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环境监测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 第四章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 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监测 第四章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   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监测第四章室内空气污染监测习题参考答案环境监测第四章-室内空气污染监测-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室内空气污染监测习题一、填空1.室内空气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按照国家的有关_____________,按照规定的质量保证程序对各种代表性___________的监视、监控和测定,进而科学评价的操作过程。

2.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是。

3.中国室内空气监测项目包括四大类两个指标。

4.我国是世界上_____________制定并颁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国家,我国室内空质量标准的名称、颁布时间和实施时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voc即________________,是一类重要的室内污染有机物,它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大。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tvoc的最大允许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是室内空气常见的放射性气体,是―种主要的环境致癌物。

该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

7.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时,吸收甲醛的酚试剂加入________________作为氧化剂,之后需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8.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时,乙醛的存在使结果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使结果偏低。

可将室内空气通过_______________滤纸过滤器消除后者对测定的干扰。

9.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量仪器一般为。

苯系物的采样和利用。

湿度影响活性碳管的采样效率。

合适的湿度范围为_________。

10.环境试验舱是测定室内材料和用品中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的基本设备,____________在试验舱内的模拟环境条件下,进行各种参数和释放量的测定。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

环境监测入门业务培训第一章基础知识一、环境监测的概念与意义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测试和记录的过程,以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健康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根据监测内容和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

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环境质量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等。

通过监测分析环境因素的浓度、污染物的组成和排放源的信息,评估环境质量,分析影响因素,从而提供决策依据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操作一、仪器设备检查与预热在进行环境监测前,首先需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与预热。

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传感器的精度、校准日期等是否符合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采样方法与技术不同类型的环境监测需要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技术。

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高空气吸收法、地面气体采样法和人工采样法等。

而在水环境监测中,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倾倒法、沉积法和过滤法等。

三、样品保存与运输对于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正确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不同类型的样品有不同的保存要求,例如空气样品需要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暴露在光线和高温环境下。

第三章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与处理获得的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得出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数据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

二、报告编写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写环境监测报告。

报告应包括研究目的和方法、监测结果和结论以及建议和措施等内容。

报告的撰写应准确、简明扼要,并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标准与法规一、环境监测的标准环境监测的标准是对监测结果的要求和规定。

环境监测 第4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题目

环境监测 第4章 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题目

第四章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练习与辅导一、填空题1、危险废物腐蚀性鉴别,当pH大于或等于________,或者小于或等于________时,则该废物是具有腐蚀性的危险废物。

答案:12.5, 2.02、浸出液中任何一种危害成分的浓度超过其标准中所列的浓度值,则该废物是________。

答案: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3、渗沥液的特性决定于它的和。

其具有的特点为、、。

答案:组成,浓度;成分的不稳定性,浓度的可变性,组成的特殊性4、土壤污染主要原因为、、。

答案:施肥不当、污灌或受污水体的灌溉、施用农药5、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中测定重金属时常用或。

对可溶性组分、有机物、农药等样品可用。

答案:各种酸混合酸熔融法或溶剂提取法6、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经营、消费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在《国家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名录》内的所有 _ 、和高浓度(污染物浓度 1%)的液态废物。

答案:固体半固态体(泥状)7、垃圾中存在的物质,渗沥液中________;一般废水中有的物质,渗沥液中________。

答案:不一定存在;也不一定会有8、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分类分为: ______、。

按形态分类分为: _、_________。

按危害状况分类分为:______ _。

按来源分类分为: 、、 _______。

答案: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固态,泥状;一般污染物,险污染物;工业,农业,城市垃圾。

9、土壤的组成相当复杂,总体说来,是由 ______、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 __、________和 __ 等固、液、气三相组成。

答案: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10、有害固体废弃物的特性包括、、、、。

答案:易燃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11、固体废弃物中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是、。

答案: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二、解答题1、什么是圆锥四分法?圆锥四分法:将样品于清洁平整不吸水的板面上堆成圆锥型,每铲物料自圆锥顶端落下,使均匀地沿圆锥尖端散落,后将圆锥顶端轻轻压下,摊开物料后,用十字板自上而下压下,分成四分,取任一对角线的两等份,重复操作数次,直至不少于1公斤的试样。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第二条环境监测机构是指依法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单位,包括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等。

第三章环境监测范围与内容第三条环境监测范围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的监测。

第四条大气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监测。

第五条水体环境监测内容包括水质、水量等指标的监测。

第六条土壤环境监测内容包括土壤污染、土壤质量等指标的监测。

第七条噪声环境监测内容包括噪声级别、噪声来源等指标的监测。

第八条辐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指标的监测。

第四章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第九条环境监测应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条环境监测应采取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环境状况。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和仪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及时采集、记录和存档,确保监测数据的可追溯性。

第十五条环境监测数据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监测报告和评估结果,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环境监测结果的应用第十六条环境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公开,保障信息透明度。

第十七条环境监测结果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参考,指导相关部门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

第十八条环境监测结果应作为责任主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强化环境责任追究。

附件:1. 环境监测报告示例2. 环境监测设备清单3.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流程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4年12月环境保护法通过的法律,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第四章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第四章 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5.种的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数的比值。在正常水体中群落 的结构相对稳定,水体受到污染后,群落中敏感种类减少,而耐污种 类的个体则大大增加,污染程度不同,生物群落变化也不同。常用的 多样性指数有:格利森和马格列夫多样性指数、香农-韦弗多样性指 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凯恩斯连续比较指数 6.生产力 生产力是反映一个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指标。常 用的有: P/R值:根据群落的初级生产量P和呼吸量R的比率划分污染等级。 P/R 值在水质正常是一般为1左右,如偏离过大,则表明受到污染。 自养指数:用单位质量(mg/m3)的去灰分重与叶绿素的比值来表。 7.残留量指数及富集系数 用生物个体或种群的某种化合物或元素的实测残留量与环境中的本 底量的比值来表示。

二、水污染生物监测与评境条件改变时,人们就可以根据水生生物的 反应,对水体污染程度作出判断,这是水生生物监测水体污染的基础。
1.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 (1)水污染的细菌学指标: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细菌
总数1mL自来水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2)水样的采集与保存:供细菌学检验用的水样必须按一般无菌操 作的基本要求进行采样,并保证运送、保存过程中不受污染。
生物监测的特点和不足


特点:1)能直接反映出环境质量对生态系统的影 响;2)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3)具有连续监 测的功能;4)监测灵敏度高;5)价格低廉,不需 购置昂贵的精密仪器;6)不需要繁琐的仪器保养 及维修等工作;7)可以在大面积或较长距离内密 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地区也能布点进行监测。 不足:1)不能象理化监测那样迅速做出反应;2) 不能象仪器那样能精确地监测出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的含量,生物监测通常只是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 染或变化水平。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预防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制定本法。

第二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的法制和管理体系,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三条环境监测法律法规适用于国内范围内的各类环境监测活动和环境监测机构。

第二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将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作为基本原则。

第五条环境监测应当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保障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第六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章环境监测的主体责任第七条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承担监督和管理责任。

第八条地方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并实施环境监测工作,对本地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提供可靠的环境数据。

第四章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式第十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等方面的监测。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应当采取定点监测、移动监测、在线监测等多种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第五章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运用第十二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管理和运用。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告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环境监测机构的评估和认证第十四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相关部门的评估和认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监测能力和资质。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环境监测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八章附则第十六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监测: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的活动。

2. 科学性:环境监测应当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全面性:环境监测应当涵盖各种环境要素和评估指标,综合反映环境状况。

4. 准确性:环境监测数据应当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可靠地反映环境质量。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2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2
(一)固定污染源样品的采集
4、颗粒物的采样 将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是采样嘴正对气流,
按颗粒物等速采样法采样。根据采样管滤筒上所 补集到的颗粒物量和同时抽取的气体量,计算出 排气颗粒物浓度。
二、污染源样品的采集
(二)流动污染源样品的采集
汽车是一种重要而又典型的流动污染源。其尾部排 出的废气中含有CO、NOx、HC(碳氢化合物)等 污染物,对城市空气质量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由 于汽车数量极大,现在还不可能对每一辆行驶中的 汽车作全面的排气监测,有关工作仅集中在制订排 气法规时所作的台架试验。故此,汽车排气的取样 中不存在采样点布设及采样时间、频度等问题。
5、含湿量的测定 (1)冷凝法
从烟道采样点抽取一定量的烟气,使之通过冷 凝器,冷凝水量再加上从冷凝器中排出的饱和气体 含有的水蒸气量,即可计算出排气中的水分。
P184上 公式
5、含湿量的测定 (2)重量法 从烟道采样点抽取一定体积的烟气,使之通过装有 吸湿剂的吸湿管,则烟气中的水蒸气被吸湿剂吸收, 吸湿管的增重即为所采烟气中的水蒸气重量,然后 代入公式计算含湿量。 P184下 公式 常 用 吸 湿 剂 有 : CaCl2 、 CaO、Al2O3 、 P2O5 、 硅 胶、过氯酸镁等
采样类型:移动采样、定点采样和间断采样。
不同采样速度时颗粒物运动状况示意图
采样类型:
移动采样:为测定烟道不同断面上烟气中烟尘的平 均浓度,用同一个尘粒捕集器在已确定的各采样点上 移动采样,在各点的采样时间相同,这是目前普遍采 用的方法。
定点采样:为了解烟道内烟尘的分布状况和确定烟 尘的平均浓度,在同一断面上每个采样点分别采样, 即每个采样点采集一个样品。
(三)烟尘(或气态污染物)排放速率的计算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第1-4章
《环境监测》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监测技术及环境标准 监测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 水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 自动数据监测系统和遥感监测
1
绪论
§0—1
一、环境
环境和环境问题
F G 中心 A B C E D
广义: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为这一事物的环境。(图1)
① ② ③ ④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剩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问题(污染)具有社会评价性,与社会制度、文化程度、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等有关。
6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影响因素繁多,组成复杂——要求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因素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应是: ① 对环境影响大的; ② 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③ 已有环境标准依据的; ④ 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且污染趋势还在上 升的污染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⑤ 样品有代表性的。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了的众多因子(化学、物理、地质作用等), 研究发展变化机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制定合理可行的法律、 法规。
4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总目的:提供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环境规划和管理。
1、系统检测和积累环境本底资料,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标 准提供依据。 2、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标准。
3、检测环境工程地质要素,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可引发
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迁移和演化规 律,寻找污染源和运移途径。
5、调查污染造成的影响。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设置环境空气质量评 价点、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以及区域环境空气质 量对照点。 – 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设置空气质量评价点, 并根据需要设置污染监控点和空气质量对照点。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2)监测点位布设的原则和要求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F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3 采样方法
• (1)直接采样法
– 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选用的监测方法灵敏 度高时,可选用直接采集少量气样的方法。此法测得的结 果是瞬时浓度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能较快地获得分析 结果。常用的采样容器有注射器、塑料袋、采气管、真空 瓶(管)等。
»②空气质量评价点:以监测地区的空气质量 趋势或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的代表性浓度为目 的而设置的监测点。其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 500米至4千米的区域,有时也可扩大到半径 4千米至几十千米(如对于空气污染物浓度 较低,其空间变化较小的地区)的区域。
»③空气质量对照点:以监测不受当地城市污 染影响的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状况为目的而设 置的监测点。其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几十千 米的区域。 »④空气质量背景点:以监测国家或大区域范 围的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 点。其代表性范围一般为半径100千米以上 的区域。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2)监测点位布设的原则和要求
– ⑤为监测道路交通污染源或其他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而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应设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污染物 高浓度区域。 – 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点原则上应离开主要污染源及城市建成 区50千米以上,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原则上应离开主要污 染源及城市建成区20千米以上;地方环境空气质量对照点应离 开主要污染源、城市居民密集区20千米以上,并设置在城市主 导风向的上风向。 – ⑦地方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覆盖范围为城市全部建成区。在划定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地区,每类功能区至少应有1个监测点。
• (2)24小时连续采样:指24小时连续采集一个环 境空气样品,监测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的采样方式。 适用于环境空气中SO2、NO2、PM10、TSP、 B[a]P、氟化物、铅的采样,其采样频次及采样时 间,见表4-3。
• (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 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的过程。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3-2005) 的规定,监测项目的数据采集频率和时间有如下要求:
• 1)溶液吸收法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5)监测点布设方法
– 4)扇形布点法 » 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 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 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扇形的角度一般 为45°,也可更大些,但不能超过90°。监测点设在 扇形平面内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见图43)。每条弧线上设3~4个监测点,相邻两点与顶点 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在上风向应设对照点。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2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 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采样频率系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我国现行 空气质量例行监测有三种方式,其采样时间和采样 频率如下:
• (1)间断采样:指在某一时段或1小时内采集一个 环境空气样品,监测该时段或该小时环境空气中污 染物的平均浓度所采用的采样方法。 • 对环境空气中的TSP、PM10、Pb、B[a]P及氟化物, 其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中各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的有 效性规定确定,见表4-3;对其他污染物的监测,其 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应根据监测目的、污染物浓 度水平及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确定。但要获得1h 平均浓度值,样品的采样时间应不少于45min;要 获得日平均浓度值,气态污染物的累计采样时间应 不少于18h,颗粒物的累计采样时间应不少于12h。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3)监测点位周围环境与采样口设置的具体要求
– ③当某监测点需设置多个采样口时,为防止其他采样口干 扰颗粒物样品的采集,颗粒物采样口与其他采样口之间的 直线距离应大于1米。若使用大流量总悬浮颗粒物(TSP) 采样装置进行并行监测,其他采样口与颗粒物采样口的直 线距离应大于2米。 – ④对于空气质量评价点,应避免车辆尾气或其他污染源直 接对监测结果产生干扰。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取值时间 年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采样15天以上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个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采样时间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4)监测点位数量的确定
– 在一个监测区域内,监测点位设置数量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 染物的空间分布和地形地貌特征、人口分布情况及其密度、经济 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 我国对空气质量评价点设置数量按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确定, 表4-1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设置数量,当按城市人口和 按建成区面积确定的最少点位数不同时,取两者中的较大值。地 方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的设置数量应不少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 价点在相应城市的设置数量,并要求对有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 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监测点辅之;无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 以人工连续监测点为主,辅以单机自动监测,便于解决缺少瞬时 值的问题。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3 采样方法
• (2)富集(浓缩)采样法
– 当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浓度比较低时,直接采样法往往不能 满足分析方法检出限的要求,故需要用富集采样法对空气 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富集采样时间一般比较长,测得结 果代表采样时段的平均浓度,更能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情 况。这类采样方法包括有动力采样法和无动力采样,前者 有溶液吸收法、固体阻留法、低温冷凝法等;后者有扩散 (或渗透)法、自然沉降法等。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可分为2类: »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网)。 »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 » 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 气质量背景点。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5)监测点布设方法
– 3)同心圆布点法 » 主要用于多个污染源组成的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 中的地区。先找出污染群的中心,以此为圆心在地面 上画若干个同心圆,再从圆心作若干条放射线,将放 射线与圆周的交点作为监测点(见图4-2)。不同圆 周上的监测点数目不一定相等或均匀分布,常年主导 风向的下风向比上风向多设一些点。例如,同心圆半 径分别取4、10、20、40km,从里向外各圆周上分别 设4、8、8、4个监测点。
– ①采集的连续监测数据应能满足每小时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在每 小时中采集到75%以上的一次值时,本小时的监测结果有效,用 本小时内所有正常输出一次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小时平均值。 – ②每日气态污染物有不少于18 个有效小时平均值,可吸入颗粒 物有不少于12个有效小时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有效日均值, 日均值的统计时间段为北京时间前日12:00 至当日12:00。 – ③每月不少于21 个有效日均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有效月均值。 – ④每年不少于12 个有效月均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有效年均值。
表4-1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点设 置数量
建成区城市人口/万人 <10 10~50 50~100 100~200 建成区面积/km2 <20 20~50 50~100 100~150 监测点数 1 2 4 6
200~300
>300
150~200
>200
8
按每25~30 km2建成区面积设1 个监测点,并且不少于8 个点。
第一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
• 1.空气质量监测样品的采集
– 1.1 监测点位的布设
• (3)监测点位周围环境与采样口设置的具体要求
– ①监测点周围50米范围内不应有污染源;采样口周围水平 面应保证270°以上的捕集空间,如果采样口一边靠近建 筑物,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180°以上的自由空间。 – ②手工间断采样,其采样口高度应离地面1.5~15米;自 动监测,其采样口或监测光束高度应离地面3~15米;道 路交通的污染监控点,其采样口高度应离地面2~5米;在 建筑物上采样,其采样口离建筑物墙壁、屋顶等支撑物表 面的距离应大于1米。
»①污染监控点: 为监测地区空气污染物的最高浓度,或主要 污染源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而设置的 监测点; 为监测固定工业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而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其代表范围一般为半 径 100~500米的区域,有时也可扩大到半 径500米~4千米(如考虑较高的点源对地面 浓度的影响时)的区域; 为监测道路交通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而设置的污染监控点,其代表范围为人们日 常生活和活动场所中受道路交通污染源排放 影响的道路两旁及其附近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