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5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5课
第25课:《毛泽东同志的母亲》
课文:
毛泽东同志的母亲叫黄香梅,她是湖南邵阳人,他的父亲叫毛兴邦。
黄香梅一生勤劳节俭,尽心尽力地照顾家庭。
她会织布,又会缝衣服,每天忙碌不停,从早到晚,她把家里的活都做完了。
毛泽东同志爱护母亲,他把母亲当作自己的朋友,经常向母亲请教,他把母亲看作自己最亲近的人。
毛泽东同志曾说:“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她是一个勤劳的
劳动者,一个有爱心的慈母,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
课文点拨:
1、本课以毛泽东同志的母亲黄香梅为主题,让我们学习毛泽
东同志对母亲的爱护,以及母亲的勤劳和奉献。
2、从本课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子女要尊敬父母,爱护父母,孝顺父母,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3、本课还可以引导我们学习要做一个勤劳的劳动者,要有爱心,要无私奉献。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精美课件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诸 戎
竞 唯
请将这些生字按结构分类。
半包围结构
左右结构
戎尝诸竞唯
上下结构
课文解读
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 是什么意思。 曾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句意: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 小孩一起游玩。
争着跑过去。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
之,唯戎不动。 今义:指一项
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品读课文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的确 句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 如此。 子),(王戎)回答说:“这棵李树长 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 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品读课文
说一说:下面两个“之”字指代的 事物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呢?
1.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王__戎__七岁的时候,曾经和 许多小孩一起玩耍。其他小孩看见路边李 树上果实累累,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 子,只有_王__戎_没有动。他认为:_李__树__在__路_ _边_竟__然__还__有__这__么__多__李__子__,__这__一__定__是__苦__李__子__。
只有。
体育运动。
句意:(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
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
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 必 苦 李 。 ” 取 之 , 信 然 。的确如此。
句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 子),(王戎)回答说:“李树生长在路 边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 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避免一些不必要 的错误。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授课课件

这句话的意思: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
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
有王戎站着不动。
1.诸儿竞走取之。 2.取之,信然。
都是指“李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 大家摘下李子一尝, 的确如此。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个“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任务一:了解故事复述内容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 “折枝”的意思是( B )
A. 折断了树枝。
B. 压弯了树枝。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折枝”的意
思是压弯了树枝。
2. 从“___多__子____”和“___折__枝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树 上结的李子很多。
点拨: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多子”说明果实多,
王戎的判断依据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就是说 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的果实,说明无人摘取,据此可以 判定李子的味道是苦的。因此选C。
6. 王戎相比诸儿的过人之处是( AB ) A. 能够仔细观察。 (多选) B. 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 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点拨: 本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王戎之所以有此发现,是因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取之,信然。
李子究竟苦不苦?
诸小儿尝了苦李,会对王戎说什么? 想象人物的对话,把诸小儿品尝苦李的 情景表演出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如果你们在野外 看到这样的果子,会怎样做?
王戎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也去摘李子呢?故事中是 怎样说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导入新课
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
有王戎站着不动。
1.诸儿竞走取之。 2.取之,信然。
都是指“李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 大家摘下李子一尝, 的确如此。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个“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任务一:了解故事复述内容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 “折枝”的意思是( B )
A. 折断了树枝。
B. 压弯了树枝。
点拨: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折枝”的意
思是压弯了树枝。
2. 从“___多__子____”和“___折__枝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树 上结的李子很多。
点拨: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多子”说明果实多,
王戎的判断依据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就是说 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的果实,说明无人摘取,据此可以 判定李子的味道是苦的。因此选C。
6. 王戎相比诸儿的过人之处是( AB ) A. 能够仔细观察。 (多选) B. 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C. 先人后己,懂得谦让。
点拨: 本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王戎之所以有此发现,是因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取之,信然。
李子究竟苦不苦?
诸小儿尝了苦李,会对王戎说什么? 想象人物的对话,把诸小儿品尝苦李的 情景表演出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如果你们在野外 看到这样的果子,会怎样做?
王戎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也去摘李子呢?故事中是 怎样说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导入新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PPT课件

唯戎不动
只有
为什么王戎 不摘李子?
此必苦李
王戎是怎样得 出这一结论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 路边上,还能有这么多李 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 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 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 苦李。
róng cháng zhū jìng wéi
戎尝诸 竞 唯
戎尝
左右 结构
诸
竞
半包围 结构
唯
上下 结构
加一加: 讠+者=诸 减一减: 绒-纟=戎
换一换:推 唯
róng
戎
不要少写撇
戎装
jìng
竞
不要写成“日”
竞走
摘李子
识字游戏
王戎
竞走
唯一
诸多 道边
整体感知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
练习朗读,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整 体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
感 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知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①尝:曾经。
再 读
②诸:许多。 ③游:玩耍。
课
④子:李子。
文
⑤折枝:压弯树枝。
⑥竞走:争着跑过去。
D.《孟子》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课主要写王 戎看见路边李子而不摘的故事。那么是怎 样描写这个故事的呢?现在我们要深入了 解课文,一起去感受王戎的性格特点。
互动课堂
只有
为什么王戎 不摘李子?
此必苦李
王戎是怎样得 出这一结论的?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认为这树长在大 路边上,还能有这么多李 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品味“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 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 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 苦李。
róng cháng zhū jìng wéi
戎尝诸 竞 唯
戎尝
左右 结构
诸
竞
半包围 结构
唯
上下 结构
加一加: 讠+者=诸 减一减: 绒-纟=戎
换一换:推 唯
róng
戎
不要少写撇
戎装
jìng
竞
不要写成“日”
竞走
摘李子
识字游戏
王戎
竞走
唯一
诸多 道边
整体感知 自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
练习朗读,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整 体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
感 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
知 /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①尝:曾经。
再 读
②诸:许多。 ③游:玩耍。
课
④子:李子。
文
⑤折枝:压弯树枝。
⑥竞走:争着跑过去。
D.《孟子》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课主要写王 戎看见路边李子而不摘的故事。那么是怎 样描写这个故事的呢?现在我们要深入了 解课文,一起去感受王戎的性格特点。
互动课堂
四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

四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25课的课文,是一则启迪孩子智慧的文言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译文和主题思想。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看见了,就问他为什么不和伙伴们一起去去摘果子?王戎回答说:“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别人不以为然,摘来一尝,果然是很酸涩的。
【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少年王戎与其他孩子在对路边李树果实的两种行为与
观点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善于推理、准确判断的能力的肯定与赞赏。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ppt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 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 来感到(疑惑不解 )。在一个( 风和日丽)的星 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的外国租 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 ( 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 得意扬扬) 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 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 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 校长的喝彩。
自由说说自己知道的名人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912年,在 沈阳东关模 范学校读书 时的周恩来。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 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在 法 国 勤 工 俭 学 时 的 周 恩 来。
崛
帝
范
巡
嚷
惩
铿
锵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惩处 喝彩
焦点
模范
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灯红酒绿 巡警 抱负 吵嚷 胸怀 诸生
伯父
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 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 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 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 景象.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2. 交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意思。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 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你有什么志向?说一说,写一写。
1924年,周恩来奉 命从欧洲回国。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 主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 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 扬扬地站在一旁。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 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 一旁。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 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 一旁。
“为明理而读书。” “为做官而读书。”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沂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徐海梅
周恩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和外交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一任总理。
读一读: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灯红酒绿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铿锵有力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 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 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1919年他赴法留学,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7年他带领劳苦 大众打响了武装革命的 第一枪。 建国后,他为新 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 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写一写: 为中华之(
)而读书!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源自年强则国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PPT课件

笔顺: 组词:唯一 唯独 唯恐 造句:爷爷是她唯一的亲人。
收 束 全 篇
温故而知新,同学们 别忘了经常复习哦!
课 的吧!
题
《世说新语》:是我国
相 南北朝时期(420——581年)
关 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
链 接
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
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这
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
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
戎
尝
诸
生
字
广 场
竞
唯
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
认
戎诸竞
读
园地
jìnɡ rónɡ zhū
王戎的猜测正确吗? 找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 一下。
取之,信然。
的确如此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 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 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 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 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⑦唯:只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
再 读
小孩一起玩耍。
课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文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
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
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
再 读 课 文
拓展延伸
讲义气的 荀巨伯
(点击播放)
课堂演练
一、理解课文内容,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收 束 全 篇
温故而知新,同学们 别忘了经常复习哦!
课 的吧!
题
《世说新语》:是我国
相 南北朝时期(420——581年)
关 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
链 接
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朝
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这
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
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
戎
尝
诸
生
字
广 场
竞
唯
点击生字 学习笔顺
认
戎诸竞
读
园地
jìnɡ rónɡ zhū
王戎的猜测正确吗? 找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 一下。
取之,信然。
的确如此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 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 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 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 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⑦唯:只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
再 读
小孩一起玩耍。
课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文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
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
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
再 读 课 文
拓展延伸
讲义气的 荀巨伯
(点击播放)
课堂演练
一、理解课文内容,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与诸小儿游 曾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 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 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 地吗· · · · · ?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 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 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 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 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 地站在一旁。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 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 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 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 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 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1912年,在 沈阳东关模 范学校读书 时的周恩来。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 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 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 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 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 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 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 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 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 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今日之中国,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 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 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梁启超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 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 事,与同学交流。 4、你有什么志向?说一说,写一写。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 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 风和日丽 疑惑不解 来感到 ( )。在一个 ( )的星 灯红酒绿 期天他来到了 ( ) 、热闹非凡的外国租 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 ( 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 得意扬扬) 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 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 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 校长的
惩
铿
锵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焦点
模范
疑惑不解
热闹非凡 得意扬扬
灯红酒绿 巡警 吵嚷
惩处
喝彩
抱负
伯父
胸怀
诸生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 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 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 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 景象.
在 法 国 勤 工 俭 学 时 的 周 恩 来。
1924年,周恩来奉 命从欧洲回国。担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 主任。
抗 日 战 争 初 期 的 周 恩 来。
开国大典上的周恩来与毛泽东
周恩来兼外交部长,会见外国友人。
周恩来:无产 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 家和外交家, 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要领导人 之一,中国人 民解放军创建 人之一,中华 人民共和国总 理。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 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 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 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 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 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 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 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 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 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 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 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 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 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 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 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 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 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