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II )卷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第七组第25课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小学语文第七组第25课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可分为几段?(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精选3篇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精选3篇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篇6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七单元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成长故事”为专题,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本课是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通过三件事写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体会他立志的原因,从而在阅读中更好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理解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一、理清思路,确定重点段1、回顾文章写作思路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指生说,师适时板书。

第一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板:听说“中华不振”)第二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板:真正体会中华不振)第三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总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明确学习重点(1)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课后问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2)哪件事最能说明他立志的原因呢?(第二件事-7、8自然段)【这一环节,我通过带领学生回顾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来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有了整体的感知,同时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有方向。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pt课件1新人教版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读书
c、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 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 读书,是为了什么 ?
周恩来
(1898~1976),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 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 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 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 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 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学习目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理解体会周恩来的 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
疑惑不解的语气
愤怒、担忧的语气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周恩来:
“为什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 再说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c、他对什么有了深刻的认识?
中华不振
d、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 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e、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沉痛悲伤
f、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 哭诉着什么,一个 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 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 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 ,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 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 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 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 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 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第一篇课文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材料导入出示周总理的有关资料,介绍伟人生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翻开书121页。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中有一个词,意思与中华崛起相反,找到了吗?(板书:中华不振)三、深入探究1、少年周恩来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谁的嘴里说出来的?你找到相关语句了吗?分角色表演读。

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指名学生回答。

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齐读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而有力地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生:(齐读)“中华不振”。

二、感悟“中华不振”1.起初,周恩来从伯父口中得知“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于是,他闯进租界,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用笔划一划,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师:划下来了吗?谁来读读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预设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

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ppt课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人教版第七册
江西省上饶市第六小学
江爱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 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 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 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三)、读写结合,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读书的理 由有的是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是为做官而读书; 有的是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的回答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 而读书”这个问题。
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中华不振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 人与狗不准入内!”
•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 坐三等车厢。
•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 衣”。
•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崛起:兴起 之: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在课文的1-8自然段中,你从 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 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 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二)、紧扣租界,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反思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备人:使用人: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十五课第七组教材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一件事,从中深刻体会文中伯父说“中华不振”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层次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周恩来对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再写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事,然后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少年周恩来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及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原因。

教学准备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出示周恩来同志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经历息息相关。

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振兴而读书。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读中悟,悟中读。

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

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

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

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第25课《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同步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7题;共48分)
1. (8分)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①他在沈阳下了车________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________热闹的地方________对他
说________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________
②________那又是为什么呢________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________
③周恩来站了起来________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_______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_______
2. (10分)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珍惜—________ 坚定—________ 欢乐—________
清晰—________ 崛起—________ 干燥—________
3. (8分)补写词语。

________锵有力衣衫褴________ 风和日________ 灯红酒________
热________非凡耀武________威得________扬扬疑________不解
4. (10分)按要求变换句子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缩句
________。

5. (3分)扩词。

租________ ________ 闯________ ________ 妇________ ________
6. (4分)读古诗《示儿》,文学常识填空
陆游(1125—1210),字________,号________。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________著名诗人。

7. (5分)缩写句子。

林子里响起了一片滴滴答答的滴水声。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5分)
8. (1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形容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________
②大声叫好。

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①“有志者当效周生啊!”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崛起”的意思是振兴,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3)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4)如果你面对“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我要为________。

9. (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麻雀的心
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

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靖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子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

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升起一次。

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

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

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篷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它矍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

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管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草摇来摇去,加上母麻雀的体重,晃得更厉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叶上,一时之间,芒草堆中东倒西歪,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显然是给它们加油打气,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哗然而起,再飞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风猛烈的芒草叶尖。

这样经过了好几次,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

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带大家飞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阵,突然欢呼一声,往相思林的方向飞去。

看麻雀飞远,我才发现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了,在刚刚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听懂了麻雀的心。

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地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
意罢了。

这样的发现使我忍不住动容,知悉如果我们有更体贴的心,就能更进人万物的内在,如果我们的心有如镜子明澈,我们就能照见众生平等、皆有佛性、遍及法界的真实了。

,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

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

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

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

第二天早上,它己经伸直腿,闭上眼睛死掉了。

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母麻雀“说”的是什么。

①“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________
②“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________
(2)读一读5,6,7自然段想一想:六只麻雀在做什么?
(3)作者以“麻雀的心”为题写了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________。

(4)母麻雀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

小麻雀的外形特征是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 (共7题;共4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5分)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