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可疑神经症性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作者:周晨旭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3期摘要:对一例出现神经衰弱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应用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来对抗头痛引起的负性情绪,从而达到缓解头痛失眠症状及不良情绪的目的。

经过5周5次的咨询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个月后随访,求助者的头痛等症状缓解,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神经衰弱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吕某,女性,17岁,高三学生,汉族,云南红河人。

身高1.60米,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有一弟弟14岁,读初中;父亲为工厂工人,初中文化;母亲做小生意,小学文化。

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从小生活在农村。

3岁时,其弟弟出生。

9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缘故,全家人迁往云南昆明生活。

平时父母忙于工作生意,又有一个弟弟要照顾,因此求助者本人的关爱相对就比较少。

性格较为内向,朋友较少。

从小学到高二,学习成绩良好,高三开始考试头痛,甚至平时学习生活时也会头痛,还伴随着失眠障碍,成绩开始下滑。

曾去医院做过检查,没有查出器质性病变,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给其开了相应的药物进行服用。

但其头痛症状并无明显改善,反而成天昏昏欲睡的。

由于学习紧张,担心不知何时又要犯病,自己感到很不安,由其母亲陪同进行心理咨询。

二、心理测验的结果(一)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二)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63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P:42;E:40;N:60;L:31。

(四)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3.9,强迫症状2.1,人际敏感2.2,抑郁2.7,焦虑3.5,敌对1.2,恐怖1.8,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2.8;总分219;阳性项目数58个。

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其他因子分高于常模。

中学生可疑神经症性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中学生可疑神经症性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中学生可疑神经症性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姓名:程利远单位:夏邑县曹集乡第一初级中学摘要:本案例是对一例可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

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多维评估。

针对一名中学生,由于外界教育环境的压力,受其性格、认知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思维强迫。

综合各种诊断,咨询过程以心理测量为辅助工具,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思维阻断疗法、家庭疗法的理论与方法,为来访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正,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强迫思维思维阻断疗法一、一般资料1、来访者情况李某,男,16岁,九年级学生,住校,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成长发育情况李某生在一个城郊,外表清秀斯文,身高一米七左右,性格内向,优柔寡断,家庭条件较好。

父亲性格强硬,中学文化,在县城做生意,很少关心李某的学习生活,认为孩子很自觉;母亲性格软弱,初中文化,全职家庭主妇,与李某关系很亲密,家庭事物由爷爷做主。

爷爷在家里开了一家杂货店,性格比较专断。

周末课余时间,李某会帮家里看店。

与同学关系一般,没有要好的朋友,与同学交流比较少。

由于父亲在做生意,平时与父亲的交流比较少。

李某主要由母亲和爷爷抚养长大,与母亲和爷爷的关系亲密。

据其家人讲述,李某自小体弱多病,小学初中在县城读书,学习成绩一般。

八年级期末的时候眼睛频繁眨动,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根据爷爷回忆,当时医生的诊断为神经方面问题。

吃药后病情有所好转,现在只在紧张的时候会眨眼睛。

但是频繁眨眼好转之后,大概是在期末考试之后,嘴角开始出现抽搐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九年级一开学前一个星期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病情有所好转。

但是自开学到现在七个多月,出现强迫观念,不由自主想一些问题,然后推翻重新想,想自我控制不得要领。

一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因感情问题而触发的情绪困扰的一般心理问题。

求助者是一名00后的高中生,开学两周以来,一直受情绪困扰,睡眠质量下降,精神状态不佳,无心学习,主动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希望心理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改变目前现状。

针对求助者的倾诉,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认识和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及想法,逐步消除求助者的情绪困扰。

咨询后,咨询效果较好,求助者的负性情绪明显缓解。

关键词:情绪困扰,合理情绪疗法,一般心理问题一、一般资料1.人口统计学资料林某,女,17岁,某校高中生,家中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和领养的哥哥,父母经商,家族无任何严重疾病史。

1.个人成长与现状自小生长在县城,性格内向,追求完美,对自身要求严格,经常与弟弟、哥哥一起玩耍。

自市里上学两周以来,因在家向哥哥表白被拒而致使情绪低落,内心难过,难以入睡,食欲下降,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不想学习,上课注意不集中,有时一个人发呆,默默哭泣。

1.精神状态求助者相貌端庄,衣着干净整洁,思维正常,能够清楚表达自身情绪现状,在自诉时情绪略显低落,眼眶聚集泪水,显得很伤心难过,求助心切。

1.身体状态从小身体健康,因表白被拒,情绪低沉,内心难过、伤心,睡眠质量不佳,食欲下降。

1.社会功能不想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和任何人说会,有时独自一人发呆。

1.心理测验采用SCL—90部分结果:躯体化:2.0,人际关系:1.5,抑郁:2.1。

对照常摸,求助者有轻度抑郁,人际关系及躯体化等症状。

二、评估与诊断1.对求助者心理、身体和社会功能的评估1.心理状态:情绪低沉,心里难过。

2.身体状态:难以入睡,食欲下降。

3.社会功能: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不想与人交流。

2.诊断与诊断依据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情绪困扰(轻度抑郁)。

诊断依据:依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个性相对稳定。

测验结果显示有轻度的抑郁情绪,近期发生的,问题没有泛化。

一名初三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名初三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 案例分析报告文章题名初二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目:姓名:李彦身份证号:152626************一名初三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职教中心李彦摘要: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应试情境下,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面临中考,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焦虑过高,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针对本案例的特点,咨询师主要采用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缓解了焦虑,改善了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最终求助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每次考试的来临,咨询效果明显。

一、一般人口学资料陈月(化名),女,16岁,乡中学初三学生。

父亲做小生意,母亲为农村劳动妇女,父母文化水平均为初中毕业,家境较好,家庭基本和睦,经详细询问、调查,无家族性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

该生出生于一个农村普通家庭,出生及发育正常,从小父母对其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家中无男孩子,便想把她培养成才,为家增光。

该生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担任班里的小干部,从未被老师和家长批评过。

入中学后,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

至今,未经历任何重大挫折事件,生活比较平稳顺利。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1. 主诉:一遇到关键考试就有紧张不安,情绪不稳,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失眠等焦虑表现,持续时间三个多月。

2. 个人陈述:我的成绩以前在班里还不错,每次考试我都想考好,但升入初三以来,每次面临关键考试时,总是会感到心情紧张,担心考试失败,常常吃不下睡不着,有时还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累。

特别是考试时,“怕比其他人考得差”的念头总闪现在脑海里。

因为考前的紧张感加剧,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并且逐渐下降,这令她更加焦虑。

中考临近,“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害怕失败的阴影总困扰着她,学习成绩下降,总想找个理由回避考试,现在都有点不想中考了,对未来越来越担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苦恼不堪的情形下,她找到了老师,诉说了一切。

7-1.851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7-1.851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来访者的一般资料1、一般情况李某,女,18岁,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均为农民,有一哥哥在外打工,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

2、个人成长史来访者家在农村,家庭情况比较贫困,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由于自己属于超生,违反了国家政策,受到村干部的严厉指责和惩罚,家庭经济情况也因罚款而雪上加霜。

母亲身体不好,无法承担沉重的农活,家里靠父亲为别人打工维持生活。

父母从小就对李某严格要求,希望她和哥哥能通过学习、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李某容貌出众,经常受到外人的夸奖,让她觉得很骄傲。

从小学到初二,其成绩一直很好,初三上学期由于早恋影响学习,受到老师的挖苦和讽刺,中考时成绩不到录取线,需要交纳4000元的择校费,父亲到处借钱未果,回家自杀被家人发现救下,这一举动令李某非常震惊,也很自责,后来亲戚帮忙才凑够了学费。

恰逢读高中的哥哥想学艺术专业需要用钱,因为差几分没有考上大学,这时钱已经给李某交了学费,因此便放弃了继续学习、选择了打工,家人对此很歉疚,觉得为了妹妹耽误了哥哥。

进入高中后,李某的成绩总是不如人意,这让她觉得有很大压力,很无助。

此后李某经常感觉到同学在评价自己的相貌,纠缠于自己长相好坏这一问题,担心外界的危险会导致自己毁容,想逃避到没有人的地方,为此而失眠、头痛,曾经阅读过心理学的书籍,并且尝试自我放松,但是效果不佳,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3、精神状况精神状况一般,对咨询者的提问能准确回答。

4、身体状况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初三下学期开始出现头痛、失眠等状况,但医院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

5、心理测验结果做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75,强迫症状3.2,人际敏感3,抑郁3.54,焦虑3.5,敌对1.67,恐怖2.86,偏执2.33,精神病性2.3,其他3,总分261分,阳性项目数70个,抑郁、焦虑和恐怖项目均呈现异常状态。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行为障碍的案例,通过对该生的行为纠正,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学生一、案例学校表现介绍李乐,男,十七岁,2008年9月升入我校,现为我校八年级101班学生。

该生学习很不认真,经常旷课,和一些已经不上学的社会青年交往;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穿着时髦,甚至有早恋行为,时常在学校里制造一些事端,学校领导对他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

对于在课堂上批评过他的老师采取极端的抵触性绪,甚至表示完全不学这一科,甚至在老师对他解释过不该说那些过激的话之后,仍不能理解,为此,老师们对该生极为头痛。

二、案例家庭背景调查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其生活起居均由爷爷照顾,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溺爱,从小就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爱发脾气,好吃零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喜欢到处乱跑。

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对父母的话经常是漠然视之,甚至视父母为仇人。

二、案例分析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该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存在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品德行为等。

在本案例中,此学生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爷爷、奶奶对其极少约束与指导,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有求必应,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能力较差。

因此,该生虽然物质上比较优越,但内心极其孤独、空虚,形成了一种乱花钱,讲吃穿,甚至攀比、早恋、厌学等不良行为,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三、个案处理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在辅导之前,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的问题—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1、进行理解性的沟通、谈话。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推荐)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推荐)

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推荐)时间:2020年08月03日编稿:作者三第一篇: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推举)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例抑郁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本文对一例初三学生的抑郁性神经症举行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举行解释和分析,并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与其它疗法举行心理辅导,促使求助者改变了错误的认知,以合理的思维代替了不合理的信念,恢复了自信心,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一、普通资料求助者:刘某,男,汉族,15岁,音乐特色班初三学生,无重大疾病史。

父母经营一座加油站,生活优越,小时候由爷爷奶奶抚养,六岁是被父母接回,寄读实验小学,七岁时父母有生育一子。

一到四年级成绩优良。

父母对刘某抱以很高的期望,为了其更好的学习,在他开始读五年级时,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由母亲全心照应兄弟俩,父亲则奖励了一台电脑。

刘某很快迷上了网络游戏,不能自控,成绩开始大幅下滑,父亲一气之下没收了电脑。

刘某也痛恨自己,下定决心好好学习,经过努力成绩有了较大进步,但没能达到原来的位置,父母经常责骂,抱怨其没出息,刘某也逐渐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情绪。

小学升初中时,因成绩不理想未被试验中学录用,转而就读另一所学校的音乐特色初中班。

刘某因没考上理想的中学,向来陷于自责和自卑中。

由于父母经常灌输“上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才有出息”的观念,刘某瞧不起现在所就读的学校,学习懒散,缺乏动力觉得将来一片灰暗。

同学关系普通,有两个同学与其交往较深,但两人的父母因刘某的状态阻挠里他们之间的交往。

从此刘某便独来独往,寡言少语。

回到家也异常沉默,总将自己关在房间,不愿与父母交流,总是很不耐烦的神情,对弟弟也是不理不睬。

进入初二后,喜欢班上一位女孩,但遭到拒绝。

中学女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例

中学女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1例

一中学女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一、个案小林,女,16岁,初二学生。

初一时因害怕去学校休学了一年,复学后又常跑回家,后来父母怎么劝就是不肯再去学校,因此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患者在初一时,给一男生写过一张表示自己喜欢对方的字条,因为不敢当面交给那位男同学,便让另一位女同学帮自己传给对方,那位男生没有任何表示,自己开始没在意,后来觉得那位女同学已经将自己写字条的事告诉了别的同学,认为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遂不肯再上学。

父母见其无法坚持学习,便为她办了休学一年的手续。

休学在家时,因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就极少外出,在家多以睡觉、看电视打发时间。

一年后转学到另一学校,但依然不敢与同学交往,害怕同学知道自己过去的事,又因为离家远了更想家,于是经常不去学校,后来就坚决不上学了。

因为不去上学,父母对她特别失望,经常不回家,这使她很担忧。

进一步了解得知:小林是独生女儿,从小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好,深得父母喜爱,尤其是父亲对女儿倍加呵护,凡事都亲力亲为,使小林缺乏锻炼的机会,生活能力与同龄人相比要差一些,在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时多依从于父母。

其中有一件事对小林影响极大。

在小学阶段,她还是比较活泼的,六年级时,常与几个女同学和男孩子一起去打球,班主任是一个传统观念较强的老师,她在开家长会时对小林的父母说:那些经常和男生玩的女孩子因为把心玩野了,学习成绩都不好,你们的女儿不应该像她们那样和男生玩。

小林的父母觉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对女儿的课余时间进行控制。

在假期,因为两人都去上班,常将女儿锁在家里,小林只好和电视作伴,渐渐变得孤僻,不爱与人交往。

因为正值青春发育期,对电视里的情爱镜头尤其喜欢看,有时自己忍不住会有自慰行为,对此自己也十分害怕,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是丢人的但又无法控制。

上初中后,字条的事使她变得更加敏感,便越来越害怕呆在学校,父母见其不愿上学,便让她休学了一年。

因休学在家,又担心他人说闲话,便不愿出门,周六、周日才肯出去,如上街买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可疑神经症性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姓名:程利远单位:夏邑县曹集乡第一初级中学摘要:本案例是对一例可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对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

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相关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多维评估。

针对一名中学生,由于外界教育环境的压力,受其性格、认知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思维强迫。

综合各种诊断,咨询过程以心理测量为辅助工具,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思维阻断疗法、家庭疗法的理论与方法,为来访者进行心理干预和矫正,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强迫思维思维阻断疗法一、一般资料1、来访者情况李某,男,16岁,九年级学生,住校,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成长发育情况李某生在一个城郊,外表清秀斯文,身高一米七左右,性格内向,优柔寡断,家庭条件较好。

父亲性格强硬,中学文化,在县城做生意,很少关心李某的学习生活,认为孩子很自觉;母亲性格软弱,初中文化,全职家庭主妇,与李某关系很亲密,家庭事物由爷爷做主。

爷爷在家里开了一家杂货店,性格比较专断。

周末课余时间,李某会帮家里看店。

与同学关系一般,没有要好的朋友,与同学交流比较少。

由于父亲在做生意,平时与父亲的交流比较少。

李某主要由母亲和爷爷抚养长大,与母亲和爷爷的关系亲密。

据其家人讲述,李某自小体弱多病,小学初中在县城读书,学习成绩一般。

八年级期末的时候眼睛频繁眨动,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根据爷爷回忆,当时医生的诊断为神经方面问题。

吃药后病情有所好转,现在只在紧张的时候会眨眼睛。

但是频繁眨眼好转之后,大概是在期末考试之后,嘴角开始出现抽搐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九年级一开学前一个星期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病,病情有所好转。

但是自开学到现在七个多月,出现强迫观念,不由自主想一些问题,然后推翻重新想,想自我控制不得要领。

3、班主任述:李某,性格内向,从九年级开学进入班级到现在一直都比较安静,担任生活委员,班级活动不积极。

成绩偏下,平时较少与同学交往。

4、自述:自小性格内向,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与母亲爷爷一起生活。

自开学一个多月以来,头脑中一直存在一些想法,比如:什么时候吃饭?中午吃什么?什么时候给家里打电话?明天穿什么衣服?……一天要想好几个小时,往往一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之后,自己会推翻这个结论,而后继续想,如此循环。

强迫与反强迫导致精神十分疲惫,没有精力听课,晚上也睡不好觉。

症状在早上的时候比较轻,中午的时候最严重。

自己曾在网络上查相关心理资料,采用厌恶疗法没有效果。

5、咨询者观察:来访者进入咨询室时,态度比较自然。

行为举止很正常。

在讲述过程,嘴角不时抽搐。

在讲述的过程中,情绪比较稳定。

二、症状分析与诊断1、测试结果分析:选择测试为SCL-90,了解其在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严重程度。

SCL-90测试结果如下从SCL-90测试结果来看,李某的心理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强迫和抑郁方面。

2、主要症状分析:自开学一个多月,头脑中存在一些毫无意义的想法,一天要想好几个小时,无法自我控制,往往一个问题得出一个结论之后,自己会推翻这个结论,而后继续想,如此循环。

来访者想要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问题,但是没有办法控制导致精神十分疲惫,白天没有精神听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晚上也睡不好觉。

对许多问题失去兴趣,不愿意进行体育运动,回避和同学相处,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正常,担心自己犯精神病,有强烈的就医行为。

3、鉴别诊断:3、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能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方面的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2与抑郁症相鉴别:李某虽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等症状,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自罪自责、自杀意念或行为等症,而且持续的时间没有超过三个月,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3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1)引起的心理冲突的事情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2)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没有超过三个月;(3)来访者知道这种状况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难以摆脱。

对学习有一定影响,开始出现回避行为;(4)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5)本案例虽有一定的躯体症状、强迫症状、抑郁情绪并出现回避行为,但从病程、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看,小于6分,没有达到严重程度,因此不构成神经症。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男性,17岁,已经进入青春期。

2、社会原因:(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中考发挥失常,对他来说是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高中之后成绩处于班级中下;(2)人际关系紧张:高中的时候就读于一所私立学校,私立学校在管理上十分严格,李某第一次离开家人,开始住宿,适应不了新环境,不热衷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交流较少,没有亲密的朋友。

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3、心理原因:(1)性格因素:受到家庭环境以及教育方式的影响,李某是家里独子,其父亲自李某小时候就在外地做生意,只在电话中关心李某的学习生活。

李某母亲溺爱李某,李某爷爷性格比较强硬,平时不允许李某出门与同学玩耍,课余时间让李某在家里看店,导致李某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养成内向,敏感的性格,有完美主义倾向,优柔寡断,与家人关系亲密,事无巨细均向家人报告,没有主见,依靠家人。

不适应新环境,抗压性较差;(2)情绪方面:受情绪低落、害怕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思维的强迫,没有办法解决,不知所措。

四、诊断: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在开学的时候出现持续一个多月的思维的穷思竭虑,根据来访者回忆及其家人讲述,在高一上学期开学的时候,李某曾出现相似的情况,不时腹痛,持续近一个礼拜,医学检查没有发现相关原因,后来不治而愈。

根据李某性格特征以及对其生平资料的调查,认为开学对李某来说是一个刺激性事件。

李某人格无异常,内容尚未泛化。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故初步诊断为可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强迫观念2.新环境适应性不良3. 错误认知五、咨询目标的制定1、具体目标:逐步改变求助者的强迫观念,改善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增强求学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排解不良情绪。

2、长期目标:建立求助者正常的认知观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1.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2.双方各有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 咨询时间与收费(1)咨询时间: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认知疗法、思维阻断疗法七、咨询的具体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一次咨询:2011年9月20日咨询目的:A、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B、运用共情、倾听等基本咨询技能,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进行摄入性谈话,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咨询主题)D、探寻改变意愿;咨询方法:(1)摄入性谈话;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来访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来访者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咨询具体过程:上午课间操的时候,来访者到咨询室预约咨询时间,确定中午12点半的时候到咨询室。

来访者进入咨询室时,神情举止自然。

通过询问,李某讲述其症状,自开学半个月以来,头脑里一直盘旋一些问题,如几点吃饭?明天穿什么衣服?……一些生活琐碎问题。

且在等出答案的时候,会自己推翻这个结果重新思考答案,在自己等出满意的答案之前会有一两个小时重复思考这些问题。

一天会想六七个小时,导致没有精神上课,也不再参与班级的相关活动,精神十分疲惫。

在谈话过程中,咨询者对症状开始的时间十分关注,询问来访者对开学时间的看法,以及是否在学校发生过影响比较深刻的事情。

来访者否认发生过影响较大的事件,但是表达了对新环境新生活的不适应,对家人的依赖,以及对中考失败的懊恼。

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发现来访者的嘴角不时抽搐,便询问原因。

来访者讲述在中考之后莫名出现这种症状,开学之前到省立医院看了,现在已经有所好转。

经过询问,来访者在八年级的时候,眼睛会频繁眨,出现嘴角抽搐后这种症状自动消失。

在咨询者的要求下,来访者回教室给笔者拿省立医院开的药。

一共四种药21金维他、抗抑郁焦虑药物—代力新、卡巴酚酊、苯妥英钠,查看相关负作用,其中有提到药物的负作用可能会引起神经的兴奋或抑制。

在征得来访者的同意下,让他先停吃药,并记录每天出现这些想法的次数。

同时要求来访者记录一天中出现这些想法的时间和次数,约定下一次咨询的时间。

第二次咨询:2011年10月20日咨询目的:A、向求助者父母、班主任收集临床资料,了解来访者的相关情况,咨询方法:(1)摄入性会谈;(2)整体家庭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咨询具体过程:A、在星期二,咨询者已经向起班主任了解李某的相关情况,李某性格内向,在班级并不起眼,因其初中担任班长故任命他为班级团支书,李某平时较少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在班级没有特别要好的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