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

孔子与论语的现代解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百世之师,其言传无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现代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论语中的“仁”是一个核心概念。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同时,仁心也体现在对待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上。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其次,论语中的“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学习也需要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反思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论语中还强调了“礼”与“义”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重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自身的品德修炼。
此外,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了“孝”与“悌”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是人伦关系的基础,悌则是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尊敬父母,关心家人,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互助精神,帮助他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论语中还强调了“诚”与“信”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诚实正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信守承诺是维护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言行一致,不言而信,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国学经典导论01-11 和为贵:和而不同

01-11和为贵: 和而不同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第十一节和为贵: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和而不同孔子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的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在处事为人方面的根本区别。
“和而不同”的辨析,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同时,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可见,孔子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而不同”的原则。
在政治上,孔子的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在经济上,孔子从“保民”出发,抱着实现社会良好秩序的愿望,反对各国君主对百姓增加赋敛,过分压榨,提倡发展生产,节俭财用。
在文化上,孔子以“和而不同”的观念整理西周礼乐文化遗产,又广泛吸收、改造春秋时代各种学问、思想观念,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调以“中”来建“和”。
他是通过“和”与礼的关系来展开讨论的。
在《学而》中,他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从《孔子与论语新论》看儒学翻译与海外英语儒学研究的理路

从《孔子与论语新论》看儒学翻译与海外英语儒学研究的理路资源。
库珀曼由此推定,孔子有自然性的哲学思想。
孔子认为“礼”的灵魂在于与人交往要自然。
库氏将儒家自然交往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和尼采的思想相比较,认为伦理抉择在亚里士多德和尼采(Friedrich Wihelm Nietzsche)哲学中只是个人游戏,而在孔子哲学中则是多人游戏。
库氏说:“什么是自然?这个词暗示着行为上的自由自在,即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理所应当,舒适自如。
”自然的态度不仅在礼仪中是重要的,在政治上也有重要意义。
可见,库珀曼关于自然的一切论述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孔子思想,而仅是一管之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误译引发的儒学讨论,在国际汉学界绝非仅仅发生在库珀曼身上。
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探讨。
五、比较哲学解读 [41]李耶理的《〈论语·里仁〉的存在主义解读》(“An Existentialist Reading of Book 4 of the Analects”)是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对《论语·里仁》有关道、孝、死亡等伦理观念的解读。
虽然作者所引译文中有的意思不够准确,譬如“Of neighborhoods virtue is the m ost beautiful. Ifone does not choose to dwell in virtue, how could one be wise?”(《论语·里仁》“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知?”)但其对孔子思想的整体把握还是基本准确的。
李耶理认为,对经典的解读可以用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人的方法,也可以将经典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解读,以指导当下的生活之道。
他的解读方法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既尊重经典文本意义的历史性,看到其中的缺点,又力求发现对于人的生存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首先,存在主义认为,好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是反射式的反应而已。
而孔子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仿佛只有仁者才能有好恶,因为只有他们的好恶,才是真正意义的好恶。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每次看完书后,内心充满了感悟,记得及时写进读后感中,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孔子与论语精华

孔子与论语1.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理性表现在你有学习的能力,又有选择的要求。
深刻的人道情怀: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每一个人是普遍地、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经常审视自己过去的志向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可再精益求精往上发展的。
2.儒家的外在特色: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3.儒家的内在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影响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4.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之用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敏于事慎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己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无所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5篇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5篇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答复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究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呈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定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久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
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许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孔子与论语基础课教研室陈妮丽教学目的: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入世出世哲学入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介绍孔子以及《论语》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了解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根本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在中国以至世界上的影响,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以及《论语》的基本内涵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和《论语》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论语》的基本内涵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用PPT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教学过程:见后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有句老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主要精神,即:生生不息,自然而然。
生生不息,既可以指绵延不断的思想延续,也可以指坚忍不拔的精神面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易经》中不朽的名言,为无数中国人所深爱,它所体现的即为生生不息之精神。
自然而然,即顺应人生与自然的本来规律,不强求,不害怕,保持内心的恬淡,从容地看待生命的新与旧、生与死。
这一精神与宗教的鬼神无关,更关照自我,更顺应自然规律,实则与“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所在,是研究中国文化无法避开的一个重要命题。
中国许多圣贤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妙处。
例如孔子,他在描述自己不同的人生境界时,最高的境界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便提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人应当追求最大的自由,而最大的自由是建立在认识、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如若不然,则无法享受最大自由,无法享受“天人合一”所带来的无穷愉悦。
我们只有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把握儒家哲学的要义。
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其《论语》,也会为我们以后人文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中国文化的出世入世哲学——从儒家和道家谈起(15分钟)1、有为---入世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入世的哲学有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许多门派,但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儒家。
儒家哲学将“修身”视为根本,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人”成功?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又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篇》)这便透露出“修身”的目标所在,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没有忧虑,没有疑惑,没有害怕,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到顺其自然,不埋怨,不沮丧。
2、无为----出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是脱离世俗生活的哲学,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哲学。
出世的哲学门派,主要是道家和佛家。
出世哲学中,老子《道德经》是第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
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矛盾的双方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这便是宇宙最基本的原理。
纵观《道德经》,又可以看出,老子的思路是以“否定”为主旋律的。
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则《道德经》可称为“不字经”。
《老子》之后,影响最大的道家经典《庄子》,不仅处处阐述着辩证的思维,而且认为除产生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之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万变,而真正拥有大智慧、了悟大“道”的人,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了。
庄子告诉世人至高的境界是什么,他说:“之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之羁绊,圣人无名利之束缚。
”归结到一个字上,仍是“无”字!庄子认为,物我同一了,就可以真正逍遥自在,达到绝对的自由。
与道家一样,佛家也是中国哲学中最主要的出世哲学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金刚经》均来源于印度佛教,但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发扬光大,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佛学,从而成为中国佛学的重要内容。
完全本土化的禅宗自然也是以大自由为至高境界的。
宋代禅宗曾将人生境界分为三层:第一层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层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层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三、儒家至圣------孔子(25分钟)(一)孔子生平1.尼山降圣,生逢乱世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周游列国,直道而行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3.杏坛授业,教书育人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儒家五圣孔子,“至圣”;《春秋》;《诗经》《论语》颜子,即颜回,孔子弟子,“复圣”;曾子,孔子弟子,“宗圣”;《大学》子思,孔子之孙,曾子弟子,“述圣”;《中庸》孟子,曾子再传弟子,子思弟子,亚圣《孟子》(二)孔子的思想A、“仁”1、“仁”的含义: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孝”1.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
2.孝也是一种礼节。
3.孝是满足父母合理要求。
4.孝不是一种狭隘的道德。
C、“礼”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礼”指周礼)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D、中庸之道1.中庸的含义: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E、有教无类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
2.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原则4.注重因材施教(三)、孔子及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1.在国内:(1)在古代,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2)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在国外:(1)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2)对法德等欧美国家也起了启迪作用祭孔大典(视频)第二课时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四.《论语》(25分钟)1、《论语》的治国思想治国为政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政者正也”。
这个“正”有两方面的含义:正人和正名。
正人,是要使人走上正道,包括正人和正己。
不只是对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当权者自身要正。
“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
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
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
没有这一点,就会陷入混乱。
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怎样做到“正”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制刑政依靠的是强制,它的作用是惩罚犯罪,使人不敢做坏事;道德礼教依靠的是教育和自觉,它的作用是使人知耻,不愿做坏事。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础。
2、《论语》的为人之道(1)志于道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比生命价值更高的就是“义”,就是精神生命。
如果陷我于不义,我毋宁死。
(2)仁和礼君子,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理想标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孝悌是仁之本。
儒家讲的爱人不是抽象、普遍的爱,而是一种有差等的、由亲及疏的爱。
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
而通过提倡孝悌维系宗法制度,又可使人不犯上作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说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不希望别人这么对待自己,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是更积极的一个层面,有一种责任。
而共同的一个精神,就是要以自己的心情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即“推己及人”。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遇到什么问题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一想,这已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之道。
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包含了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
《论语》讲“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古代从天子的祭天、祭祖,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外交、打仗,到普通老百姓的婚丧嫁娶、坐卧行走、互相称谓等,一切都有礼的规范。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是生活在礼中间的。
(3)修养修养的基本态度是“三个己”:为己,由己,求诸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三个己”体现了一个精神:立足于个人的自觉。
启发个人的自觉,每个人从自己做起,提高全民的素质。
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安东尼写道:“我坐在这里看孔夫子,越看越觉得是那么久远,就像我国的莎士比亚,他像一条河流的源泉,像中国文化长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