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中心

合集下载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名称由来
名称由来
地质资源与地质勘探 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分会"在2004年9月武汉会议上,经过充分的讨论,一 致认为,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专业目录中将工科地质专业划分为"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 "2个专业、在引导性目录中将工科地质专业统一在"地质工程"专业中,这种专业划分违背了教学 规律,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建议采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这一名称代替原"地质工程"专 业。
目的意义
当前,中国教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又要尽可能排除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消极影 响,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系和新模式等问题是中国教育战略面 临的时代课题。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开展并加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基础的研 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育问题
4)基础工程地质问题 主要包括人类工程(水利设施、路桥、核电站、大型民用建筑等)的地质基础研究与环境保护等。 5)全面深入认识地球 加强学科综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指导。 6)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学科发展。 国情与经济发展需要 首先,中国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且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中 国加入WTO后,地质工科教育原来面向的地矿行业也在经历体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国土资源部的 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已完全不同于原地矿部。
教育问题
地质科学发展趋势 1)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主要包括:能源与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发现、勘查、开发和保护。 2)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主要包括地震观测与预报,泥石流、滑坡发生规律与防治等。 3)生态环境与地球化学环境 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湿地环境、城市环境、草原环境等等),进行评价 和预警,为社会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

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与实践——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与实践——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

第40卷第5期2021年5月Vol.40No.5May.2021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D01:10.16276/51-1670/g.2021.05.022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与实践——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林孝先▽,叶立',陈浩V,严霜2,董廷旭1,2(1.绵阳师范学院国土资源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6;2,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3.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四川绵阳621000)摘要:以资源整合与开发为核心的校本实践体系研究是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的自然地理实践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校本实践资源的调查、整合与开发,取得如下成果:①搭建了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分类体系,将研究区校本实践资源整合并划分出7类学科门类,15项实践内容,33种实践点类型,以及66个实践点;②提出了简洁的课程室外实验、现场教学、翻转课堂或翻转实验与学生社团活动等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开发方案,在研究区地质学基础、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与学生社团活动等实践教学改革与开发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文可为校本实践资源整合、开发以及自然地理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关键词:校本资源;课程实践体系;自然地理课程;绵阳师范学院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21)05-0120-060引言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校本课程、校本资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⑷的校本理念已深入人心,校本研究也在各个层面持续开展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①缺乏体系建设:学校多没有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的体系设计国,常靠教师依据课程或爱好自由探索,局限性较强;②校本资源挖掘有待加强:以前多注重校本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而对校本资源挖掘不够,更未形成规模的、数字化的校本资源库;③研究深度不够:多停留于描述层面,缺乏实践,缺乏反馈,示范性、借鉴性不强,无法推广&刃;④校本内涵教育有待加强:校本不仅限于校本课程的专业知识传授,更要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与定位少],关注学生需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⑤教师潜力挖掘不够:教师未发挥主动性,为完成校本任务多流于形式,无校本教研的意识与决心[11:.在这种背景下,校本与地理相结合,多偏向于地理校本课程、教材案例⑴〕、乡土地理资源[⑷等相关研究,而对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整合、开发、体系建设等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实践性不够,深度、内涵挖掘不足•基于此,本文以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的自然地理实践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资源调查、整合与开发,尝试搭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并依此进行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期为自然地理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内部及周边,学校内部为河流地貌,学校周边为中丘地貌,海拔485~585m(图1).研究区内自然地理资源丰富,为相关课程的校本实践资源整合、开收稿日期:2020-10-19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8ZB0292);绵阳师范学院校级自然科学类项目(MYSY2017QN02);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QD2018A002);绵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nu-JY18182);绵阳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校本研究课题(XBYJ202024).第一作者简介:林孝先(1985-),男,四川广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120・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及教学改革提供了的理想场所.研究区开设的自然地理相关课程主要有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 物地理学、地球概论与自然地理学等专业必修课,主要针对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遥感科学与技术 等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2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2.1校本实践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针对上述校本课程、校本资源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选择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以认知教学理论、建构主 义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等为基础,构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强 调了实用型人才培养、“从做中学”的实践内核•认知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髓]等保证了学生学习兴趣、专业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以及情感价值观教育•2.2校本实践资源调查与整合方法(1) 对研究区实验室内相关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调查,筛选出适合各类自然地理课程的实践资源•(2) 对研究区教室外、实验室外的各种自然、人为事物进行调查,筛选出适合各类自然地理课程的实践资源•(3) 将筛选出的校本实践资源,对照各类自然地理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整合出适合课程实验、现场教学等各类实践活动的资源,组建出统一的校本实践资源库,然后依据各类课程实际,从资源库中挑选实践点,设计出详细的实践实施方案,重点细化实践路线的设计及实践点实践内容、意义的挖掘•2.3校本实践体系建设图1研究区位置及实践点分布图 Fig.l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ractice points (注:图中实践点名称详见表1)在上述研究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详细调查、整合基础上,依据实践资源与课程特点,构建了自 然地理课程校本资源实践体系,并将研究区校本实践资源划分为7类学科门类,15项实践内容,33种实践点 类型,以及66个实践点(表1).2.4主要实践资源特征2.4.1地质学基础实践资源地质学基础实践资源是研究区最为丰富的校本实践资源,共整合、划分出5项 实践内容、35个实践点-① 矿物(图2-a 、图2-b ):主要为纯净的石英,常作为景观石分布于草溪河畔;其次为大理岩中的方解石、花 岗岩中的长石,其颗粒较大、肉眼可见■② 岩石(图2円~图2-h ):三大岩类齐全,类型丰富,实践点18个,常以景观石、雕刻(雕像)、板面饰材、石 墩等方式分散在整个研究区中.③ 构造(图2-h ):有1个非常典型的断裂(断层)实践点,其发育于灰岩中,并错断纹层,另外,其中还可见 节理发育.④ 地质剖面(图2-c ):其为地层剖面,可见泥岩、粉砂岩互层,因发育于草溪河畔,可见陡立谷坡及因其而 发育的崩塌危岩体、节理等.⑤ 地质样品展柜:由师生共同整理完成,其内放置有丰富、典型的矿物、岩石、化石、构造等手标本样品为公 众开放.2.4.2地貌学实践资源 地貌学实践资源也是研究区十分丰富的校本实践资源,共整合、划分出3项实践 内容、19个实践点.①河流(河谷)地貌(图2-i 、图2-j ):草溪河呈蛇曲状贯穿研究区,形成丰富的边滩、心滩、河漫滩、凹岸 侵蚀凸岸沉积等地貌与现象,另外,在河流两侧还可识别出陡立的谷坡及河流阶地发育,其中河流阶地至少 • 121•林孝先,等: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与实践发育二级,在龙潭坡顶可见河流相砾岩发育.② 重力地貌(图2-k ):其主要为草溪河陡立谷坡导致的滑坡与崩塌危岩体,每年雨季都有或多或少的崩 滑现象,如ZH1实践点为2018年雨季长生的滑坡及其治理工程•③ 地貌模型:主要为各类地貌的实物模型,放置于实验室中供师生实验与公众开放使用•表1研究区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分类体系Tab.l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hool-based practicalresourc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s in study area学科门类实践内容实践点类型矿物石英、方解石、长石 岩浆岩KW1-石英、KW2-方解石、KW3-长石YY1-花岗岩53YC1-砾岩、YC2-粗砂岩、YC3-细砂岩、地质学 基础岩石沉积岩YC4-粉砂岩、YC5 -泥岩、YC6 -灰岩、YC7 _白云岩18变质岩YB1-大理岩、YB2-千枚岩、YB3-石英岩6构造断裂GZ1-断裂1地质剖面地层剖面DPI-地层剖面1地质样品展柜典型矿物、岩石、化石等YP1-地质样品展柜1河流(河谷) 地貌谷坡HP1-谷坡、HP2-河流阶地6谷底HD1-心滩、HD2-边滩、HD3 -河漫滩、HD49地貌学-凹岸侵蚀凸岸沉积重力地貌滑坡ZH1-滑坡及其治理工程1崩塌危岩体ZB1-崩塌危岩体2地貌模型各类地貌模型MX1-地貌模型1水文学河流水文要素水位、流速、流量等SW1-河流水文要素2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园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气压、云等QX1-气象园1土壤 地理学土壤要素土壤类型、结构、质地、剖 面等TR1-土壤要素3植物地理学校园植物景观植物类型、器官等ZW1-景观植物2植物群落不同地理环境植物群落类 型、特征、分布等ZW2-植物群落2地球概论天体月相、月面、星象观测,当 地经纬度测量等DG1-天体1天象馆天球坐标、天体运动、天象等DG2-天象馆1注:自然地理学未纳入上表,因其可由表中各学科门类实践内容组合而成.2.4.3水文学实践资源 水文学实践资源主要沿草溪河分布,只有2个实践点,主要进行河流水位、流速、 流量等水文要素的实验测量•2-4.4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资源气象学与气候学实践资源主要整合于气象园1个实践点中,其内可进行 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气压、云等专业监测与实验•2.4.5 土壤地理学实践资源土壤地理学实践资源有3个实践点,主要是对土壤类型、结构、质地、剖面等 的观测.2.4.6植物地理学实践资源 植物地理学实践资源整合、划分出2项实践内容、4个实践点.① 校园植物:主要对校园内的景观植物的类型、器官等进行观测-② 植物群落:主要对河流、丘陵等不同地理环境的植物群落类型、特征、分布等进行观测■2.4.7地球概论实践资源 地球概论实践资源整合、划分出2项实践内容、2个实践点.①天体:主要对月相、月面、星象等进行观测,以及对当地经纬度进行测量等,观测仪器为折射式、折反射式小型天文望远镜,观测地位于DG1点,该点光污染最小、且面向东方,方便上半夜进行观测.• 122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②天象馆(图2-1):主要进行天球坐标、天体运动、星象的观测与模拟等,供师生实验、天文社团活动、公众科普开放使用•图2研究区典型实践点照片Fig.2The photographs of typical practice locations in study area注:a.(米黄)大理岩,其内见方解石矿物晶体(KW2+YBl);b.花岗岩,其内可见石英、长石等矿物晶体(YY1+KW1+ KW3);c.(钙质)砾岩(YC1),砾石颗粒明显;d.细砂岩(李白雕像)(YC3);e.地层剖面,可见粉砂岩、泥岩互层,崩塌危岩体及河流谷坡(DPI+YC4+YC5+ZB1+HP1);f.灰岩(YC6);g.千枚岩(YB2);h.断裂构造造成灰岩中的纹层错位(GZ1+YC6);i.凹岸侵蚀岛岸沉积,凸岸发育边滩(HD2+HD4);j.心滩与河漫滩(HDl+HD3);k.滑坡治理工程(ZH1);1.天象馆(DG2).3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实践3.1实践方案传统的自然地理课程实践活动多为室内的课程实验观察•在系统进行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调查、整合基础上,若有条件,可尝试进行多种实践资源开发与实践教学改革活动•3.1.1课程室外实验将实验场所搬到校园室外,利用校本实践资源进行实验.3.1.2现场教学可将理论课内容也搬到室外,用校本实践资源作为实际材料进行现场的理论案例或样本或实物讲解,使讲解内容更形象、深刻-3.1.3翻转课堂或翻转实验事先将课堂或实验内容通过视频或文稿讲解给学生,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相关的校本实践资源作为素材,最后在课堂或实验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分组讨论、试讲、实验或检查.•123•林孝先,等: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建设与实践3.1.4其它实践活动利用相关校本实践资源作为开放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微格课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等的实验或活动素材•3.2实践案例目前,在研究区利用校本实践资源(库)开展了实践活动的自然地理课程主要有地质学基础(图2-e、图3-a)、地貌学(图2-k、图3-b)、自然地理学(图3-c)、水文学(图3-d)、地球概论(图3-e)、植物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等,实践活动形式以室外课程实验和现场教学为主.以地质学基础实践活动为例,在前期矿物、岩石室内观察与鉴定基础上,设计了“矿物、岩石室外观察及鉴定”的室外课程实践活动(图3-a、图3-c),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负责对每个实践点的(卫星地图APP)定位,实践点实践内容的识别、特征观察、鉴定、照相与记录,以及最后的路线总结与实验报告撰写,而教师只负责简单的路线引领与常见问题现场指导;在课程最后,还设计了一次“地质学野外综合实习”,重点对学校周边的龙潭坡进行沉积岩石学、地质灾害、古地理、古环境与地史演化等的综合考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专业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这两次利用校本资源库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强调了专业知识的应用与实践,与学校应用型定位一致,还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地质学专业精神•此外,开展较好的其它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社团活动,在学校与教师引领下,学生组织成立了瀚宇天文社,每学期都会组织进行月球、星象、特殊天文现象的观测活动,也会定期开展中小学生科普培训与研学旅行活动(图2-1、图3-f).图3研究区基于校本实践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Fig.3The completed pract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in study area注:a.地质学基础实践活动,对实践点(YY1+YB1+YC2+YC3)图书馆文化墙进行岩石类型判别;b.地貌学与地质学基础实践活动,在实践点(HP2)(ZB1+HP1)龙潭坡进行河流地貌、重力地貌、地质学野外综合考察;c.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基础实践活■动,对实践点(YB2)千枚岩(图2-g)进行岩石特征鉴定;d.水文学实践活■动,在实践点(SW1)进行草溪河水文要素测量;e.地球概论实践活动,在实践点(DG1)利用小型天文望远镜进行月球表面特征观测;f.天文社学生社团活动.4结论与讨论(1)本文展示了各类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调查、整合,资源库组建,以及开发应用的完整过程,搭建了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体系,将研究区校本实践资源划分为7类学科门类,15项实践内容,33种实践点类型,以及66个实践点,并在地质学基础、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地球概论与学生社团活动等实践教学改革与开发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实践效果•(2)本文依据课程团队积累,以学校应用型定位为指导,以弘扬校园文化与学生情感价值观教育为方•124•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向,对自然地理课程校本实践资源进行了整合与开发,初步形成了特色的自然地理课程校本资源库与校本实践体系,具有一定的示范与推广价值•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自然地理课程校本资源库与校本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资源、实践反馈与完善体系,任重道远•参考文献:[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6):11-14.[2]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重点课题“初中阶段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化课程实施行动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6(4):5-&[3]段兆兵,付梅.校本课程开发: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生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12):47-51.[4]范涌峰,戴德桥.从校本课程到特色学校:可能与方法:基于一所农村小学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5):66-71.[5]林孝先,陈浩,董廷旭.基于绵阳师范学院校本资源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灾害地理学”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5):117-121.[6]周嬪,韦婷婷,钟桢•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展望[J].现代教育科学,2019(7)=146-151.[7]张奉霞.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资源库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8]高铁刚,朱建.校本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3):59-61,[9]叶波,范蔚.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12(4):47-52+56,[10]田茂,王凌皓.课程的校本化与学校文化传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9):61-64,[11]吴立宝,栗肖飞.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困境、成因与突破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6):125-130.[12]涂少红.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本课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13]孙琦.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以《遇见•节气》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14]黄荣昌,郑云清.基于乡土资源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校本实践:以德化陶瓷产业主题研究性学习为例[J].地理教学,2018(4):21-24.[15]黄东涛,梁颖彦核L、素养视域下运用自然地理整体性原理进行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热带地貌,2019,40⑵:76-81.[16]范云龙.天文学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based practice system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s:A CaseStudy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LIN Xiaoxian12,YE Li3,CHEN Hao12,YAN Shuang2,DONG Tingxu12(nd and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Mianyang Teachers'College,Mianyang,Sichuan621006;2.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ianyang Teachers'College,Mianyang,Sichuan621006;3.Mian Zhong Experimental School,Mianyang,Sichuan621000)Abstract:The study of school-based practice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physical geography curriculum practice reform.Taking the practical resourc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in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Campus in Gaoxin District)as the obje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in­tegrates and develops the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and obtains the following results:(1)A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was established.The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integrated and divided into7disciplines,15practice contents,33practice point types and66practice points.(2)put forward the simple outdoor experiments,live teaching,flipped classroom or flipped experimental class,student club activities,such as natural geography school-based practice resource devel­opment plan,based on the study area geology,geomorphology,physic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the earth, student club activities such a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practical resources a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geography related courses.Keywords:school-based resources,course practice system,physical geography course,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责任编辑:陈桂芳)・125・。

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简介

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简介

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简介(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一、研究院概况(一)简介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长沙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

成立于1957年,以资源环境检测及科研为主导,集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岩矿鉴定、贵金属珠宝玉石检验检测、选冶试验、环境监测、岩土检测、人防工程和岩石力学等多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研究机构。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40人,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42人。

装备先进,现有X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ICP-MS、ICP全谱、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质谱仪、离子色谱仪、IS10红外光谱仪、GM3000紫外可见光谱仪、阴极发光仪、珠宝成像发光仪(SD)、钻石切工比例仪等几十台套大型进口先进分析检测设备。

我院主要业务范围: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样品(水、土、气、岩石、矿物、沉积物、生物等)成分(无机、有机)分析及检测方法研究;绿色食品产地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标准方法制定、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宝玉石、贵金属及产品的鉴定与研究;金属矿、非金属矿选冶试验与应用研究;其他相关社会服务与研发。

我院资质建设情况:检验检测机构国家资质认定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证书、检验检测机构湖南省资质认定证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中国地质调查局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测试资格(52种元素)证书、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证书和人防工程检测资质证书。

2017年经环保、国土、农业三部委严格考核与筛查,评选为首批土壤详查国家级实验室, 获“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用地样品分析十佳实验室”称号。

(二)组织机构二、服务项目(一)地质实验测试地质实验测试是我院的传统主导核心业务,以开展不同类型、不同赋存状态、不同个体属性样品中无机、有机项目的检测分析为主要工作内容。

可为地质矿产、国土资源、农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有色、建材、化工、冶金等行业提供相关检测服务,一直以来具有良好的业绩和声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简介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简介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大院系及2009-2011年分省录取分数统计一、地学院07060地质学基地班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地质学专业成为全国4个地质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重点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学校对“基地班”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如高额奖学金、专用计算机室、享有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等待遇。

其课程体系包括自然科学、地球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重视培养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

基地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创新型、研究型,毕业生将有90%左右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深造。

通过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输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理科基地实行分流—补进的动态优秀人才选拔模式,补进时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

0706地质学类(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专业学生掌握地质学的野外工作技能、物质成分分析测试技术及基本的地球科学实验和鉴定技术,学习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从事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层与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环境及地球化学、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资源环境规划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面向地矿、能源、环境、国土等行业的教育、科研和生产部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

地质学(地质调查,工科培养,面向行业就业)本专业学生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数理基础、计算机与外语实用技能及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毕业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地勘部门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的专门人才,适应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和国家在资源、环境、灾害、国土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其它相关领域对地质学人才的需要。

二、资源学院0801地矿类(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1996年经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批准创办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是为适应地球科学发展和实现全球找矿战略需要,探索培养适应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宽口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是我国地质工科面向现代化、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公告(第5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公告(第5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公告
(第5号)
(2004年3月27日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暂行条例》规定,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2004年3月27日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授予邵伟文等202名同学硕士学位。

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名单、培养单位和学位证书编号如下:
学位证书编号前带汉语拼音缩写“T”字头的,为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所获学位证书编号。

特此公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领域,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该领域的研究包括地球的结构与组成、地球的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地质资源与能源的形成与开发等方面。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球结构与组成: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组成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质特征,探讨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

2. 地球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活动、洪涝、风暴等)的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变化现象。

3. 地质资源与能源:研究地球内部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石油、天然气等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探索可持续利用的方式。

4. 地球与环境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的研究对于认识和保护地球环境、合理利用和管理地球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地质与环境关系研究

地质与环境关系研究

地质与环境关系研究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成因和演化的一门学科,而环境学则是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和一些典型案例。

首先,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地质灾害研究得到体现。

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起因机制、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社会的危害。

例如,日本作为地震多发区,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防震经验和技术,有效减少了地震带来的损失。

其次,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环境变化研究得到展示。

地球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环境变化,如古生物灭绝、冰河期和温室期等。

通过对地质记录的解读,可以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和演化过程,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参考。

例如,过去几十年来,人们通过对孢粉、岩心和冰芯等的研究,发现了全球变暖的迹象,并提出了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第三,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矿产资源研究得到体现。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这些资源的分布和形成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矿产能源,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矿产开发模式,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地质资源。

第四,地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建筑工程研究得到展示。

建筑工程是人类活动中与地质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之一。

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法,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成为了关键,地质调查的精细程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地震中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地质与环境关系研究涉及地质灾害、环境变化、矿产资源和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对比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对比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对比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与地质学专业都是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学科,但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1. 学科定位: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全球变化等问题,着重于研究自然地理现象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地质学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演化过程,以及与地球表层和地下资源的相关性,着重于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资源形成机制。

2. 研究内容: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资源学等学科内容,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等。

- 地质学专业:主要涉及地质学相关的内容,如地质勘探、岩石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震学、矿床学等。

3. 就业方向: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环境保护、资源规划、自然灾害防治、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工作。

- 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勘探与开发、环境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总体而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更注重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而地质学专业则侧重于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演化过程。

尽管两个专业有一些不同,但它们都是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学科,对于探索地球及其资源的性质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 路南三段5 号
邮 编 :6 0 41 10
电话 : ( 2 ) 5 9 31 0 885 调查 、危 机矿 山找 矿 以及矿 5 山地质 环境 、矿床成 因、成矿模式 、 区域成矿规律 研 究和不 同比例尺各类 图件 的编制等技术服 务 。
传 真 : (2 ) 5 9 5 2 0 8 8 5 4 8
E aII Zi an mu . .m : hu @i mr cn
联 系人:熊述清
热热重 分析仪 、激光粒 度分析仪 等数 十 台套 具有 国内领 先水 平 的测试 设备 。在 四十多年 的科 研实践 中 ,先后对 包括攀 西钒 钛磁铁 矿 、白云鄂博稀
及 国家资源补偿费项 目等 国家和部级 项 目带 出了一 支 规 模适度 、结构合理 的科研人 才队伍 。
可为业界提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 质调 查 ;固体矿产勘查 ;勘查工程施工 ( 坑探 ) ;1: 万 5
资源与环境地 质研 究中心 ( 简称 资环中心)是集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查 与地 质环境评 价研 究为一体 的综合 性研 究 中心。我 中心拥有一 支具有 强烈创新 意识 的科 研团 队, 具有配套齐全 、居 国内领先水平 的科 研装备 ,以务实 的创新精 神 ,为矿业界提供优质服 务。 矿 石工艺 矿物学 研究作 为我所传 统 优势学科 ,具有 国家 甲级 资质 ,装 备有全套矿物 分 析ML 分析仪 、高精密光学显微 镜 、扫 描 电镜 、 电子探针 、x 射线 衍射 仪、红外 光谱仪 、差 A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