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真题解析分项文化生活专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卷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单元卷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湖南长沙期末)针对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低俗媚俗、斗富炫富、调侃恶搞、价值导向偏差等突出问题,根据有关部署,国家网信办对网络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进行专项清理整治,依法关停了一批严重违规、影响恶劣的平台和主播。

这表明( )①网络直播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要维护网络传播的良好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直播空间③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依法取缔落后、腐朽文化④要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着力发展大众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国家网信办对网络直播平台和网络主播进行专项清理整治,依法关停了一批严重违规、影响恶劣的平台和主播。

”这表明网络直播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维护网络传播的良好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直播空间;①②正确;对待落后文化,要加以改造,对腐朽文化要坚决取缔,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故选A项。

2.(2019·河北示范性高中联考)“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开展文艺创作②加强理论武装,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③发挥文化创作主体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①正确;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是文艺工作者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②错误;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③错误;“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等信息反映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发展大众文化应坚持的方向,④符合题意。

2012-2014三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解析课件(二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2-2014三年高考政治真题分类解析课件(二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材料体现了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所以需要 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所以①②正确。 ③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A。
• 7. (2013· 重庆卷· 8题)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 “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 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 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 价值 •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 力 •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 用 •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 向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会削弱大众文 化的影响,故②不选;主流媒体的宣传会影响,但不是决定文 化的发展,故④不选,①③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2. (2012高考福建卷32)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 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 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 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 求 •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 永恒 •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 本性 •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 未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文化中既 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的继承发展,A错;认识世界要以尊重 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错;材料主要说明意识 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能动性,并不没有说明改造世界方面。故答 案:C。

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16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1年高考真题政治试题分类汇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2011•福建)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来人民精神生活,都必须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可见优秀的文化CA.彰显时代的精神,创造时代的未来B.反映时代的潮流,决定时代的走向C.源于时代的实践,引导时代的发展D.源于时代的智慧,推动时代的前进C【解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故选C项;但认为源于时代的智慧是错误的,排除D项。

文化是主观的,不能创造时代的未来,也不能决定时代的走向,排除A、B项。

2.(2011•山东)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建设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A①①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①解析:A。

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好题目要求,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必须是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排除B;即使优先发展了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也不一定就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排除C;D是错误的,要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

3.(2011•安徽试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档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D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D。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

①说法错误,开展纪念活动不能说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说法错误,应该是先进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D。

4.(2011•江苏)著名钢琴艺术家傅聪认为。

高考政治科目专题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点讲解

高考政治科目专题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考点讲解
我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 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 点。
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提供多种 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 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 化。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3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大众文化的内涵。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 化生活越繁荣,越不
喜变化
的发展
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
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
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加强管理、正确引 文化,支持健康有益 文化,努力改造落后
文化生 忧 活中令
文化市
场的自 发性和 传媒的 商业性
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 导;②大力发展先进 ,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 品借消遣娱乐之名,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
1.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面向广大人民,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方向问题。

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性质问题。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指的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形式问题。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措施。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 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1. ,繁荣文化市场 ,为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提供内容更加 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的文化产品。 ②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高考政治试题分类大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考政治试题分类大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0高考政治试题分类汇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10福建卷)32.图11的寓意启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必须A.重视家庭美德建设B.加强社会公德建设C.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D.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紊质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漫画题,看清楚提示语“楼里楼外”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无论楼里楼外,都是垃圾满天飞,暴露了人们社会公德的缺乏。

A与题意无关,CD二项不如B项准确。

考点定位:涉及考点有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旨在通过漫画题的方式,考查思想道德建设这一时政热点,2009年国家有长江大学大学生救落水儿童,有思想道德模范建设,故热点素材大家都很熟悉,但不能受平时学习的影响,因为不读图表和稍作分析导致错误。

(2010江苏卷)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

22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据此请回答23~24题。

23.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解析】②④不符合题意【答案】B(2010江苏卷)24.“双百”人物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地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这表明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解析】本题为综合考查。

《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

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能级要求理解。

【答案】C(2010新课标卷、陕西卷、辽宁卷、湖南卷)19.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版】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L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版含解析)

【解析版】高考政治真题分类汇编:L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Word版含解析)

L1走进文化生活[2012·丰台区期末] 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作为公民,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①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②选择有个性又新潮的文化③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解析] 个性新潮的文化并不一定是健康优秀的文化,故排除②。

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属于文化生产,不属于文化消费,故排除③。

[2012·临川二中、新余四中联考]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①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④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D[解析]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虚拟、现实、文化存在、折射、改变,都在对应着②或④。

①③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

[2012·西安工大附中训练] 如果说几年前,中小学生上学带手机多半是为了时尚,现在则更加偏向了“实用”:上网、聊QQ、玩游戏……一些孩子沉迷于手机上网,也成了不良信息的受害者。

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让家长头疼的问题。

这说明在文化生活中仍然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

对此,作为学生应该()A.加强对手机网络的管理,正确取舍信息B.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能力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远离网络,防止不良信息对自己产生消极影响B[解析] 本题设问指定的对象是学生,A的主体是国家。

C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题意不符合。

D没有看到网络的积极影响。

31.L1[2012·福建卷] 下表是某地不同群体对所喜爱的文化活动的选择情况A.倡导高雅文化,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B.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鉴赏水平的差异C.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需求D.增加经济收入,改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31.C[解析] 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的知识。

高考思想政治复习 艺术科生文化课复习 第12课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高考思想政治复习 艺术科生文化课复习 第12课时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生活》第四单元
(2)走进企业社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举办“创建 绿色校园,共青团员社区行动”演讲比赛;倡导低碳生 活,节约每张纸、每度电、每滴水。
提升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深度分析:
角度 内涵 原因
措施
阐释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58.8%的受访者希望引导青年理性追星;
34.4%的受访者希望整顿娱乐圈和网络乱象,让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回应这些关注
和期待需要( ) ①屏蔽娱乐圈不良信息从而营造良好氛围 ②国家加强相关的管理以构建清朗文化生态
D
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③政府坚决抵制和依法取缔各种落后文化
行动
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筑牢 理想信念之基 ②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 化侵蚀 ⑤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2)学校团委发起“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在行动”志愿活动,请 你为该行动拟定两条倡议。
情景设计:复杂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
探究与建构
【参考答案】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 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 汲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客观规律, 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科 学指导,为国际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1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

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1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含解析

专题1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答题要素】指导思想十中国道路十自觉自信十基础工程十立足实践十主体力量十体制保证十精神文明十中心环节①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竟争力。

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典例探究】典例1.(2018-全国卷111)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留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

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依题意,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

这说明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满足群众需求,要继承传统革故鼎新,②③符合题意。

文化传承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错误。

④夸大了现代传播手段的作用,不选。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经典咏流传》的热播表明对待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分项解析专
题十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说明:本套资料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次搜集全2011高考全国各地全部政治试题15套,并真正地做到了认真审核和校对,好多试题答案都是网上首发文字版;并且做了详细的分考点解析,希望对广大师生能有所帮助!
考点: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1(2011高考北京卷2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3(2011高考江苏卷21)历史上。

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
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历史……地方特色的剧种……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这反映了①、④、③;题干反映了戏曲文化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发展,没有反映出时尚流行,②不符合题意。

4(2011高考江苏卷22)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作委等部门将15000
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

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过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题干信息明确,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将“红色光碟”下发学校,以教育广大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思想道德,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干中的“信念”与“记忆”的要求。

5(2011高考福建卷25)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

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

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6(2011高考山东卷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建设的知识点。

解答本题要紧紧围绕文化建设的字眼,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说法片面,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个方面;C说法偏颇;D 说法不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A。

7(2011高考安徽卷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话题一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这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2分)
【解析】(1)用文化的作用来分析,我们要阐明理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有深刻影响,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对中国综合国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8(2011高考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3)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9分)
9(2011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

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材料二: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9分)答案(1)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杨;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10(2011高考山东卷37)阅读材料,目答问题。

全国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

发起成立了“丛飞爱心社”并担任社长,积极组织社区服务、义务支教等活动。

为了给山区的孩子辅导功课,她每回都要换乘两次车,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侯海燕曾说过:用无私和真情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虽然累,心却快乐。

(1)据材料,指出社会公德所调整的关系。

(2分)
(2)据材料,说明怎样提高个人的社会公德修养。

(8分)
【答案】(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要加强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学习;②要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③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④要长期坚持,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解析】如何提高个人的社会的公德修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关注的问题,这个题很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题目不难,只有认真审题,都能得分。

1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

她一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

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

宋元以后,随着闽
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

妈祖信仰越传越广。

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到湄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9年,妈祖信俗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

(10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妈祖文化的作用提出两条建议。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