖以 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 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 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2. 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 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 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 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 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 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纤薄曲吹箫给丧事者, 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 局。
——《汉书 ·董仲舒传》
21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史记 ·儒林列传》: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 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 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霍去病墓 西汉野猪石雕
22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20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建元元年(BC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 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卫〕 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汉书 ·武帝纪》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 焉。…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 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8
西汉终于实现了完全以军功地主为统治 基础的社会变革目标。战国以来逐渐创制的 中国官僚政治,内在的优势便是官僚无“尺 土”之根,命运全然系在皇帝任或免的偶然 性上,官僚全得视君主喜怒小心行事,祇能 在一棵树上吊死。 凭藉战争而起的西汉王朝,天然地造 成了这样一个最具流动性的政权结构,保证 了君主集权大一统帝制政局的稳定。这是西 汉王朝的一大贡献。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西汉初期的政治、思想、经济
1
一、汉承秦制 1、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2、继承秦朝中央集权体制。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 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 制。 3、特点: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 不同。 4、变化:地方上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郡国制)。 (1)原因:错误吸取秦亡教训。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 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 (2)内容: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 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3)后果:地方势力膨胀。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 2 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建元五年(BC136),置五经博士。儒家学说被 尊为惟一的、官方认可的学说。 窦太后崩(BC135),武安君田蚡为丞相,绌黄 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 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 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元光元年(BC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以儒学为主要考察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 制确立。
——《史记 ·曹相国世家》 16
17
黄老之术与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的特征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 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 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 收了阴阳、儒、法、名各 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 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 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 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 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 “纵民之欲”,“与民休 息”,“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从秦始皇到汉高祖这一个时期的历 史,恰好是道家学说的最好注脚。
12
从无为到全盛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 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 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 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 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 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 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 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3
思考:汉初“文景之治”的措施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吸取 哪方面教训。 (2)结果: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 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 之治”。 4、影响:(1)积极: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 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为西汉的强盛打下基础。 (2)消极: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 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9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春秋战国时,黄老之学的主张:它以道家为主,又兼 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的境界。 2、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成为治国指导思想:黄老思想既 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 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思考: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是从哪方 面吸取秦亡教训? 3、黄老思想的实践—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 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1)内容:a、轻徭薄赋: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 下百姓田租; b、省刑约法: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 10 苛法。
二、布衣将相之局 1、 过程 (1)战国时世卿世禄制度开始瓦解。各国的政治改革, 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 授爵和由国衬任命官吏。新的制度使一些出身低贱的 人,可以通过征战立功、或因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 相。(改革) (2)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 人心。 (统一战争) (3)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形成。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 臣,人都来自社会下层。刘邦出身于农民家庭,曾做 过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群臣如萧何、陈平、曹 参等,或任地方县吏士卒,或是布衣平民。这些随刘 邦打天下的功臣,到汉初都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汉 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农民战争) 2、影响:布衣将相之局标志西周以来世袭贵族主宰政 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3
14
从无为到全盛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 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汉书》卷三○《艺文志》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皇设刑罚、 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 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 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逾乱,法逾 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 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称使 赋 为 文 “ 实 【 “生 ” 本 帝 与 行 文 汉 文产 、 , 、 民 黄 高 景得 “ 进 景 休 老 景 祖 之到 约 一 帝 息 无 之 总 治恢 法 步 时 ” 为 治 结 ”复 省 推 期 的 政 】 秦 。和 禁 行 , 政 治 亡 ” 发 “倡策, 展的轻导。采的 ,政徭以到取教 训 史策薄农了 , , 18
23
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阎步克
著
24
——陆贾《新语 ·无为》
15
从无为到全盛
〔曹〕参之相齐,……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 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 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代〔萧〕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 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 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 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 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从无为到全盛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 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 相或乘牛车。
——《汉书 · 食货志》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11
从无为到全盛
《老子》: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自胜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