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胸有成竹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胸有成竹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摘要:
1.介绍“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2.分析“胸有成竹”背后的历史故事
3.总结“胸有成竹”在现代的运用和寓意
正文:
1.介绍“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胸有成竹”是一个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国画家张僧繇画竹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经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简而言之,“胸有成竹”就是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或任务时,已经有了周全的计划和准备。
2.分析“胸有成竹”背后的历史故事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据《南史·张僧繇传》记载,南朝梁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他擅长画竹,被誉为“画竹圣手”。
有一次,张僧繇在寺庙墙壁上画竹,他在墙面前沉思片刻,然后挥毫泼墨,竹子的枝干、叶子便跃然墙上,栩栩如生。
画家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观众纷纷称赞他画得像真的一样。
张僧繇却说:“其实我在画竹之前,竹子的形象已经在我心中,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逐渐形成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3.总结“胸有成竹”在现代的运用和寓意
时至今日,“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仍然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
当我们在面对问题或任务时,如果能像张僧繇画竹一样,事先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已经有了完整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做事情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胸有成竹 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
他擅长画竹子,被誉为“竹圣”。
有一次,文同去京都开封,结识了一位叫做郑侃的文人。
郑侃对文同的竹子画作非常欣赏,便邀请文同前往他家做客。
郑侃家中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一棵很高的竹子,文同看到后,便询问郑侃:“这竹子是谁种的?”
郑侃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种的。
”
文同听了,便在竹子旁边坐下来,开始观察。
他看到竹子的枝叶茂盛,心中有所感悟,便拿起笔墨,开始在纸上画了起来。
郑侃看到文同画画,非常好奇,便走过来观看。
文同画了一会儿,便停下了笔,将画作递给了郑侃,说道:“请您帮我鉴定一下,这幅画是否达到了我画竹子的最高水平。
”
郑侃接过画作,看了看,非常满意,说道:“您的这幅画已经超越了您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竹子画作的顶峰。
”
文同听了,非常高兴,他对郑侃说:“画竹子需要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才能画出最好的画作。
我现在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非常感谢您的指点和帮助。
”
从那天开始,文同经常到郑侃家中做客,向他请教画竹子的技巧。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文同的竹子画作越来越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之一。
后人将文同的竹子画作称为“胸有成竹”,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
前已经心中有数,不再担忧。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
【成语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成语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成语例句】: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成语造句: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
(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近义词】:成竹在胸、心中有数
【反义词】:心中无数、茫无头绪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同“成竹在胸”
【成语故事】:北宋仁宗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他的诗、文、书法都很优秀,尤擅长画竹子,因此得到“墨竹大师”的美称。
为了画好竹子,文与可在房屋周围种满了青竹。
无论风吹雨打日晒,他每天都认真地观察竹子的枝叶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和在不同天气中的形态变化。
经过一番细心揣摩,他自然而然地在脑子里积累了各式各样竹子的形象。
在他作画之前,心中早已有了大概轮廓。
这样画时就能挥洒自如。
苏轼也受到文与可画竹经验的启发,在画竹子之前也先详
细地观察竹子。
竹子的形态在心中一经形成,马上手脑并用,在纸上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
文与可的好友晁补子在《赠文潜甥杨克——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前,心中早已构思好了完美的竹子形象。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人在做事前就已有了想法,或有了成功的把握。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是关于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yǒuchéngzhú]
【解释】:
比喻熟练有把握。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举例造句】:
画竹要求落笔之先,成语“胸有成竹”的意思就是指作者画前要有充分的谋划,不要想一笔,画一笔,勉强凑成。
【成语典故】: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
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úndāng,一种大竹。
)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胸有成竹》原文

《胸有成竹》是文言文中的一篇名篇,讲述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的故事。
下面是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翻译: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的小芽,然而竹子天生具备着节和叶。
从竹笋脱壳而出到拔地而起高达十寻的成竹,都是一开始就具备的。
现在画竹的人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积起来,那竹子还能有生命吗?所以画竹一定要在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追赶所见的景象,提笔迅速挥毫,趁着他的一股劲儿,摹写下来。
就像兔子刚跳起来时鹰就迅速下击一样,稍放松一会儿就会失去机会而溜走。
赏析:《胸有成竹》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它不仅是一篇很好的绘画理论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思维训练文章。
文章通过画竹的过程,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中条件和时机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计划和时机,抓住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在文章中,“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这个成语通常被解释为在心中预先构思好所需要画的竹子形象,也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而在文章中,“成竹”不仅指构思好的形象,还包括了在心中对画竹的各种条件和时机的考虑和把握。
文章中强调了“内外不一”的问题。
所谓“内外不一”,就是指心中所想的和手中所做的不能协调一致。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思考不周全或者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实践。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重实践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
1、成语故事:北宋时候,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他总是在竹林里全神贯注的观察竹子。
有一回,下起了暴风雨,文同不顾一切的知奔向竹林想看看雨中竹子的姿态。
就这样日积月累的观察竹子,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道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
2、胸有成竹,汉语成语,拼音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第 1 页共1 页。
胸有成竹(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胸有成竹(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出处】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n dāng谷偃竹记》。
【释读】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却胸有成竹,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人物。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位名叫黄石公的老人,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于是便前去拜访。
黄石公见到张良,便给了他一根竹竿,要他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张良接过竹竿,心中明白,他立即在竹竿上写下了自己的志向,“雄心壮志,要成为一代名臣!”黄石公看到后点点头,表示认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良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了刘邦,最终成为了汉朝的重要人物,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努力之上。
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像张良一样,坚定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实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取得成功。
另外,胸有成竹也需要智慧和谋略。
张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臣,除了努力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谋略,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因此,我们在追求胸有成竹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善于把握机会,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总之,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智慧和谋略,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只有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希望我们都能像张良一样,立志成才,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yǒuchéngzhú]
【解释】:
比喻熟练有把握。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举例造句】:
画竹要求落笔之先,成语“胸有成竹”的意思就是指作者画前要有充分的谋划,不要想一笔,画一笔,勉强凑成。
【成语典故】: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
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úndāng,一种大竹。
)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