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人教版【人教部编版】2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完美2

相关史事《天工开物》记
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 产技术,包括谷物、衣服、染 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 制陶、冶铸、舟车、锤锻、炼 矿、制油、造纸、兵器、颜料 、酿造、珠玉等。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一、科技名著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完美2
徐光启(1562—
1633),明代著名科
学家。
他毕生致力于数学、
天文、历法、水利等方
面的研究,他对农学有
非常深的研究,代表作 姓名:
《农政全书》等。同时 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 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 作《几何原本》,对中国 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 响。“几何”以及“点 ”“线”“三角形”“四 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 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 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答:明朝时的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 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国就有 土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 体现了作者重农及以农为本的观念。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科学家 《天工开物》
宋应星纪念馆
一、科技名著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完美2
2.《天工开物》
主要内容:内容非常丰富 ,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 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他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 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 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 产技术,包括谷物、衣服、染 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 制陶、冶铸、舟车、锤锻、炼 矿、制油、造纸、兵器、颜料 、酿造、珠玉等。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一、科技名著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完美2
徐光启(1562—
1633),明代著名科
学家。
他毕生致力于数学、
天文、历法、水利等方
面的研究,他对农学有
非常深的研究,代表作 姓名:
《农政全书》等。同时 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其中,徐光启与意大利人 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 作《几何原本》,对中国 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 响。“几何”以及“点 ”“线”“三角形”“四 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 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 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答:明朝时的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 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国就有 土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 体现了作者重农及以农为本的观念。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 与文学 》PPT课 件完美 2
科学家 《天工开物》
宋应星纪念馆
一、科技名著 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完美2
2.《天工开物》
主要内容:内容非常丰富 ,几乎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 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他还绘有120多幅插图,画面 直观生动,描绘了生产过程和 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21张)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时期: 元末明初 内容:描写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影响: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小说和戏剧(一)小说: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 时期: 明朝中期 内容: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影响: 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农业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手工业
挖煤图
制瓷图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三)科学家_徐__光__启__的《_农__政_全__书___》
1、内容: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 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知 识 拓 展:
《徐霞客游记》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 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
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__徐__霞___客__游__记__》_一书。这部书详细
内 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 容 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
山海关
东北。有“天下第一关”
之称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 是万里长城西端终点。是扼 守河西走廊的第一关隘,是 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 要,有“天下雄关”之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二)雄伟的北京城
1.时间—— 明成祖朱棣(1406-1420) 2.基础—— 元大都 3.北京城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作者: 施耐庵 时期: 元末明初 内容:描写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影响: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小说和戏剧(一)小说: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 时期: 明朝中期 内容: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影响: 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农业
第一学习主题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手工业
挖煤图
制瓷图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三)科学家_徐__光__启__的《_农__政_全__书___》
1、内容: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 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知 识 拓 展:
《徐霞客游记》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个 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资料。
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__徐__霞___客__游__记__》_一书。这部书详细
内 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以及经济、 容 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
山海关
东北。有“天下第一关”
之称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戈壁滩上, 是万里长城西端终点。是扼 守河西走廊的第一关隘,是 古代丝路必经之地。地势险 要,有“天下雄关”之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二)雄伟的北京城
1.时间—— 明成祖朱棣(1406-1420) 2.基础—— 元大都 3.北京城组成—— 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课件(共37张PPT)

2.北京城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靖难之役
注:本图片为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视频“【知识解析】靖难之役”。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2)时间—— 明成祖时期 (3)基础—— 元大都基础上进行大规模营建 (4)组成—— 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宫城就是紫禁城(即故宫,是明清两朝24位皇帝居住 的地方)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结合平面图,说说 北京城布局的特色?
(1)中轴对称,一条南 北中轴线贯整个故宫;
故 宫
(2)主次分明,故宫分
平
内朝和外朝两部分;
面
(3)规模大,是世界上
图
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
代宫殿建筑群。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现北京故宫俯瞰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外朝三大殿剖面图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价值∕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 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元末 明初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起义为题材的长篇
小说。
明朝
反映了古代人民蔑视 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 的精神。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 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 小说。
《西游记》
三、小说和艺术
《水浒传》
长城是由墙体、敌楼、 关城、墩堡、营城、卫所、 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 事所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御 工程体系。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明长城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东部 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
嘉峪关 辽 东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人教版〕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PPT课件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朝代 作者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
末
艺百科全书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 末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
雄伟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 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
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 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 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 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 超过了1万里,如果把历 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在一 起,总长度超过了10万余 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 一圈多。它已经被列为世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朝代 作者
著作
类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
末
艺百科全书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 末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
雄伟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 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 建筑工程。
长城从春秋战国时代
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 后有20多个诸候国和朝代 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 明三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 超过了1万里,如果把历 朝历代修筑的长城加在一 起,总长度超过了10万余 里,大约可以绕地球赤道 一圈多。它已经被列为世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分析【人教部编版】2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著作
目录
本草纲目
• 药物学 • 博物学
水部
《纲目》《禽部》:
火部
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有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 土部
有骨肉俱乌者 。
金部
《纲目》《鳞部》:
石部
金鱼有鲤、鲫、鳅数种……独金鲫耐久……赤鳞鱼
草部
即此也。自宋始有家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
谷部
菜部
倍契先生告诉我说……在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中曾经提到 果部
候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
代代表表性性::秦长城、汉长城、明 长城
明长城
鸭
绿
嘉
江
峪
关
明代九边
明长城的起止点? 想一想,明朝为什么修建长城?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明长城
镇北台:修建于明万历三 十五年(公元1067年) ,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 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 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 “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 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 嘉峪关)”和“万里长城 第一台”之称,第五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 约翰逊 说过:“ 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的 角色有 相当关 系。如 果没有 在青铜 器上度 过自己 的童年 ,中国 的书法 艺术很 可能跳 不出美 术字的 窠臼, 无从获 得那种 自由奔 放的生 命感和 力量感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科技著作
目录
本草纲目
• 药物学 • 博物学
水部
《纲目》《禽部》:
火部
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有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 土部
有骨肉俱乌者 。
金部
《纲目》《鳞部》:
石部
金鱼有鲤、鲫、鳅数种……独金鲫耐久……赤鳞鱼
草部
即此也。自宋始有家畜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
谷部
菜部
倍契先生告诉我说……在1596年出版的中国百科全书中曾经提到 果部
候国和朝代修筑过长城。
代代表表性性::秦长城、汉长城、明 长城
明长城
鸭
绿
嘉
江
峪
关
明代九边
明长城的起止点? 想一想,明朝为什么修建长城?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明长城
镇北台:修建于明万历三 十五年(公元1067年) ,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 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 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 “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 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 嘉峪关)”和“万里长城 第一台”之称,第五批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 约翰逊 说过:“ 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的 角色有 相当关 系。如 果没有 在青铜 器上度 过自己 的童年 ,中国 的书法 艺术很 可能跳 不出美 术字的 窠臼, 无从获 得那种 自由奔 放的生 命感和 力量感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完美版【人教部编版】2

3.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A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2.明长城东西起止点的正确说法是(
D)
A.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B.东起辽东半岛,西到祁连山
C.东起山海关,西到祁连山
D.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399—1402
朱允太炆子(建朱标文)帝)
燕王(朱棣)
诸王
朱棣(明成祖)
靖 难 之 年役 )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 “凸”字形,由一 个中轴线纵贯南北, 从宫城到外城都以 这条中轴线对称展 开,均衡布局,形成 了完整而和谐的巨 大建筑群。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皇城
内
宫城 城
外
城
午 门
太 和 殿
乾 清 宫
•
6.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 只通行 于一定 的地域 ,它不 是独立 于民族 语之外 的另一 种语言 ,而只 是局部 地区使 用的语 言。根 据性质 ,方言 可分地 域方言 和社会 方言, 地域方 言是语 言因地 域方面 的差别 而形成 的变体 ,是全 民语言 的不同 地域上 的分支 ,是语 言发展 不平衡 性在地 域上的 反映。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5 张PPT)
2.明长城东西起止点的正确说法是(
D)
A.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B.东起辽东半岛,西到祁连山
C.东起山海关,西到祁连山
D.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399—1402
朱允太炆子(建朱标文)帝)
燕王(朱棣)
诸王
朱棣(明成祖)
靖 难 之 年役 )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 “凸”字形,由一 个中轴线纵贯南北, 从宫城到外城都以 这条中轴线对称展 开,均衡布局,形成 了完整而和谐的巨 大建筑群。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皇城
内
宫城 城
外
城
午 门
太 和 殿
乾 清 宫
•
6.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 只通行 于一定 的地域 ,它不 是独立 于民族 语之外 的另一 种语言 ,而只 是局部 地区使 用的语 言。根 据性质 ,方言 可分地 域方言 和社会 方言, 地域方 言是语 言因地 域方面 的差别 而形成 的变体 ,是全 民语言 的不同 地域上 的分支 ,是语 言发展 不平衡 性在地 域上的 反映。
部编版PPT课件《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ppt课件2

4.地位:郑和的远航, 时间 长, 规模 大,堪称世界航海 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增进了中国同 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 好关系,开创了 西太平洋与印度洋 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 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 的 日本 武士和奸商。 2.背景: (1)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 海盗、奸 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商 (2)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郑和下西洋
1.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 海外的奇珍。 3.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货物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漆器以及金银货币
范围 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活动 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3.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A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4.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 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 领是( B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郑和下西洋——远航
材料一 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 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 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 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 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 (共21张PPT)

4.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 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囊突突,意下畴躇;孙 行者,笑唏唏,要施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部小说是 (C)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5.今人何满子在参观某一历史名人的陵园后,曾赋诗一首: “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请 你推测一下,这位历史名人是( C )
建筑
科技 巨著
北京紫禁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汤显祖《牡丹亭》 戏剧
明朝 的科 技、 建筑 与文 学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长篇 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
1.《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反映了明代
(B )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农业科学 巨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防御北方 蒙古贵族 南扰。
(2)地点:东起 鸭绿江边 、西至 嘉峪关 。
(3)作用:既是一个完整的
军事防御 体系,又是
各名族交往 的纽带。
2.北京城: (1)修建: 明成祖 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构成: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 宫城
2.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作者都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
学的精神。
科技名著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明朝出现了三本具有总 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此后中国科技水平一度落后。
封建思制考度:的明衰清落时;期实中行国八科股技取由士先。进 到落后的原因。我国的现代科技
加大怎对样科才研能、更教好育、的更投快入地,发重展视进发步展教育等 。(?言提之出有你理的即建可议)。
5.今人何满子在参观某一历史名人的陵园后,曾赋诗一首: “身具澹台志,文存史记魂。于今水浒传,流荡饰乾坤。”请 你推测一下,这位历史名人是( C )
建筑
科技 巨著
北京紫禁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汤显祖《牡丹亭》 戏剧
明朝 的科 技、 建筑 与文 学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长篇 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
1.《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反映了明代
(B )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 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农业科学 巨著。
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目的:防御北方 蒙古贵族 南扰。
(2)地点:东起 鸭绿江边 、西至 嘉峪关 。
(3)作用:既是一个完整的
军事防御 体系,又是
各名族交往 的纽带。
2.北京城: (1)修建: 明成祖 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构成: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核心是 宫城
2. 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作者都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
学的精神。
科技名著
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世界,明朝出现了三本具有总 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此后中国科技水平一度落后。
封建思制考度:的明衰清落时;期实中行国八科股技取由士先。进 到落后的原因。我国的现代科技
加大怎对样科才研能、更教好育、的更投快入地,发重展视进发步展教育等 。(?言提之出有你理的即建可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学艺术-----小说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共29张PPT)
明清小说盛行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繁荣(经济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社会基础) ③印刷技术的发展(技术基础)
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大众 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小说。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 要这样编排呢?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 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 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一、科技名著
《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我国明代 著名农业科技著作
内容:
全书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 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 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 政。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 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山海关坐落
山
河北省秦皇岛东
海
北,是华北与东
关
北交通必经的关 隘。关城北倚峰
峦叠翠的燕山山
脉,南临波涛汹
涌的渤海湾,因
此得名。有“天
下第一关”之称。
二、建筑-----北京城
修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建 明成祖时营建,1421年迁都
北京。
明朝北京城平面图
构 宫城(地位:紫禁城现称故 成 宫,北京城核心,是当时世
2.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平等公正思想慢慢转变为大众共识。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课文小结:
科技 建筑 文艺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复习旧知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关明 系朝
的 对 外
交往 郑和下西洋
国力强盛 败 封
建
制
度
戚继光抗倭
走
冲突
国力日渐衰落 向
衰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时间:1405-1433年。 空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 2.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 3.知道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皇城
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
皇权至内 上 城 建筑群)、皇城,内城(京
城)和外城(内城南面)。
宫城
特 ①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 点 字形,由一个中轴线纵贯南
北。
②建筑,以宫殿为重点,最
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
外
城
三、小说和戏剧
作者:施耐庵 作者:罗贯中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以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
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 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
2.对于这种能力,人们普遍存在一种 疑问, 即为什 么只有 一部分 人会发 生联觉 现象。 一些人 用基因 来解释 这个问 题。有 研究者 已经注 意到, 如果一 个家族 中有一 人具有 联觉能 力,那 么很可 能会出 现更多 这样的 人。
•
3.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 在数学 较差的 人身上 ,此外 ,左撇 子、方 向感较 差以及 有过预 知经历 的人也 通常会 出现联 觉现象 。也有 人认为 ,联觉 能力与 一个人 的创造 力有关 ,许多 著名的 科学家 和艺术 家都具 备联觉 能力。
D 3.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到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到辽东,西至嘉峪关
4.“作为展望在悠久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
C 貌的书籍,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1969年它被
译成法文,传到西方以后又被译成英文,被称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一、科技名著
明朝时期著名的科技著作有哪些?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
自号濒湖山人,出生于行医世家。明代著 名医药学家。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 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 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 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 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 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 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
农业科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 明代末年重要的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总结汇总药物
总结明代农业、手 总结了我国农业生
1800多种
工业生产技术。
产理论和方法
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具有什么时代特点?
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总结性的著作为主。自然 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为什么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 发展落后于世界?
原因:明朝中期,中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虽然 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君主专制的加强 和八股取士使科技发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明朝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面 临停滞的危机。
目的 起止 建筑 作用
意义
明长城
防御北方蒙古族侵扰
秦长城
抵御匈奴南下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长城
北京紫禁城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书画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
汤显祖《牡丹亭》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课堂练习
1.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
A 的一组是( )
一、科技名著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 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江 西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 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朝著名 科学家。
英国汉学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 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宋 应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 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 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 工开物》一书。
一、科技名著
篇小说。
作者 :吴承恩 该书是一部充满浪 漫主义气息的长篇 神话小说。
小说
作品
《三国演义》
作者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主要特点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运用白话,洗练明快、生动 传神、官逼民反为主题。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二、文学艺术-----戏剧
_汤__显__祖__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 《_牡__丹__亭__》批判了吃人的__封__建__礼__教____,达到了很 高的艺术水准。
•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天工开物》是一部科学巨著,作者: 宋应星,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
各项技术。
内容:
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 术,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食品加工、 制盐、制糖、制陶、榨油、造纸、冶铸、 兵器、舟车制造和珠玉采琢。
价值: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材料研读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 ‘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2.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
A.关汉卿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B.马致远
C.汤显祖
D.曹雪芹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徐霞客游记》
明末的徐霞客长年旅行,游历名山大川,走遍大半 个中国。他坚持写日记30多年,留下了60余万字的游记 资料。后人将这些日记整理成_《__徐__霞_客__游__记_》___一书。这 部书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 以及经济、交通、城镇聚落、风土文物等,其中对喀斯 特地貌的考察和记录,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 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 《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D.《农政全书》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6课明朝 的科技 、建筑 与文学 课件(共 29张PP T)
•
1.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 意功能 和美学 功能无 法截然 分开。 汉字一 直保持 着对称 平衡的 形态, 与其最 初扮演 的“饰 ”的角 色有相 当关系 。如果 没有在 青铜器 上度过 自己的 童年, 中国的 书法艺 术很可 能跳不 出美术 字的窠 臼,无 从获得 那种自 由奔放 的生命 感和力 量感。
地位:
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著作
作者
《本草纲目》 李时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作品类 别
药物学
作品地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 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