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业务知识
统计业务知识(第一部分统计法律)(第二部分统计实务)

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本章主要内容:●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的特点●统计法的作用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统计法的特点统计法与其他规范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理解点:特殊性是针对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设速描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机构对调查对象的管理关系,还有对民间调查的管理关系。
二是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理解点: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
比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
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统计法的作用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首先,《统计法》第三条确定了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以法律的形式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从体制上、组织上提供了保障。
其次,统计法为统计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级统计师统计业务知识公式

中级统计师统计业务知识公式1.描述性统计公式描述性统计是统计学中最基础和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于对数据进行概括性的描述。
以下是常用的描述性统计公式:- 平均数(Mean):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其观测值的个数。
计算公式为:平均数 = 总和 / 观测值个数。
- 中位数(Median):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计算公式为:中位数 = (n + 1) / 2,其中n为观测值个数。
- 众数(Mode):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对于连续数据,可通过分组频数表找出众数。
- 极差(Range):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计算公式为:极差 = 最大值 - 最小值。
2.概率公式概率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常用的概率公式:- 频率概率(Empirical Probability):指事件发生的频率。
计算公式为:频率概率 = 事件发生次数 / 总试验次数。
- 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Multiplication Rule for Independent Events):指两个或多个事件相互独立时,它们共同发生的概率等于各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
- 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指在一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概率。
计算公式为:条件概率 = 事件发生次数 / 条件出现次数。
- 贝叶斯公式(Bayes' Theorem):指用于计算在已知事件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计算公式为:P(A,B) = P(A) * P(B,A) /P(B),其中P(A)和P(B)分别为事件A和事件B独立发生的概率,P(B,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3.假设检验公式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用于判断统计样本与总体之间关系的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假设检验公式:- Z检验公式(Z-test):适用于大样本(样本容量大于30)的情况下,比较样本均值和总体均值的差异。
统计应知应会知识

统计应知应会知识
统计应知应会的知识包括以下部分:
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其核心是利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
在统计学中,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样本是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
此外,标志和指标也是统计学中重要的概念。
标志是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可以用非数值或数值来描述,而指标则是反映现象总规模、总水平的统计指标。
2. 统计量的计算:统计量是样本的特征,它是样本观测量的一个已知函数。
常见的统计量有平均数、方差、标准差、中位数、众数等。
这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特征。
3.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来判断样本数据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在假设检验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显著性水平α,并利用P值来进行判断。
P值是指观察到的概率值,如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原假设。
4.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用来比较不同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统计方法。
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判断不同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5.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类型以及预测因变
量的值。
6. 统计图表:统计图表是用来展示数据的常用工具。
通过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等。
统计业务知识

统计业务知识(一)统计法规一、基本统计法律规范:四种形式: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和统计行政规章。
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①统计管理体制应当是集中统一的;②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③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2、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①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3、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①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②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③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是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4、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①明确了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的主体;②建立了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③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④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开的方式;⑤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5、统计资料保密原则:①依法保守国家秘密;②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③公民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④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受法律保护;三、统计管理体制1、统计体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集中型;二是分散型;2、统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统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主要表现在:①机构和编制管理方面:以双重管理为主(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人民政府统计工作岗位;部门统计系统);②经费管理方面:分级负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③业务管理方面: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实行统一的统计标准;对统计业务具有领导权或指导权)。
四、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1、①统计机构分为: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部门统计机构;②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型业务主管部门;一类是综合性业务主管部门。
相应的,部门统计机构也分为这两类。
2、统计人员的职权,包括:①统计人员按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②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相关的问题询问相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相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统计业务知识

统计业务知识统计业务是指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来整理和解释现象、规律和趋势的一种专业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统计业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首先,统计业务需要掌握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技能。
数据收集是指从不同来源获取数据的过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
而数据处理则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加工,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掌握这些技能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统计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统计业务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数据分析是指通过应用各种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统计业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如SPSS、Excel等,并且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同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业务人员还需要通过直觉和专业知识,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另外,统计业务还需要具备数据可视化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数据可视化是指通过图表、图形和图像等方式,将复杂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以直观和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据,加强数据的传播和推广。
报告撰写则是指将统计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报告的形式,包括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素,以便决策者了解和运用统计数据。
统计业务人员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写出准确、简洁和可读性强的报告。
最后,统计业务还需要具有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统计业务人员通常需要与各个部门和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和任务。
这就要求统计业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商和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统计业务是一项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工作。
从数据收集和处理到数据分析和解释,再到数据可视化和报告撰写,统计业务人员需要掌握多种技能,并且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统计方面工作知识

统计方面工作知识统计方面的工作知识是指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统计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无论是市场调研、社会调查、科学研究还是经济分析,统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数据采集:统计工作的第一步是采集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实验设计或者从已有的数据库中获取。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需要注意采样方法的选择,以及数据的准确记录和保存。
2. 数据整理: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杂乱无章的,需要进行整理和清洗。
数据整理包括数据的排序、分类、筛选、填充缺失值等操作,以便后续的分析工作。
3. 数据分析:统计工作的核心是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来进行。
描述统计是对数据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包括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推断统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4. 数据报告: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向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和报告。
数据报告应该包括数据的分析结果和相关的推断,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建议。
数据报告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
5.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一种直观和有效的展示数据的方式。
通过使用图表、地图、仪表盘等工具,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分析的形式。
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趋势和关系。
6. 统计软件:在进行统计工作时,通常需要使用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SAS、R、Python等。
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7.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在进行统计分析前,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
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等。
只有数据质量得到保证,才能得到可靠的分析结果。
8.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对数据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描述。
通过建立合适的统计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预测和解释。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

统计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内容;推论统计则是从部分观测数据推断出整体数据的性质。
1.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部个体或观察值的集合,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个体或观察值。
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总体的推断。
2.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特征值,如总体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是样本的特征值,如样本均值、标准差等。
通过对统计量的研究,可以对参数进行估计。
3.变量与数据类型变量是研究对象中的一个特征,它可以是定量型变量(如身高、体重)或定性型变量(如性别、学历);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可以进行数值比较的数据,定性数据是以性质或类别来表示的数据。
4.测量尺度测量尺度包括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名义尺度是用于分类的尺度,没有顺序或大小关系;顺序尺度是用于分类,但有顺序关系;间距尺度是用于度量距离和大小关系,但没有绝对零点;比例尺度是度量距离和大小关系,并且有绝对零点。
对于不同的测量尺度,需要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统计学中的基础知识,它包括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等内容。
1.中心趋势中心趋势是指数据集中的位置,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均值是所有数据值的平均数,中位数是数据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离散程度离散程度反映了数据集合的分散程度,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
极差是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方差是各数据值与均值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3.分布形态分布形态是指数据分布的形状,包括对称分布、偏态分布和峰态分布等。
对称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呈现出对称形状,偏态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不是对称的,峰态分布是指数据集中的数据值分布的尖度情况。
2021版统计业务知识

2021版统计业务知识摘要:一、统计业务知识概述二、统计业务知识体系1.统计基础知识2.统计调查方法3.统计数据处理4.统计分析与应用三、统计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数据分析与挖掘2.预测与决策3.信息发布与传播四、我国统计业务知识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推动统计业务知识发展2.跨学科整合拓宽统计业务知识领域3.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正文:一、统计业务知识概述统计业务知识是指在统计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它涉及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统计业务知识在政府决策、企业管理、市场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统计业务知识体系1.统计基础知识统计基础知识包括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是从事统计工作的前提。
2.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调查方法涉及抽样调查、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是获取准确、有效数据的关键。
3.统计数据处理统计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汇总、数据可视化等环节。
正确处理数据是保证后续分析工作准确性的基础。
4.统计分析与应用统计分析与应用是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回归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等提供依据。
三、统计业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1.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运用统计业务知识,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策略等提供支持。
2.预测与决策利用统计模型和分析方法,可以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3.信息发布与传播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需要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发布和传播。
这需要运用传播学、信息论等相关知识,使统计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我国统计业务知识的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推动统计业务知识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统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也要求统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业务知识单项选择题1.统计调查方案中的调查工作期限是指( )。
A.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B.搜集资料的时间C.时期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D.时点现象资料所属的时间答案:A2.有意识地选择几个城乡结合部地区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在本市的生活状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A.典型调查B.重点调查C.抽样调查D.普查答案:A3.对职工的生活水平状况进行分组研究,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应当用( )。
A.职工月工资总额B.职工人均月收入额C.职工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额D.职工的人均月岗位津贴及奖金数额答案:C4.次数分布中的次数是指( )。
A.划分各组的数量标志B.分组的组数C.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D.标志变异个数答案:C5.某连续变量分为5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
依习惯上规定( )。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D.50在第二组,80在第四组答案:C6.一个开口组距数列最大组的下限为600以上,其相邻组的下限为400,则该数列最大组的组中值应为( )。
A.500B.650C.700D.800答案:C7.时点指标的数值( )。
A.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关B.通常连续登记C.时间间隔越长,指标数值越大D.具有可加性答案:A8.一个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计划增长5%,实际增长9%,则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
A.4%B.180%C.103.81%D.3.81%答案:D9.将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所得的综合指标称为( )。
A.动态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答案:D10.两个总体的平均数相等,标准差不等,若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差大的,代表性大B.标准差小的,代表性大C.标准差小的,代表性小D.两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答案:B21.根据最新修订的《统计法》,个体工商户若提供了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万元以下的罚款。
A.10B.5C.3D.1【答案】D22.最新修订的《统计法》明确规定,个体工商户迟报统计资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A.1千元以下B.2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C.1万元以下D.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答案】A23.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是()。
A.国家工作人员B.全体公民C.企事业组织D.企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答案】A【解析】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
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的工作人员。
24.对知悉国家秘密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应依法()。
A.给予行政处分B.给予统计行政处罚C.追究刑事责任D.给予通报批评【答案】C【解析】知悉国家秘密的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
”25.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属于()。
A.行政处分B.行政处罚C.刑事处罚D.民事处罚【答案】B【解析】《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共有7种:①警告;②罚款;③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④责令停产停业;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⑥行政拘留;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26.对于利用统计调查危害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欺诈活动的,依法追究()。
A.司法责任B.民事责任C.刑事责任D.法律责任【答案】D27.根据《统计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对于情节严重的,可处()的罚款。
A.1万元以下B.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C.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D.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答案】D28.()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处罚范畴。
A.责令改正B.记过C.拘役D.没收违法所得【答案】D【解析】《行政处罚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的种类共有7种:①警告;②罚款;③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④责令停产停业;⑤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⑥行政拘留;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29.根据最新修订的《统计法》的规定,某企业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由()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A.国家统计局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D.统计法制机构【答案】C31.统计资料管理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 )。
A.统计资料的审批B.统计资料的审核C.统计资料档案管理D.统计资料保密管理答案:B32.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统计数据,应当在公布后( )内报国家统计局备案。
A.15日B.10日C.3日D.5日答案:B33.《统计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的主体是指( )。
A.个体工商户B.企业事业组织C.统计调查对象D.公民个人答案:C34.下列责任形式中,属于行政处罚的是( )。
A.行政警告B.开除C.通报批评D.取消荣誉称号答案:C35.下列主体中,可以适用行政处罚的统计调查对象是( )。
A.社会团体B.国家机关C.事业单位D.农户答案:C36.国家机关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予以( )。
A.通报批评B.警告C.罚款D.废止答案:A37.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违反《统计法》的有关规定,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造成损害的,应当( )。
A.依法追究行政责任B.依法给予行政处罚C.依法承担民事责任D.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答案:C38.《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对企业事业组织的最高罚款额度是( )。
A.1万元B.5万元C.3万元D.10万元答案:B39.统计行政机关对给予( )的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组织听证。
A.罚款B.通报批评C.警告D.较大数额罚款答案:D40.企业事业组织对统计行政机关作出的( )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A.执法检查查询书B.催报通知单C.行政处分决定D.行政处罚决定答案:D1.虚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具有报送统计资料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统计法和()的规定,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A.统计制度B.统计方法C.统计标准D.法规性文件【答案】A2.虚报统计资料区别于瞒报统计资料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以少报多B.以多报少C.凭空捏造D.故意多报【答案】A3.统计违法行为瞒报统计资料的特点之一表现为在主观方面必须()。
A.故意B.过失C.有过错D.恶意【答案】C【解析】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这种统计违法行为具有三个特点:①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违反了统计法律和统计制度的规定;②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包括主观上的故意和过失两种过错形式;③行为人在客观上有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4.某企业的统计员王某因计算错误,致使上报的单位年产值情况的统计数据发生了多报现象。
这种行为属于()。
A.虚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B.一般工作失误,不构成统计违法C.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D.统计误差【答案】A【解析】虚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具有报送统计资料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统计法律和统计制度的规定,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统计员张某因计算错误,致使上报的统计数据发生了多报现象。
其行为属于虚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5.某乡实有养殖业7种,年实际收入的总值为70万元,但该乡在报送统计资料时,为增加自己的业绩,故意多编造了2种养殖业,并在其名下合计上报总收入15万元,致使该乡的养殖业收入总值的统计数据发生了多报现象。
该乡的行为属于()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A.虚报B.瞒报C.伪造D.编造【答案】C【解析】伪造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据,主观地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或者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
伪造统计资料的行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题中该乡的行为属于伪造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6.某县领导在审核本县统计员汇总的工业产值统计报告后,觉得产值太低,便亲自动手改动了全县工业产值的统计报表,并要求其按照改动后的数字上报。
此领导的行为属于()。
A.伪造统计资料的行为B.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C.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D.统计监督行为【答案】B【解析】篡改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利用某种职务上或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擅自修改真实的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
题中这位领导的行为属于篡改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7.某县统计局人口统计科电话催要报表时,因与县计生委统计员陈某发生口角,陈某遂表示不给县统计局报送报表。
报表期满后,县计生委也未向统计局报送人口统计报表。
县计生委的行为()。
A.不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B.属于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C.可以按拒报统计资料论处D.属于屡次迟报统计资料的行为【答案】B【解析】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义务的行为。
本题中,县计生委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并拒绝报送统计资料,因此属于拒报统计资料的行为。
8.某县长认为县统计局提供的本年度劳动工资的数据来源有错误,便自行修改该劳动工资的统计数据。
该县长的行为属于()。
A.合法行为B.违法行为C.干涉正常统计工作的行为D.履行职权的行为【答案】B【解析】篡改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利用某种职务上或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擅自修改真实的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
某县长认为县统计局提供的本年度劳动工资的数据来源有错误,便自行修改该劳动工资的统计数据,该县长的行为属于篡改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9.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属于()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A.虚报B.瞒报C.篡改D.迟报【答案】B【解析】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A项,虚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具有报送统计资料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统计法律和统计制度的规定,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C项,篡改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利用某种职务上或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擅自修改真实的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D项,迟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超过法定的报送统计资料的期限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