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重要知识)历史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总结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总结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上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许多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对我们深入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
在这里,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
一、中国古代历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的帝王时代,五帝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
2.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王朝,启始于夏启,结束于桀。
3.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分为早、中、晚三期,最后被周文王打败。
4. 周朝: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周朝后期分封制和彝制并存。
5. 秦朝:短暂的封建王朝,始于秦穆公,结束与秦二世,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主要有汉朝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兴起了汉武帝和汉武帝时期的马王政治。
7. 三国时期:从汉朝灭亡开始,战乱不断,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孙权分别称帝。
8. 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始于隋文帝杨坚,终于隋炀帝杨广,统一了北方与南方。
9. 唐朝:被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有着开元盛世,唐朝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具有影响。
10. 宋朝: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第二长的一个朝代,北宋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南宋时期出现了宋真宗时期的尊孔崇儒政策。
11. 元朝:蒙古族人统治中国的王朝,主要有元世祖成吉思汗,元成宗花瓶皇帝等。
二、世界历史1. 古埃及:著名的金字塔、法老王、谷仓、还有一个特别知名的女王娜芙莲。
2. 古希腊:著名的文化包括了奥运会、雅典卫城、理性主义哲学、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
3. 古罗马: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著名人物有凯撒、克拉苏、庞培和马克·安东尼等。
4. 中国元朝:蒙古人在中国统治的年代,元世祖成吉思汗在位期间积极雇用汉人官员,颁布了元律,颁布了语言版新律。
5. 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包括了拜占庭、维京人、十字军东征、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斗争等。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一、人类史前时期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史前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至1万年前结束。
这个时期的人类使用石器作为工具,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的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主要以器具的石心形态为主,中期则出现了新的器具类型,如石刀、石头锥等,晚期则出现了进一步发展的石器技术。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史前时期的第二个阶段,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至公元前2000年结束。
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石器工具,同时农业的出现也标志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新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晚期和金石并用期两个阶段。
晚期的人类可以制作出陶器、磨轮和石斧等进一步进化的工具,金石并用期则标志着金属工具的出现。
二、中国古代的发展1.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
夏朝据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则是夏朝的后继者,西周是商朝的后继者。
夏朝的代表人物是启发,对于夏朝的历史我们所了解的主要来源是《史记》一书。
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商朝的代表人物是盘庚和商汤。
西周则是商朝的后继者,周朝的代表人物是周武王和周文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封制国家的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半段,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是国家间的战争和各国内部的割据情况。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战国时期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段,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是国家间的纷争和力量对比的激烈。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继续发展,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君主集权制国家的兴起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汉朝则是秦朝的后继者。
秦始皇是秦朝的代表人物,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焚书坑儒和修建长城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
本文档总结了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重点知识点,供同学们复使用。
第一章: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 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特点和变革
- 殷商王朝的衰亡与西周的兴起
-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分封制度
第二章:我们的疆域与中华民族的形成
- 中国的主要地理环境特点
- 华夏族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 中华民族对外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 春秋时期的盛衰变革及其原因
- 战国时期的各国纷争和争霸
- 法家、儒家等学派的兴起和影响
第四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
- 秦始皇的治理措施和影响
- 秦灭六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五章:探索与发明
- 科技发明的重要角色
- 古代中国在农业、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明和进步
- 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第六章:帝国的疆域拓展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意义
- 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过程
这些重点知识点涵盖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的核心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复习,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和理解。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知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知知识点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科学,八年级上册历史是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本文将会介绍八年级上册历史必知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
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 夏商周三代的分期特征,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及其相互联系;2.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布及其兴亡;3. 秦帝国的系统统一,包括重要法律,行政制度,农业技术以及秦始皇的大事记;4. 西汉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及其特点;5. 东汉末年地方政权的分裂,三国鼎立,以及汉朝灭亡。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 东周时期周边国家的存在以及周天子的宗法统治;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及嫡系代国间的联合,包括与外交关系的互动;3. 秦始皇的文化征服、东胡、南越以及条约铸币等;4. 汉朝的西域文化交流以及军事扩张;5. 三国时期的魏世家,吴越和蜀汉。
三、中古时期1. 隋代的攻佛和其实际效果;2. 唐朝的政治、文化、社会及其特点;3. 唐朝国家之外的关系,包括隋唐对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军事征服以及唐宋的对辽、西夏、金的征服;4. 西夏辽金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特点;5. 十三世纪的元朝,包括元徽宗的封建统治和忽必烈的发展战争。
四、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1. 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及其主要传统;3. 唐宋诗词、绘画、音乐、木雕造等著名名人传统和代表作;4. 明清文学及其典范作品;5. 民间文艺、戏剧传统、民俗文化及其保护。
五、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1. 古埃及和巴比伦社会结构及其特点;2. 希腊和罗马城市文明的特点;3.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主义和科学革命;4. 拉美殖民时期的殖民地政治、经济、文化及其推翻;5. 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结论八年级上册历史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通过认真学习和思考,加强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对外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世界历史的掌握和分析。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经济活动,人们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社会分工简单,没有私有制和国家。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以奴隶制为基础,奴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奴隶主是社会的统治者,实行一种专制的政治制度。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后的阶级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封建地主通过控制土地和农民剥削、压迫农民阶级。
政治上实行以君主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4. 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众多,如黄巢起义、农民战争等,这些起义主要是农民阶级为了反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争取民主权益。
5.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旨在振兴国家,实行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改变。
6.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和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至1918年间欧洲爆发的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性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8. 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1917年俄国爆发的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派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俄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9.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中国发生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人民以牺牲巨大的代价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11.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阶级性、解放性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于1949年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共中央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发动的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其目的是清除资产阶级的影响,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八年级上历史整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历史整册知识点总结
:
一、三皇五帝时期
1. 史前文化:夏、商、西周时期文化、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
2. 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
1. 《周易》、《尚书》、《礼记》的传播与影响;
2. 百家争鸣:儒、道、墨、法、阴阳家;
3. 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古典著作的作用。
三、秦汉时期
1. 秦朝政治制度,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2. 汉朝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
3. 《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4. 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志,八王之乱;
2.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融合;
3. 魏晋文化特点及对现代的影响。
五、唐宋元明清时期
1. 宋朝的科举制度、诗歌、绘画及科技;
2. 元朝蒙古族族群和文化;
3. 明代与欧洲的贸易及航海探险;
4. 清朝文化特点及西方文化之交流。
六、近现代史
1. 鸦片战争及其后果;
2.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发展。
以上是八年级上历史整册知识点的总结,这些部分清楚地描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面貌,都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了解个人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历史应该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1. 西方列强入侵:•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偿巨款。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再次败北,签订《天津条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
2. 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抗议巴黎和约,要求民主与科学。
3. 北洋政府与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4年,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内部出现分裂。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发展: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宣布其最终目的是推翻民主革命取得政权。
2. 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1年,上海举行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纲领和章程。
3.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
•在土地革命中,共产党积极组织农民,实行土地革命。
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 陆战与海战的交替:•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此时中国军队展开持久战,日军陆续攻占中国大片土地,但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2. 重要战役与事件:•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首次合作进行抗战。
•1938年,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1939年,重庆谈判,中共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3. 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中国军民进行了多次战役,如武汉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
•中国军民进行了游击战争,如贺龙、刘伯承等的领导下的八路军。
四、日本投降与新中国的成立:1. 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日本在美国使用原子弹后无条件投降。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
•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署,中苏关系正常化。
五、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初二上册历史内容主要涵盖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以及日本投降与新中国的成立等。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全册知识重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全册知识重点)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但最终失败。
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最终失败。
2.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但最终失败。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2.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2. 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激发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 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本完成国家统一。
2. 国民革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革命。
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行抗日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2. 解放战争: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进行解放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一、列强侵华战争简表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洋务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P28—30 代表——地主阶级洋务派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维护和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名称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直接原因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起止时间1840-1842 1856-1860 1894-1895 1900侵略者英国英、法日本英.法.美.日.德.俄.意.奥重要事件《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火烧圆明园黄海大战(邓世昌勇撞日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
签订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条约内容附件1.割香港岛2.赔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4.议定关税5.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利略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2.赔白银2亿两;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1.赔偿白银4.5亿两;2.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统治工具)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4.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影响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增强国力。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P3-4、 P11-12、 P15、 P16、 P21、 P10) 1860年青浦大捷,打伤华尔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1862年慈溪大战,击毙华尔2、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李秀成指挥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64年金坛战役,打伤戈登3、1876年左宗棠抗击沙俄收复新疆,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勇创日舰,为国捐躯。
5、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在廊坊、老龙头、紫竹林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张德成、聂士成)6、从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侵占60多万平方公里)起,到19世纪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运动主要内容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核心)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
(目的、作用)创建新式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评价局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积极意义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中国的科技人才,吸引了一部分私人资本投入近代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序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P3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 P32、35宣传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 P33 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P34结果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镇压了变法运动。
谭嗣同是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
评价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政治运动。
P35作用影响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P35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辛亥革命酝酿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确定了革命的奋斗目标。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在机关刊物《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
P37—38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P39开始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开始。
1912年1 月 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P40 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评价性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P41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P41 失败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P43 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 P44 口号民主、科学 P45 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P44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P44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P45新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马克思主义。
评价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P46作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P49 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罢课口号(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转折上海工人罢工(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阶级) P51初步胜利表现:释放爱国学生;撤消曹汝霖、陆宗舆、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原因:全国人民强大的压力。
最主要原因是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态度坚决。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影响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精神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团结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P46、51、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共成立提供了组织和干部条件。
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到嘉兴南湖)(代表人物P51)一大内容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确定中心工作(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P53选举领导机构(中央局。
陈独秀任书记)(因为陈独秀最早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意义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国民革命运动条件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P55 准备1924年黄埔军校的建立,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P56 (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高潮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统一。
P57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场两湖战场(主战场);江西战场;闽浙战场 P58战役贺胜桥战役、汀泗桥战役、武昌战役。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主力)响应冯玉祥五原誓师,各地工农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战果不到半年,北伐军声震全国,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P59 结果1927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叛变革命, P59—601927年,蒋介石开始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27年,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人民军队的建立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历史意义、建军节的来历)P63—64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P65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发动起义,严重受挫,辗转到达井冈山。
P65—67 井根冈据山地会建师立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心)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队伍和湘南的革命武装到井冈山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军队会师。
两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井冈山会师形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井冈山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红军长征原因1933年秋,中共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P70经过红一方面军长征:1934年10月江西瑞金长征开始——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到达遵义(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过大凉山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P70—73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团结拼搏的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坚信革命必胜。
胜因胜利原因:以毛泽东等为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实现理想不懈的奋斗精神等。
意义历史意义: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