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大气ppt..36页PPT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监测分析ppt课件

大气污染监测分析ppt课件

第十章
3. 物理监测分析
物理监测分析是指对采用物理成分与 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所得物理量进行的研 究。比较重要的是噪声、放射辐射等污染 的测定研究。
第十章 4. 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制备
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制备的技术,要 求所得分析样品对所监测分析研究的对象具 有代表性。具体包括布点、采样及样品保存 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环境样品制备 的技能等等。
第十章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法律关于在进行对环
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应当事先对该 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 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影响报告表,报经 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 规定的总称。
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通 过环境质量评价可找出评价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主 要污染物,解决首先防治什么污染物和在哪防治的 问题;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提出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防治污染途径 和方法;为新的开发计划保护环境作出可行性研究 等;为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环境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 策提供信息。因此,它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
第十章
3) 未来评价 :根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或 一个建设项目的规模,预测该地 区或建设项目周围将来环境质量 变化情况,并作出评价。它也称 为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预断评价。
第十章
2.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分 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单要素环境 质量评价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 质量评价(包括地面水环境质量评价、地下 水环境质量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土 壤环境质量评价等。

大气环境监测第九章ppt课件

大气环境监测第九章ppt课件
式中:dQ—γ或x射线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引起质 量为dm的某一体积单元的空气电离所产生的带电
粒子(正的或负的)的总电量值,C; 二)吸收剂量
它用于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 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三)剂量当量 剂量当量定义为,在生物机体组织内所考虑的一个
在 整 堂 课 的 教学中 ,刘教 师总是 让学生 带着问 题来学 习,而 问题的 设置具 有一定 的梯度 ,由浅 入深, 所提出 的问题 也很明 确
体积单元上吸收剂量、品质因数和所用修正因数的乘 积,即:
H = DQN 式中:D—吸收剂量,Gy;
Q—品质因数,其值决定于导致电离粒子的初 始动能、种类及照射类型等;
N—所有其他修正因数的乘积。 应用剂量当量来描述人体所受各种电离辐射的危 害程度,可以表达不同种类的射线在不同能量及不同 照射条件下所引起生物效应的差异。
次级宇宙射线:初级宁宙射线进入大气层后与空
在 整 堂 课 的 教学中 ,刘教 师总是 让学生 带着问 题来学 习,而 问题的 设置具 有一定 的梯度 ,由浅 入深, 所提出 的问题 也很明 确
气中的原子核相互碰撞,引起核反应并产生一系列其 他粒子,通过这些粒子自身转变或进一步与周围物质 发生作用。由介子(约70%)、核子和电子(约30%)组 成。次级宇宙射线能量比初级宇宙射线低。
大多数放射性核素均可出现在大气中.但主要是 氡的同位素,特别是222Rn。氡是镭的衰变产物,能从 含镭的岩石、土壤、水体和建筑材料中逸散到大气。
在 整 堂 课 的 教学中 ,刘教 师总是 让学生 带着问 题来学 习,而 问题的 设置具 有一定 的梯度 ,由浅 入深, 所提出 的问题 也很明 确
其衰变产物是金属元素,极易附着于气溶胶颗粒上。 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一)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大气环境监测ppt

大气环境监测ppt

3、分子光谱法 光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分子对光产生了 吸收、发射或散射。将物质吸收、发射或散射光的 强度对频率作图所形成的演变关系,称为分子光
谱。
根据吸收电磁波的范围不同,可分为远红外光 谱、红外光谱及紫外、可见光谱。根据光谱产生的 机理不同,分子光谱又可以分为分子吸收光谱和分 子发光光谱。
2)原子发射光谱法
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
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
量分析的方法。 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原子有结构 紧密的原子核,核外围绕着不断运动的电子,电子 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从整个原子
来看,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下,它也是处在一定的能
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原 子处在最低的能级状态,即基态。基态原子在激发
一、大气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气圈。
大气环境要素:大气环境整体中各个独立、性质
不同但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大气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大气环境内,大气 质量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 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大气环境监测的产生
大气环境监测:间断或连续地测定大气环境中 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观察分析器变化及对大气环 境影响的过程。 人类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地球大气环境
光源(即外界能量)的作用下,获得足够的能量, 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状态的激发态,这个过程
叫激发。处在激发态的原子是很不稳定的,在极短
的时间内(10s)外层电子便跃迁回基态或其它较 低的能态而释放出多余的能量。释放能量的方式可 以是通过与其它粒子的碰撞,进行能量的传递,这 是无辐射跃迁,也可以以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形式辐

大气污染监测PPT课件

大气污染监测PPT课件

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污染 物类别
产生
特征
实例
一次 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 污染物 的有害物质。又称原发性污
染物。
物理和化学性状 未发生变化
二氧化硫、二氧 化氮、一氧化 碳、碳氢化合 物、颗粒性物质
二次 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 与一次污染物的 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 化学、物理性质 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 完全不同,多为 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 气溶胶,具有颗 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 粒小、毒性一般 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 比一次污染物大
2、污染物体积与气样总体积的比值
• 常用单位为ppm或ppb。ppm系指在100万体积空气中 含有害气体或蒸气体积数,表示百万分之一,1ppm = 10-6;1ppb = 10-9。

这种浓度表示方法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 大气污染监测
3、两种单位换算关系
• 以上两种单位可以互相换算,如下式:
大气污染监测
2、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
• 组成:分样器、大流量采样器、检测器。 • 分样器有旋风式、向心式、多层薄板式、撞击式
等多种。 • 它们又分为二级式和多级式。二级式用于采集
10μm以下的颗粒物,多级式可分级采集不同粒径 的颗粒物,用于测定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大气污染监测
五、采样效率及评价
• 采样方法或采样仪器的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 样条件下(如流量、污染物浓度、采样时间等) ,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实际总量的百分数。
第二节 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 一、环境空气中污染物采样
• 常规大气污染物监测; • 污染源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
(一)环境空气中污染物采样
1、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大气环境监测ppt课件

大气环境监测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8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优点: 便于分析人体健康与污染物质种类和浓度的相关关 系,以及分析人为污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此法适用于大中城市,特别是功能区有明显区别的 区域尤为适用。
可编辑课件PPT
19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②网格布点法:(调查面源)
适用于较多而分散的污染源,且污染物空间分 布比较均匀所引起的污染影响时,宜用网格布 点法。
✓ ④非污染地区设一对照观测站,提供大气中污染物 质的本底数据。
可编辑课件PPT
11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2.采样点数目: 采样点数目是由监测范围的大小,污染物变 化程度以及人口分布等因素决定的。
可编辑课件PPT
12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①连续自动监测站: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WHO ) 和 世 界 气 象 组 织 (WMO)在假定人口数能反映地区的大小和污 染变化程度的条件下,提出按人口多少设置城 市监测站(自动连续监测)的数目,如表
可编辑课件PPT
13
市区人 口(万 人)
对每种污染物所需的平均监测站数
飘尘 SO2
NOX 氧 化 CO 剂
≤100 2
2
1
1
1
100— 5
5
2
2
2
400
400— 8
8
4
3
4
800
>800 10 10 5
4
5
风 速、 风向
1 2 2 3
可编辑课件PPT
14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②我国规定的大气例行监测 我国现阶段监测技术还未普遍达到自动连续监测水 平,中小城市多用间歇性人工采样,我国规定的例 行监测较WHO、WMO的自动监测站的数多。 我国规定的大气采样点数:书P153

环境空气和废气采样ppt课件

环境空气和废气采样ppt课件
非甲烷总烃、ຫໍສະໝຸດ 烃、臭气等(二)无组织排放源
不通过排气筒无规则排放的污染源。
1、点位布设:应在车间或厂房外的上风 向设对照点,在下风向,按扇形面布设采 样点。
相应标准及规范:GB16297-1996《大 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HJ/T55-2000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2、采样装置的连接
采样点: 由于气态污染物在烟道内混合是 均匀的,可取靠近烟道中心位置作为采样 点。
3、采样装置的连接
参考GB16157-1996《固定污染 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 样方法》中9.2图28,按采样管、样 品吸收装置、流量计装置和抽气泵顺 序连接,连接管路尽量短,按要求检 查采样系统的气密性和可靠性。
(三)流动源 机动车尾气监测。(略)
(四)恶臭 恶臭气体八种物质:氨气、三甲胺、CS2、硫
化氢、硫醇、硫醚、二硫二甲、苯乙烯。 恶臭气体既有固定源排放,又有无组织排放。 监测方法: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化学分析法。
再见
有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1.点位布设总原则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应对废气有
组织排放排气筒设置永性监测平台,布设 采样点时应按照国家有关采样方法的有关 规定设置,同时考虑:
(1)点位的代表性:选拔有代表性的采样点。
(2)点位的可接近性:选择易于达到的采样位 置。
(3)点位的可操作性:选择能实施采样的地点 (避开涡流、档板、支撑架等)。
(4)采样时间:视待测污染物浓度而定。
(5)采样结束:切断采样管至吸收瓶之间的 气路,以防烟道负压将吸收液及空气抽入 采样管。
(6)样品贮存:采集的样品应放在不与被 测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的玻璃或其他容器 内,容器要密封并注明样品编号。采集好 的样品应尽快分析。

环境监测PPT课件

环境监测PPT课件
水俣病事件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该市含汞的工业废 水污染了水体,致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 发病。1956年,水俣镇开始出现一些手脚麻木、听觉失 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的病人。
痛痛病事件
1955年至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冶炼厂排放的含 镉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含镉量明 显增高。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 导致肾和胃受损。由于患者经常“哎吆—哎吆”地呼痛,日本人便 把这种病称为“哎吆—哎吆”病,也就是“痛痛病”。

牛明改
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
气监测、噪声检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
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环境放射性监
测、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 和评价方法,具体包括:1、掌握环境监测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常规项目的监 测技术;3、懂得监测方案设计的方法;4、 懂得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一般知识;5、了 解环境监测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 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挑 战。
全球化的十大环境问题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及酸 雨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90年代, 地球荒漠化、海洋污染、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更是突破了 国界,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空气中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在逐渐增加。气候变暖 的后果是南北极的气温上升,使部分冰山融化,加之海水 受热膨胀,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从1880年以来的100年 以来,海平面上升了8厘米。气温的升高还将对农业和生 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

环境监测.ppt课件

环境监测.ppt课件

流进行了调查,总结出指数与水样污染程度的关系如下:
d值<1.0:严重污染; 值d 1.0~3.0:中等污染; 值d>3.0:清洁
3.硅藻生物指数
硅藻指数= 2AB2C100 ABC
式中:A——不耐污染藻类的种类数; B——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 C——仅在污染水域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硅藻指数0~50为多污带;硅藻指数50~100为 α-中污带;硅藻指数100~150为β-中污带;硅藻 指数150~200为轻污带。
环境监测课件.ppt
生物监测的定义和方法
生物监测方法: 1利. 生用态生(物群的落组生分态、和个个体体、生种态群)或监群测 落 从 评对 生 价234环 物 提... 生 生 生境 学 供物 物 物的 依污测的体角据染试生内度,或理污(毒,称环、染性为为境生物测环生变化残定境物化指留、质监所标量致量测产测测突的。生定定变监的测测反定和应),
人食用这些水中生物后富集1000万倍。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 第四节 生态监测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主要内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意义;生物群落监
测方法;生物测度法;细菌学检验法。(注:细菌学检验法在 这里简要介绍,主要放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程中介绍)
(二)污水生物系统法
将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过 程,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的河段,即 多污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和寡污带段, 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根据 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表6.1为污水系统的部分生物学、化学特征。
表6.1 污水系统的部分生物学、化学特征
式中:A、B——分别为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耐污底栖动物 种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