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8741

折形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知道不同的物体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不同。
通过实验能明白圆柱形的承受力最大,三棱柱的承受力最小。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折形状时,要注意掌握折形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科学书、A4纸、鸡蛋、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首先,老师要发起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2、老师这里有一张纸,看起来这张纸软绵绵的,你们能用这张纸将一本科学书支撑起来吗3、每组桌上有一张A4纸,请同学们尝试一下4、有的小组挑战成功了,让我们来采访一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5、看来,改变了纸的形状,可以增加其承受力。
那么把纸折成不同形状,其承受力是否相同呢6、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折形状。
(板书:折形状)二、探究活动(一)折形状1、为了让纸具备较大的承受力,你们准备把纸折成哪些不同的形状2、请同学们每人取一张纸,把你们设想的形状折出来3、学生汇报交流4、同学们的设想真不少!为了便于研究,老师统一一下,今天我们把纸的剖面分别折成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这5种不同的形状,然后用它们来个承重大比试。
5、为了做到公平,你觉得折叠所用的纸张哪些方面应注意一下6、小组讨论7、学生汇报8、它们的高度是否应该一致9、:除了纸的厚薄、大小,高度应相同外,剖面图形的周长也应一样长。
为了保证这些条件的一致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同样材质和大小的纸张,每张纸上还画有折叠线,同学们按线折叠就可以了,最后用双面胶黏连。
下面老师为大家演示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0、学生折形状,教师巡视,手边准备备用纸,发现学生折得不好的重新折。
(二)测试承受力1、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折叠,我猜大家迫切想要比试一下。
2、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你觉得哪一种形状的纸筒承受能力最大哪种最小小组讨论一下,不同形状承受力从大到小分别用序号1、2、3、4、5在实验记录单上标注一下。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6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1、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
2、能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A4复印纸、重物(书本)、胶带、剪刀。
教师准备:课件、鸡蛋、一块方形木板。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是真的吗”这一个综艺节目我很喜欢看,你们喜欢看吗今天,我们也来到了真假实验室,老师也要让大家猜一猜:我能用我手中这一张薄薄的A4纸托起这一块厚厚的砖,你认为是真的吗2、学生纷纷回答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要让这一张薄薄的A4纸托起这一块厚厚的砖,我们就要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折形状》通过折形状的学习,我们可以验证这一张薄薄的A4纸能否托起这一块厚厚的砖。
二、认识四种基本图形1、(教师出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3、提问:说说这样的形状有什么优势同时展示与四组生物形状相对应的人造物图片。
4、小结:因为自然界中生物所具有的形状,有抵御风雨,增加自身承受力的优势,所以人们就根据它们的形状建造了房屋、金字塔,制作了帐篷、台灯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三、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过渡:要用A4纸托起这一块厚厚的砖,我们先来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折形状》教课方案教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1 课《折形状》。
教材剖析:《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1 课。
本课以把纸折成不一样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蒙受力,指引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蒙受力大小相关,进而发现薄材的曲折变形能够增大其蒙受力。
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遇到了启迪,将其原理宽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
经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有事物的实质属性进行抽象、归纳,形成科学观点的能力。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常有的四种形状,能辨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赏识自然界生物巧妙的形状和构造,领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迪。
2.经过实验研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蒙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拥有宽泛的应用。
教课重难点:重点:研究物体形状与蒙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蒙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课准备:学生准备: A4 复印纸、重物(书籍)、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 箱矿泉水、3 叠 A4复印纸。
课时:1 课时教课过程:一、激趣导入1.科学世界奇特巧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同去研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图片展现:赏识大自然中各样形状的生物,谈谈大概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小: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是由柱体、体、台体、球体等 4 种基本形状组成的。
(件出示)2.大自然的各样生物成的形状有什么好小:因自然界中生物所拥有的形状,有抵抗雨,增添自己蒙受力打得的,因此人就依据它的形状建筑了房子、金字塔,制作了篷、台灯等。
我一同来研究形状与蒙受力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

《折形状》南京市金陵小学李莉一、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4.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课件、A4纸3张、双面胶、30本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是真的吗》这个节目你们看过吗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
一张薄薄的A4纸,软软的,但是它能承受这样一本厚厚的字典,是真的吗2.怎样才能让它承受这本字典的重量吗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我们把纸折一折,折成一种形状,它就会有一定的承受力。
折成什么样的形状,它才能承受住这本字典,甚至是更重的物品呢(教师板书课题:折形状)3.生活中有很多柱状支撑架,我们来看看,会不会给你们带来启发。
你觉得如果我想让这张纸承受一本厚字典,可以把纸折成什么样的形状呢或者说纸折成哪种形状承受力最大呢(二)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我们该如何研究呢今天我们就用纸,折成各种柱状来进行探究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就选择几种典型的,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2.我们把纸折成这几种形状,目的是为了增加它们的承受力,那么你认为这四种形状谁的承受力最大呢你能把四种形状按承受力的大小进行排序吗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各小组讨论一下,并作好记录。
3.可哪种形状的承受力更大呢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先只折叠圆柱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这四种形状(教师展示四种形状)。
要想折好这四种形状,折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折的纸筒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粗,有的细,做实验时能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一样的纸、纸的大小要一样;◇粘胶水的距离要一样;(老师已经粘贴好了)◇折出来的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纸要一样厚,否则就不公平;◇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纸筒折得越小越牢固;4.我们怎样来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就是谁的承受力大。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 折形状-苏教版

折形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解释;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的方法;3、能预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受力大些;4、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受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单元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制作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胆量。
重点难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一)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1. 讲述:(出示4种基本形状)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台形、锥形、柱形、球形等4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2. (出示乌龟、建筑物、帐篷等图片)仔细观察下面的物体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3. 生讨论、交流活动2【活动】活动(二)研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1. 谈话:老师想用这张纸托起一本书(教师操作),可总是失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老师吗2. 生尝试用纸托起科学书。
3. 提问:为什么现在这张纸可以承受这本书的重量呢4. 学生汇报(师板书:形状)5、启发:为什么改变这张纸的形状,就使这张纸的(板书:承受力)承受力增大㈢、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1、揭示问题:物体的形状对其承受力究竟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借助这张的纸来进行研究。
2、谈话:薄薄的纸片能改变成各种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也可以把纸折成纸筒的形状,如方形、六边形、圆形、三角形等(出示方形、五边形、圆形、三角形纸筒)。
你会折出这些纸筒的形状吗3、出示做一做,学生按要求折纸。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折形状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提出周围环境中与形状有关的问题,并设法说明;●使用恰当语言描述研究方法;●能推测不同形状的结构哪种承担力大些;●初步学会改变纸的形状和纸筒形状,增大其承担力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明白物体的形状不同,承担力的大小也不同;●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赏自然界生物奇异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发;●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重要作用。
重点:明白物体的形状不同,承担力的大小也不同难点:了解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蜂巢、乌龟、房屋等图片,蚌壳、螺壳、蛋壳、罐头盒、汤勺、台灯罩、瓦楞纸等实物。
学生预备:橡皮泥、小刀、图画纸、胶带、剪刀、练习本、厚书、鸡蛋等重物。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谈话: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等几种形状构成的,请大伙儿试一试,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像什么物体?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担力。
1、谈话:纸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方法给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刚才我们把纸改变成了这么多形状,谁能来给这些形状分分类呀?4、活动:学生分类。
5、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担力最大呢?你能推测一下吗?6、学生讨论。
8、谈话:刚才仅仅是我们的推测,那是不是如此的呢?我能够通过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方法。
9、学生讲述方法:只要在上面放重物就行了,比一比,哪种形状上放的重物多确实是谁的承担力大。
10、讲述:为了使实验的标准相同,放在上面的重物也应该是相同的。
11、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3、交流各种形状的承担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

《折形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柱体、球体、台体、锥体。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的承受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实验探索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A4纸、胶水、瓦楞纸箱2、学生准备:A4纸、胶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问题:1、不借助其他任何物品,你能将这张A4纸立在桌面上吗2、不借助其他任何物品,你能用这张A4纸托起另外一张纸吗学生们动手尝试师问:为什么有的能稳稳的立起A4纸,并能托起另外一张纸,而有的却立不起来学生们总结原因A4纸经过折叠后,形状改变了,承受力的大小也改变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折形状。
板书课题。
通过简单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设疑,激发求知欲。
二、探索发现1、一张薄薄的A4纸立起来最多能托起几张纸能托起一本科学书吗比一比,试一试,谁的办法多。
讨论一下哪一种承受力大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2、学生交流在折纸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折纸时注意:①纸要平整,不能揉皱。
②重叠的部分大小相同并粘贴好。
3、小组合作折纸,教师指导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4、学生汇报折纸的情况。
分几种情况:三角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5分组实验:教师要提出实验要求:测试时要一本一本放,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对纸筒的冲击力;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6学生开始动手实验、记录、交流,并根据数据讨论自己的发现7汇报实验数据8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在组内交流后汇报。
遵循发现规律:猜测——实验——交流——结论9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把薄的材料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而且折叠或弯曲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同;折的边数越多承受力越大。
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板书:折叠的形状不同,其承受力也不同。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1 折形状|苏教版9

折形状
一、教材分析
《折形状》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通过用A4纸折不同的柱形来研究它们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把薄的材料折成各种柱形、球形都可以增大材料的承受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个性活泼、好动、好表现,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心。
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力学知识,并掌握了初步的实验预测和探究能力,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充分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常见的四种基本形状并识别复杂形状的构成。
2、通过测试纸筒承受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2、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规范折出各种柱形和如何准确测试各种柱形纸筒的承受力。
五、教学准备
A4纸、钩码、光盘、塑料水槽、蛋壳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折形状
A 4纸
折 形 状
锥体 球体 台体
柱体
承受力 (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周
科目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难点
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观察图片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薄薄的纸,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物体。
薄的材料用不同方式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其承受力大小也不相同。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4、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