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内练习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1.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成语积累。
用一个词来形容洋人:________;和它相对应的一个词________写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现状。
(2)句子练习。
①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________②谁知中国巡警________惩处肇事的洋人,________把她训斥了一顿。
(用画线的词仿写一句话)________(3)你能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吗?(4)发挥想象,此时的周恩来看到这一场面,心里会怎么想?(5)那段屈辱的历史你了解多少,请简单举一个例子说一下。
二、课外提优只有一个中国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
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
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
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班上当即冷场。
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作业(有答案) 人教新课标

课后作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jǐnɡ() chǎo rǎnɡ()chãnɡ fá()bó fù() zhân xīnɡ() chū zū()二、给加点字注音。
1.张师傅是制作模.()具的专家,今年又被评为省级模.()范。
2.在旧中国,老百姓处.()处受欺负,惩处.()洋人是想都不敢想的。
3.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三、查字典填空。
1.“嚷”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再查()画。
2.“崛”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崛”在本课中的解释为()。
四、补充下面的词语,并完成练习。
左()右()()()扬扬()红()绿耀()扬()铿锵()()()和()丽1.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词语。
(1)形容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2)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2.选择上面的词语填空。
(1)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一双大大的钳子,颇有一番()的样子。
(2)他()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外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题

精心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题篇一4、根据句子意思填上合适的词语。
(1)一只大螃蟹在沙滩上挥动着它一双大大的钳子,颇有一番()的样子。
(2)他()地展示着自己的成果。
5、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
(改成反问句)(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篇二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当问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响亮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先是于是又*的回3、“崛起”的意思是。
“中华之崛起”与课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相反。
4、联系前文说说,*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三12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的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内练习题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内练习题姓名三、仔细读短文,梳理脉络1.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成长故事;文中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就听伯父说,这使他;第二件事:租界里看到,围观的中国人;第三件事:写修身课。
2.这三件事之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的过渡句是:第二次的过渡段是自然段。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
四、认真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课文第八自然段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或用词语造句。
得意杨扬:衣衫褴褛:2.认真读短文,划出让你愤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3、“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4、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课文中“欺凌”的意思是()A.欺负:凌辱。
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
B.欺负:凌辱。
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肇事者却得意扬扬。
2.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周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基础训练一、看拼音,写汉字。
dìɡuó zhǔ yìbó fù zū jièzhèn xīnɡ chénɡ chǔ( ) ( ) ( ) ( )( ) fù nǚ mó fàn chuǎnɡ jìn xún jǐnɡ( )( )( )( )二、扩词。
租()闯()妇()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疑()不解灯()酒()左()右盼()武()威得意()()风()日()四、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左顾右盼(含反义词)一条条(ABB式)五、用适当的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1、中国人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中国人要振兴中华。
2、当时中华不振。
中国人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
六、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这是中国的土地。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1、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样。
2、这部电影真叫人喜欢。
3、这儿的景色真美,使我流连忘返。
七、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2、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讨论并选择。
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A、大伯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有远大的抱负和广阔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D、周恩来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故意说大话。
综合应用九、读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十、课外阅读。
坐中国船1919年6月的一天,在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只木船先靠岸了。
准备去上海的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走出船舱,登上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年级语文上册《25.中华之崛而读书》练习题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铿锵(jiān kēng) 喝彩(hē hè) 模范(mó mú) 肇事(zhào jīn) 惩罚(chéng chěng) 踊跃(yuè yào) 模样(mó mú) 欺凌(lí ng lí n) 二、读句子,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1.当时的东北,是 dìɡuó zhǔ yì( )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那是外国 zū jiè( )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周恩来进了东关 mó fàn( )学校读书。
4.“为什么?中华不 zhèn( )啊!”bó fù( )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三、根据课文内容。
将划线部分换成合适的词语或歇后语,保持句意不变。
1.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 ) 2.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的巡警。
( ) 3.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十分得意、神气十足地站在一旁。
( ) 4.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和胸怀。
( ) 四、先填字组词,再选词填空。
风 热闹 日 耀 灯 扬 酒 得意 衣衫一个 ( ) 的上午,我们一家三口来到 ( ) 的大街上。
我看见街角坐着一个 ( )的乞丐样子十分可怜,便把身上的几元钱都给了他。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缩句时,要注意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 后仍然是完整通顺的句子。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第25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卷(3)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卷(3)一、填空题1.我会拼,我会写mófàn chéng chǔxún jǐng chǎo rǎngzūjièzhèn xīng fùnǚbófù2.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选词填空。
(1)一个的上午,我们一家三口来到的大街上。
我看见街角坐着一个的乞丐,便赶紧把身上的几元钱都给了他。
(2)周恩来看到那些的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的样子,感到。
他知道原因后,便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语。
3.按要求写句子。
(1)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2)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缩句)(3)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4.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和!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hèhē)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外国人欺(qīpī)凌,就要振兴(xīng xÌng )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崛”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先查再查画。
(2)用横线画出正确的读音。
(3)按课文内容填空。
(4)在第五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清晰﹣﹣欺凌﹣﹣目标﹣﹣如此﹣﹣(6)“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此”在文中指(7)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波纹线画出有关句子。
(8)在中华民族崛起的今天,你为什么而读书?原因是什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卷(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模范;惩处;巡警;吵嚷;租界;振兴;妇女;伯父;2.风和日丽;热闹非凡;衣衫褴褛;耀武扬威;横行霸道;疑惑不解;铿锵有力;3.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诬陷我。
2021年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2

2021年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练习卷2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要________ ________ 处________ ________ 轧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根据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填空。
魏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大家踊跃回答,有的说________,有的说________,也有的说________,而周恩来却说________,因为少年恩来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________,就要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ABC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顾右盼(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条条(ABB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型转换4.按要求变换句子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改为陈述句________。
5.按要求变换句子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
6.按要求变换句子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________。
三、选择题7.选词填空显然不然安然突然果然毅然我们要加倍努力。
________就要掉队了。
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跳下悬崖。
他的意见________是不对的。
吃过中饭,天气________变了,由于他勤学苦练,________学到不少技术。
只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心里才会________。
8.写作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崛起________(jué qū)铿锵________(jiàng qiāng)疑惑________(huì huò)欺凌________(lín líng)褴褛________(lǚ lǒu)轧死________(zá yà)参考答案1.yāo;要求;chǔ;相处;yà;倾轧;yào;要领;chù;处理;zhá;轧钢【解析】①要:yāo,要求;yào,要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内练习题
姓名
三、仔细读短文,梳理脉络
1.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成长故事;文中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就听伯父说,这使他;第二件事:租界里看到
,围观的中国人;第三件事:写修身课。
2.这三件事之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的过渡句是:
第二次的过渡段是自然段。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
四、认真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
课文第八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或用词语造句。
得意杨扬:衣衫褴褛:
2.认真读短文,划出让你愤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3、“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
4、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里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课文中“欺凌”的意思是()A.欺负:凌辱。
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
B.欺负:凌辱。
本文指在租界里,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肇事者却得意扬扬。
2.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周生”指______________,“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