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ppt第四章大气和废弃监测资料
合集下载
空气和废气监测 ppt课件

时,应考虑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
扩散特点
(2)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一
种布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
合布点法
3.2.5、采样时间和频率
(一).采样时间
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可分为: 短期采样 长期采样 间歇性采样
(二)采样频率
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1.依浓度分布的时间特性 依气象条件变化的特征,高中低浓度都包括 2.依对监测数据要求的精确程度 例如:日平均浓度,每隔2-4h采样一次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表
3.1.4、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形态
已发现有危害而被人注意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 大部分是有机物,环境科学中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 分类 一次污染物 1.按形成过程分类 二次污染物 分子状态污染物
2.按存在状态分类
粒子状态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 害物质,常见的有: SO2 , CO, NOX (NO, NO2) 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 3,4-苯并芘(BaP)
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的废气
这类污染源数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排 放的气体不易扩散,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时候会造成 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低空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污染 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SO2、CO、CO2等。 室内空气污染的分类 室内空气的质量保证
汽车排放的废气
汽车数量大,排放的污染多,集中在大城市。 美国大气污染80%来自汽车的尾气。造成光化 学烟雾污染等。 资料(链接到相关内容)
3.1.3空气污染源
火山爆发
自然源 森林火灾等 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 室内空气污染源 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
人工源
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
工业企业排放量最大的是易煤和石油为燃料, 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SO2、NOX、CO、CO2 等,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多种有机物和无机污 染物质。表3-1(P146) 资料(链接到相关内容)
扩散特点
(2)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一
种布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
合布点法
3.2.5、采样时间和频率
(一).采样时间
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可分为: 短期采样 长期采样 间歇性采样
(二)采样频率
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1.依浓度分布的时间特性 依气象条件变化的特征,高中低浓度都包括 2.依对监测数据要求的精确程度 例如:日平均浓度,每隔2-4h采样一次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表
3.1.4、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形态
已发现有危害而被人注意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 大部分是有机物,环境科学中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 分类 一次污染物 1.按形成过程分类 二次污染物 分子状态污染物
2.按存在状态分类
粒子状态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 害物质,常见的有: SO2 , CO, NOX (NO, NO2) 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 3,4-苯并芘(BaP)
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的废气
这类污染源数量大、分布广、排放高度低,排 放的气体不易扩散,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时候会造成 严重的大气污染,是低空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污染 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SO2、CO、CO2等。 室内空气污染的分类 室内空气的质量保证
汽车排放的废气
汽车数量大,排放的污染多,集中在大城市。 美国大气污染80%来自汽车的尾气。造成光化 学烟雾污染等。 资料(链接到相关内容)
3.1.3空气污染源
火山爆发
自然源 森林火灾等 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 室内空气污染源 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
人工源
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
工业企业排放量最大的是易煤和石油为燃料, 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SO2、NOX、CO、CO2 等,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多种有机物和无机污 染物质。表3-1(P146) 资料(链接到相关内容)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监测

样时段。 (我国大气质量分析方法对每一种污染物的采样时间都有明确规 定。)
采样频率——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频率越高,监测数据越接近真实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和采样仪 器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一、直接采样法
适用于大气中被测组(分一浓)度注较射高器或采者样所用监测方法十分灵敏的情况。 结果反映大气污染物在采样瞬时或者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三)滤料阻留法
原理:将过滤材料(滤纸、滤膜)放在采样夹上,用抽 气装置抽气,则空气中的颗粒物被阻留在过滤材料上, 通过重量法来测定颗粒物浓度。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大气中的气溶胶、降尘、可吸入颗 粒物、烟尘等的测定。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四)低温冷凝法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3)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液 采样、显色 → 测定。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2. 原电池库仑法
❖ 原电池:活性炭阳极、铂网阴极,内装磷酸盐和KI缓冲液。 ❖ NO2氧化碘离子为碘单质,碘单质在阴极被还原为碘离子,
产生微小电流。 ❖ 当电流效率达100%时,NO2浓度与电流成正比。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以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 氮、五氧化二氮等多种形态存在,其中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是主要 存在形态,为通常所指的氮氧化物(NOx)。
NO为无色、无臭、微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NO2。 NO2为棕红色具有强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毒性比NO高4倍,是引起 支气管炎、肺损害等疾病的有害物质。
污染源的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特定目的监测
采样频率——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频率越高,监测数据越接近真实情况。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和采样仪 器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一、直接采样法
适用于大气中被测组(分一浓)度注较射高器或采者样所用监测方法十分灵敏的情况。 结果反映大气污染物在采样瞬时或者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三)滤料阻留法
原理:将过滤材料(滤纸、滤膜)放在采样夹上,用抽 气装置抽气,则空气中的颗粒物被阻留在过滤材料上, 通过重量法来测定颗粒物浓度。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大气中的气溶胶、降尘、可吸入颗 粒物、烟尘等的测定。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四)低温冷凝法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3)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液 采样、显色 → 测定。
生态环境监测·第四章大气与废气 监测
2. 原电池库仑法
❖ 原电池:活性炭阳极、铂网阴极,内装磷酸盐和KI缓冲液。 ❖ NO2氧化碘离子为碘单质,碘单质在阴极被还原为碘离子,
产生微小电流。 ❖ 当电流效率达100%时,NO2浓度与电流成正比。
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以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 氮、五氧化二氮等多种形态存在,其中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是主要 存在形态,为通常所指的氮氧化物(NOx)。
NO为无色、无臭、微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成NO2。 NO2为棕红色具有强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毒性比NO高4倍,是引起 支气管炎、肺损害等疾病的有害物质。
污染源的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特定目的监测
《大气废气监测》PPT课件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形态
监测技术标准
环境空气监测目的
监测方案的制定
环境监测工作的一般程序
出发前准备
常用术语
现场准备
环境空气监测方案的制定
污染源的工况要求
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烟气状态参数测定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
烟尘测定
烟气污染物测定
问题与总结
数据整理与计算
“五性〞--环境监测的灵魂!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及炉窑
关于测试烟道流速
采样相关规定
关于采样嘴与气流方向偏差
无组织排放采样
关于滤筒负值问题
环境空气监测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试行〕的公告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
空气污染所进展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在监测点位采用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对环境空气质量进展连续
环境空气监测
环境空气监测的目的〔“三个依据〞〕 ◎ 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地大气
质量标准,为编写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 告提供数据;
“环保工作的耳目〞 ◎ 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定规量律管和理开的展趋尺势度,
环境空气监测
实施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样、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考虑因素:人口分布及密度,监测范围、污染物的 空间分布特征、气象、地形、经济条件。
环境空气监测
◎ 监测网点的布设
★ 布点方法
功能区布点法:按功能区
划分布点 功能区:工业区、商业 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 混合区、交通稠密区、清 洁区等
环境空气监测
◎ 监测网点的布设
★ 布点方法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对大气的影响(能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式): CO2吸收地面的辐射,颗粒物对阳光的散射作用能改 变地面温度,使温度上升或者下降(温室效应)。 细的颗粒物可降低能见度,使降水增加,雾增加。 改变大气的电学性质。 酸雨,已使世界上一些地区生态受到明显的伤害。 造成酸雨的原因:SO2、NO2,南方酸雨比较严重。
❖ 空气: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近地面约 10km内的气体层(对流层 troposphere),占大气总 质量的95%左右。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一、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
•对人类有影响的: 距地面10km
•氮78.06% •氧20.95% •氩0.93% •其他气体 <0.1%
•地球 半径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2、室内空气的质量表征 ①有毒、有害污染因子指标:在标准中规定了最
高允许量。 ②舒适性指标:包括室内温度、湿度、大气压、
新风量等,属于主观性指标,与季节(夏季和冬 季室内温度控制不一样)、人群生活习惯等有关。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 1
2020/11/23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第四章 大气监测
•第一节 大气污染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第四节 大气污染源监测 •第五节 室内空气监测 •第六节 酸雨监测 •第七节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一节 大气污染
❖ 1)了解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及大 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
❖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 时空分布特点和对大气监测的意义。
•对大气的影响(能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式): CO2吸收地面的辐射,颗粒物对阳光的散射作用能改 变地面温度,使温度上升或者下降(温室效应)。 细的颗粒物可降低能见度,使降水增加,雾增加。 改变大气的电学性质。 酸雨,已使世界上一些地区生态受到明显的伤害。 造成酸雨的原因:SO2、NO2,南方酸雨比较严重。
❖ 空气: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重要作用的是近地面约 10km内的气体层(对流层 troposphere),占大气总 质量的95%左右。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一、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
•对人类有影响的: 距地面10km
•氮78.06% •氧20.95% •氩0.93% •其他气体 <0.1%
•地球 半径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2、室内空气的质量表征 ①有毒、有害污染因子指标:在标准中规定了最
高允许量。 ②舒适性指标:包括室内温度、湿度、大气压、
新风量等,属于主观性指标,与季节(夏季和冬 季室内温度控制不一样)、人群生活习惯等有关。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 1
2020/11/23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环境监测第4章大气监测1
第四章 大气监测
•第一节 大气污染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 •第四节 大气污染源监测 •第五节 室内空气监测 •第六节 酸雨监测 •第七节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第一节 大气污染
❖ 1)了解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及大 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
❖ 2)掌握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 时空分布特点和对大气监测的意义。
空气和废气监测ppt课件

3
干洁大气成份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
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 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 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 氢、氖、氪、氙、臭氧等。
气体 氮 氧 氩
二氧化碳
按容积百分比 78,084 20,948 0,934 0,033
分类
粉尘微 粒 硫化物 氮化物 卤化物
碳氧化 物 氧化剂
成份 碳粒、飞灰、碳酸钙、ZnO(氧化锌)、PbO2(二氧化铅)、 PM2.5、PM10等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H2SO4(雾)等 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NH3(氨气)等 Cl2(氯气),F2(,氟气,),HCl(,氯化氢,),HF(,氟化氢,)等
(1)时间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由于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一天内的 变化也不同。
一次污染物因受逆温层、气温、气压等的限制,在清晨 和黄昏时浓度较高,中午即降低;
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等由于是靠太阳光能形成的, 故在中午时浓度增加,清晨和夜晚时降低。
(2)空间性
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污染源种类、分布情况和气象条件14等 因素有关。
即颗粒物。 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
降尘和飘尘。 (1)降尘:粒径大于10μ m的颗粒,如水泥粉尘、
金属粉尘、飞尘等一般颗粒大,比重也大,在重力作用 下,易沉降,危害范围较小。
(2)飘尘:粒径小于10μ m的粒子可长期漂浮在大 气中.具有胶体性质,又称气溶胶。易随呼吸进入人体 ,危害健康,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或PM10)。
8
1.4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形态
已发现有危害而被人注意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大部 分是有机物,环境科学中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干洁大气成份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
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 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 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 氢、氖、氪、氙、臭氧等。
气体 氮 氧 氩
二氧化碳
按容积百分比 78,084 20,948 0,934 0,033
分类
粉尘微 粒 硫化物 氮化物 卤化物
碳氧化 物 氧化剂
成份 碳粒、飞灰、碳酸钙、ZnO(氧化锌)、PbO2(二氧化铅)、 PM2.5、PM10等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H2SO4(雾)等 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NH3(氨气)等 Cl2(氯气),F2(,氟气,),HCl(,氯化氢,),HF(,氟化氢,)等
(1)时间性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由于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一天内的 变化也不同。
一次污染物因受逆温层、气温、气压等的限制,在清晨 和黄昏时浓度较高,中午即降低;
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等由于是靠太阳光能形成的, 故在中午时浓度增加,清晨和夜晚时降低。
(2)空间性
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污染源种类、分布情况和气象条件14等 因素有关。
即颗粒物。 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
降尘和飘尘。 (1)降尘:粒径大于10μ m的颗粒,如水泥粉尘、
金属粉尘、飞尘等一般颗粒大,比重也大,在重力作用 下,易沉降,危害范围较小。
(2)飘尘:粒径小于10μ m的粒子可长期漂浮在大 气中.具有胶体性质,又称气溶胶。易随呼吸进入人体 ,危害健康,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或PM10)。
8
1.4 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形态
已发现有危害而被人注意的就有一百多种,其中大部 分是有机物,环境科学中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大气和废气监测管理(ppt 193页)

19
二、监测项目
表3.2 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20
三、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和要求 (二)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表3.3 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
21
表3.4 WHO推荐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目
(三)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1. 功能区布点法
2. 网格布点法
3. 同心圆布点法
5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55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 SO2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能通过呼吸进入气管,对局部组织产生 刺激和腐蚀作用,是诱发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原 因之一,特别是当它与烟尘等气溶胶共存时, 可加重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
▪ 来源于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 炼、硫酸等化工产品生产排放的废气。
11
▪ 1.时间性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 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等 有关。同一污染源对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所造成的 地面空气污染浓度往往不同。
2.空间性
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也与污染源种类、分布情况 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质量轻的高度分散在大气 中,易被扩散和稀释,随时空变化快;质量大的扩 散能力差,影响范围大。由于其在空间分布不均匀, 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空间分布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点, 使结果更具代表性。
▪ 测定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原电池 库仑法。
57
图3.22 空气中NO2、NO、和NOx采样流程示意图
图3.23 原电池库仑法测定NOx原理示意图
58
图3.24 原电池库仑法NOx监测仪气路示意图
59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 一氧化碳(CO)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主要 来自石油、煤炭燃烧不充分的产物和汽车排气。
二、监测项目
表3.2 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20
三、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和要求 (二)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
表3.3 我国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点设置数目
21
表3.4 WHO推荐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点)数目
(三)采样站(点)布设方法
1. 功能区布点法
2. 网格布点法
3. 同心圆布点法
54
第四节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55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 SO2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有刺激性气味的 气体,能通过呼吸进入气管,对局部组织产生 刺激和腐蚀作用,是诱发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原 因之一,特别是当它与烟尘等气溶胶共存时, 可加重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
▪ 来源于煤和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的冶 炼、硫酸等化工产品生产排放的废气。
11
▪ 1.时间性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污染源的排放规律和 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等 有关。同一污染源对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所造成的 地面空气污染浓度往往不同。
2.空间性
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也与污染源种类、分布情况 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质量轻的高度分散在大气 中,易被扩散和稀释,随时空变化快;质量大的扩 散能力差,影响范围大。由于其在空间分布不均匀, 应根据监测目的和空间分布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点, 使结果更具代表性。
▪ 测定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原电池 库仑法。
57
图3.22 空气中NO2、NO、和NOx采样流程示意图
图3.23 原电池库仑法测定NOx原理示意图
58
图3.24 原电池库仑法NOx监测仪气路示意图
59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
▪ 一氧化碳(CO)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主要 来自石油、煤炭燃烧不充分的产物和汽车排气。
空气和废气监测 ppt课件

降
K+、Na+、Ca2+、Mg2+、
水 监
pH、电导率
测
NH4+、 SO42-、NO3-、Cl-
8
四、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 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 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 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 超标地区,适当增设采样点;城郊和农村,人口密度 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少设点。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 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 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 h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 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采样15 d以上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个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适用于采集气态和蒸汽态物质。
34
冲击式吸收管
① 溶液吸收法
可装5-1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3.0L/min
适用于采集浓缩固态气溶胶 不适于采集气态或蒸汽态物质
35
多孔筛板吸收管
① 溶液吸收法
吸收管 吸收管可装5-1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0.1-1.0L/min 吸收瓶 小型:可装10-3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0.5-2.0L/min 吸收瓶可装50-10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30L/min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环境监测课程第四章 大气和废弃监测

b.慢性危害 定义:低浓度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
体,会产生慢性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对 人体的危害叫慢性危害,不易引起人们 注意,很难鉴别。
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放射性慢性危害
癌变,不育,遗传变异
(2)、对动植物的危害
(3)、对材料的损坏
(4)、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能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
物质,常见的有:SO2 , CO, NOX (NO, NO2)
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
(BaP)
(2)、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
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臭氧,醛类,
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
硝酸雾等。
(3)、分子状污染物
沸点低,气体分子形式存在,并以分
同心圆布点法
在污染源较为集中的情况下,以污染源 或污染源群为中心,沿放射线方向向外扩散, 采样点布在同心圆上。采样时要注意主导风向, 主铀与主导风向要一致,应该布点于下风向。
扇形布点法
适用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 显的地区。以点源为顶点,成45度扇形展开, 夹角可大些,但不能超过90度,采样点设在 扇形平面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 弧线设3或4个采样点。
2.采样点布设方法和数目
功能区布点法 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
(1) 先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 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 不同功能区。
(2) 再按功能区的地形、气象、人口密 度、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 采样点。
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校正:
1 .在工业密集区,测量飘尘和SO2的监测点要 增加
三、大气污染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大气和废气的监测
第一节 概述
一、大气和大气污 染 1.大气的主要成分 氮:78.06% 氧:20.95% 氩:0.93% 其它气体
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的定义 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们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 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1)、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 质,常见的有:SO2 , CO, NOX (NO, NO2) 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BaP)
(2)、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 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臭氧,醛类, 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 硝酸雾等。
(3)、分子状污染物
沸点低,气体分子形式存在,并以分子 状态进入大气,或者常温下液体,但挥发 性强,受热时易以蒸汽进入大气中。如 SO2,CO,NO2,HCN,汞,NH3,H2S,Pb,Cd, 氟化物等。
根据化学形态,可将其分为五类: a.含硫化合物:SO2、H2S 、SO3、硫 酸、硫酸盐 b.含氮化合物:NO、NO2、NH3;硝 酸、硝酸盐 c.碳氢化合物:C1-C5化合物;醛、酮、 PAN; d.碳氧化合物:CO、CO2; e.卤素化合物:HF、HCl。
功能区布点法 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 (1) 先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区、 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不同 功能区。 (2) 再按功能区的地形、气象、人口密度、 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采样 点。
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校正:
1 .在工业密集区,测量飘尘和SO2的监测点要增 加 2. 在燃烧大量重油和煤的地区,SO2测站数要增 加;反之,则可减少 3 .在地形不规则的地区,监测站数往往要增加 4 .在交通运输极为繁忙的城市,测定NOx、O2 和CO的点数要增加。
三、大气污染源
四、大气污染特点 1.时间性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污染源的 排放规律和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大 气湍流、大气稳定度等有关。 2.空间性 质量轻的分子态和气溶胶态污染物高 度分散在大气中,易被扩散和稀释,随 时间变化快;质量大的尘、汞蒸汽等, 扩散能力差,影响范围小。
第二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
一、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1.污染源与排放量:列出城市污染物排放的清单。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来源。同时还应了解所用原料、 燃料的类型、组成以及消耗量。 2.人群健康情况和人口分布资料 3.气象资料:风向、风速和气温、气压的逐日与 逐年变化、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 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 4.地形资料 5.以往的大气监测资料 6.对土地功能分区的考虑
六、大气监测项目及监测目的 1.监测项目
2. 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 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 家制定地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 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地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 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大气 环境质量标准提供调查面源。 适用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情况。 网格的大小视污染源强度、地区功能等因素而 定(排放量大、源密集的城市,每平方千米设 一个。对排放量低的地区,如每四平方千米设 一个。)。
同心圆布点法
在污染源较为集中的情况下,以污染源或 污染源群为中心,沿放射线方向向外扩散,采 样点布在同心圆上。采样时要注意主导风向, 主铀与主导风向要一致,应该布点于下风向。
扇形布点法
适用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 的地区。以点源为顶点,成45度扇形展开,夹 角可大些,但不能超过90度,采样点设在扇形 平面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弧线 设3或4个采样点。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的危害
a.急性危害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谷地,盆地,无风或 微风)出现逆温层,并且有排出大量污染物的 污染源,以使排放污染物扩散不出去,或是发 生某种污染物的泄露事故,以使大气污染物浓 度骤然增加,造成大气污染急性危害。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四天内死亡4000人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死亡60人 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
二、采样点的布设立
1.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有关污染物迁移与扩散的变量,应考虑以 下问题: (1)污染物浓度;主导风向 (2)工业、人口密集程度 (3)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无干扰
(4)各采样点条件要尽可能一致,使数据可比
(5)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尽量与危害 对象高度一致
2.采样点布设方法和数目
b.慢性危害 定义:低浓度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 体,会产生慢性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对 人体的危害叫慢性危害,不易引起人们 注意,很难鉴别。 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放射性慢性危害 癌变,不育,遗传变异
(2)、对动植物的危害 (3)、对材料的损坏 (4)、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能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 的形式。 1. CO2吸收地面的辐射,颗粒物对阳光的散射 作用能改变地面温度,使温度上升或者下降。 2. 细的颗粒物可降低能见度,使降水增加,雾增 加。 3. 改变大气的电学性质。 4. 造成酸雨的原因:SO2,NO2,广东、广西、 四川、贵州称为华南、西南酸雨区。
(4)、粒子状污染物
是分散在大气中的液体和固体颗粒。粒 径大小0.01-100um之间,复杂的非均匀体系。
降尘:直径>10um, 如水泥粉尘、金属粉尘、 飞尘等一般颗粒大,比重也大,在重力作用下, 易沉降,危害范围较小。 飘尘:直径<10um,粒径小,比重也小,可 长期漂浮在大气中,具有胶体性质,又称气溶 胶(aerosol)。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或PM10)。又名 气溶胶(雾,烟,尘)
第一节 概述
一、大气和大气污 染 1.大气的主要成分 氮:78.06% 氧:20.95% 氩:0.93% 其它气体
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的定义 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们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 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1)、一次污染物
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 质,常见的有:SO2 , CO, NOX (NO, NO2) 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BaP)
(2)、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 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臭氧,醛类, 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 硝酸雾等。
(3)、分子状污染物
沸点低,气体分子形式存在,并以分子 状态进入大气,或者常温下液体,但挥发 性强,受热时易以蒸汽进入大气中。如 SO2,CO,NO2,HCN,汞,NH3,H2S,Pb,Cd, 氟化物等。
根据化学形态,可将其分为五类: a.含硫化合物:SO2、H2S 、SO3、硫 酸、硫酸盐 b.含氮化合物:NO、NO2、NH3;硝 酸、硝酸盐 c.碳氢化合物:C1-C5化合物;醛、酮、 PAN; d.碳氧化合物:CO、CO2; e.卤素化合物:HF、HCl。
功能区布点法 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 (1) 先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区、 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不同 功能区。 (2) 再按功能区的地形、气象、人口密度、 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设若干采样 点。
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以下因素进行校正:
1 .在工业密集区,测量飘尘和SO2的监测点要增 加 2. 在燃烧大量重油和煤的地区,SO2测站数要增 加;反之,则可减少 3 .在地形不规则的地区,监测站数往往要增加 4 .在交通运输极为繁忙的城市,测定NOx、O2 和CO的点数要增加。
三、大气污染源
四、大气污染特点 1.时间性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污染源的 排放规律和气象条件如风速、风向、大 气湍流、大气稳定度等有关。 2.空间性 质量轻的分子态和气溶胶态污染物高 度分散在大气中,易被扩散和稀释,随 时间变化快;质量大的尘、汞蒸汽等, 扩散能力差,影响范围小。
第二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
一、收集资料、调查研究 1.污染源与排放量:列出城市污染物排放的清单。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来源。同时还应了解所用原料、 燃料的类型、组成以及消耗量。 2.人群健康情况和人口分布资料 3.气象资料:风向、风速和气温、气压的逐日与 逐年变化、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 的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 4.地形资料 5.以往的大气监测资料 6.对土地功能分区的考虑
六、大气监测项目及监测目的 1.监测项目
2. 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1、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 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 家制定地大气质量标准,并为编写大气环境 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2、为研究大气质量地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3、为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开 展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大气 环境质量标准提供调查面源。 适用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情况。 网格的大小视污染源强度、地区功能等因素而 定(排放量大、源密集的城市,每平方千米设 一个。对排放量低的地区,如每四平方千米设 一个。)。
同心圆布点法
在污染源较为集中的情况下,以污染源或 污染源群为中心,沿放射线方向向外扩散,采 样点布在同心圆上。采样时要注意主导风向, 主铀与主导风向要一致,应该布点于下风向。
扇形布点法
适用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 的地区。以点源为顶点,成45度扇形展开,夹 角可大些,但不能超过90度,采样点设在扇形 平面距点源不同距离的若干弧线上。每条弧线 设3或4个采样点。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的危害
a.急性危害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谷地,盆地,无风或 微风)出现逆温层,并且有排出大量污染物的 污染源,以使排放污染物扩散不出去,或是发 生某种污染物的泄露事故,以使大气污染物浓 度骤然增加,造成大气污染急性危害。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四天内死亡4000人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死亡60人 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
二、采样点的布设立
1.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有关污染物迁移与扩散的变量,应考虑以 下问题: (1)污染物浓度;主导风向 (2)工业、人口密集程度 (3)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无干扰
(4)各采样点条件要尽可能一致,使数据可比
(5)采样高度根据监测目的而定。尽量与危害 对象高度一致
2.采样点布设方法和数目
b.慢性危害 定义:低浓度污染物长期作用于人 体,会产生慢性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对 人体的危害叫慢性危害,不易引起人们 注意,很难鉴别。 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放射性慢性危害 癌变,不育,遗传变异
(2)、对动植物的危害 (3)、对材料的损坏 (4)、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能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 的形式。 1. CO2吸收地面的辐射,颗粒物对阳光的散射 作用能改变地面温度,使温度上升或者下降。 2. 细的颗粒物可降低能见度,使降水增加,雾增 加。 3. 改变大气的电学性质。 4. 造成酸雨的原因:SO2,NO2,广东、广西、 四川、贵州称为华南、西南酸雨区。
(4)、粒子状污染物
是分散在大气中的液体和固体颗粒。粒 径大小0.01-100um之间,复杂的非均匀体系。
降尘:直径>10um, 如水泥粉尘、金属粉尘、 飞尘等一般颗粒大,比重也大,在重力作用下, 易沉降,危害范围较小。 飘尘:直径<10um,粒径小,比重也小,可 长期漂浮在大气中,具有胶体性质,又称气溶 胶(aerosol)。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或PM10)。又名 气溶胶(雾,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