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深圳市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
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
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福州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
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
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二课时)(教学课件)-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

这么多孩子,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
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进行推理判断。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王戎说什么?
王戎,你小小 年纪竟如此聪明, 真是太佩服你了。
王戎,你真是 个善于观察、善 于思考的孩子。
我们在学习和 生活中也要学习他 的这种品质。
学习任务二
拓展延伸,尝试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爸 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发怒骂道:“这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 自己走了。”元方答道:“您跟我父亲约好 正午。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 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 表示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大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然后根据提示填一填。
王戎( 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诸葛亮一出庄子便大笑起来,他跑回学堂,跪在老师面前说:“我刚才 是为了走出庄子,才出言不逊的,请老师罚我吧。”老师这才恍然大悟,马 上转怒为笑,让他出师了。
诸葛亮长大后更成为著名的谋略家。
陈元方的故事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正午过了太丘的朋友 没来,陈太丘不再等候便离开了。陈太丘走后,那位朋友才来。
课后作业:
1.大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分层作业。
学好语文,快乐成长!
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小时候曾拜水镜先生为师。有一天,水镜先生对学生说:“从现 在起到午时三刻,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可以出师。”
邯郸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
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
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课件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认字
róng
王戎不取道旁李
右上的“戈”代表 兵器,左下的“十”是 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 是武器的总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王戎/不取/道旁李
李子,一种水果。
道路两旁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自读提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读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好停顿。
小伙伴们看到满树的李子, 纷纷大叫起来:“好多的李子 呀!”他们一边叫,一边跑向 李子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乱成一团。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小儿会怎么问王戎呢?
你怎么 站在这儿不 动?
你怎么 不摘李子?
你傻啦,为 什么不去?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 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 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 这是苦李。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zபைடு நூலகம்é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zhē 折腾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写字
先来读读 下面几个字吧!
cháng zhū jìng wéi
尝诸 竞 唯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互动课堂
请你结合注释理解故事大意吧!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 尝与诸小儿游。
A.品尝
B.曾经 √
C.尝试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李子
【最新】2019秋统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25《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部编四上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点+图文详解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二、多音字看:kàn(看见)kān(看护)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三、注释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诸)众多4(游)嬉戏玩耍5〔子〕李子。
6(折枝)压弯树枝7〔竞〕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8〔走〕跑。
9〔唯〕:只有。
10〔信然〕确实这样。
四、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五、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六、理解诗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七、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教学内容《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的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文章讲述了王戎七岁时,与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其他小孩都争相去摘,唯独王戎不动。
旁人问他为何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最后证实王戎的判断是正确的。
本文通过王戎小时候的故事,赞扬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代年龄的称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以读促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懂得遇事要多思考,不犯不必要的错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
2. 把握文章的主旨,学习王戎的品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年龄称谓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入本课。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整体感知课文。
3. 理解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课文,教师点评、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4. 感悟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王戎品质的认识,教师引导,总结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
6.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思考如何将王戎的品质运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王戎不取道旁李》2. 主要内容:王戎小时候的故事3. 王戎的品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4.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思考如何将王戎的品质运用到生活中。
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2019新审定)

25王戎不取道旁李备课素材【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
本课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资料介绍】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
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
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相关典故】晋文公时,在琅琊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
他因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
他是竹林七贤之一。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
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都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
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王戎笑着回答说:“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
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道边苦李”一成语便出于此,也做“路边苦李”。
课后作业一、熟读课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王戎.(róng rǒng)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jìng jǐ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包括相关资料说课稿课堂实录教案1教案2类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
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
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
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戎识李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词解:①〔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⑦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跑。
⑧唯:只有【9】然:这样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问题探究: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2、七年级一班的王恒同学在学完《王戎识李》后,在网上,在网上发表了一个贴子,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在读完贴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王戎识李的重新思考这是一个中国人用来教育下一代的经典的例子,意思是说“要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但是如果对这个故事重新思考,这不就是教唆我们下一代去想当然吗?我觉得我长这么大,受这种思想影响非常严重。
我们应该多一些实践的精神!知识拓展文彦博灌水取球,王戎识李,诸葛恪得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曹植七步成诗,孔融让梨,匡衡凿壁借光。
文彦博灌水取球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
怎麼办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
他叫小朋友帮忙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
皮球也浮上来了!诸葛恪得驴孙权经常和大臣开玩笑。
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诸葛亮之兄)在座。
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
众皆大笑。
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
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曹植的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据《世说新语》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
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
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
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
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
”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王戎识李新传自王戎识李后,伙伴们都对他敬慕不已。
有一天,他们几个到某中学校园附近玩,校园里栽着不少李树,李子很多,熟得诱人。
王戎先流出了口水:“这一定是甜李子!但是……”伙伴们都流着口水问:“但是怎么?”王戎指着几个鬼鬼崇崇的中学生说,看他们就行了。
果然,那几个中学生很快爬到李子树边,贼头贼脑刚要摘,几个老师像突然从地下钻出来一样来到他们面前:“几年级几班的?叫什么名字?结果,他们一个个被罚在李子树下站着。
几个伙伴钦佩地看着王戎:“你怎么知道……”王戎说:“首先,学校不可能栽棵苦李,所以我知道这个李子是甜的;但正因为李子都熟了,还这么多,没有几个像警察一样看管的老师才怪呢。
他们被逮着,肯定得通报批评。
”(摘自《中国教师报》)王戎识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学会口译文章,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教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智慧少年,学习他们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精神。
2、会联系实际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一、导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请一位学生讲故事)(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中的司马光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聪明,充满智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能果断地采取措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整体感知1.教师简单介绍王戎:王戎简介: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2.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王戎识李刘义庆《世说新语》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3.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诸〕众。
〔游〕玩。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信然〕真是这样。
竞走: 争相地跑过去,竞: 争逐,走:跑。
唯:只有然:这样4.学生自由朗读5. 齐读三、疏通文意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
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3.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4.质疑(关于字词句)5.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