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论文1

合集下载

地质学论文范文

地质学论文范文

地质学论文范文地质学是高等教育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地质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质学论文范文一: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摘要: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

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

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

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

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

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

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

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

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

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

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

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

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

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

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

环境保护下的地质勘查论文

环境保护下的地质勘查论文

环境保护下的地质勘查论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地球环境日益恶化。

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地质勘查往往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如何在环境保护下进行地质勘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质勘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发现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但是,地质勘查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地质勘查中常使用的大型设备和化学品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如何在环境保护下完成地质勘查任务,成为勘查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地质勘查中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二是埋藏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的变化;三是生态系统的破坏。

针对以上环境风险,环保部门和地质勘查企业应尽力控制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勘查企业应加强环境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节约用水和能源等措施,减少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产生的废弃物。

在勘查过程中,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有害环境影响的缓解和控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对于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需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政府有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完善配套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对地质勘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惩处。

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提高地质勘查技术水平,减少环境风险和污染。

政府与企业之间要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除了加强企业和政府的责任,重要的是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

地质勘查活动所在地的公众,包括当地政府和居民,需要参与到地质勘查的环境评估和环境监测中,加强对勘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地质勘查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和地质勘查必须紧密相连,勘查企业和政府都要有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环保工作;公众也要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共同推动环保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写一篇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的报告,600字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影响日益增长,损害了人类生活环境安全,也严重危害了地质环境资源。

作为一种重大社会灾害,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是当前时期面对地质灾害的重要任务。

一、实施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时,应以技术手段、管理措施和经济措施相结合,切实做好防治工作。

首先,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增强地质灾害预警能力,随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其次,完善和规范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使防治工作有效持续;此外,实施合理的改造开发规划,制定有效的安全和减灾措施,控制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发展;最后,加强复杂地质灾害的研究,尤其是新兴灾害的研究,以便实现精准防治。

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
地质环境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因此应积极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首先,实施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综合利用,解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其次,实行统一管理,确保环境地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强化地质环境资源的实施考核,落实环境地质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目标;最后,进行有效的社会工作,引导社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环境地质资源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合理利用地质环境资源对
保障地质灾害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应该引导社会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地质环境利用,及时有效的处理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质职称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矿山采后地质环境预测1矿山开采影响范围1.1放炮影响范围根据开发方案,采场每次布置3排钻孔,每排10个孔,排距4.6m,孔距5.6m,共布置30个孔,每孔深16.5m,超深1.5m,以确保爆破后台阶高度达15m。

1.2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纳自上而下台阶式分层开采,高度为15m;开采时工作台阶切向坡和反向坡最终开采的边坡角不大于55°。

由此可确定采矿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为矿区开采最终边界外延15m。

综上所述:矿山开采影响范围为露天采场外延215m。

2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根据开发技术方案,矿山开采后四周将形成5段高度为110m的边坡,边坡编号分别为B、BC、CD、DE、EF,边坡位置详见福禄镇周家槽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山矿区范围及开采平面图3水文地质预测矿区范围内开采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石灰岩矿层,开采标高均高于当侵蚀基准面;开采范围内无河流、水库等地表水体;地下水与地表水没有必定的水力联系。

矿山开采对岩溶裂隙水的补给条件破坏小,矿山开采后不会对含水层结构破坏,不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疏干等。

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

4地形地貌预测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开采后将形成高度0~105m的边坡,矿山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峻。

5土地资源影响预测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不单独设置料场及废渣场,在矿区东侧采区50m外设置破碎站及运输道路,占用耕地资源4.41h;工业广场修建占用耕地资源1.59h;矿区为露天采场,占用耕地资源43h;石灰岩矿山开采共占用耕地49h。

因此,璧山县福禄镇周家槽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后对土地资源影响严峻。

6建(构)筑物影响预测矿山为露天开采,将会对矿区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全部破坏。

根据计算的爆破地震波安全距离为158.45m,计算的爆破产生飞石最远飞散距离为200m;对矿区周边200m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造成较严峻破坏。

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5篇范文]

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5篇范文]

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

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

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

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

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

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

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

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

地质灾害防治论文地质环境利用论文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如何更好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必须与地质环境利用相互结合,综合考虑,方可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双重目的。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初步给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环境利用评估体系,为未来该项课题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灾害,大部分是由于两者综合作用导致的,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部分岩土层出现移动。

地质灾害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性。

不仅仅是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如何降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同时对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成为了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利用相结合,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治利用体系。

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

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

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等。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一)、调查区划体系调查区划体系的建设是简历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对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地质情况、周围环境情况等进行调查,并对其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对不同的地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以及灾害的大小进行定点确定,进而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已经地质环境利用提供基础依据,为国家及省级相关部门作出合理决策提供帮助。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
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而且更关系到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国家安全素质
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将是国家安全素质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安全防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深远。

在当前时期,地质灾害防治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准确的防治方案,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应急和救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葫芦岛环境地质论文

葫芦岛环境地质论文

葫芦岛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学院: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专业:__环境工程__班级:__09151___学号:_************学生姓名:__牛群____指导教师:__杨根兰___2011年12月25 日葫芦岛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葫芦岛是半岛,伸向辽东湾内,因头小尾大,中部稍狭,状如葫芦而得名。

该半岛西与秦皇岛港相对,东与营口港遥遥相望,港口朝南,港阔水深,夏避风浪,冬季结冰微薄,是我国北方理想的不冻良港。

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锦西市升格为省辖市。

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下辖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连山区、龙港区和南票区。

全市总面积1041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

葫芦岛市中心地理方位为北纬40°56',东经120°38',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渤海辽东湾,与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等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

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给葫芦岛市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有驰名海内外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第二北戴河”——兴城。

葫芦岛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储有钼、铅、锌、石油、天然气等30多个品种近1000处地下矿藏;有山区林果资源,目前果园总面积195万亩,其中包括有称之为“亚洲第一大果园”的前所果树农场;拥有258公里海岸线,滩涂13.4万亩,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海底油气资源——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十分可观。

葫芦岛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无霜期175天,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年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年平均气温8.5-9.5℃。

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和底下管道运输,构成了立体运输网络。

北京至哈尔滨公路、铁路横贯境内,地方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境内有葫芦岛港和绥中港,西距山海关机场20公里,东距锦州机场50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矿山开发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及控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整个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因素,占用和破坏土地、污染水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害等。

从政策和技术层面分别探讨矿区生态修复问题,旨在恢复矿区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矿山开采;生态环境;开采控制;生态修复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he min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environment
Wei Jinyu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Resource Institute, Hebei Handan 056038)
Abstract:Mining cau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occup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nd, poll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ause damage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ntire ecosystem degradation. From the policy and technical levels, which examine the the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imed at restor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mine.
Key words: M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中国有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我国矿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一、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占用和破坏土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必然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场破坏土地、废渣堆放破坏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区修路及建设厂房占用破坏土地等,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存在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

在采矿前,主要是对矿区土地进行勘察和三通一平工作,这个阶段主要造成地貌被破坏,规模相对较小。

在采矿中,露天开采时,要剥离矿层上的覆盖层,挖损大量土地,地表植被将完全被破坏,这个过程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我国大部分露天矿目前均采用外排土场方式开采。

露天开采外排土压占的土地约是挖掘土地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

露天矿正常生产后,每采1万t煤排土场压占土地0.04hm2~0.33hm2,平均为0.16hm2。

目前,露天矿排土场压占土地达16 300hm2,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压占。

我国94%是井下开采,井下开采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主要是地表塌陷,在矿产资源被大量开采出以后,岩体原有的平衡状况将会受到破坏,资料表明,对于井工开采,每采1万t煤炭就有0.01hm2~0.29hm2的土地塌陷;平均为0.2hm2的土地塌陷,截止到目前,受煤炭开采下沉影响(以下沉大于10mm为标准)的土地面积达40万hm2左右。

其中,因积水造成减产或绝产的,我国中东部矿区面积为13万hm2,而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南地区受塌陷影响区的面积约为27万hm2。

在采矿闭坑后,矸石堆的稳定性及渗浸对土地也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

据统计,目前已形成堆积的3Gt矸石,占地面积约26 000hm2;预计到2010年排矸量将每年增加0.2Gt,年新增占地约667hm2,显然将进一步加剧国家可耕地资源短缺的局面。

例如,平顶山矿区40年来,排放矸石累积存量39Mt,形成31座矸石山,占地98hm2,其中77.5%为可耕地,按当地平均种植水平,每年少产粮食626 000kg,相当于1 500多人的年粮食占有量。

(二)造成水资源污染
矿山开采造成水资源污染包括地表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污染。

地表水资源污染主要是指选矿水和选矿废水排入地表水体所造成的污染。

在采矿生产过程中,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疏干排水和废石淋溶水都含有较高的悬浮物及重金属等,排入水体后往往造成地表水体的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并且增加水体的混浊度,影响水体纳污能力。

另外,矸石及露天堆煤场遇到雨天时所排放的大量废水也很容易使矿区周围的河流、湖泊变成黑色死水。

相对地表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资源污染更具有隐蔽性,且影响深远,难以恢复。

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使得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导致缺水地区供水更
加紧张,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如甘肃省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县,因连年超采,地下水位每年以0.5m~0.8m的速度不断下降,地下咸淡水层串通,水中矿化度不断升高,有的甚至高达每升3克,既不能饮用,也不适宜灌溉,造成地表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使73万亩天然林、28万亩人工育林枯死,2 528.5km2土地盐渍化。

民勤县盆地绿洲北部地带的沙漠每年以10m 的速度入侵,废弃耕地达40万亩。

由于生态恶化每年给民勤县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

(三)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
废渣排放、植被清除、土壤污染与退化都严重影响着矿区动植物的生存,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

生物多样性丧失后,虽然一些耐性物种能在矿地实现植物的自然定居,但形成的植被质量也通常是相对低劣的,因为矿山废弃土地土层薄、生物活性差,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又非常缓慢,往往要50~100年,所以,矿山开采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往往是致命的。

二、矿区生态修复
矿区生态修复实际上就是国外的矿区复垦。

英国矿业与环境委员会将复垦定义为将废弃的场地改做某种用途。

澳大利亚将复垦定义为消除采矿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美国将复垦定义为恢复采煤影响的土地做林地、草地、农地、娱乐场所野生动物栖息地或其他高于或相当于采前生产力水平的用途,采取回填、平整、土壤重构、植被恢复及其他工作。

矿区生态修复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和其他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

(一)政策层面:新老矿区区别对待,明确生态修复责任
矿区生态修复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废弃矿山和老矿区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二是正在进行的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

解决这两类问题可以借鉴美国关于矿山修复的模式,美国在颁布露天采矿与复垦法后,逐将矿区复垦分为法律颁布前与颁布后,对颁布前已废弃的矿区,由国家通过建立复垦基金的方式组织恢复治理,而对于颁布后的矿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则根据“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由矿主负责解决,不仅要负责资源开发活动中的生态治理,而且开发结束后也要按规定进行生态修复。

因此,我国在治理矿山生态破坏问题时,可将其分为历史旧账和新增破坏两类。

对于历史旧账,由国家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基金的方法进行治理,基金来源可以是财政拨款以及向正在生产的矿山征收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补偿费”。

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增问题由企业承担全部责任。

企业对破坏的生态有两种补救形式:现金补偿和修复治理。

现金补偿是指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直接损害,包括地上附着物损害、耕地占用等容易明确受害人的损害,直接给予现金补偿;修复治理是指开采企业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承担的一种环境责任。

这种责任的承担可以通过征收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来实现。

(二)技术层面:清洁生产,修复与开采同步
1.减少及整治土地塌陷
对于厚煤层可利用水砂充填管理采空区顶板,有效减轻地表沉陷。

对薄及中厚的煤层群,应采用离层带高压注入泥浆技术,减缓和减少地表沉陷。

对于劣质煤层或结构复杂的煤层,可采用柱式或房柱式采煤法及条带式采煤法回采,以减少采后的地表塌陷量,减轻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对于已塌陷的土地,在复垦技术上应使用综合整治的方式。

如浅层采煤塌陷区的挖塘造地复垦,多层采煤塌陷区水产养殖复垦,煤矸石充填区造地基建复垦,深浅交错尚未稳定的塌陷区鱼鸭混养复垦以及粉煤灰充填区的覆土造林复垦等。

2.利用和治理煤矸石
据统计,所有的洗矸、煤泥和部分的采掘出的煤矸石,都具有一定的发热量(300~3 500
千卡/千克),可以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真正毫无热值的白矸只有15%左右。

煤矸石、洗矸、煤泥中的不可燃物质部分,经过循环硫化床低温燃烧后,同时具脱炭和活化作用,其灰渣是很好的建材原料,部分可以直接掺入水泥中,部分可用于制砖,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1] 刘起霞,李清波,邹剑峰 . 环境工程地质.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6-1
[2]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
[3]蒋仲安. 矿山环境工程.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9-1
[4]郎咸民,许治国 . 矿山地质与灾害防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07
[5]尹国勋. 矿山环境保护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0-5-1
[6]刘传正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地质出版社200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