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课件

高中语文《咏史怀古诗》课件

衬托。 ④“景”与“情”的 结合:拟人,借景抒情
怀”等。
今,批判现实。
(寓情于景)。
教材回扣
(人教必修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烈的反差 感。 B.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激昂的一 面。 C.本诗风格笔短趣长,意在言外,顺接自然,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以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 D.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借古迹而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解析:作对比的两首诗,都写到了功臣被杀一事,也都对此发表了看法:对刘邦的讽刺。 为了达到讽刺的目的,本诗采用了反问的语气,《过歌风台》则通过对比,说明现在英雄 无多。
答案:(1)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诛杀“猛士”行为的强烈不满,对刘邦进行了 无情地讽刺与挖苦。两首诗借咏叹古迹的方式反映了汉高祖刘邦在得到天下后对韩信、 英布、黥布等功臣宿将大加杀戮的现实,都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2)张方平《题歌风台》的末句以反诘结尾,使讽刺的力量得到加强。《过歌风台》末 句使用反语,以今天壮士少,比刘邦杀功臣多,不是真的高兴于今日壮士无多,而是有了 壮士也会被杀,以此增强表达效果。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题歌风台① 张方平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②英彭③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注】①歌风台:《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 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反接:反绑双手。③英彭:英布与 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杀死,灭三族。

咏史怀古诗鉴赏 课件(23张PPT)

咏史怀古诗鉴赏 课件(23张PPT)
君忧民。
(2009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借坏槛代当,潮,反目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
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
个人瞧。
⑴“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
兴,百姓苦;亡,百同揭姓情露下统苦层治!人 者民 压的 榨疾 百苦 姓, 的
实质(议论)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
百战疲劳壮士哀, 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败兵家事不期,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
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
中原一败势难回。 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 江东子弟多才俊,一番轰江轰烈东烈的子山事河业弟。,死今了也虽要气在壮 ,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人;借古讽 今;怀古伤今、虚实相生;对比; 直抒胸臆;烘托、衬托;用典
咏史怀古诗从思想内容上分有三类
1、借古(人)抒怀 对比失落型 同病相怜型
苏轼《赤壁怀古》 李商隐《贾生》
2、怀古(事、迹)伤今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李白《越中览古》 刘禹锡《台城》
3、理性反思 作者身置其外,总结哲理
点击概念
❖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 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 时事的诗歌。
❖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 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 贤愚而己。”

咏史怀古诗鉴赏PPT课件

咏史怀古诗鉴赏PPT课件

石头城


讨论?

唐朝(中唐)
.
12
对象 角度
石头城
唐朝(中唐)
昔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 经历贞观之治、开 此,彻夜笙歌、欢乐 元盛世;繁盛兴旺 无时;繁华
今 至唐初废牛李党争、宦官专 权、藩镇割据; 衰微破败
主 依旧的山月,依旧的潮水,见证了六代富
题 贵繁华已逝的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注释】:1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 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2.陈子昂: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 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 下狱
“幽州台”是一个对接点,它是个典故,讲的 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故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 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 子昂,这个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抱国 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连接点 讨论?
.
8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背景
经历
战争频仍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被重用,施展才能抱负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不被重用,仕途屡遭 贬谪,失意难耐
壮志未酬
.
9
归纳主题:诗人以以诸葛自况。 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 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 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 在对比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失落
.
10
延伸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刘禹锡, 生活在中唐, 当时经历了牛 李党争、宦官 专权、藩镇割 据;
石头城:金陵, 六朝均建都于 此,彻夜笙歌、 欢乐无时;繁 华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 PPT

咏史怀古诗(公开课) PPT
怀古诗:古,指古迹,“怀古”是由历史遗迹诱发, 触景生情而抒发感慨。作者多是身临旧地、凭吊古迹 产生联想,而抒发情怀抱负。注重写古迹的景物景观, 常用情景交融等手法。
二、鉴赏方法
根据怀古咏史诗的概念和主题,结合学 过的这类作品,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鉴赏咏史怀 古诗。
鉴 赏
三 步 曲
壹 (弄清史实) 诗中描写的古人、
答案:①李诗以描写为主,(1分)把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 对照,触景生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2分)
②皮诗以议论为主,(1分)认为单说开凿运河,隋炀帝的 功劳可与大禹治水相比,但他南巡的奢侈残暴行为却是亡
国的根本原因。(2分)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主题:
• 今昔对比,感伤兴衰 • 追念古人,观照自我 • 借古讽今,理性反思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 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或寄寓个人怀才不 遇的感伤,或直接对古人、古事进行思考评价。
注意理解:咏史诗不等同于怀古诗!
咏史诗:“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 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或讽刺时政。咏史诗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不注 重表现时空场景。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内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
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情感态度
答案:①李诗通过描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
衰亡的感慨惋惜之情。(2分)
②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
行了强烈的批判和斥责。(3分)
手法技巧
⑵ 这两首诗运用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请分别说明。(6分)
三、鉴赏示例
台 城①
唐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咏史怀古诗PPT课件

咏史怀古诗PPT课件

7
•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 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 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2021/7/24
8
• 4.常见技法
•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 “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咏史只是手 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在写作技法 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 、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王维的
《西施咏》。

二是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刘禹锡
的《金陵怀古》《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
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
蜀相》《八阵图》等。

三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骆
• 【注】苏台:姑苏台。

“旧苑荒台”,写吴王旧苑衰败之景。“杨柳
新”写今日苑囿台榭周围之杨柳青青,无边春色
。江山依旧,物是人非,昔日苏台富丽堂皇,
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 轮2021/明7/24月了。“新”与“旧”的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11
• 化用典故。
• 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 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 例:

离 骚 唐·陆龟蒙
•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被流放在外的屈原问天天无语,招魂魂不至,纵使写下千
行感人的诗句,也敌不过奸佞的一句谗言。作者读《离骚》有感
而作,写了佞臣之可恨,谗言之可畏,昏君之可恼,忠臣之可悲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2021/7/24
6

中学语文《咏史怀古诗》专题课件

中学语文《咏史怀古诗》专题课件
——找连接点,知人论世,归类探究 (3)怎样写:分析技巧(诗人的态度情感用什 么方法表达?)
掌握术语,结合文本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一个连接点:
关注作品中人、事与作者的际遇
的连接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 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 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 《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2、同病相怜型(类比)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与古代人物同病 相怜,拿古人与自己类比,借对古人的不幸遭 遇的同情,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 遇的苦闷,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抒发建
功立业的渴小望结。 一:怀人伤己 杜甫的《寄咏寓怀古作迹者》(情其感三)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 得一展抱负。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 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身死,徒遗长恨。二人 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诗人正 是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3、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 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 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借古讽今 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 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 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 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 式,多显含蓄。

《咏史怀古诗》ppt课件(28页)

《咏史怀古诗》ppt课件(28页)

咏史诗主要表现手法 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 典故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情感,包 括对现实生活些 问题和个人愿望 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 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 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 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北齐二首(李商隐) 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二是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道,以 资政道。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寂寞苦闷。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 人物、用典。 2.揣摩历史,了解古人意图所在。 3.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推敲作 者对此的态度,古今的联系。 4.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 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比喻 象秋风落叶般倏然离去, 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
刘郎:汉武帝——秋风客
李贺长于乐府,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炼字凝句,惨淡 经营,后人称他为“长吉体”。题材多写神仙鬼魅,好 用“死”“老”“冷”等字,人称“鬼才”,他被称为 “诗鬼”。 课外作业:鉴赏学习李贺下首咏史诗。
咏怀二首(其一)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 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 恨别伤离的神情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 又 婉曲地显示了 “物性”。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 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 来。

古典诗歌鉴赏之一咏史怀古诗课件.ppt

古典诗歌鉴赏之一咏史怀古诗课件.ppt

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 统一;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 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 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 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 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2、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
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 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 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 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词是抒发跟特定的古迹相关的古
人古事的忧思。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 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要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 观。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 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 景。 典型咏史怀古地点
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 雀桥、西塞山。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
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写法
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写人物,或对比, 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内容
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 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 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法:
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讽刺
内容:
眼前景、古人、古事、感慨
临古地(景),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三、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 忆其事,抒己志。 • 临古地—— •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 苏、洛阳、汴京 •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 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二读诗歌,品评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
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 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宋 诗· 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诗人借昭君这一形象要抒发怎样的情怀? (提示:结合背景寻找昭君与诗人的连接点。) 昭君
美貌无双 远嫁异邦 孤苦寂寞 因皇帝昏庸 空念汉室 人生失意
王安石
怀 人 伤 己
才华出众 才不得用 满怀忧愤
因皇帝糊涂 空念宋室 人生失意
怀才不遇
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旨在 歌颂王昭君容貌气质的美好,以及心系汉家的坚贞; 并对燕云十六州的不能收复,寄托感慨。他认为杀 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 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 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 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 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 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 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 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理性 反思
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 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 点,启迪世人。
五、咏史怀古诗的情感主题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 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 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理性反思之理性分析,独抒机杼(客观评价)
四 、 分 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怀古 伤今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 李白的《越中览古》 繁华远去,只留荒芜, 越王勾践灭吴归,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作者身置其中, 发一己感慨; 至今只有鹧鸪飞。 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刘禹锡的《石头城》 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小结:
诗词鉴赏 鉴赏要点 艺术手法
景物描写 表达方式
谈古论今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触点在古,落脚在今
作业: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guǎn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宋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昭 君 选 秀 入 长 安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
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
省兴山县昭君村。名嫱,字昭 君。其父老来得女,视为掌上 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
这首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诗人从政治家的角度鸟 瞰人生,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人世间的苦乐。诗中对昭君 出塞这一史实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形象描绘,高度凝练地 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王安石《明妃曲》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 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春风,鬓脚低 垂,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 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 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匈奴(蒙古)仍心系汉。“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 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 帝王皆如此。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 “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本篇立意高远,人物形象 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尤其诗中形象与议论相组合,使作品 纵横跌宕,深含理趣,赋与了这篇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
描写王昭君,不但有形象有情感,其中分明还 有动作,这是何等的生动传神!昭君泪湿面庞, 鬓脚低垂,顾影自怜,不忍离去,见得伤心之 极,泪流之多。王昭君的“意态”,当时的画 工没有画出来,而千载之下的王安石却能用文 字如此鲜活地勾勒出来。
后半部写昭君身在匈奴,但心中仍然关心祖国: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昭君心里自然明 白,这一去大漠穷荒,不可能再回到故乡来了,她心中时刻 不忘自己的家乡,随着时间的流失,从汉宫带去的那么多的 衣服都已经穿完了。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昭君每时每刻 都在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因远在万里,不能归去,想知道一 些家乡的情况,只有年年靠鸿雁往来传递音信了。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家乡的亲人在 万里之外传来了书信,嘱咐昭君好好地在塞外生活吧,即来 之则安之,不要总是想念祖国,不要总是想念家乡的亲人。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书上 说:你没听说过汉武帝时的皇后陈阿娇失宠后,幽居在长门 宫的故事吗?当时虽然只有咫尺之近,也是不能和亲人见面 的。自古以来失意之人,是没有距离远近的界限的。
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
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 林”。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
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
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
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源自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
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
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 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昭君青冢
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 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 称明君,史称“明妃”。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词)的主题 2、学习咏史怀古诗(词)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咏史怀古诗定义
咏史怀古诗是借咏写古人古事来抒发
自己情怀或表达某种观点的诗歌。
二、咏史怀古诗(词)特点:
题目: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咏怀”等。
容貌 , 本诗前半部分写昭君的美,不只是在_____ 精神和气质 : 而重在__________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昭君出塞,刚走 出汉宫的时候,哭得满脸都是泪痕,甚至纷飞的泪水把鬓 角都打湿了。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由于过度伤感, 昭君自己低首徘徊,顾影自怜,觉得自己已失去了旧日的光 彩,可是汉元帝见了昭君这时的容颜,还是依然控制不了自 己激动的心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送走昭君后,元帝 把没有早日发现昭君的责任归罪于为昭君画像的人,像昭君 这样梨花带雨、赏心悦目的悲怨女子平生能遇见几个?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可是元帝并不懂 得一个人的气质、风度是很难用视觉艺术表现出来的,毛 延寿被杀实在是有点冤枉。
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仅凭着画工画的画像 察看昭君美丽的容貌,身死匈奴不得归,能 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 魂。即使千年之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作业: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品背景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 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 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 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 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