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7.26《扁鹊见蔡桓公》学案 北京课改版

合集下载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 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能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能进行适当的解释。

能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培养勇于改正错误的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对医学和医生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2.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课文中的医学知识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4.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引导学生对医学和医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5.2 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5.3 课文理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4 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5 医学知识的解释和理解:解释课文中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和含义。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5.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考核,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7.1 对比分析:与其他医学故事或寓言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扁鹊见蔡桓公》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7.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古代医学文化,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医学观念和价值观。

八、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上)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上)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上)〖主干知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立有间〔〕腠理〔〕寡人〔〕桓侯〔〕〔〕骨髓〔〕遂死〔〕火齐〔〕2、讲明句中加点的文言词。

立有间间:不治将益深益:桓侯不应应:桓侯故使人咨询之故:臣是以无请也是以:使人索扁鹊索: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4、文学常识填空。

«扁鹊见蔡桓公»作者是___国时代的思想家______,他是先秦___家学讲的集大成者。

5、«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叙了名医扁鹊前后几次见蔡桓公的情形?〖点击思维〗1、注意〝间〞此处不读一声;〝齐〞是通假字,此处不要读成了〝qí〞。

2、〝是以〞含义较专门,此处是〝因此〞的意思,需重点识记。

3、第一句注意〝疾〞〝腠理〞〝恐〞的意思;第二句注意〝还走〞的翻译形式;第三句〝索〞要翻译准确。

4、你明白吗?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爱研究刑名法术的学咨询,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我们熟悉他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

5、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蔡桓公哲理病立有间疾在腠里寡人无疾不情时居十日病在肌肤不应、不悦可发间居十日病在肠胃不应、不悦讳展为居十日病在骨髓故使人咨询之疾为序居五日逃秦遂死忌线医〖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极简练而又善于传情达意。

古人对疾病的轻重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轻病叫〝疾〞,重病叫〝病〞。

因此第一次见面时,讲〝君有疾在腠理〞,而不讲〝君有病在腠理〞;而第二、三次见面时,就把〝疾〞换作〝病〞,因为病差不多加重了。

为表现扁鹊谦逊,在第一次见面时讲〝不治将恐深〞,传达出委婉的口气。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26扁鹊见蔡桓公》word教案 (6).doc

【最新精选】北京课改初中语文七上《26扁鹊见蔡桓公》word教案 (6).doc
四、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 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第七单元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
总课时数
第2节
授课时间
月日
课题
扁鹊见蔡桓公
授课类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检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查漏补缺
告诫学生勿做讳疾忌医的人
重点
检查学生对本课词语的掌握,查漏补缺
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具
多媒体课本
学具
课本笔记本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将:________益:________深:________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B腠zòuC汤tāng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 空
⑴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⑵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4、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 绝批评帮助。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扁鹊”、“蔡桓公”、“医术高明”等。

(3)掌握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如扁鹊的医术成就、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

(2)通过学习扁鹊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鼓励学生在逆境中积极进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扁鹊见蔡桓公》。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分析人物形象,揭示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历史背景与文化知识:介绍扁鹊的医术成就,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思考与讨论: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扁鹊的医术成就,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概括课文主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揭示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扁鹊见蔡桓公》。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课文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主人公扁鹊的高尚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到了解身体的重要性,树立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背景及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扁鹊及其职业精神。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扁鹊的医学成就及历史地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扁鹊的人物形象。

(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造句。

(2)教师选取一些类似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扁鹊见蔡桓公》的内容,并谈谈自己对该故事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查学生对课文记忆的准确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课件北京课改七级上

第26课扁鹊见蔡桓公课件北京课改七级上

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 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课堂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 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 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 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 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题目可以 为《我真后悔没听他的话》《这件事教 育了我》。
写出下列红色词的古今义
1、立有间 古义:今义: 2、居十日 古义:今义: 3、将益深 古义: 今义: 4、索扁鹊 古义:今义: 5、故使人问之 古义:
今义: 6、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
今义:
1.古义:一会儿。今义:之间。 2.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住所。 3.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4.古义:寻找。今义:索取。 5.古义:特意 。今义:所以。 6.古义:跑。今义:走。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 的意思是什么?
“喻老”的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朗读课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 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 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 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 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 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 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复习引入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三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三

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三北京版七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篇7重点:疏通理解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诵读指导。

难点复述与诵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

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只是传说而已。

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秦越人治病的故事。

文章选自《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公子韩非,这个书名相当于今“韩非文集”。

这是一部论文集,可其中却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都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我们在小学就学过一些,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矛和盾》《守株待兔》)说明:题注中有些词语较深(如“刑名”,即刑律法令,又作“形名”)不必作解释。

蔡桓公又作“齐桓公”可以放到总结全课时去讲。

二、诵读准备1、教师范读。

范读前要提示学生:这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显,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文章的层次该怎样划分。

在范读过程当中,无妨插进简要的注释:①“立有间”,站了一会儿,干什么呢?观察蔡桓公。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指扁鹊,“不病”指自己,讽刺扁鹊卖弄本领。

③“居”,过。

④“益深”,更重。

⑤“还走”,转身跑了。

⑥“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捂,用热药敷敷就好。

⑦“司命”句:生死要由神来决定,无药可治。

2、正音、划分层次、试读。

正音略划分层次:先分四小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合为两大层: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候又不悦”)叙述扁鹊前三次见蔡桓公,发现桓公病情逐步恶化,但桓公始终不以为然。

第二层(第三个“居十日”至结尾)叙述扁鹊第四次见恒公,发现桓公已“病在骨髓”,赶紧离开;五日后桓公的病恶性发作,终于死去。

说明:学生了解大意即可,无须记笔记。

试读: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君有疾/在腠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要注意语气,如“不治将恐深”是揣度语气,“不治将益深”是决断语气。

北京版《扁鹊见蔡桓公》教学参考

北京版《扁鹊见蔡桓公》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课文研究一、篇章结构(一)课文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见面。

最后以桓公病死作结。

按时间顺序,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侯又不悦”。

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

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扁鹊判断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

交代事情的结果,桓侯临死前“使人索扁鹊”,已无济于事,桓侯终于病死。

(二)根据课文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次“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写扁鹊三次望诊,桓侯讳疾忌医。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结尾。

写桓侯病入骨髓,不可救药。

二、中心思想以下的五个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

l.切勿讳疾忌医。

文章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说明有病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否则会耽误治疗,以致丧失生命。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让缺点和错误越来越严重,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不要盲目相信自己。

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老是认为自己没有病,一再拒绝扁鹊的忠告,不能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

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自信应该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4.也可从扁鹊的角度,说明扁鹊医学高明,几次见到桓公就能判断病情,最后讲明桓公病不司医治的原因。

三、写作特点(一)按时间顺字叙述,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按四次见面的顺序写,说出了蔡桓公病情的恶化是由于耽搁时间造成的,所以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写才能步步深人。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矛盾。

如果先揭了谜底,就无从引起读者的兴趣,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这样写,既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对主题思想的揭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扁鹊见蔡桓公》(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蔡桓.公(huán)立有间.(jiàn)
B.腠.理(còu)汤熨.之所及(yùn)
C.桓侯不应.(yìng)火齐.(jì)
D.骨髓.(suǐ)桓侯遂.死(su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之:①君之.病在肌肤()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将:①不治将.恐深()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③上使外将.兵()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今义: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
古义:今义: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古义:今义:
4、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译: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译: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5.《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学说的集大成者。

本文内容可用成语概括。

6.韩非(约前280—前233),末年人,著名家,先秦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品有《》、《》等。

本文选自其《》一书。

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娴如、、
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二、综合园地
7.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
8.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9.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君之.病在肠胃
C.针石之.所及也
D.司命之.所属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也有这个故事。

B.《韩非子》作者是春秋时期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C.这篇故事的内容带有劝谕性,可以当做寓言来看。

D.现代汉语中“疾”和“病”是同义词,在古代有病情轻重之分,“病”比“疾”重。

11.文中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便知道其有病,并能说明病在哪里。

你认为可能吗?(探究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来回答)
22.《扁鹊见蔡桓公》
1.B “熨”应读“wèi”。

2. 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③代词,他将:①副词,将要②名词,带兵的人③动词,带领
3. ①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③古义:询问今义:请求,邀请 4.C 5.韩非法家讳疾忌医 6. 战国末年韩国人,著名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品有《说难》、《五蠹》等。

《韩非子》。

“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南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7.B 8.A 9.B 10. B中的韩非是战国时期人。

11.答案示例: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国粹,博大精深,是世界医学的瑰宝。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病情的主要方法。

在文中扁鹊就是用“望”的方法对蔡桓公的病情作出了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