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之道-心理咨询

合集下载

《投射认同入门》课件

《投射认同入门》课件
投射认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将内心的不安、焦虑、 恐惧等负面情绪投射给外界,个体能够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保持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的完好。
投射认同的特点
无意识性
投射认同通常是在个体无意识的 状态下发生的,个体并不清楚自 己正在将内心的感受、态度和观
念投射给外界。
自我中心性
投射认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 体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感 受来理解和评价外界的人、事、 物,而忽视外界的真实情况和他
本我是个体内心原始的冲动和欲望,超我则是个体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自我。当自我 无法调和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时,投射认同作为一种应对策略被激活。
通过投射认同,个体将本我的冲动和欲望归咎于他人,从而在心理上摆脱了自我责 备和内疚感。
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
投射认同涉及到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两 个层面。在自我认同方面,投射认同是 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一种保护机制,通过 否认或转移负面特质来维持自我价值感

在他人认同方面,投射认同是个体对他 人的认知和评价的一种方式。通过投射 认同,个体将自己的情感和特质归咎于 他人,从而影响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
投射认同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还影响
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03
投射认同的表现形式
言语与行为投射
言语投射
个体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例 如,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不满时,可能会将这种不满情绪投射到对方身上 ,认为对方有问题。
投射认同入门
目录
• 投射认同的定义 • 投射认同的心理学原理 • 投射认同的表现形式 • 投射认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 如何识别和处理投射认同 • 投射认同的案例分析
01

全览九种类型的投射和投射性认同

全览九种类型的投射和投射性认同

全览九种类型的投射和投射性认同如果你想回避自身的某些特质,可以将它们压抑进你的无意识并深深掩埋。

如果你想让自己远离不可接受的特质,可以将它们从地下室扔出去,丢入垃圾桶中。

最触手可及的垃圾桶就是其他人,而这就是投射的艺术。

如果这看起来还不够,而且被投射的特质仍然令你感到沮丧和不安,那么你可以强化你的垃圾管理程序,处理你所扔掉的垃圾。

也就是说,你将自己的混乱投射到他人身上,然后要么鼓励他人清理垃圾,要么自己来亲手处理。

这就是投射认同的技巧。

从九型人格的角度看,有九种投射策略来处理回避区域。

1号:由于1号回避了自己的愤怒和不完美,他们会把自己的愤怒和错误投射到别人身上,为之生气,加以批评,认为他人和这个世界是混乱不堪的、有缺陷的和不完美的。

这时候就需要1号来清理、纠正、塑造,最终让其回到完美的轨道上。

2号:由于2号回避自己的需要,他们会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别人身上,将他人视为需要帮助的。

而2号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感知他人的需要,为他人服务,从而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

3号:由于3号回避失败和效率低下,他们会把这些不可接受的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将他人和世界视为失败的原因,效率低下和拙劣的源头,导致自己陷入混乱危险的罪魁祸首。

他人和世界需要从3号高效专家那里得到咨询和帮助。

要搞定事情,那就必须得3号出手。

4号:由于4号回避平凡,他们会把平凡投射到别人身上,将他人视为粗野无礼、缺乏教养、举止粗俗的。

4号自认为是落难王子或鹤立鸡群。

他们如此与众不同,相信自己备受误解。

因此,想要拯救世界的庸俗文化,让它重归典雅、优美和敏锐,舍4号其谁?5号:由于5号回避自己看起来愚蠢,他们会把自己的无知投射到别人身上,并感觉自己被一群笨蛋团团围住。

其他人被认为是白痴、傻瓜,肤浅可鄙。

5 号会选择完全脱离他人并退出这个领域,或者研究并发现真理,从而照亮他人。

6号:由于6号回避越轨,他们会把自己的叛逆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他人是无法无天、充满威胁、试图逃脱惩罚的。

投射性认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识别与运用

投射性认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识别与运用

收稿日期:2019-11-29作者简介:马晓辉(1987—),男,河南濮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投射性认同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识别与运用马晓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 519087) [摘 要]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解人际关系模式的驱动力的有效工具。

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通过识别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模式,引导来访者觉察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可以将潜意识的冲突意识化,进而化解症状,发展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模式的能力。

[关键词]投射性认同;高校心理咨询;客体关系;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05-0058-02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05.02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切心理问题本质上都是关系的问题。

人际关系困扰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类型之一。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内在机制,即一个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是理解人际关系动力的有效工具。

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咨询对象的大学生,处于自我认同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对自身人际关系感到困惑困扰,却难以理解困扰背后的因素。

运用投射性认同的视角,可以有效识别来访者人际关系及背后的心理需要,提高来访者的心理化程度。

一、投射性认同的概念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克莱茵于1946年正式提出,后由比昂等心理学家进行继承和发展。

克莱茵在对婴儿生命前4个月的偏执-分裂状态的特征时,引出了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她认为,投射性认同是婴儿为了应对早期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恨”而运用的一种机制,这种“恨”是源于生命最早期对母亲和乳房产生的焦虑,焦虑的婴儿将自体中具有破坏性的部分投射进母亲,并感受到受到母亲的攻击。

投射性认同的几个经典表述

投射性认同的几个经典表述

投射性认同的几个经典表述第一篇:投射性认同的几个经典表述投射性认同的几个经典表述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是客体关系理论中基础的不能再基础,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概念。

不过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经常发生着演变,笔者找到了以下三种比较经典的表述,试译一下供参考。

先看原始出处,克莱因的表述:Much of the hatred against parts of the self is now directed toward the mother.This leads to a particular form of identification which establishes the prototype of an aggressive object-relation.I suggest for these processes the term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Klein M: Note 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s.Int J Psychoanal 1946;27:99–110)对于部分自体的憎恨现在导向了母亲。

这导致了一种特殊的认同,藉由此建立了欺凌性的客体关系之原型。

我建议把这些过程称之为“投射性认同”(克莱因:对于某些分裂机制的评注)从这种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克莱因所谓的投射性认同,基本上还是一个精神内的过程,而与人际间尚无瓜葛。

克莱因的弟子比昂把投射性认同的概念拓展到人际间,并发明了一对术语“容器”和“容纳物”来阐述。

可惜我看了比昂的原文,他似乎没有给出自己关于投射性认同的定义。

再看克莱因的女弟子西格尔的表述。

I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parts of the self and internal objects are split off and projected into the external object, which then becomes possessed by, controlled and identified with the projected parts.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has manifold aims: it may be directed toward the ideal object to avoidseparation, or it may be directed toward the bad object togain control of the source of danger.Various parts of the self may be projected, with various aims: bad parts of the self may be projecte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m as well as to attack and destroy the object, good parts may be projected to avoid separation or to keep them safe from bad things inside or to improve the external object through a kind of primitive projective reparation.”(Segal H: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elanie Klein.New York,Basic Books, 1974)在投射性认同中,部分的自体及客体关系被分裂掉,并投射入外部客体,藉由此可以占有、控制和认同被投射的部分。

《投射性认同》范文

《投射性认同》范文

《投射性认同》范文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当婴儿试图感知、组织和管理他的内在和外在世界多种体验和刺激的时候,婴儿无法向母亲描述他的感受,但是通过投射性认同,婴儿能够诱发出母亲心里和它一样的感受。

由此可见,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原始交流的方法、一种早期客体关系的模型,一种与一个在心理上部分和自己分离的客体待在一起的基本方式。

克莱因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发生在偏执,分裂态下的心理过程。

个体将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放到另外一个个体身上,接着在对方身上激起自己潜意识想要认同并加以控制的行为,以此来代替处理自身内部的冲突。

比昂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操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分析师会觉得受到了操纵,以至于不得不在别人的幻想中扮演起一部分角色……”。

比昂把被卷入成为投射性认同的容器的体验比作是拥有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想法的想法。

他认为,如果父母(或治疗师)无法允许自己接受来自儿童(或病人)的投射性认同,那么对于儿童(或病人)而言将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儿童依赖他们的父母来作为自己投射性认同的容器,这是正常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比昂将投射性认同视为个体治疗,以及团体治疗中病人和治疗师之间互动的必要形式。

投射性认同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以一些除去自己内心中不想要的部分,并以控制的方式将这部分放入另一个人的愿望为特征的。

这个不想要的部分要么是从自体内部威胁破坏自体,要么是这个人感到这部分被自体的其它部分所威胁,它必须获得安全。

第二步投射者对接收者施加压力,迫使接收者去体验他自己,并以与被投射的幻想一致的方式去行为。

这并非想象中的压力,而是由投射者和接收者之间大量不同的互动所施加的真实的压力。

第三步接收者对于投射的心理处理,以及投射者将这些被修正过的投射再次内化的过程。

接收者包容或者代谢了这些被投射的感觉和幻想,通过接收者和投射者之间的互动,投射者再次内化这些已经经过接受者消化过的投射。

奥格登问,当治疗师意识到他是病人投射性认同的接受者时,治疗师应该做些什么呢?他什么也不做。

心理咨询师解析“投射性认同”

心理咨询师解析“投射性认同”

心理咨询师解析“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克莱因提出。

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

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我一直很信任自己的.男友,相信在创业期间的他不会有二心,我们恋爱了6年多,感情也一直很好。

但是,最近我心里却有了一些顾虑。

男友公司发生了一些令人非常头疼的问题需要立马解决,在家里我提议跟他一起去了解并解决问题,他直接说:“你去没有用,让跟我一起去。

”时不常地还会在我面前说秘书真不错。

他的秘书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天天面对,他们会不会日久生情呢?还是我多心了?”人的感觉有时很奇怪,似乎真的存在一种预感。

对女秘书的担心,可能不是男友说了什么,而是你们两人关系本身出现了微妙变化,你只是在对原有的变化作了“合理”的解释。

人惯常的思维方式是因果的,如果你需要“因”,就可以看到有个“因”,往往“果”却是在“因” 未曾出现时已经有了。

你不担心你与他的关系,你不会在意谁在他身边,如果你担心了,担心的事很可能会变成现实。

担心在意是事物发展的催化剂,因为担心,你会敏感,这个时候你的观察、分析、判断都变得不客观,结果担心的事预兆般地发生了。

你会说你早知道……其实正是你把一个原本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催化出来。

心理学说人与人的关系存在一种“投射性认同”,你会把你的怀疑、敏感、担心投射给你的男友,男友原本没有意识到,结果被你提醒就感觉到。

刚开始他声辩、解释,甚至生气说这绝对不可能,但你每次提醒他都让他看到自己对那个女孩的确不一样,结果在你的“提醒”下,他感觉到自己真的喜欢那个女孩,接下来,他不再需要你提醒会把“革命”进行到底。

提醒对方做什么,不做什么,结果往往是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反倒做了。

心理学有个试验,给孩子一块钱,说买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买雪糕,结果孩子整天都想着雪糕,尽管第一次他克制住自己,没有买,下一次得到一块钱,他会飞快地去买一块雪糕来吃。

投射与自我认同塑造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

投射与自我认同塑造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

投射与自我认同塑造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和价值的感知和认同。

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两个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通过投射来塑造他人的认知,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投射影响从而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

首先,个体的投射可以对他人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往往通过观察和与他人互动来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当个体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时,这种投射有可能被他人接受并作为他们认知自己的依据。

例如,一个人对自己具有积极认同感的特质(如自信、乐观)可能会将这种投射传递给他人,促使他们对自己也形成积极的认同。

其次,他人对个体的投射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他人对个体的观念、情感和特质的投射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同。

例如,如果他人普遍认为一个人乐观开朗,这种投射会反馈给个体,进一步巩固他们对自己具有乐观特质的认同感。

相反,如果他人对个体的投射是负面的,个体可能会受到伤害并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

然而,个体的自我认同并不完全受他人投射的影响,个体内部的认知和情感也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对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特质也会通过投射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认同。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了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个体的自我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投射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灵活而富有变化的概念。

个体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特质来更好地塑造他人的投射,从而达到塑造自己自我认同的目的。

总结起来,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投射和自我认同是紧密相连的概念。

个体通过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来塑造他人的认知,同时也会受到他人的投射影响从而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给个体的自我认同带来了动态和多样性,使个体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投射和接收他人的投射来更好地认知和评价自己。

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

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

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投射与自我认同建构:他人的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份和特征的确认和认同。

在个体的自我认同建构过程中,他人的投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人的投射是指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期待和对我们所表现的特征所进行的认知。

这些投射能够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定位和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投射如何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引发思考。

一、投射的机制投射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们会将自己的认知、情绪和态度投射到他人身上,进而对他人进行评价。

与此同时,他人也会将自己的认知、情绪和态度投射到我们身上。

这种投射现象的存在使得他人的观点和态度对个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他人投射对自我认同的影响1. 镜像效应根据镜像效应理论,他人对我们的投射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

如果他人的投射是正面的,肯定和认同我们,我们往往会认同这种评价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

反之,如果他人的投射是负面的,我们可能会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感。

2. 共同性他人的投射还能够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

如果他人的投射认同我们所具有的特征,我们往往会将自己与他们归属于同一类别,并加强对该类别的认同感。

这种共同性认同有助于增强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3. 角色认同他人的投射还能够通过角色认同来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

当他人将某个角色赋予我们时,我们往往会接受这个角色,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种角色认同会对我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自我认同的建构。

三、影响个体自我认同的因素1. 关键他人的投射关键他人是指对个体在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的投射往往能够对个体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他人可以是家人、朋友、导师或领导等。

他们在个体的自我认同建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社会和文化背景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自我认同的塑造产生影响。

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对个体的期待和评价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塑造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射性认同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

沉入在这种游戏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

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惑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是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表达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

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地感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会为此付出代价。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一,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助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三,迎合的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玩弄我的坏蛋。

四,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我这么性感,这么有吸引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我不爱我,你就是的性无能或冷淡者。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

前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

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于人建立亲密关系。

第一个势必建立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

而我们最初也是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和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的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

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都需及时调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父母极其在乎权力,而孩子必须绝对听话。

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等走出了家门以后,不管现实状况多么需要他独立,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

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也是因为他潜意识深处相信,独立是“坏”的,如果他独立,就会导致疏远,而如果他依赖,就导致关系的亲密。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头熊,一直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它只能站着。

后来,它从笼子了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

那个真实的笼子不见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执着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譬如,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在家中,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赖时,别人就会亲近他。

然而,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他的疏远时,他会变得更加依赖。

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他越是依赖,别人会越亲近他。

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

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逻辑上。

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

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着于这一套逻辑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就如那只熊,以前,它在笼子里,假若挨打,它就尽可能的缩成一团,这样会让自己的痛苦尽可能的减少。

等走出笼子后,再次挨打,它仍热只是会缩成一团,但却没有意识到,它可以打滚、逃跑甚至反击。

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

在蔡敏敏的家中,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但却完全没有料到,在魏娟这里,你越听话,被折磨得就越厉害。

只有少数人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应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考特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相对而言,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而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譬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开车了,于是无论去哪里都必须由老公开车陪着。

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作为女性,依赖是好的,可以促进于爱人关系的亲密,独立的坏的,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

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男人尽管常常批评她无能,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后就活不下去的感觉。

然而,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贝蒂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她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他们有两个孩子。

贝蒂娜是镇议员,看起来很聪明能干,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但除了家庭问题。

只要是家事,不管多琐细,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她就不能做决定。

譬如,家里的一个水龙头坏了,他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征求他的意见。

一开始,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小小的骚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并对此警告贝蒂娜,希望她不要这样做,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你不让我依赖,你即是不爱我这是两个逻辑的错位。

作为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贝蒂娜确信,要与丈夫关系亲密,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因此她陷入了婴儿的状态,诱导他的丈夫来扮演照顾自己的角色。

然而,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因为她的能力这么出色,显然能轻松解决很多家事.于是,当贝蒂娜依赖汤姆时,汤姆开始疏远她。

但他越疏远她,她就会越执着于她以为的可以修正关系的“好”的方式,于是变得更加依赖。

这是无数亲密关系日益冷淡的一个秘密。

我们说“相爱”,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我们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一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

贝蒂娜过分的依赖让丈夫感到厌烦,这还只是这个关系的表面信息。

这个关系的一个隐藏的信息便是威胁,贝蒂娜每次上演依赖游戏时,势必会传达“否则”的信息——“我这样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婴儿的依赖时真实需要,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否则他真的会死去。

但一个成年人的依赖,尤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抑,我们会感到,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的方式——照料他——来对待他,否则就会遭到威胁。

我一个朋友,她的家离单位很近,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

她常上夜班,会在晚上10时后下班。

每当上夜班时,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后目送她进家门。

当他这样做时,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一开始,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争取来接她,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因为她回家很方便,而他来一次很麻烦。

于是,他和她商量,能不能少接你一些,比方说,以前每次都来接,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

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不得已勉强答应了,但刚答应那一瞬间,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他不爱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接受独立的“坏我”,走出依赖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的机制。

看起来,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

这么小的事情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她吓了一跳,当晚便打电话给我。

电话里,她反省说,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她分明感到,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

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她现在有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然而,恋爱时,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

所以,她既渴望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男友的问题,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

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强的抚养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并且会受到表扬,但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

所以,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要想拥有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他越没主意,越无助,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和他越亲密。

这也是电影《孔雀》中的心理奥妙。

《孔雀》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老大一直被当做白痴,但后来才证明,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他的白痴在很打程度上是伪装的。

在这个家庭中,独立是坏的,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而依赖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于父母的关系的越亲密。

又如贝蒂娜,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提建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

显然,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并对独立产生了恐惧,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

甚至,她之所以会选择汤姆也是母亲的决定。

可以料想,这样的妈妈之所以选择汤姆,一定不是汤姆的独立,而是因为汤姆好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