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2)

合集下载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元日田家[唐]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

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

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③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1.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 A2.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

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

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1. 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2.结合题目、注释,逐层概括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愁坐:含忧默坐。

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骢马万楚金路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尽天山行路难。

注释:①长城窟: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驰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枕上作①陆游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这时陆游七十六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多年。

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期许恢复万里关河的朋友,“死尽”是说这些老朋友们大多都已故去。

B.作者的夙愿因朋辈的去世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2)诗歌颈联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陳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戍蝶过闲馒,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111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坍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齐鹖冠子所戴之冠。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作业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北宋]晏殊帘幕风轻双语燕。

醉后醒来,柳絮飞撩乱。

心事一春犹未见。

余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

薄雨浓云,抵死①遮人面。

消息未知归早晚。

斜阳只送平波远。

【注】①抵死:总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首句以哀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呢喃,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B.“柳絮飞撩乱”,以在风中飘飞的沸沸扬扬的柳絮烘托闺妇思念情人的纷乱心绪。

C.“余花”句,进一步点染了暮春时节的浓重氛围,也衬托出主人公青春飞逝的悲伤。

D.全词刻画了一个内心充满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的思妇形象。

【解析】A项,“以哀景写哀情”错。

是以乐景写哀情。

“双语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以成对燕儿的亲切话语,对照闺妇孑然独处的孤独和凄冷。

2.结句“斜阳只送平波远”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答:①“斜阳”写出了闺妇登楼倚望从薄雨之日到斜阳之时,景观的变换暗示盼归持久;②“平波”暗含游子取水路而归之意;③“只送”写出闺妇等待心爱之人而每每落空,终究失望;④“送”“远”暗示闺妇盼归的离情愁绪如悠悠江水,“无穷无尽”“欲断更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①违渔父问②,从此更③南征④。

【注】①敢:怎敢。

②引自《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

③更:更改。

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

B.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

C.“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9分)春夕旅怀[唐]崔涂①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的第二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题。

(9分)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B.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2)

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夫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在秋江上自在来去,与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夫,因为渔夫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夫形象。

※【答案讲评】C (“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错,准确理解应是:渔夫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

)2.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

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解析: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使用的手法,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作业(22)

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作业(2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明月何皎皎[东汉]无名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运用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通过皎皎明月刻画了一个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既像是一位游子,又像一位思妇,令人回味。

B.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前后相连,层层加深,刻画了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饶有兴味,可见作者写作技巧之高超。

C.“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语,可谓画龙点睛,点明主题。

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D.“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是说主人公引领着自己思念的人回到了房间,因为久别重逢的激动而使得眼泪沾湿了衣裳,令人感动。

答案 D解析D.“引领”是伸长脖子向远处眺望之意。

句意是说主人公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引领而望后引起更大的失望,又回到室内去,不禁“泪下沾裳衣”,并非领着自己思念的人。

(2)诗歌刻画的是思归的游子形象,还是盼归的闺中女子形象?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

答:答案(示例一)全诗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前四句写皎皎明月引起了他的乡愁,辗转难眠,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

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室内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也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点明愁因:他乡作客,似乐实苦;归而不得,无可奈何。

后四句再通过一系列动作描绘出其细腻的情感变化。

由“室内徘徊”到“出户彷徨”,由“引领远望”到“入房泪下”,一系列动作进一步表现内心烦闷无处排遣、故乡遥遥归而不得的孤独与痛苦。

全诗除了“客行”二句外,用一个紧接一个的动作细致刻画了欲归不得的游子形象。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玉楼春①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

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

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

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D.第七句中的“尊”即酒樽,表明词人曾为有酒无花而千思万想期盼春天快快到来,第八句则表达了要好好享受眼前春光,不为春的短暂而感伤的心愿。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B项,“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错误,应该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人放眼欣赏。

[答案](1)B(2)①三、四两句运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南与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了整个天地间都是蓬勃绚烂的春景。

(答比喻,拟人也可)。

②这两句融情于景,充满生机的春景,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

[读懂诗歌] 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文(精题解析) 新人教版必

过关演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仆.道(pū)涟漪.(qí)昭.质(zhào)谣诼.(zuó)B.修姱.(kuā)方枘.(ruì)伫.立(zhù)褒.禅(bāo)C.帷.裳(wēi)槌.床(zhuī)咎.言(jiù)勇剽.(piāo)D.犒.劳(kāo)矛戟.(ɡě)脉.脉(mò)靡.室(mí)解析:A项,“漪”读“yī”,“昭”读“zhāo”,“诼”读“zhuó”;C项,“帷”读“wéi”,“槌”读“chuí”;D项,“犒”读“kào”,“戟”读“jǐ”,“靡”读“mǐ”。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词,是)C.盈虚者如彼.(那)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感叹)解析:B项,“是”应是“这”的意思。

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近腊月下,景气..和畅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②④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③⑤解析:②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④景气:古义:景色,气候/今义:兴旺繁荣;⑥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解析:C项,以:介词,因为。

A项,连词,因而/连词,于是。

B项,代词,代上面的情况/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介词,表被动/介词,从。

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夜.登华子冈③常在于险远..④火尚足以明.也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始舍于..其址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⑧侣.鱼虾而友麋鹿A.①⑥B.③⑤C.②⑦D.④⑧解析:①⑥名词用作动词,②名词用作状语,③形容词用作名词,④形容词用作动词,⑤数词用作动词,⑦形容词用作动词,⑧名词的意动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端州郡斋壁①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

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B.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C.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

D.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

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分析错误,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中“鼠雀”“兔狐”都指贪官污吏、害民之徒。

故选C。

2.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答案】①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②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③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诗歌写出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

然后通读诗歌,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圈画出能体现诗人为官之道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诗是写在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郡守府第(俗称宋城红楼)的墙壁上的。

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即太守)。

此诗中包拯就官德问题直接发表了自己的议论。

首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也就是说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

颔联“好木料终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意思是说: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也就是说好木料最终会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为官者为人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像好的钢材一样保持自己坚强不,的绝不被外力折服。

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意思是说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

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

这里运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为官者要除暴安良,铲除“鼠雀”“兔狐”这些贪官污吏之流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这首诗中诗人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

因此,诗人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认为诗歌中所表达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①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字。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②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①此词作于庚戌年,即公元1190年。

当时南宋国力很弱,随时面临金兵南进的威胁。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②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秋月辉映楼台、秋花香幽院宇的迷人夜景。

B.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神态细节的描写中衬以一个助词“地”字,将人物欢乐之状表现得跃然纸上。

C.上片末二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和一般文人一样的见秋即悲的伤感之情,借宋玉悲秋之感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

D.下片末句“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的气候,更是暗喻南宋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不是反问,而是设问,后句借典故回答了问题。

故选C。

4.词中“悲”字,反复出现,请结合全篇,分析“悲”字的内涵。

【答案】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实质上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即为当时不利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悲,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然后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

“当年宋玉悲如许”、“问他有甚堪悲处”,字面可理解为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也有悲时”因“重阳节近多风雨”,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

联系他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所以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此处知人论世,即可得出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委婉含蓄”的说法不准确,“犹慰意”、“更伤心”,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故选C。

6.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答案】首联写枝头残花即将凋零,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

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融合无间。

颈联写诗人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

尾联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树荫倒映池塘。

表达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全诗从花残、花落、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花落尽的情景,紧扣“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表达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

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

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

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

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不能不教人满怀怅恨。

再进一步,诗人设想花落后的遭遇。

美丽的花瓣散落在地面上,设使能得到青苔遮护,还可稍稍慰藉人意;而如果一任泥土污损,则更令人黯然伤神。

末了,诗人因无计留住春光,悲不自胜,只有临轩凭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

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

【诗歌赏析】人们都知道韩偓是写作“香奁诗”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题咏景物的能手。

他的写景诗句,不仅刻画精微,构思新巧,且能透过物象形貌,把握其内在神韵,借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将咏物、抒情、感时三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此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

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那高枝上的白花已经枯萎皱缩,自知飘零在即,离情十分悲切;底下的红花尚余粉光腻容,却也预感到未来的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

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

“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都能切合各自特点,状物而得其神。

未写落花先写残花,写残花又有将落未落之分,整个春去花落的过程就显得细腻而有层次,自然地烘托出诗人的流连痛惜的心情。

接着,诗篇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不能不教人满怀怅恨。

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语为情语的作用。

随,有追踪的意思。

不说“眼看”,而说“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了。

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怅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