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论文
环境工程毕业论文 荔波县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

荔波县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学院:专业:__环境工程__班级:_____学号:_学生姓名:_____指导教师:_____2011年12月25 日荔波县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荔波县地理位置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珠江流域上游,处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县境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交界,北部与三都县相连,地处东经107°37′至108°18′,北纬25°7′至25°39′之间。
东西长65.04公里,南北宽58.6公里,距省城贵阳247千米,距州府都匀88千米。
根据荔波县2009年已完成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全县总面积2415.45平方公里。
(一).环境地质问题一.地貌的特征荔波地处贵州高原南部斜坡,为贵州高原与桂东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
地形起伏较大,高差较为明显,东北隅最高海拔月亮山次峰1468米,最低海拔打狗河出境处300米,县城海拔428米,平均海拔758.8米。
多数乡镇海拔在400至800m之间。
荔波县地貌具有高低起伏大、类型复杂多样的特征。
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在大地构造上,东临江南古陆,西近黔桂台凹,处于江南古陆西南边缘的褶皱地带,境内山多平地少。
地形受地质构造控制较明显,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形成山地与谷地由西而东相间排列,主要山脉和水系沿地质构造走向发育,组成全县山脉与河流谷地成北偏东向长带状相嵌分布的格局。
山地中多有小河流沿背斜轴或断层发育。
河流水系发育程度受岩石控制较明显。
山地多为碳酸盐岩类,喀斯特发育,地表水流小而短,谷深流激,多盲谷和伏流,地下水系较发育。
碎屑岩分布的丘陵及低山地,地表水发育较好。
东北隅为樟江,三岔河——茂兰和甲料河分水岭,山高水低,河谷深切,河流沿古陆边缘断层发育。
荔波县地质古老,县境出露地层,除前寒武系地层深埋于地下外,从寒武系至中三叠统均有分布。
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研究[精选五篇]
![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研究[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621e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d.png)
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研究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研究摘要:地质的研究涉及到非常广的应用范围,可以预测地震、勘探矿产资源等,地质勘探是地质学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地下的矿产资源进行勘察,确定地下合适的持力层,勘探地下的矿产储量,对地下的岩石、矿产以及地面的水貌等进行勘察,地质勘探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也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出一些对策对地质勘探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改进,尽最大努力改变环境。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质勘探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在保护环境前提下进行的地质勘探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质勘探;环境;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地质勘探过程由于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在勘探完成之后没有恢复勘探前的状态从而给环境带来了破坏,所以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改进,以期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1地质勘探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地质勘探对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是对土地、地下水、农业和动物的影响,下面逐一说明。
1.1对土地的影响地质勘探最明显的是对土地造成的影响,在地质勘探过程中需要选择勘探地点,如果勘探地点不对还需要进行转移,勘探地点确定之后为了不影响原有的交通还需要重修公路等,在勘探地点还需要设置垃圾站,如果勘探地点处于斜坡上,在暴雨天气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影响当地的水资源,勘探之后一般会在原地留下大坑,对土地在后期的使用造成影响。
1.2对地下水的影响地质勘探过程一般会在地表以下比较深的地方进行勘探,勘探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化学用品,对水质会造成影响,而且勘探过深会改变地下水的储存环境。
1.3对农业的影响地址勘探的地点很不确定,在勘探过程中如果选择地点在农田会对当地的农作物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农作物正在生长的季节,如果进行地质勘探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对农民的生活带来影响,勘探之后还会产生一些勘探垃圾和勘探坑,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对农作物的生长依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影响。
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

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论文摘要:我国是矿业大国,大范围的矿产、矿工活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但是随着矿产业的开采、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相关的地质环境等问题,在某些地区,这一系列相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活秩序的稳定。
迄今为止,国土资源部门在中国各地都建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形成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的地下监测网雏形,可以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地质环境;现状;监测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环境的监测方法以及手段各方面都在逐步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通过监测以及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变化走向,进一步提出相关的防治方法。
1地质环境监测的现状为1.1监测数据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
现有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多是以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为根本建立起来的,专业性较强,且很多数据分散在各项目承担单位,没有得到及时有用汇总[1]。
因为不同项目选用的数据收集、汇交、检验的规范不一样,数据质量有高有低,难以归纳使用与动态更新。
信息动态更新保护及交流机制没有建立,缺少数据共享与服务机制,构成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滞后性较强,使用体系之间数据无法互通,严重抑制了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展开。
1.2监测队伍良莠不齐环境监测队伍素养与急迫的局势和深重的使命发展不协调。
现阶段监测人员知识构造老化,业务能力不强,己经变成抑制环境保护工作疾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
现阶段,监测组织的业务培训仅局限在省市级,很少延伸到基层监测部分,致使监测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优秀人才缺乏,科研能力不高,不能对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处理。
地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的结构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3]。
2监测原则2.1联合监测国家机构应该着手于全国区域内的重点地区监测,地方机构着手于省、区、市内的重点地区进行监测。
环境保护下的地质勘查论文

环境保护下的地质勘查论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严重,地球环境日益恶化。
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地质勘查往往与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如何在环境保护下进行地质勘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质勘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发现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但是,地质勘查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地质勘查中常使用的大型设备和化学品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如何在环境保护下完成地质勘查任务,成为勘查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地质勘查中的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二是埋藏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的变化;三是生态系统的破坏。
针对以上环境风险,环保部门和地质勘查企业应尽力控制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勘查企业应加强环境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节约用水和能源等措施,减少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产生的废弃物。
在勘查过程中,企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有害环境影响的缓解和控制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对于产生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需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另一方面,政府有责任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完善配套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对地质勘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惩处。
政府还应当积极推进技术研发,提高地质勘查技术水平,减少环境风险和污染。
政府与企业之间要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除了加强企业和政府的责任,重要的是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
地质勘查活动所在地的公众,包括当地政府和居民,需要参与到地质勘查的环境评估和环境监测中,加强对勘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地质勘查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
总之,环境保护和地质勘查必须紧密相连,勘查企业和政府都要有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环保工作;公众也要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共同推动环保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现状论文

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现状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引起了各国政府首脑、政治家、科学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巴西《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从4月22日的地球日到6月5日的环境日,从“全球变化”到《21世纪议程》,使人类为了共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全球环境恶化和灾害,以保证人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1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
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
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
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
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
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efbc1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b.png)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第一篇: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关键词:环境地质学专业特色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摘要:随着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
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
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
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
地质学与环境污染的论文

地质学与环境污染的论文地质学与环境污染,这俩事儿就像一对纠缠不清的冤家。
咱先说地质学,这就好比是地球的病历本,记录着地球从里到外的各种状况。
从高山到深海,从岩石到土壤,地质学把地球的秘密一点点挖出来。
你看那些山,就像地球身上隆起的肌肉,它们可都是经过千百万年的地质运动才形成的。
岩石呢,就像是地球的骨骼,支撑着整个地球的结构。
而土壤就像地球的皮肤,滋养着万物。
这时候,环境污染就像一场大病,侵袭着地球的各个部分。
就拿土壤来说吧,本来土壤是充满生机的,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在里面安居乐业,植物的根在土壤里舒展,就像我们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自在。
可一旦有了污染,就好比一群不速之客闯进了家。
工业废水排到土壤里,那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就像小恶魔一样,破坏土壤的结构。
土壤里的微生物就像被欺负的小孩子,很多都被毒死了。
植物也没法好好生长了,就像人在一个乌烟瘴气的环境里,呼吸都困难,哪还有心思工作和生活呢?再看看水,水在地质学里可是个重要角色。
地下水就像地球的血液,在地下的岩石缝隙里流淌。
一旦有了污染,那些污染物就像病毒一样在血液里扩散。
有些地方的地下水被污染后,变得又臭又脏,就像一碗好好的粥里掉进了几只死老鼠,你说可怕不可怕?地上的河流湖泊也没好到哪儿去。
本来清澈见底的湖水,像一面镜子一样能映出周围的美景。
现在呢,被污染得黑乎乎的,湖水里的鱼就像住在垃圾场里,它们能不生病吗?那岩石呢?岩石看似坚硬无比,可也架不住环境污染的侵蚀。
酸雨就像一把把小剑,不断地刺向岩石。
时间长了,岩石就像一个被病魔折磨的老人,一点点被侵蚀掉。
你说这岩石要是都被破坏了,那地球的骨架不就散了吗?咱们再往大了说,整个地球的气候和地质其实也是息息相关的。
环境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就像给地球盖了一床厚厚的被子,让地球喘不过气来。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就像地球在发胖,可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胖啊。
那些沿海的城市就像住在海边的小蚂蚁窝,海水一涨,它们就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
环境地质灾害论文

常见环境-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1.摘要:环境与灾害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保护环境、减轻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科学支撑。
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主要受两大因素控制: 一是自然变异, 二是人类社会活动。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 致使人类、地球、环境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当这些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破坏了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危及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环境地质学研究领域内的重点问题。
认识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地学问题,提高地质科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 提高公众对环境地质学的认知与认同, 才能采取共同行动,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据统计,我国环境-地质灾害共有30种,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土地荒漠化。
2.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定义形成机制危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3.前言环境-地质灾害属于环境地质学的范畴。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 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和人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结合的产物。
国内外各家对环境地质学涵义有如下几点共同的认识:( 1)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 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 3) 环境地质学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环境地质学着力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矿产资源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地学方面的科学依据,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出贡献。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越来越频繁, 导致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断发生。
诸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沙漠化、石漠化、诱发地震、地下水污染、瘟疫流行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倒灌等等已经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顺市西秀区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学院:明德学院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境091学号:092003110694学生姓名:李淦铭指导教师:杨根兰2012年12月22日①西秀区境属黔中丘原区,地质处于中国著名的川黔径向构造体系,地层为岩溶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特征,山峰、溶洞遍布,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资源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有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良好自然环境。
一、环境地质境内大地构造处于川黔经向构造体系南部西缘,及南岭复杂构造带北面黔西山字型东翼西侧。
以东北——南西向沿黄腊——江平——甘堡——三股水一线为界,西北部以北东——南西的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东南部以南北向的经向构造体系较为发育。
西北地区因黔西山字构造体系东翼的延伸,发育北东——西南的断裂褶皱,有果者——水洞逆断层,小屯街逆断层,驿马寨——塘官正断层,大西桥——头铺——幺铺大断层,塘官——大坝向斜层等,多属华夏构造体系。
在西南部出现的马头寨向斜、平寨背斜、新场背斜、凤山向斜、赖岩背斜、腊岩向斜、黄连坝背斜等褶皱构造,多为北东——南西平行斜列伸展,属后期地应力复合作用下形成的新华夏构造体系。
南北向的经向结构体系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地区、褶皱多为倒转的向、背斜呈长条形分布,有市梅背斜、下所坝向斜、猛邦倒转背斜、杨武局部倒转向斜、毛粟坡反复倒转背斜、杉木倒转背斜、磨满上苑背斜、山京向斜、烂坝断截倒转背斜及甘堡向斜等平行排列褶皱。
在其翼部有延伸较长的走向冲断层,如补董冲断层,甘堡——鸡场冲断层,均向南北走向延伸。
东西向的横断层虽然规模不大,但显示清楚。
在地质史地壳运动中,不仅受到东西挤压力的作用,也受到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的扭力等联合地应力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形迹。
二、地貌特征1.地质特征境内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贵州高原中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的轿子山——跳蹬场一带,海拨1400——1600米左右,中部大部分地区在1300——1400米,东南部在1150——1300米之间。
西北部的石人大坡为境内海拨最高点,高度为1694.8米。
西南部木厦河出境处为境内海拨最低点,仅为1102.1米,最大相对高差592.7米。
由于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格局及地层出露的状况,构成了境内以溶蚀地貌为主,占84.5%,次为侵蚀地貌。
形成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相间发育的特征。
境内属贵州西部高原山地区黔中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积822.1平方公里,占47.8%;丘陵面积728.3平方公里、占42.3%;盆地面积125.7平方公里,占7.3%;水域面积44.3平方公里,占2.6%。
按地貌形态分为北部低中山丘峰盆地,中部浅丘槽谷,东部丘陵盆地,老落坡背脊状低山山地,南部低山峰丛。
褶皱与断裂复杂,山多坡陡,岩溶发育、地表水处于深切夹谷之中,山坡多发育成石灰土和岩泥土,出露地层有石灰系、二迭系及三迭系的石灰岩、沙页岩等。
境内主要山峰共169座,海拔在1600米——1700米的山峰有:交椅山、崩土山、轿子山、杨长坡山、石人大坡、九龙山、岩窝枝山、营盘大山、跳花坡山、牛角厂山、金银山等11座。
海拔在1500——1599.9米的山峰有:麻南塘山、老虎洞山、大偏坡山、高坡地山、犁头坡山、奶子山、尖坡山、严家坡山、椅子山、观音山、孙家大坡山、小屯山、野狗大坡山、营盘山、鸭子洞山、白水大坡山、杨柳井山、歪头山、青山岭、雷打坡山、艾地山、九头山、马鞍山、大黑山、小黑山、香炉山、金家大坡山、老青山、凉水井山、鹞子岩山、老牛山、大灵山、左江山、长冲大坡山、岩冲山、云鹫山、天老挖山、老寿山、老虎山、梅燕坡山、屯罗坡山、尖坡山、耗子岩山、跳花坡山、大猫山、水卓耳山、料角山、螺丝山、祺末山、老落坡、玳帽山、尖顶山、山叉坡山、毛粟坡山、白岩冲山等,余为海拨1500米以下。
境内溶洞遍及,共97个。
洞深500米以上的有:蔡官镇塘官村八角洞、蔡官村的神仙洞,轿子山镇跳蹬场村的龙尿洞和华西办的华严洞等。
深度在100米以上500米以下的溶洞有:东屯乡新寨的观音洞,双堡镇老厂寨的神仙洞、火把寨的穿洞和梅旗村的石灰洞,龙宫镇龙潭村的响水龙潭、马头村的望天洞、菜母猪洞,岩腊乡三股水村的坡烂坟洞、川洞和岩洞边洞,新场乡勇克村的双洞和杨武乡独龙寨的独龙洞等13个。
余为深度100米以下。
三、土壤种类区境土壤有7个土类,27个亚类,87个土属,142个土种。
山地黄棕壤:共有3个亚类,7个土属,4个土种。
其亚类为黄棕壤亚类,黄棕壤性土亚类,灰泡土亚类,土属为铁质黄棕壤,硅质黄棕壤,铁铝质黄棕壤、灰泡土、熟灰泡土、灰泡砂土和黄灰泡土土属。
黄壤:黄壤为境内主要地带性土壤,共有5个亚类,23个土属、27个土种。
其亚类有黄壤亚类、含铁质黄壤,硅质黄壤、硅铁质黄壤、硅铝质、铁铝质、粘土质等黄壤土属。
土种主要有中层粘土,厚层粘土,死黄粘泥土、小黄粘泥土,菜园黄粘泥土,菜园小黄泥土、菜园油黄泥土等土种。
黄壤性土亚类主要土属有铝铁质、硅质、硅铁质、硅铝等土属。
漂洗黄壤亚类主要土属为硅铝质漂洗黄壤土属、铝硅质漂洗黄壤土属。
黄泥土亚类主要为境内旱作土,其土属为黄泥土,细黄泥土,砂黄泥土,黄砂泥土、黄砂土、石砾砂土、灰泡黄泥土、黄胶泥土、白泥土等土属。
石灰土:系境内主要成岩土,有7个亚类,22个土属,39个土种。
棕色石灰土亚类,仅有壤土质棕色石灰土一个土种。
黄色石灰土亚类有砂砾石黄色石灰土、粘土质黄色石灰土、壤土质黄色石灰土等土属。
红色石灰土亚类主要有砂砾质红石灰土、粘土质红色石灰土,壤土质红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亚类主要有3个土属,8个主要土种。
淋溶黄色石灰土有3个土属。
次生黄色石灰土亚类有3个土属。
大泥土亚类为境内主要旱作土之一,有7个土属,23个土种。
紫色土:境内紫色土多已垦为耕地,共有3个亚类、7个土属,6个主要土种。
其亚类为酸性紫色土、紫红色土、紫泥土。
土属主要为酸性紫色土,粗骨酸性紫色土,紫红色土,砂砾紫色土,紫色大土,紫泥土,紫砂土等土属。
沼泽土:该土类有2个亚类,2个土属,1个主要土种。
泥炭土亚类,马粪土亚。
淤土:仅有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
土种为淤土、淤泥土。
水稻土:有6个亚类、24年土属、37个土种、多分布于水源较好的坝子、梯旁、落窝、麻窝等地段。
其土壤亚类主要有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渗育型、侧渗育型、矿毒型等亚类。
主要土属有灰泡泥田、黄泥田、大泥田、血泥田、砂冲田、潴育黄泥田、大眼泥田、紫泥田、淤泥田、鸭屎泥田、青潮泥田、浸水田、马粪土田、烂泥田、渗育型黄泥田、渗育大泥田、白胶泥田、白鳝泥田、灰砂田、灰砂大泥田、白大泥田、白云砂泥田、煤水田、污染田等土属。
土种主要有黄泥、细黄泥、寡黄泥、死黄泥、黄胶泥、细黄胶泥、砂黄泥、灰土、黄砂泥、黄砂、黄灰砂泥、磨石砂泥、石碴泥、大泥、大黄泥、黄大泥、黑胶泥、黑山泥、砻子泥、岩砂泥、黑砂泥、火烧土、岩板泥、血泥、紫砂泥、红色砂泥、紫红大泥、小黄泥、熟黄泥、潴育黄泥、潴育细黄泥、熟黄胶泥、黄鳝泥、细砂黄泥、熟灰土、油黄砂泥、大眼泥、潴育大黄泥、黄大眼泥、大眼黑泥、黑泥、熟砻子泥、熟火烧泥、紫泥、紫色大泥、淤泥、熟鸭屎泥、鸭屎泥、高位马粪土、中位马粪土、低位马粪土、酸性烂泥、碱性烂泥、采脚烂泥、浅脚烂泥、白鳝泥、白散泥、灰白砂泥、漂白砂泥、白大眼泥、白大泥、白云砂泥、煤山泥、煤胶泥、煤水泥田、煤锈泥田等土种。
四、矿产及分布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经地质部门探明的有煤、铁、硫磺、大理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石、铅土、高钙石灰石、金、银、铜、氟石等。
煤矿: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是境内的主要矿产。
全区煤炭地质储量约3.6亿吨,遍布在城北10余公里的轿子山、蔡官井田、城南15公里的老落坡、葡萄冲一带。
分布13个乡镇、煤层15层,可采煤层6层,每层平均厚度2米。
系全省年产30万吨以上重点产煤县(区)之一。
②(众所周知,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
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
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
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
煤炭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
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轿子山煤矿区储量最大,煤质好,易开采。
矿井范围北抵月亮岩,猫洞露头,东与班鸠山东块段为邻,西与大洞口井田为界,南至木头寨断层。
大理石矿:境内大理石矿主要分布在双堡镇、杨武乡等地。
可采利用的矿点有杨武、花恰、石浪、沙子关矿点,大西桥镇的三个山矿点。
其中杨武点位于城南45公里的杨武布依族苗族乡场坝东面,海拔1200米,属石炭系上统马坪群浅灰色厚层石灰岩。
矿质结构为坚硬的铁质石灰岩,结构紧密,铁质呈肉红或微红色细脉穿插于浅色灰岩中,间有白色半透明的方解石细脉穿插,加工成大理石后,光泽明亮,红、灰色等花纹美白,为上乘建筑材料。
该矿点宽400余米,长1200余米,矿石层厚1-2米,面积0.48平方公里。
蕴藏量114万立方米。
杨武老凹坡矿点位于杨武布依族苗族乡驻地以西1.2公里处,矿点属石炭系下统大塘组,岩性为深灰色或黑色,属致密石灰岩,矿石结构紧密坚硬,色泽黑亮一致不含其他杂质、局部灰泥色可以削除。
矿点宽200米。
厚10米、长1500米,蕴藏量为306万立方米。
花恰矿点位于城东南双堡镇花恰村,蕴藏量220万立方米。
三个山矿点位于境内大西桥镇的三个山、属白色乳黄大理石、打磨后相似汉白玉。
其它矿产:高钙石灰岩石分布较广、主要在七眼桥镇、鸡场乡、蕴藏量1920万立方米。
褐铁矿主要分布于鸡场,双堡、梅旗、江平、扬武、刘官、黄腊均有矿源。
方解石分布较广,境内华严、二铺、双堡等地区均有,开采量较大的有五官屯、梅旗和大西桥镇的三个山等地。
冰洲石、硅石④(硅石是天然矿物,硬度大,常温下化学惰性,自身无毒无害。
硅石生产过程中,一般废水含有微细硅石粉粒和其它杂质,沉淀净化后无害,酸洗废水需用石灰石等碱性成分中和后排放或回水利用。
)、铅土矿、汞矿分布于东屯、双堡等地域。
金矿⑤(在用混汞法生产黄金过程中,混汞、洗干、挤汞、涂汞、蒸汞、冶炼等作业的周围,由于汞本身的挥发性强,汞暴露于空气中机率多,所进行操作场地四周环境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汞蒸气污染。
由于汞的物理,化学性质所决定,汞蒸气和水中汞的污染程度是不同的。
空气中汞蒸气有高度扩散性和较高的脂溶性,当人吸入后可被肺泡完全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运载全身,因此长期工作在汞蒸汽环境中会引起汞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