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I)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劝学,亦即进学。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面对瞬息万变的知识和世界,学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劝学》一文,向读者传递了崇尚学习的重要价值观,强调努力学习的必要性,并展示了学习的秘诀和学习的正确态度。

首先,劝学者通过点题引入文章的主题。

他指出并呼吁人们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价值。

劝学的呼声,如一声闷雷,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

在这里,我们不禁被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劝学者接着以“锲而不舍”为例,向我们揭示了学习的重要原则。

他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毅力和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果。

通过“锲而不舍”的例子,劝学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模式,在困难面前保持毅力和耐心。

在《劝学》中,劝学者还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他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一种渴望知识的姿态,也是一种对自身素质的追求。

他还建议我们要善于总结,要善于思考,要善于交流。

只有通过不断思考与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此外,《劝学》还告诫我们:学习不只是一时的热情,更是一种终身的追求。

他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素质,要追求真理和完美,要做一个知识与道德兼修的人。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热爱,不断深化对学习的理解。

总之,《劝学》这篇课文通过精致的论述和优美的语言,让我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它向我们传达了珍视学习的精神,提醒我们要坚持不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追求真理与完美。

愿我们能秉持《劝学》所传递的学习价值观,用无限的热情和毅力追求知识的海洋。

以上就是对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的阐述。

《劝学》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当今社会中,学习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努力追求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

要靠后天学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 方法 和态 度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学习
要积累 (对比)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积累 坚持 专心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 要有恒心
(对比)
学习 要专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递进连词 而 且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
顺承连词 就
转折连词 却 修饰连词 地 假设连词 如果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而绝江河
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介词,从

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被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 乎己,则 知明而行 无过矣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蓝 水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青 冰
引申 推 论
客观事物
变化过程
发展、提高

直木 绳 木 砺 金

学习
提高、发展
人工改造
轮 直 利
引申 推 论
客观事物
改变原来状 况

博学
知明而行无过
学不可以已
分 论 点


荀 子我们这是一篇勉 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荀子,名况,战 国末期赵国人,思想 家,教育家。是先秦 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 个代表人物。他特别 强调教育的作用。主 张选贤任能,兼用礼、 法、术治理国家。他 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 吸取。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劝学原文及译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释:一、字音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槁(gǎo)暴(pù)就砺(lì)参(cān)省(xǐng)须臾(yú)跂(qì)楫(jí)生(xìng)非异跬(kuǐ )步骐骥(qí jì)驽(nú)马十驾锲(qiè)而舍之金石可镂(lòu)螯(áo )蛇鳝(shàn)二、字义1、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

2、已: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

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

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文言文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文言文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文言文原文译文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文言文原文译文高一语文必修3《劝学》文言文翻译《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3《劝学》说课稿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3《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一:说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一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

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主要的教学设想是: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

预习 检测
③善假于物也
__介__词__,__表__示__引__进__动__作__或__行__为__的__对__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 检测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___兼__词__,__“__于__此__”__,__在__这__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语__气__助__词__,__表__陈__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非加疾 疾:



___强__,__指__声__音__宏__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者彰 彰:
___清__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 检测
5.通假字
① 以为轮
_“____”___通__“___煣__”___,__使___弯__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链

《劝学》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课件精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为什么要劝?
1.自学文本,矫正读音。2.借助注释,逐字、逐词、逐句翻译。
课前预习
中( ) 輮( ) 舆( ) 有( ) 槁暴( ) 砺( ) 参省( )须臾( )跂( ) 楫( ) 生( ) 蛟( ) 跬( ) 骐骥( ) 驽( ) 锲( ) 镂( ) 跪( ) 蟮( ) 螯( )
荀子
劝 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以及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的议论文结构。
学习目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被称为"后圣",他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荀 子
《荀子》,荀子所著,二十卷,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劝学》篇开了我国教育史上个人著述的先河,体现了荀子的学习心理学思想,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一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二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

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

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

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

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

中,zhònɡ,合符。

②輮:róu,车轮的外框。

此处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

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

④规:圆规。

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

⑤虽:即使。

⑥有:通“又”。

⑦槁暴:晒干。

槁,ɡǎo,枯。

暴,pù,通“曝”,晒。

⑧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

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lì,磨刀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I)[说明]: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

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

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

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

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生(1):起立!师:同学们好!生:(齐)姜老师好!(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

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

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

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

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

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

[对家长微笑颔首]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

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

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

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

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

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

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

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

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生:(齐)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

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

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

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

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天,是指自然。

荀子说,人定胜天。

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

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

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

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

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

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

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开始了学术垄断。

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

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

(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

)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

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生:(齐笑)不是的。

(家长们也在笑)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

六艺。

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

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

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

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

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

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

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学生笑,家长笑)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

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全班笑)生11:那不是。

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

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

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

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

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

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生:(大部分齐)那当然。

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

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师:***,你的意见如何?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

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

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

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

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

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

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

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

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

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

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

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

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

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

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生:(齐读)……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

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

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

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

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

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

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

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

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

(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

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

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

这些东西很管用的。

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

(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

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

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

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

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