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分类(二)
1-2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目录 02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03 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01
感觉的种类
心理学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把感 觉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01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
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02
内部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
的、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时间 知觉
人除了在一定空间 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 中活动。
运动 知觉
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问题,是人 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 参照系。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例 如,鸟在飞,鱼在游,火车在动,河水在流 动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 人们所认识,就是运动知觉。
社会 知觉
是关于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中,
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社
会知觉包括:
(包括对他
人和自我的知觉)、
、
。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 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引起错觉的原因很多,感知条件不佳、 客观刺激不清晰、视听觉功能减退、强 烈情绪影响、想象、暗示以及意识障碍 等都能引起错觉。现代心理学将错觉分 为以下七种:
嗅觉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鼻腔 上部的嗅细胞所引起的,一般嗅觉的感 受性很高。
味觉是溶解于液体的化学物质作用
于舌头和软腭上的味蕾所引起的。
人基本的味觉有
四
种。
肤觉包括痛觉、触觉、压觉、温度觉, 这些感觉的感受器呈点状不均匀分布于 全身,痛觉是有机体的“报警系统”,它 提供着刺激物带来的危害信号。
感觉与知觉——精选推荐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本章要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分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构成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进行更高级的知觉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对有关客观事物的感知效果,是十分必要。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之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它们以不断变化着的光、声、味、温度、硬度等等各种属性作用于人们。
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刺激,就使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别属性产生反映。
如看到了水果的颜色、嗅到了氨水的气味、尝到了糖的甜味……。
这种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人不仅能感觉到人身体以外的事物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如饥、渴等。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感觉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
例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已经有了以感应性为主要反映形式的感觉萌芽。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出生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也存在着独立的感觉阶段。
此外,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也可以人为地使人产生单纯的感觉。
与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感觉具有二重性:从感觉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感觉是客观的,它反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看,它是主观的。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感觉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表现和存在着的。
所以,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都烙上了个体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的痕迹,体现着个性心理的影响。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地形成的,也不是客体机械地移植注入的。
其次,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感觉既能被人意识到,同时也受人的意识的调节。
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 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 一、相似原则 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二、接近原则 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三、闭合原则 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 知觉经验。如图4-5 四、连续原则 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 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 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 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 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 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 对象。 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运动知觉的分类

运动知觉的分类
1. 真动知觉!就像你看到汽车在路上飞驰,那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在移动,你的眼睛能清楚地捕捉到这种变化。
比如你看着短跑运动员全力冲刺,是不是感觉酷毙啦?
2. 似动知觉中的动景运动呢,嘿,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呀!那些连续的画面让你感觉物体在动,像那个经典的走马灯,不就是这样嘛!你想想小朋友看动画片时那入迷的样子呀。
3. 诱导运动呀,你瞧,当你坐在火车上,看到旁边的火车开了,你有时候会误以为自己的火车在动呢,这多神奇呀!就好像有时候你会被别人带偏一样呢!
4. 自主运动可有意思啦,你晚上盯着一颗星星看,诶,它好像在自己动!就好像它有自己的想法似的,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呀?
5. 运动后效也蛮特别的呢,你先盯着瀑布看一会儿,然后再看旁边的石头,哇,那石头好像在往上跑!这不就像魔法一样嘛,难道不是吗?
6. 动觉呀,当你自己在跑步、打球的时候,你的身体能感觉到那种运动的状态,这多直接呀!就像你在球场上尽情奔跑时,那感觉爽不爽呀?
7. 平衡觉,就像你走在独木桥上,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平衡状态呢,要是稍微有点不稳,你心里就会紧张起来。
这就跟你走钢丝时的那种小心翼翼是一样的呀!
我觉得运动知觉真的好神奇呀,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丰富有趣的感知呢!。
知觉的分类(二)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 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 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 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 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 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 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 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 椭圆形。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幼儿活动范 围逐渐扩大,和周围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 进入幼儿园后参加集体活动,受到集体教 育,这些都促进幼儿社会知觉的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不论对他人的知觉或 对自己的知觉都明显发展着。
幼儿对他人的知觉,首先表现在对集体的知觉。 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 有些幼儿虽曾在托儿所和其他儿童共同生活过, 也还不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不懂得自己是班 集体的一员;不理解自己对集体的作用。 入园之后,在有组织的游戏和学习等集体活动 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理解自己和班集体的关 系,因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努力为小组和 全班争取荣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 (1)方位知觉 (2)距离知觉 (3)形状知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 南、北的辨别。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 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 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感知、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社会知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环境,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并根据自己的知觉做出相应的反应。
社会知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人格知觉:人格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和特点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人们可以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态度进行推断。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善良、乐观和友善时,我们就会认为他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
2. 动机知觉:动机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结合对其背景和环境的了解,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帮助他人而主动行动时,我们就会认为他的动机是善良和乐于助人。
3. 情绪知觉:情绪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情绪状态,例如快乐、悲伤、愤怒或焦虑等。
情绪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并适当地回应他们的情绪。
4. 社会角色知觉:社会角色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辞和社交互动,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例如领导者、下属、父母或朋友等。
社会角色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交往中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
5. 文化知觉:文化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感知。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辞,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所属的文化群体和相应的价值观。
文化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6. 社会关系知觉:社会关系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互动方式、言辞和非言语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亲密关系、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等。
社会关系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社会知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理解他人行为的重要能力。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例题】人们在夜空中很容易看到启明星, 这是利用了知觉刺激物的() A强度 B重复性 C似动 D活动性 答案:A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 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一般知觉更多强 调对客观物体的印象。社会知觉不仅强调对 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涉及对有 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 理解和解释等,更像是“社会认知”。
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A强度 B重复性 C似动 D活动性
国第籍一形、 节民状族一等般知心知理觉觉定势有。 几个构图原则:
①接近性原则 ②相似性原则 ③封闭性原则 ④良好图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D. 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
2客观因素 。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刺激物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重复 (3)凯利归因理论:他将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分为3种:①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和自己的其他行为是否有所不同;②一致性资料,与周围
单眼线索:①物体重叠 ②线条透视 ③空气透视 ④ 明暗阴影 ⑤运动视差 ⑥眼睛调节 ⑦纹理梯度
双眼线索:①双眼视轴的幅合 ②双眼视差
二、知觉的分类★
二、知觉的分类★
2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影响因素:(1)物体运动速度。(2)观察者与运动物 体之间的距离。(3)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 状态,会导致参照系的不同。 运动知觉的种类:(1)真动,(2)似动,(3)诱动,(4) 自动,(5)运动后效。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

《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知觉是更正确,可将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
根据知觉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感受器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一、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就是对物的知觉,对自然界中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种种现象的知觉。
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因而物体知觉又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知觉,需要人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空间知觉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汉字时,需要正确辨别上下、左右,否则难以顺利地掌握汉字的结构和识别汉语拼音;下楼梯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几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多高,就容易摔倒。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等。
形状知觉指对物体的轮廓和边界的整体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但人类的形状知觉能力比动物的更高级,因为人类能识别文字。
形状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来实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视线沿物体轮廓移动时的眼球运动、手指触摸物体边沿等,产生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指对物体长短、面积和体积大小的知觉。
依靠视觉获得的大小知觉,决定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和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投影越大,则物体越大;投影越小,则物体越小。
在投影不变的情况下,距离越远,则物体越大;距离越近,则物体越小。
大小知觉还受个体对物体的熟悉程度、周围物体的参照的影响。
对熟悉物体的大小知觉不随观察距离、视网膜投影的改变而改变。
对某个物体的大小知觉也会因该周围参照物的不同而改变。
对物体深度和距离的判断可以依据的线索很多,如小的物体似乎远些,大的物体似乎近些;被遮挡的物体远些;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模糊,能看到的细节少;远的物体显得灰暗,近的物体色彩鲜明;看近物时,双眼视线向正中聚合,看远物时,双眼视线近似平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 远近。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 确认识。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 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辨别。 幼儿的形状知觉逐年发展着。一般地说, 小班幼儿已能正确地辨别圆形、三角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班和大班幼儿除以上 四种图形外,可以进一步掌握梯形、半圆 形、菱形、椭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和球体、 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
幼儿入园前,和别人的接触面比较狭小,入园 后,和别人的交往增加,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人际 关系。幼儿和别人交往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 尤其和班上的教师特别亲近。他们最听教师的话, 教师的话有绝对权威,往往胜过父母的话。 幼儿入园后,逐渐和同班的小朋友交往,建立 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最初的友谊并不深刻, 也不持久。 幼儿中晚期的儿童逐渐和兴趣爱好相同的小朋 友建立起比较固定的友谊,常在一起游戏学习。
知觉的分类( 知觉的分类(二)
根据知觉的对象性质,知物体知觉是对事物的知觉。任何事物都 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着,都具有空 间特性、时间特性及其运动变化。我们对 各种事物可以从它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 和运动特性去感知,因此,可以把物体知 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时间知觉 、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 性和速度的反映。实际上人们是通过某种 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活动本身,能促进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但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原 因是时间知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分析器去 直接感知,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的 依据。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 性,这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 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总的来说,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 但还不精确。他们只能区辨客体空间特性 方面比较明显的特性,还不能分清一些细 微的差异。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是在实践 活动及教育影响下实现的。教师要通过计 算、绘画、泥工等教学活动以及拼板等玩 具,并利用散步机会为幼儿提供认识空间 特性的机会,教会幼儿关于空间特性的词 语,使幼儿的空间知觉不断发展。
幼儿各个时期时间知觉的发展特点: 幼儿初期儿童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 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幼儿中期儿童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 “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 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 能了解。 幼儿晚期儿童可以辨别“昨天”、“今天”、 “明天”等一些时间观念。也开始能辨别“大前 天”、“前天”、“后天”、“大后天”,分清 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春、夏、 秋、冬。但对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难以分 清。
儿童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幼儿前期就已经开始 发展,进入幼儿期后继续发展。幼儿喜欢 得到成人的赞扬、尊重,不喜欢受批评。 幼儿早期儿童也还不会评价自己,完全 听信成人的评价 。 到幼儿晚期,逐渐认识自己,逐渐能自 己评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会感到 不满,而且提出异议。 幼儿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也逐渐发展。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幼儿活动范 围逐渐扩大,和周围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 进入幼儿园后参加集体活动,受到集体教 育,这些都促进幼儿社会知觉的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不论对他人的知觉或 对自己的知觉都明显发展着。
幼儿对他人的知觉,首先表现在对集体 集体的知觉。 集体 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 有些幼儿虽曾在托儿所和其他儿童共同生活过, 也还不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不懂得自己是班 集体的一员;不理解自己对集体的作用。 入园之后,在有组织的游戏和学习等集体活动 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理解自己和班集体的关 系,因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努力为小组和 全班争取荣誉。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 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 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 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 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 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 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 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 椭圆形。
总之,幼儿的社会知觉,不论对他人 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或对自己的知 觉都有明显发展。但在社会知觉发展总过 程中,幼儿还处在较低水平,必须教育培 养,促使进一步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 (1)方位知觉 (2)距离知觉 (3)形状知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 南、北的辨别。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 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 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