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处理标准

地面沉降的处理标准摘要:一、引言二、地面沉降的原因1.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溶性气体和石油2.开采地下固体矿藏,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3.重大的工程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荷载4.在低荷载的持续作用下,土体的蠕变三、地面沉降的处理方法1.预防措施2.房屋维修与加固3.地面沉降的监测与控制四、结论正文:地面沉降是指地表或建筑物基础下的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垂直位移。
地面沉降的处理标准主要取决于沉降原因、沉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
本文将从地面沉降的原因、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面沉降的原因1.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溶性气体和石油:这是人类活动中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首要原因。
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空洞,使得地表承受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2.开采地下固体矿藏,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地下矿藏的开采会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这些区域在地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沉降。
3.重大的工程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荷载:重大的工程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荷载会使地基土体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4.在低荷载的持续作用下,土体的蠕变:土体在低荷载的持续作用下,可能发生蠕变,导致地基的缓慢变形,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二、地面沉降的处理方法1.预防措施:针对地面沉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合理开发利用地下资源、加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等。
2.房屋维修与加固:对于已有的房屋地面沉降,可采取维修与加固措施,如修复裂缝、加固地基等,以确保房屋的使用安全。
3.地面沉降的监测与控制:对地面沉降进行实时监测,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地下水回灌、土体压实等,以减缓地面沉降的发展。
综上所述,地面沉降的处理标准需要根据沉降原因、沉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来制定。
第九讲 地面沉降

由多个基准孔带动区内各类钻孔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在对第四系沉积结构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区内含 水层组的划分和对比,确定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边界条件。
地面沉降现状与发生发展历史调查、分析
地面沉降迹象及损失调查访问。
井管拔高、海水倒灌,河(渠)水倒流、港口、码头或堤岸 失效加高、桥梁净空减少、城市排水不畅、河流泄洪能力降低、 建筑物破坏、农田受淹、一次降水过程地面积水范围等。
五、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地质环境条件;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方式、强度; 地面沉降现状与发生发展历史; 分析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成灾范围; 了解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防治现状(人工回灌、控
制地下水开采量等措施)及效果,提出预防与控制地
面沉降的建议。
五、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五、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方式、强度
地下水、油气资源的开采利用现状; 地下水水位降低及影响范围; 城市建设(路、桥、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等)对地质环境 的影响程度、施工中和竣工后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
五、地面沉降的调查与评价
地面沉降现状与发生发展历史
地面沉降区沉降发生时间、分布范围、形状、面积及累计
冲积-洪积平原:北京、许昌、
濮阳、开封、商丘、洛阳、安阳; 济宁、阜阳等城市。
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西安、
太原、大同、榆次、临汾、昆明 福州等城市 。
时间累进性
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地面沉降发展历时曲线
过程渐变性
0
1982
-500
1984
1986 -755
1988
1990
1992
1994
室外地面沉降处理方案

室外地面沉降处理方案1. 什么是地面沉降说起地面沉降,大家可能一头雾水,觉得这是什么高大上的词。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地面突然“下沉”了,像你家老狗突然坐下,整个地面都感觉塌了一块。
沉降的原因五花八门,有可能是地下水位下降,也可能是土壤松动,或者是过重的建筑物在“压榨”土地。
简直就像是大地在跟我们开玩笑,突然给你一个“惊喜”!2. 为什么要处理沉降2.1 安全第一地面沉降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可大了。
想象一下,你每天都要走在一条像波浪一样的路上,真心让人提心吊胆!安全第一嘛,特别是对于家里有小朋友的家庭。
你可不想看着孩子在“波浪路”上玩得开心,结果一个没注意摔了个四脚朝天。
那可就笑不出来了。
2.2 影响房屋和环境再说了,沉降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建筑物和环境。
比如,咱们的小区里,有些楼房会因为沉降而产生裂缝,慢慢就像被“剁了手”一样,显得格外可怜。
更别提那些地下管道,沉降一来,管道可能会出现漏水现象,搞得大家水电费蹭蹭涨,简直就是经济上的“吃土”!3. 沉降处理方案3.1 了解情况处理沉降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情况。
就像你生病了,得先去医院检查,医生才知道怎么治。
我们可以通过地质勘查和监测手段,了解土壤的状况,看看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等。
这可是个细致活,得把每一寸土地都摸透,才不至于“半途而废”。
3.2 加固土壤然后,咱们就可以进行土壤加固了。
这里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注浆、打桩等。
听起来好像高大上,其实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把土壤“喂饱”。
就像给小孩吃营养餐,增强土壤的“抵抗力”。
这样一来,地面就不容易沉降,大家走在路上也能更加安心。
4. 维持和监测4.1 定期检查处理完沉降问题,咱们可不能就此松懈。
就像种花一样,得时不时浇水施肥,才能让花儿长得更好。
定期对地面进行检查和监测,确保一切正常。
现代科技真是好,咱们可以用一些监测设备,像无声的守护者,时时关注地面的变化。
4.2 社区参与最后,社区的参与也非常重要。
要是大家都能共同关注周围的环境,一起排查隐患,那就更完美了!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像一股强大的“洪流”,就能有效避免沉降的问题。
地坪沉降处理方案

地坪沉降处理方案引言地坪沉降是指土地表面下沉或下降的现象,通常由于地下水开采、地表荷载变化或土地沉积等因素引起。
地坪沉降严重时会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地坪沉降处理方案,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
一、修补和加固1. 填充沉降区域通过在沉降区域填充材料,如碎石或混凝土,以提高沉降区域的地面高度,使其与周围地面平齐。
2. 使用桩基加固通过在沉降区域打入桩基,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桩基可以采用不同的类型,包括钢筋混凝土桩、木桩和钢桩等。
3. 进行地基加固如果地坪沉降是由于地基不稳定引起的,可以进行地基加固。
常见的方法包括加固土壤、挤浆灌注桩和地基梁等。
二、改变地下水位1. 控制地下水开采如果地下水开采是导致地坪沉降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来减缓沉降速度。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减少抽水周期和增加地下水补给等。
2. 补给地下水在沉降区域周围进行地下水补给,以提高地下水位,减少地坪沉降的影响。
常见的方法包括引入外部水源或将雨水收集并导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三、地坪沉降监测和预测1. 定期监测地面沉降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如沉降仪和倾斜仪,定期监测地面沉降的情况。
这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地坪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建立地坪沉降预测模型根据地坪沉降的历史数据和现场观测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以预测未来的沉降情况。
这有助于制定长期的处理计划和预防措施。
四、环境治理措施1. 控制地表荷载通过减少或分散地表荷载,可以减轻地坪沉降的影响。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减少建筑物和设备的重量、增加地基面积和采用分布式支撑等。
2. 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确保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考虑到地坪沉降的风险。
合理规划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位置,以减少对沉降区域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本文还通过对几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不同地坪沉降处理方案的实际效果和应用情况。
第5讲 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其研究

• (3)地面沉降的治理 • a.节约用水,改变水源。 • b.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开采季节。 • c.地下水人工回灌。 • d.加工地下工程。 • e.地基加固工程。 • f.避开活动断层。
• (4)地面沉降的监测 • a.大地水准测量。 • b.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
• 地面沉降分布特征:
•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 区,如上海、天津、沧州等。
•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如福州、 湛江、宁波等
•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 如北京、保定、郑州等。
• (4)山间盆地和河流区,如西安、 太原、运城等。
(2)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
• a.形成的地质条件
水压
• d.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变化, 地下水位等值线。
• e.油气开采分析。 • f.地下和地面工程分析。
• (2)地面沉降灾害的调查研究 • a.地面建筑物的损坏,倾斜、下沉、
墙壁破裂、桥梁破坏。
• b.地下工程破坏,通讯管道、自来水 管、下水管线等变形、损坏等。
• c.海防设施的破坏和加固。 • d.城市洪水灾害。 • e
• c.建筑物和其它设施因地面沉降破坏 监测。
• d.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和 可能的危害。
• GIS、GPS、InSAR等技术的应用。
二、地裂缝及其研究
1、地裂缝的成因 2、地裂缝的危害 3、地裂缝的调查研究
1、地裂缝的成因
• (1)中国地裂缝的分布 • 分布广泛,在西北、华北、长江流域
下水道等断裂、变形等。 • (5)地面建筑物破坏。 • (6)桥墩下沉,河流通航能力下降。
3、地面沉降的研究与防治
• (1)地面沉降原因的研究 • a.活动断层研究(遥感、物探手段)。 • b.沉积物特点研究(沉积物成因、岩性、
地面沉降原因及措施

地面沉降原因及措施
一、地面沉降的原因
1. 地下水开采过度
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大量的地下水被抽取时,土层中的孔隙压力发生变化,有效应力减小,使土层在自重作用下发生压缩变形,最终导致地面沉降。
2. 土体固结
土体在自重或外荷载作用下,逐渐排出孔隙水,使孔隙体积减小,土体发生压缩变形。
这种由于孔隙水排出而引起的土体压缩变形是永久性的,土体在固结过程中地面标高降低,导致地面沉降。
3.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包括地震、地壳升降等地质活动,这些活动会导致地面的升降。
地震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和塌陷,地壳升降则会引起大面积的地面沉降。
4.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会导致表层土壤流失,降低地表的支撑能力,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5. 采矿活动
采矿活动如地下采煤、矿石开采等,会破坏地层结构,降低地层的稳定性,导致地面沉降。
二、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1. 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监测,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
同时采取回灌等措施,补充地下水,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2. 强化土体固结的预防措施
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体固结。
例如优化排水设计,防止地表水渗入地下,减少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
3. 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
同时建立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地面沉降

第四章地面沉降、滑坡、岩溶塌陷灾害与防治4.1 地面沉降灾害防治一、地面沉降的定义:指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二、地面沉降的原因:(1)自然因素:①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②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面的相对下降(沿海);③土层的天然固结(次固结土在自重压密下的固结作用)。
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大,速率小。
自然因素主要是构造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一般情况下,把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而沉降归属于地壳形变或钩造运动的范畴,作为一种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究。
(2)人为因素:①抽汲地下气、液体引起的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通、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②大面积地面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③大范围密集建筑群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大面积整体性沉降——工程性地面沉降。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范围较小,但速率和幅度比较大。
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
将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进行研究和防治。
三、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和形成条件(一)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由于地面沉降的影响巨大,因此早就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密切注意。
早期研究者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如新构造运功说、地层收缩说和自然压缩说、地面动静荷载说、区域性海平面上升说等。
大量的研究证明,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地面沉降的外部原因,中等、高压缩性粘土层和承压含水层的存在则是地面沉降的内因。
因而多数人认为沉降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卤水以及高大建筑物的超量荷载等引起的。
在孔隙水承压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相对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p w),它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故义称为中性压力;而由土颗粒骨架承担的部分能够直接造成上层的压密,故称为有效应力(p s);二者之和等干总应力。
地质灾害之四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2. 非构造成因
不同地区由于其地质结构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地 面沉降的范围与沉降速率不同。一般而言,地面沉降 的面积较大,沉降速率多在80mm/a以上。
二、分布特征
分布:平原、盆地的大城市和油气开发区 沉降速度:几~几十厘米/年。 沉降量:几米~近十米。
我国的地面沉降区
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上海、天津、 沧州等) 小型河流三角洲区(福州、湛江、宁波等) 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北京、保定、郑 州等) 山间盆地和河流区(西安、太原、运城等)
北京市的地面沉降(最大速率):
1966年以前:缓慢形成,2~5mm/a。 1966~1973年,加速,10mm/a。 1973~1981年,快速发展,50mm/a。 1981年以后,下沉减缓,29mm/a。 1966年地下水开采量增加,70年代中期猛增。
2. 地下油气开采
开采油气造成地下压力亏损,引起地 面沉降。
三、形成机制
(一)形成的地质条件 (a)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 黏土 粉砂质黏土 黏土质粉砂 粉砂 细砂 粗砂 砾石 (b)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
地面沉降的地质环境
近代河流冲积环 境模式
近代三角洲平原 沉积环境模式
断陷盆地沉积环 境模式:临海式 断陷盆地;内陆 式断陷盆地
(二)地面沉降的致因
如加州的长滩市的地面沉降量达9 米。我国的大庆、胜利油田都出现地 面沉降。
3. 人类工程
地面建筑物增多,负荷过重。 地下隧道 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1173~1185年,建 至3层,塔发生倾斜。 1274~1284年,建 至7层,塔斜增加。 1350年,塔建成, 塔顶偏离中心1.5m。
4. 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定义:指地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地层压密变形或下沉,从而引起区域性的地面标高下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的现状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共46个城市、县城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总沉降面积达48 7x1O4km〔表4-1)。
表4-1 我国地面沉降情况统计(1993年)从成因上看,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因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
从沉降面积和沉降中心最大累积降深来看,以天津、上海、苏锡常、沧州、西安、阜阳、太原等城市较为严重,最大累积沉降量均在lm以上;如按最大沉降速率来衡量,天津(最大沉降速率80mm/a)、安徽阜阳〔年沉降速率60~110mm/a)和山西太原(114mm /a)等地的发展趋势最为严峻。
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
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
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相对较小。
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局部的富水地段。
地面沉降范围一般比较小,主要集中于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
3、山前冲洪积扇及倾斜平原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大行山山前倾斜平原区,以北京、保定、邯郸、郑州及安阳等大、中城市最为严重。
该区第四纪沉积层以冲积、洪积形成的砂层为主;区内城市人口众多、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
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沉降范围由开采范围决定。
4、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的渭河盆地及山西省的汾河谷地以及一些小型山间盆地内,如西安、咸阳、太原、运城、临汾等城市。
第四纪沉积物沿河流两侧呈条锯状分布,以冲积砂上、粘性土为主厚度变化;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持续断陷或下陷。
地面沉降范围主要发生在地下水降落漏斗区。
一、地面沉降成因1、诱发因素1)自然因素:①新构造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②海平面上升导致地面的相对下降(沿海);③土层的天然固结(次固结土在自重压密下的固结作用)。
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地面沉降范围大,速率小。
自然因素主要是构造升降运动以及地震、火山活动等。
一般情况下,把自然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壳形变或构造运动的范畴,作为一种自然动力现象加以研究。
2)、人为因素:①抽汲地下气、液体引起的地面沉降。
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地面沉降现象中发育最普通、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类;②大面积地面堆载引起的地面沉降;③大范围密集建筑群天然地基或桩基持力层大面积整体性沉降——工程性地面沉降。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一般范围较小,但速率和幅度比较大。
人为因素主要是开采地下水和油气资源以及局部性增加荷载。
将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归属于地质灾害现象进行研究和防治。
2、成因机制:由于地面沉降的影响巨大,因此早就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的密切注意。
早期研究者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如新构造运动说、地层收缩说和自然压缩说、地面动静荷载说、区域性海平面上升说等。
大量的研究证明,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地面沉降的外部原因,中等、高压缩性粘土层和承压含水层的存在则是地面沉降的内因。
因而多数人认为沉降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卤水以及高大建筑物的超量荷载等引起的。
在孔隙水承压含水层中,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水位的降低,必然要使含水层本身及其上、下相对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随之而减小。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是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的。
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p w),它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故称为中性压力;而由土颗粒骨架承担的部分能够直接造成上层的压密,故称为有效应力(p s);二者之和等于总应力。
假定抽水过程中土层内部应力不变,那么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有效应力等量增大,结果就会引起孔隙体积减小,从而使土层压缩。
由于透水性能的显著差异,上述孔隙水压力减小、有效应力增大的过程,在砂层和粘土层中是截然不同的。
在砂层中,随着承压水头降低和多余水分的排出,有效应力迅速增至与承压水位降低后相平衡的程度,所以砂粒压密是“瞬时”完成的。
在粘性土层中,压密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而直到应力转变过程最终完成之前,粘土层中始终存在有超孔隙水压力(或称剩余孔隙水压力)。
它是衡量该土层在现存应力条件下最终固结压密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对而言,在较低应力下砂层的压缩性小且主要是弹性、可逆的,而粘土层的压缩性则大得多且主要是非弹性的水久变形。
因此,在较低的有效应力增长条件下,粘性土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起主要作用,而在水位回升过程中,砂层的澎胀回弹则具有决定意义。
此外,土层的压缩量还与丘层的预固结应力(即先期固结应力)、土层的应力—应变性状有关。
由于抽取地下水量不等而表现出来的地下水位变化类型和特点也对土层压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地面沉降危害地面沉降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会给滨海平原防洪排涝、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建设、航运交通等造成严重危害,其破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危害表现为:地面标高损失,继而造成雨季地表积水,防泄洪能力下降;沿海城市低地面积扩大、海堤高度下降而引起海水倒灌;海港建筑物破坏,装卸能力降低;地面运输线和地下管线扭曲断裂;城市建筑物基础下沉脱空开裂;桥梁净空减小影响通航;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城市供水及排水系统失效;农村低洼地区洪涝积水使农作物减产等。
1、滨海城市海水侵袭世界上有许多沿海城市,如日本的东京市、大阪市和新玛市,美国的长滩市,中国的上海市、天津市、台北市等,由于地面沉降致使部分地区地面标高降低,甚至低于海平面。
这些城市经常遭受海水的侵袭,严重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为了防止海潮的威胁,不得不投入巨资加高地面或修筑防洪墙或护岸堤。
如中国上海市的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由于地面下沉,海水经常倒灌,影响沿江交通,威胁码头仓库。
1956年修筑防洪墙,1959~1970年间加高5次,投资超过4亿元,每年维修费也达20万元。
为了排除积水,大得不改建下水道和建立排水泵站。
1985午8月2日和19日,天津市沿海海水潮位达5.5m,海堤多处决口,新港、大沽一带被海水淹没,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
1992年9月1日,特大风暴再次袭击天津、潮位达5.93m,有近100km海堤浸水,40余处溃决,直接经济损失达3亿元。
虽然风暴潮水是气象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但地面沉降损失近3m的地面标高也是海水倒灌的重要原因。
地面沉降也使内陆平原城市或地区遭受洪水灾害的频次增多、危害程度加重。
可以说,低洼地区洪涝灾害是地面沉降的主要致灾特征。
无可否认,江汉盆地沉降、洞庭湖盆地沉降(现代构造沉降速率为10 mm/a)和辽河盆地沉降加重了1998年中国的大洪灾。
2、港口设施失效地面下沉使码头失去效用,港口货物装卸能力下降。
美国的长滩市,因地面下沉而使港口码头报废,我国上海市海轮停靠的码头,原标高5.2m,至1964年已降至3.0m,高潮时江水涌上地面,货物装卸被迫停顿。
3、桥墩下沉,影响航运桥墩随地面沉降而下沉,使桥下净空减小,导致水上交通受阻。
上海市的苏州河,原先每天可通过大小船只2000条,航运量达(100~120)×104t.由于地面沉降,桥下净空减小,大船无法通航,中小船只通航,航运受到影响。
4、地基不均匀下沉,建筑物开裂倒塌地面沉降往往使地面和地下建筑遭受巨大的破坏,如建筑物墙壁开裂或倒塌、高楼脱空,深井井管上升、井台破坏、桥墩不均匀下沉,自来水管跨裂漏水等。
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韦加斯市,因地面沉降加剧,建筑物损坏数目剧增;我国江阴市河塘镇地面塌陷,出现达150m以上的沉降带,造成房尾墙壁开裂、楼板松动、横梁倾斜、地面凹凸不平,约5 800m2的建筑物成为危房,一座幼儿园和部分居民已被迫搬迁。
地面沉降强烈的地区,伴生的水平位移有时也很大,如美国民长滩市地面垂直沉降伴生的水平位移最大达到3m,不均匀水平位移所造成的巨大剪切力,使路面变形、铁轨扭曲、桥墩移动、墙壁错断倒塌、高楼支柱和桁架弯扭断裂、油井及其他管道破坏。
由于地面下降,一些园林古迹遭到严重的损坏。
如我国苏州市朴园内的亭台楼群阁、区廊假山,经常被水淹没,园内常年备有几台水泵排水。
四.地面沉降防治与监测1、地面沉降监测与预测地面沉降的危害十分严重,且影响范围广大。
尽管地面沉降往往不明显,不易引人注目,却会给城市建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失。
因而,在必须开采利用地下水的情况下,通过大地水准测量来监测地面沉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地面沉降严重的城市,几乎都已制订了控制地下水开采的管理法令,同时开展了对地面沉降的系统监测和科学研究。
1)地面沉降的监测地面沉降的监测项目主要有大地水准测量、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表及地下建筑物设施破坏现象的监测等。
监测的基本方法是设置分层标、基岩标、孔隙水压力标、水准点、水动态监测网、水文观测点、海平面预测点等,定期进行水准测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地下水水质监测及地下水回灌监测,同时开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因地面沉降而破坏的定期监测等。
根据地面沉降的活动条件和发展趋势,预测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围及可能产生的危害。
2)地面沉降趋势的预测虽然地面沉降可导致房屋墙壁开裂、楼房因地基下沉而脱空和地表积水等灾害,但其发生、发展过程比较缓慢,属于循行渐进的地质灾害,因此,对地面沉降灾害只能预测其发展趋势。
目前地面沉降预测计算模型主要有两种:(i)基于释水压密理论的土水模型(ⅱ)生命旋回模型。
(1)土水模型土水模型由水位顶测模型和土力学模型两部分构成,可利用相关法、解析法和数值法等地下水水位进行预测分析、土力学模型包括含水层弹形计算模型、粘土层最终沉降量模型、太沙基固结模型、流变固结模型、比奥(biot)固结理论模型、弹塑性固结模型、回归计算模型及半理论半经验模型(如单位变形量法等)和最优化计算法等。
(2)生命旋回模型生命旋回模型主要从地面沉降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考虑直接由沉降量与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构成,如泊松旋回模型、verhulst生物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刘毅等,1998)。
晏同珍等(1990)用动力学和数学方法预测了西安市及宁波市的地面沉降周期趋势,并绘制了动力曲线图,得出两城市地面沉降周期分别为25年和80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