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八章语言]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1-8章)

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1—8章)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 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1879~1920s 德国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1890~1930s 美国詹姆斯杜威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1920s~1950s 美国华生斯金纳行为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格式塔心理学1912~1940s 德国魏太默、考夫卡、苛勒意识体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注重人的独特性人本主义心理20 世纪中期美国马斯洛、罗杰斯思辨方法人的社会性特点认知心理学1960s学瑞士、美国皮亚杰、奈瑟二、心理学的分支【领会】心理学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领会】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客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第八章语言]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八章语言]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7a6bd63cf84b9d528ea7ae3.png)
第八章语言第一节语言的基本问题一、语言的含义与特征(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
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一定的事物。
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的特征1.创造性。
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组合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
语言的创造性说明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儿童习得语言单靠模仿他人是无法实现的。
2.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一些零散的词汇(如外语词汇),他就无法和别人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不同。
3.意义性。
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要传达一定的意义,这就是语言的意义性。
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同时,语言的各个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4.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
另外,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
语言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它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因而具有个体的特点。
二、语言的种类(一)对话语言这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对话语言具有一些特点:是一种情境性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是一种反应性语言。
(二)独自语言这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它表现为报告、讲演等。
具有一些特点: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开展性的语言、是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语言活动。
2023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要点归纳

心理学要点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的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不是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4、故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5、爱好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人类的爱好表现在力求结识世界,因此又叫结识爱好。
6、意识:心理反映具有不同的形式,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广义的意识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印象,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7、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是指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限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1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12、发明思维是指运用新奇、独特的方法,发明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13、想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4、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
故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又称随意想象。
15、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
16、意志是人自觉的拟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毕的个性心理特性。
它是人们顺利完毕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
山大心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Medical 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变量和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念,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
医学模式即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
主要的medical model:1 biological medical model生物医学模式:身心二元论2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身心统一论3 holistic medical mode 整体医学模式:健康是整体素质健康,即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包括行为卫生)和社会素质(包括生活方式)三者完整结合;疾病是整体素质不好,主要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导致的。
进一步明确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影响。
第二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observational method 观察法、case study 个案法、correlationalresearch 相关研究、test mothod 测验法、survey method 调查法和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法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弗洛伊德华生、斯金纳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弗洛伊德包括:1、意识分区理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Conscious/unconscious/preconscious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Id/ ego/ superego3、心理—性发展理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性期Oral/ anal/ phallic/latency/genital ★4、防御机制理论:压抑、否认、投射、退行、转移、合理化、Repression/denial/projection/regression/displacement/rationalization/补偿、升华、反向形成compensation/sublimation/reaction formation意识(conscious):是心理活动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完整word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50分)
1、能力二因素理论
正确答案:由斯皮而曼提出,将能力分为-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认为任何活动的完成都需要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组合。
2、才能
正确答案: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
3、情感
正确答案: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具有内在性、表情性等特征。
4、感觉
正确答案:是指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能力.
正确答案: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能够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6、记忆
正确答案:指人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7、想象
正确答案:是指以表象为基础的人对未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8、联觉
正确答案:在感觉中产生的一种感觉弓|起另-种感觉的现象。
9、知觉
正确答案:是指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0、-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正确答案:--般能力是指人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需要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仅在某一领域所需要的能力。
语言学教程[第八章语言的使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语言学教程[第八章语言的使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e175b30580216fc700afda4.png)
第八章语言的使用复习笔记I.语用学1.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2.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区别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但是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语用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义,而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的字面意义,通常不考虑语境。
II.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奥斯丁在他《如何以言行事》一文中提出的。
它从哲学意义上对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解释,其目的在于回答“用语言干什么”这个问题。
1.施为句和叙事句奥斯汀提出自己理论的第一步是把句子分成两类:施为句和叙事句。
它们不能应用于传统的真值判断方法。
因此,他对施为句和叙事句作了区分。
(1)定义施为句是用来做事的,既不陈述事实,也不描述情况,且不能验证其真假;叙事句要么用于陈述,要么用于验证,可以验证其真假。
(2)合适条件虽然施为句没有真假,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是合适的。
我们把奥斯汀的合适条件简化如下:①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相关的参与者与环境是合适的。
②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③有关人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必须有相关的后续行为。
但是奥斯汀很快就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
2.行事行为理论后来,奥斯汀放弃了他最初对叙事句和施为句所做的区分。
他建立了另一种模式来解释如何通过语言实施行为。
根据这种新的模式,说话人说话时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发话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分句的行为,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手段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行事行为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行为,是在说话过程中所完成的行为。
取效行为是通过说话完成或通过说话所产生的行为,是由话语所带来的结果和变化。
在上述三种言语行为中,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行事行为,因为这种言语行为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
在研究语言交际时,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说话人如何表达他的意图和听话人如何识别说话人的意图。
实验心理学[第八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第八章知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ceb0c6e783e0912a2162ac9.png)
第八章知觉第一节知觉研究的复杂性一、知觉研究中变量的复杂性知觉的性质决定了引起知觉的当前事物(刺激物)必然是复合刺激,对这一反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是与以前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共同活动,经过大脑的复合分析、综合,对当前的事物作出关于其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复杂的反应。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很难用简单的物理量表示刺激,也很难用一些简单的反应指标表示其反应。
知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知觉。
比如:按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按知觉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和触知觉等。
二、形状知觉的理论形状知觉的早期理论是由冯特和铁钦纳为代表的构造主义提出的,根据构造主义的观点,人们具有一个独立的视觉感受器所组成的镶嵌物,即每一种视觉感受器对刺激的反应只是简单的感觉,如亮度。
但当多种感觉与过去经验中所保持的其他感觉(记忆表象)发生联系时,就能反映一些更复杂的物体特性,如光滑等,成为比较复杂的知觉经验。
构造主义把知觉看成是感觉因素的简单组合,而知觉可以分解为各种感觉。
20世纪初,以魏台默、考夫卡和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学派与构造主义相对立,提出“整体多于各部分的总和”,即人并不是把各种感觉元素加以组合形成知觉,而是直接对一个完形(即格式塔)发生反应。
20世纪中期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知觉不单纯是客观世界的镜像,而是含着对客体的解释,知觉不可能只单纯从刺激方向描述。
他们认为知觉是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产生的,它的内容比感觉基础远为丰富。
第二节轮廓、图形与背景一、轮廓(一)什么是轮廓1865年马赫(E.Mach)提出,明度或彩色梯度的比较突然的变化,属于边界对比现象,而对比加强了轮廓,使物体的外形线比它们在视网膜映像更加清晰,这种“马赫带”现象可以用侧抑制的理论解释。
轮廓是形状的外形线,它是由明度或色彩级差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
虽然轮廓对于形状非常重要,但是轮廓不等于形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语言第一节语言的基本问题一、语言的含义与特征(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來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
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一定的事物。
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耍、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二)语言的特征1.创造性。
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语组合和合并这些词语的规则, 便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这些语句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或听到过的。
语言的创造性说明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儿童习得语言单靠模仿他人是无法实现的。
2.结构性。
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些零散的词汇(如外语词汇),他就无法和别人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
语言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不同。
3•意义性。
语言屮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要传达一定的意义,这就是语言的意义性。
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交流。
同时,语言的各个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4.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來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
另外,语言交流发生在人与人Z间,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耍受到别人的影响。
语言行为同时又是-•种个体的行为,它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因而具有个体的特点。
二、语言的种类(一)对话语言这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对话语言具有一些特点:是一种情境性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际、是一种反应性语言。
(二)独自语言这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它表现为报告、讲演等。
具有一些特点: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是-•种开展性的语言、是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语言活动。
(三)书面语言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口己的思想或阅读來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具有以下特点: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四)内部语言这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岀声的语言活动。
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以下特点:隐蔽性、简略性。
三、语言的结构与表征(一)语言的结构语言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在句子的下面可分为短语、词、词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
每个层次乂都包含一定的语言成分和将这些成分组织起來的语言规则。
如语咅规则、缀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等。
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可以将音位组成词素,然后曲词素组成词,再由词组成短语和句子。
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前者是句子的形式,后者是句子的意义。
(二)语言的表征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就是语言的表征。
它分成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形式表征指语言符号在记忆中存贮与提取的方式,它乂可以区分为正字法表征、语音表征和语义/句法表征等三种方式。
和形式表征一样,语义表征也有一定的结构。
关于语义表征有两种比较普遍的观点。
-•种观点认为语义是按层次一网络的方式进行表征的,如有关动物概念的表征就可以构成若干层次;另一种认为语义是按激活扩散网络的方式表征的,这种表征强调一个语义单元与另一个语义单元z间的关系,随着单元数量的增多,网络的范I韦I将不断扩人。
在语言的表征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
心理词典是指保存在人脑屮的一部词典。
四、语言的加工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加工可以分为白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两种形式。
梅耶尔等人提出的启动的实验范式是研究语言口动加工的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
他们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当启动词与忖标词具有某种联系(如语义相关、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较启动词和目标词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冃标词。
例如:先呈现“护士”再呈现“医生”比先呈现“而包”再呈现“医生”,被试对“医生”这个词的反应要快,这就是启动效应。
根据语言加工时各成分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分为模块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模块化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Z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而交互作用式加T认为,语言各成分Z间的加T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存在交互作用。
第二节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语言中枢语言具有界常复杂的脑机制,它和人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大脑区域病变或损毁造成的语言功能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语言活动的大脑机制。
(一)布洛卡区布洛卡(Broca, I860)从失语症病人的尸体解剖中发现,病人左额叶部位的组织有严重病变。
据此他推测语言运动应该定位在第三额冋后部、靠近外侧处的一个小区。
这个脑区后來被命名为布洛卡区。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动作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患有这种失语症的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布洛卡区损伤的病人不仅发生语言运动障碍,而且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二)威尔尼克区1874年,德国学者威尔尼克(Wernicke)发现在大脑左半球颍叶颍上回处存在一个言语活动区,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的关系。
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
病人说话时,语咅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咅和理解语义。
接收性失语症的一•种较缓的形式叫词盲。
这种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
与患表达性失语症的病人相反,患有接收性失语症的病人谈吐自由、语流很快,但他们的话语没有意义,几乎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
切断或损伤将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朿——弓形朿,也将产生同样的结果。
这种病人语言流畅、发咅清晰,但理解语义的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
(三)角回角回也是重要的语言屮枢,它在威尔尼克上方、顶一枕叶交界处。
这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
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
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当看到一个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先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同样,在听到一个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受的听觉模式,也将送到角刨,再作处理。
因此,切除角凹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 并引起阅读障碍。
另外还可能引起听一视失语症,病人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的物名芦音失去联系,不能正确理解语词意义。
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采用脑成像等技术进一步研究了语言的脑神经机制,结果发现语言的加T广泛地分布在脑的不同区域内。
二、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20世纪60年代初,斯佩里(Sperry)对癫痫病人进行了切断駢臆体的外科手术,以防止病变从大脑一侧蔓延到另一侧。
由于脐脈体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重要联络纤维,因此,切断月并月氐体,就把两半球的功能人为地分开了,使两半球成为两个独立的大脑。
这就产生了所谓裂脑的研究。
割裂脑为直接探讨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功能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研究发现,手术后病人的视力、听力和运动能力均正常,而命名和知觉物体空间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出现了选择性障碍。
这说明,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
但是,另一些研究发现,右半球在语言方面并不完全是无能为力的。
例如,大脑左半球切除的病人,手术后语言机能可逐渐恢复,读写、理解语言的能力能继续得到改善。
在早年左半球病变的一些病例中,右半球有可能成为语言的优势区。
因此,在左半球切除或损伤后,右半球在语言功能方面可能起补偿的作用。
第三节语言的感知与理解一、语言的感知(一)口语的感知口语感知的效果可以用语言清晰度与可懂度进行衡量。
清晰度与可懂度是指听者了解讲话者说话的白分率,或指听若听对的白分率。
清晰度和可懂度没有严格的区别。
当听者对材料的感知不受上下文影响时,用清晰度;当感知受到上下文的影响时,则用可懂度。
影响语言知觉的因素有:语咅类似性、语咅强度、噪咅掩蔽、语境,以及句法、语义的作用等。
(二)书面语言的感知人们从卬刷的文字材料中提収字词的词形、语音和语义特征,就叫做字词再认。
影响字词再认的因素有:字词的部位信息(即字母或笔画所在的位置)、字词的使用频率(字词使用中的词频效应)、词长(或笔画数量)和词形结构,语咅的作用和上下文等。
对字词的再认不仅决定于字词的物理特征,而且决定于读者头脑中已经存储的知识与经验,如对字词的熟悉程度,使用语言学的知识对字词进行预测与期待,由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提供的信息等。
二、语言的理解(一)语言理解的含义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解析阶段和应用阶段。
知觉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
解析阶段是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
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这是语言理解的应用阶段。
正确的应用表明着理解,而错误的应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
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
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像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
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语言理解的水平语言理解可以分为三级水平:①词是语言材料最小的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依靠词来表达。
因此,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
② 理解个别单词的意义并不意味着理解由这些单词构成的句子。
③对课文或话语的理解,这种理解既要以词和句子的理解为基础,还要进行推理、整合、提取意义更复杂的认知操作,这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
(三)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1 •语言知识的作用在语言理解屮,语言知识起重要作用,它包括句法知识、语义知识等。
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学的变化,因此,词序的作用更为明显。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按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语言描述,因此,语句的顺序(语序)也捉供了理解语言的线索。
在语言理解中,语义知识起着更大的作用。
在理解“狗追猫”、“人吃饭”这类句子时,人们不仅应用了词序的知识, 而且也应用了语义的知识,即人们对“狗”和“猫”、“人”和“饭”这些词义的了解。
人们知道只能“人吃饭”,而不能“饭吃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是“狗追猫”,而不会是“猫追狗”。
在这里,语义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2.语境语境指语言交际的环境。
从广义说,它指语言活动出现的具体情境,包括说话的场合、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从狭义说,语境指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言后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