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合集下载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呈现三步赏析过程)题许道宁画①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

这类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

C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释句意)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说评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

(1)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2)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击鼓《诗经·邶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①,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②,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③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④兮。

于嗟洵⑤兮,不我信兮。

【注】①土国:为国家兴土功。

城漕:在漕地筑城。

②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

③爰(yuán):于何。

④活:通“佸”,相会。

⑤洵: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五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征人的感情一步步深化。

B.第一章中的“独”字不仅指行动上的孤单,也指“我”精神上的孤独。

C.第三章将“我”担忧的情形具体化,与第二章的“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相呼应。

D.第四章写“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与下文的感叹形成了对比。

2.本诗抒发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惊: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 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诗的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2020届 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  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还陕述怀①李世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

②日羽:太阳的光芒。

③麾:通“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B.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C.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D.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B[B项,“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是“先后描述了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

故选B。

]2.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按照诗歌顺序依次把握情感即可。

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是说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诗人能够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表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作战是为了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表现了诗人不计较虚名虚利的豁达胸襟。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

短短两句十字,展现了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也表现诗人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见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说昨天的战争必定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表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5)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渡江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诗题“渡江”,诗人打算回乡,可到渡口才知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不由新添愁绪。

B.颔联“白日忙于我”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而青山对自己发笑,是在反思自己追求功名。

C.颈联直说自己在想念家乡,并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D.尾联写自己境况,用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错误。

人生本是尘世寄迹,居无定所也属当然,正像这高翔天地间的沙鸥,东止西栖,所以,“沙鸥”在此成了孤单漂泊、无所着落的象征。

应当是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

故选D。

答案:D2.诗歌首联所说的“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4)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4)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0分)菩萨蛮舒亶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

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

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

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注释)金马:官署门旁有铜马,故曰“金马”。

秋蓬:秋季的蓬草因枯易飘,故喻飘泊不定。

骊歌:指告别的歌。

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首句描写了江水悠悠流去,水边飘荡着老去的芙蓉花瓣的景象,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一动一静,有景有人,画面的层次感强,而“凉、颦”又让画面的情调更突出。

C.本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这是由实到虚又虚实结合的写法;而抒写的情感又衬托了眼前实景的感伤之色。

D.词中撷取流水、老芙蓉、画鼓、凉波、翠娥、青鬓、芦花、秋蓬、骊歌等意象,全着冷色调,全词意脉贯通。

2.本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10分)悲愁歌[汉]刘细君①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②为室兮旃③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④兮归故乡。

【注】①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时期被封为公主,远嫁西域,给乌孙王昆莫做妻子。

②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③旃:同“毡”。

④黄鹄:天鹅。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天一方”“远托”“异国”等词语透露出远嫁乌孙的公主对自己遭遇和处境的哀伤。

B.中间两句对乌孙饮食起居和生活习俗的描写,为下文怀归之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

C.《悲愁歌》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D.诗歌以诗人自己的口吻,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思亲盼归的心情。

2.这首诗歌名为《悲愁歌》,其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10分)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2020届 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1)

2020届 二轮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卷(全国卷用) (1)

2020届二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猛虎行①张籍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中唐时代,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后的藩镇割据时期。

地方政治不稳,官府与地方势力狼狈为奸,人民生活困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乐府体的寓言诗,全诗以写猛虎危害村民来影射当时的社会,比喻贴切,叙述简洁。

B.第二句借猛虎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绕村寻衅,喻指如猛虎般的恶势力凶恶残暴,胆大妄为。

C.第四句写慑于猛虎的淫威,山中的麋鹿全都不敢有半点动静,喻指劳动人民战战兢兢地生活。

D.第五、六句,写百姓为逃脱虎患,年年在深山中抚养孩子,孩子怕招来老虎,不敢相互追逐。

2.本诗“寄思遥远,不言胸中正意,自见无穷感慨”,请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题。

(9分)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着笙歌声。

B.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4)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

晚风二首①杨万里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做寒做冷何须怒?来早一霜谁不知!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初。

前一年冬,杨万里受命充当迎接金国使者的接伴使。

他一向力主抗金,但此时却要充当迎送金使的奉陪人员,内心非常痛苦。

《晚风二首》正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写成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傍晚太阳的威热稍减而并未完全止息时,晚风就趁机豪横欺人,写出了晚风的张狂和凶暴。

B.“何须怒”“谁不知”,一斥问,一感叹,表达出诗人的正气凛然和对晚风做派的嗤之以鼻。

C.第二首诗前两句中的“不许”和“却许”,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风浪和重帘就是明证。

D.这两首诗咏物明志,托物以讽,寓作者的感慨议论于准确、生动的形象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项,“一起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错,“却许”讽刺“晚风”的无力,想吹掉重帘却办不到,而非“表现并强化了晚风的威力”。

答案:C2.请赏析第二首诗的最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时,先正确理解第二首诗最后两句的内容,然后根据注释介绍的本诗的写作背景,指明“落日”与“月”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托物所言之志即可。

答案:①眼前平野开阔,没有山岭遮拦落日,阳光照到西窗上一直到月亮升起。

②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住日月的光辉,借“落日”喻指南宋王朝,暗示了南宋王朝虽弱但仍有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鉴赏(2019·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

破阵子·赠行①[宋]辛弃疾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

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种后歌。

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②颠倒,倩谁伴舞婆娑。

我定思君拚③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

②扶头:酒醉状。

李清照《念奴娇》:“险的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③拚:甘愿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

B.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

C.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D.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本题B项,“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错,“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两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故选B。

2.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答案】①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

“便好”“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

②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

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

③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

“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

④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

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诗歌的情感类试题,要从诗歌的标题、注释、体现情感的关键句(尾联)来考虑作答。

题干问的是: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抓住标题“破阵子·赠行”,结合词人生平,辛弃疾是南宋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20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酒醉之时,渴望着重上前线。

词的下片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思索。

再抓住词中的情语,如“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和“天寒将息呵”句,可知闲居家中的作者的无奈,苦闷之情。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可怜白发多”,“少日”“而今”的景象,可见时光易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

且“我定思君拚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我思而君不思,写出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的悲愤心情。

“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

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并非单一的,而是丰富复杂的。

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阙题[唐]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刘眘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解析】“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这里是以景结情。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2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2小题。

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王之道半年不踏轩车路。

仿佛过、长桥去。

贴水行云风送度。

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

黄鹂休叹青春暮。

出谷迁乔旧家句。

天意从人还许诉。

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

【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20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昨天。

B.长桥、流水、高柳、修竹等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优美的意境C.本词“黄鹂休叹青春暮”中“青春”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含义相同。

D.“出谷迁乔”是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文本,仔细比对原诗词内容和选项内容的差异。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选项A,“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理解有误。

由题目“有怀”和上片“仿佛”可知,上片是虚写,并非故地重游。

故选A。

2.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

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

(6分)【答案】①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雨。

②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困难坎坷终成过去,光明必会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诗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句的理解,通过诗意的理解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

本题题干问的是: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

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

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应该先理解诗句的意思,诗句所写内容是寒气转暖、阴云散尽、久旱终究会迎来滂沱的大雨。

结合生活深入的理解,就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终将过去,这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表现手法和主旨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王府张参军附学及第东归韩翃邻家不识斗鸡翁①,闭户能齐隐者风。

顾步曾为小山客②,成名因事大江公③。

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

寂寂故园行见在,暮天残雪洛城④东。

【注】①斗鸡翁:汉代王奉光好斗鸡,与宣帝识,后封侯。

②山客:指隐士。

③江公:汉武帝时的经学博士,精通《诗》和《春秋》。

④洛城:指古代洛阳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诗的一、二句,“斗鸡翁”与“隐者风”对举,表达作者对张参军有隐者风范的高度赞赏之情。

B.“顾步”二字,活现出张参军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暗示其以隐求仕的心态。

C.张参军成名的原因诗中作了交代,这也是古代士子求取功名的路径。

D.全诗多用对比,将张参军及第前“寂寂无名”与及第后“衣锦而归”的情态栩栩如生地描画出来。

【解析】“以隐求仕的心态”有误,诗句写的是张参军及第前寂寂无名的隐士生活状况。

2.本诗“一身千里寒芜上,单马重裘腊月中”两句,值得品味,请简析其精妙之处。

(6分)【答案】①运用白描手法,描摹出张参军赴考途中和及第荣归时的情景。

②运用对比手法,凸显出张参军及第前后天壤之别的生活特点。

③选取单纯的意象构成画面,表现人物。

④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张参军的赞赏之情。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

)【赏析】关于韩翃的史料不多,按照鞠飞的观点,韩翃生卒年当在唐开元七年(719)至贞元四年(788);按鲍俊琴的说法,韩翃主要经历了才名早负的青年时期、多风多雨的幕僚时期、否极泰来的御笔点官时期,第二阶段创作最多,成就最高。

其创作多是赠送往来、酬唱应答之作。

《送王府张参军附学及第东归》一诗之解,本于《唐音癸笺》载“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原则读解。

首句写张参军进士及第前“不为人识”,连邻居都不看重,其寂寂无名之状态可想而知,但张参军真正的情形呢,作者用了“能齐隐者风”来表达,当有赞许之意在其中。

“隐者,隐士”,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

张参军是闭门读书之人,有隐者风范却不被人知,当是作者对其人品学识的肯定。

“斗鸡翁”是用典,也表明张参军将来是一位有作为之人。

颔联交代张参军曾有过的隐居生活经历,“顾步”二字描写其隐居生活的状态,那种怡然自得、读书为乐的生活可以想见。

正是埋首穷经方能一举成名。

颈联描绘张参军独自一人远离家乡,孤身求学,秋闱及第“单马重裘”的情景。

路途的孤苦荒凉等等情状可以通过“寒芜”一词去体会,及第后的生活与及第前有天壤之别,这已是常识了。

从这里,是可以看出韩翃是有人生体验的。

按照当今学者研究的成果,韩翃的生平并不详实,但他少负才名,被召“翰林待诏”,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却是有据可考的。

这里不敢妄断本诗是在他幕僚时期的所作,但从赠诗中可以看见韩翃自己的影子。

尾联两句,描写张参军东归,照应诗题。

故园的道路依然是来时的路,故园也依然是当年的故园,故园冷落,回故园的道路也是冷落的,那不是与当年外出时一样的冷落吗?归去,腊月里暮天残雪却是从洛阳出发,及第荣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