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三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__以我国西气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教案

A、劳动力素质高 B、科技实力强
C、矿产等资源丰富 D、市场潜力小
【答案】 5、C
【解析】5、相当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主要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地价、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故本题选C。
6、中西部地区目前不适合大量承接的产业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 B、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丁坝”的存在,减小了流水对河岸的直截了当侵蚀,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丁坝”的存在还能够提高河流中部流水速度,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而两岸的沉积还能够提高枯水期水位,利于通航。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辽河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少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因此积极影响可从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回答。
D、促进迁入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
2、C
【解析】
2、迁入地的就业机会增多,就业压力减小;迁出地的就业机会减少,可不能推动城市化进程;该企业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而利于迁入迁出地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故选C。
(2019届人教版 区域经济发展 单元测试地理卷)下图示意的是A地向C国等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方向与B地农产品输出方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掌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廉价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高中地理专项复习聚焦核心素养13《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PPT课件

第十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
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解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都 有所上涨,因此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 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 场。上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 区 1987 ~ 2010 年 纺 织 服 装 业 总 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 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第1轮 新高考地理
返回导航
第十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2003年,随着佛山陶
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第1轮 新高考地理
返回导航
第十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C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 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
第1轮 新高考地理
返回导航
第十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命题角度二 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2.(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 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 题。
第1轮 新高考地理
返回导航
第十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
浙江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十五区域协调与区际合作课件

①二元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②三元结构:发达国家逐渐转向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崛起为 制造业大国;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原材料生产和初级产品加工。 (2)国际合作的形成 很少有国家可以离开其他国家而独自生存,世界各国之间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推动世 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水资源调配的主要措施
断流原因 工农业发展迅速,人口增加 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 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采取的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 统一管理,调控流域内不同区域的用水量 修建水库、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3)水资源调配的效果 ①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 ②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建立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 河下游不会断流。
五、水利工程修建的影响与分析
1.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评价
自然 条件
水能条件 工程条件
社会经 济条件
市场条件 工程条件
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
峡谷河段,筑坝工程量小 地质条件好,安全性高 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移民少,占用耕地少,生态破坏小, 有利于工程建设
2.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 (1)有利影响 ①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 ②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 (2)不利影响 ①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 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②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 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
二、大都市的辐射范围
考点2 流域内协调发展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案新人教版2019021427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读东北地区图(图32-1),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东北地区图(1)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A、B、C三省和D东部。
(2)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①自然条件Ⅰ.气候:大部分属于气候区,雨热同季。
Ⅱ.地形条件: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Ⅲ.土壤条件:广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②社会、经济条件Ⅰ.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Ⅱ.交通发达,利于型农业发展。
Ⅲ.开发较晚,人口密度。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结合图32-1,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包括a、b和辽河平原,主要种植、大豆、、水稻等作物。
②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和。
③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马、牛、羊牧畜生产基地。
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图32-2),完成下列问题。
图32-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特点①大规模生产农场经营的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地区专业化是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图32-2中,A为产区,B为产区,C为产区。
4.农业发展方向结合图32-1、图32-2,完成下列问题。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复习

气候 温 暖 , 降 水 ,作物 生长季节集 中在4 Og;作物 季 求 ~l , 条件 中 于 夏 季 , 易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 集
雨 热 同期
地 形 高 原 、 平 原 、 为 多种经 营提供 了条件 ,大兴安岭 、 小 条件 山 地 三 类 地 形 兴安岭 、长 白山地 成 为我 国面积 最大林 单元齐全 区;东北平原面积居我 国三 大平原之首 土壤 土 、 黑 钙 土 黑 有机质 含量 高 ,土壤肥 沃 ,是 东北 地 区 条件 广 布 。 土 层 深 成为全国重要 的商品根基地 的条件之一
条件 特征 影响 冬 季 寒 冷 ,夏 热 条 件 基 本 满 足 一 年 一 熟 的 展的因素 、确定区 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 业生产三个层面逐次进行分析 ;区域工业与城市化是推 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区域其工业化 的 优 、劣条件不 同,其工业化之路的途径不同,区域城市 化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在调整 、治理的方 向 上自 然也有区域性不同的特征 ,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 住 “ 区域特征”。
类型 ,向知识 、技术 、服 务类型过渡的过程中 ,产业
在 “ 说明资源跨 区域调配”时 ,先要通过 了解资
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所 引起供需矛 盾 ,推导 实施 资源跨 区域调配 的必要性 ,了解工程概
活动对 区域地理环境的不 利影响逐渐减少 ,环境会 向
良性方 向发展 ;从地域分 布看 ,发达地区往往 向欠发
农耕 、农牧地带;大兴安岭西侧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带。
自南向北依次表现为 :南部是海洋渔业地带 ;中部是农
消费结构 ,便于调入区充分发挥经济 、技术优势 ,推动 天然气化工 、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以及用 户管网等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考点19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 产业结构 分工与合作
区域 地理环境
就 业的空间分布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点知:重化工业能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 此成为工业发达的象征。但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 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 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 理”的道路。
, 吸引发达国家产业
系列丛书
(3)市场因素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或不能满足自身 发展需求,就会开辟 国际市场 为了避开多种限制,直接到市场广阔 的 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市场 不断变化,产业转移方向随之 变化 (4)其他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 国家政策 的调整,
原生产地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点知: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西部地区的资 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 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9
进入导航
高三总复习·人教版·地理
第三部分·考点19
系列丛书
2.分析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思路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 要的问题。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 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 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以及利用过程 中的问题等。
近年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

第二讲(山西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编辑整理:第六讲第七讲第八讲第九讲第十讲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一讲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二讲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的全部内容。
第十三讲第十四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基础题组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迅速,这些特色小镇既有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又有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并注重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据此并结合该省“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分类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产业类别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健康产业时尚产业历史经典产业数量6个5个4个8个2个5个7个1.(2017河北唐山一模)在该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中,所占比重超过20%的是()A.高端装备制造B.旅游产业C。
信息经济产业 D.历史经典产业2。
(2017河北唐山一模)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绿地面积③产业集聚、升级与拉长产业链④延缓人口老龄化与提高空气质量A.①②B.①③C。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测评78

第十五章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高频考点练(十六) 考查范围:区域农业发展建议时间 / 45分钟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G16-1拥有全国两大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在保障粮食丰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家禽饲养业,实现“粮变肉、草变乳”的过腹增值,倾力建设“绿色大厨房”。
为提升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黑龙江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绿色品牌的“森林猪”“森林鸡”,尽管价格较高,却广受消费者欢迎。
图G16-1示意黑龙江省位置及范围。
(1)分析黑龙江省建设“绿色大厨房”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黑龙江省“绿色大厨房”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传统民谣是对东北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
材料二图G16-2为近30年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
图G16-2(1)分别说明图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产区具有的“保障作用”。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失。
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玛咖是一种保健及药用价值极高的农产品,因产量极低而价格昂贵。
玛咖原产于海拔3500~4500米的秘鲁安第斯山区,在极为苛刻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对环境污染相当敏感,当地亦有“玛咖一季休耕三年”的说法,种植全过程完全使用人工。
美国和日本已经成功引种玛咖,终因质量差而不能规模生产。
2003年我国云南玉龙雪山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引种成功,目前该区域为世界第二大优良玛咖产区,且其种植规模仍在扩大。
图G16-3(1)推断玛咖生长的“极为苛刻”的自然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
气东输为例
基础题组
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1.第一条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其主要原因是(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2.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3.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A.俄罗斯
B.欧洲
C.中亚
D.波斯湾
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度1 432千米)工程正式通水。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
D.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5.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污染与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河西走廊酒泉附近拥有巨大的风能资源,可利用量达26 670兆瓦,是我国获批建立的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017年6月,酒泉至湘潭±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线投运,每年可向湖南输送400亿千瓦时电量。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2017山东聊城三模)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端( )
A.西端降水自西向东递减
B.东端土壤结构疏松
C.西端资源型产业潜力大
D.东端城市化进程慢
7.(2017山东聊城三模)酒泉风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策略是( )
A.参与西北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跨区域调配能力
B.关闭区域内火电站等,尽量减少其他电源数量
C.对风电基地风能资源进行拆分建设,扩大开发范围
D.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重点扶持零配件装备企业
8.(2017山东聊城三模)酒泉风电基地以及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影响是( )
A.降低输电线路沿线土地的经济价值
B.运行增加噪音、电磁辐射等污染
C.湖南省变为煤电东输长三角的主要省区
D.改变了我国人口流动大方向
提升题组
2017年1月12日,印度尼西亚宣布了部分取消铝土矿的出口禁令,允许在国内建设冶炼厂的公司在获得特别许可后出口原矿。
在2014年1月印尼实施矿石出口禁令前,印尼是为中国提供铝土矿石的主要国家之一,禁令实施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大量铝土矿石。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2017泄漏天机押题卷二)影响印尼铝土开采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与市场
B.市场与交通
C.政策与原料
D.资金与劳动力
10.(2017泄漏天机押题卷二)2014年年初,印尼实施铝土矿出口禁令,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
B.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C.避免资源枯竭
D.稳定矿产市场价格
11.(2017泄漏天机押题卷二)与澳大利亚相比,中国从印尼大量进口铝土矿石的原因在于( )
A.运输费用低
B.矿产品位高
C.开采条件好
D.市场价格低
12.(2017湖北荆门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位于郑州荥阳市境内黄河河段,共两条隧洞,每条长4 250米,在黄河底部最大埋深35米、最小埋深23米。
历时4年零7个月,工程队克服了重重障碍,于2010年9月穿黄隧洞工程全线贯通,实现了北上的江水与黄河立体交叉,互不干扰。
黄河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为确保穿黄工程万无一失,长江设计院和黄委会设计院分别独立设计渡槽凌空穿黄和隧洞遁地穿黄两个方案,并进行综合研究比选。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选择了隧洞穿黄方案。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规划示意图。
材料三南水北调穿黄隧道示意图。
(1)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线路规划了A、B两种方案,说明方案A较方案B更合理的理由。
(4分)
(2)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6分)
问题①:说明南水北调工程最终选择隧洞方案穿越黄河的理由。
问题②:指出南水北调穿黄隧道工程建设需要克服的工程障碍。
(3)穿黄隧道挖掘施工过程中,遇到大量鹅卵石,给工程掘进带来了巨大阻碍。
阐释此处出现大量鹅卵石的过程。
(6分)
13.(2017河南郑州、平顶山质检)中俄原油管道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止于大庆。
下图为中俄原油管道路径和东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说出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4分)
(2)简述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6分)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大庆的主要原因。
(8分)
答案精解精析
基础题组
1.C 宁夏、陕西北部与山西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这些地区经过可以补充气源。
2.A 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
3.A 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或哈萨克斯坦)、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
4.D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此处取水可以减小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该工程与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及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无关。
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增加沿线地区水资源供给,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5.B 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水资源污染与浪费严重。
6.C 由材料知,酒泉风力资源丰富,故酒泉至湘潭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西端资源型产业潜力大。
7.A 酒泉风电基地参与西北电网建设,提高电能跨区域调配能力,有利于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符合可持续发展。
8.B 风电基地及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会增加噪音、电磁辐射等污染。
提升题组
9.C 由材料可知,印度尼西亚的禁令即政策影响了铝土开采业的发展,同时发展采矿业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影响印尼铝土开采的主要因素是政策与原料。
10.B 由材料信息可知,印尼于2014年年初实施矿石出口禁令,意在迫使企业大力发展冶炼业,提高国内资源的附加值并创造就业机会。
11.A 与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相比,印尼位于东南亚,距离中国近,海运便利,因此运输成本较低。
12.答案(1)方案B穿越黄河大堤和沁南滞洪区,工程复杂;方案A穿黄距离短,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不大,建设成本较低,建设工期较短。
(2)问题①:避开河势影响,实现引水自流;避免外界温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耐久性更好;避开与黄
河规划的矛盾;减少对黄河水文的影响;避免对黄河航运造成影响;形成接近地面的检修条件。
问题②:黄河河床底下复杂的地质;黄河水文变化对工程的影响;堆积地层,疏松易塌方;地下水压高,容易渗水;防冻防冰保证隧道安全。
(3)上游河段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分解,形成砾石,受山洪冲击,流水搬运,离开原来位置;在搬运的
过程中不断磨圆,形成鹅卵石;至该河段,地势趋于平坦,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鹅卵石在此处堆积。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工程长度、工程量、技术难度、投资和工期等方面说明方案A的合理性。
第(2)题,隧洞方案可实现引水自流、减少外界影响、避开与黄河规划矛盾并减少对水文与交通的影响等。
在修建隧道过程中,需要克服地质、水文、塌方、渗水及结冰等工程障碍。
第(3)题,结合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进行说明。
13.答案(1)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
(2)破坏沿线植被;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冻土层;施工扬尘造成短期内大
气环境质量下降;在运营过程中,输油管线破裂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染土壤、水体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线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向东北、华北等地;大庆距离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解析第(1)题,从气候、地形、河流和植被等方面说明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第(2)题,从植被、生物、大气和环境污染等方面说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3)题,从工程建设与投资、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