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筋膜脂肪疝致腰腿痛的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骶髂筋膜脂肪疝致腰腿痛的手术治疗

骶髂筋膜脂肪疝致腰腿痛的手术治疗

骶髂筋膜脂肪疝致腰腿痛的手术治疗【关键词】骶骼筋膜脂肪疝;腰腿疼骶髂筋膜脂肪疝(下称脂肪疝),是一种常见而不易被外科医生所重视的疾病。

是多种原因导致腰骶部深浅筋膜破裂,导致筋膜下脂肪组织通过筋膜破裂口或裂隙孔疝出,直接卡压或液化机化后形成粘连带,压迫刺激周围末梢血管或局部皮神经,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组织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腰臀腿痛症状和体征。

因其易引起腰疼而常被外科医生误诊为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疾病,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我们从1980~2006年,共收治184例脂肪疝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4例均为女性。

其中左侧84例,右侧66例,双侧34例。

年龄26~68岁,平均43岁。

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153人,占83%。

病程一般为1个月至13年,平均2年3个月。

有明显外伤史者48例,占26%。

临床表现为单纯腰痛126例,腰臀痛36例,腰腿痛22例。

单侧发病119例,双侧65例。

其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腰肌劳损和腰肌纤维质炎24例。

1.2 手术结果完全消失162例,明显改善16例,较差6例。

1.3 结果手术采用病人俯卧位,腹部垫高,局麻下在骶髂部能触摸到肿块的部位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浅筋膜,即可见到数个大小不一的脂肪团块粘附在筋膜上。

有的位置较深,嵌夹在肌肉中;有的表面虽然游离,但和基底粘附得结实,需用止血钳或用剪刀切除大部分与臀上皮神经粘连,切除的脂肪较正常脂肪组织硬,多有完整的包膜;有的呈纤维束带卡压,完整彻底摘出疝出物,彻底止血,修补破裂的筋膜裂口或裂隙孔。

如需行筋膜下剥离软组织松解术,则将疝裂口扩大,切除疝出物及周围脂肪机化所形成的瘢痕组织,于深筋膜浅层充分剥离,松解粘连的纤维束带。

必要时可切断卡压时间较长严重变性的臀上皮神经,术后留置引流。

2 讨论腰部浅筋膜分为2层,之间有丰富的蜂窝状脂肪组织。

手法治疗腰骶部脂肪疝所致下腰痛28例

手法治疗腰骶部脂肪疝所致下腰痛28例
最” 忍辱负重” 的关节 , 最容 易受到伤害 。腰骶部关 节多达 2 0余个 , 关节几乎无
四、 治疗方法 :
经确诊后及时正规有效的治疗 是很关 键 的, 治 疗 的关 键在 于通经 活络 , 促
时不处 于运动状 态 , 不论行走 、 站 立或坐位 , 均在负重 。维持关 节稳定 的因素如 进腰部肌 肉有效的血液循环 , 血氧交换 饱和度 , 才能真正 加强腰部 肌肉 , 恢 复腰 关 节囊 、 韧带稍有损伤 , 关节面稍有 不对称或不适 , 即可发生 疼痛 。腰骶 部疼痛 部肌 肉, 周 围韧带的腰椎 保护作用。可达到通经活 络 , 消 炎止痛 , 促进腰 部肌 肉 血氧交换饱和度 , 防止腰部 肌 肉向纤 维化改变 , 可真 正加强腰 是腰骶部劳损的主要表现 , 局部常有僵硬 感, 腰 部活动可受 限。受 风着 凉、 天气 有效 的血液循环 , 变化、 过度疲劳可使症状加 重及反 复发生。急性 发作 时腰骶 部疼痛 较为 剧烈 , 部肌 肉, 恢复腰部肌肉和周围韧带的腰椎保护作用。从而有效治病 。 腰骶 两侧局部 肌肉痉挛 , 腰部 活动 障碍 , 站 立及行 走亦受 影响 。体 格检查 除腰 以消除及缓解腰腿痛症状 为主。对病 程短 、 症 状较轻 、 肿物较 小 的患者先
下做小切 口, 先 将疝环切开 , 松 解卡压 的神经 、 血 管, 将 穿 出的神经 皮支及 血 管
脂肪由深筋膜的血管和末梢神经孔道 中疝 出, 疝颈 处由于卡压 而致病 。本 束切 断, 并 病 的发生 , 主要是 由于骶髂关节后方及两侧 的深筋膜有许 多神经末 梢支伴有 血 率 。本病一般预后 良好 。

腰骶部概述
腰 骶部是指臀 部上缘水平 面 的脊椎 及 以下的所 有脊椎 骨 , 包括 五块腰 椎、

腰骶部脂肪疝,腰骶部脂肪疝的症状,腰骶部脂肪疝治疗【专业知识】

腰骶部脂肪疝,腰骶部脂肪疝的症状,腰骶部脂肪疝治疗【专业知识】

腰骶部脂肪疝,腰骶部脂肪疝的症状,腰骶部脂肪疝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肥胖的妇女,绝大部分有生产史,另有部分患者可合并有下肢静脉曲张、子宫脱垂、股疝等疾病。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脂肪由深筋膜的血管和末梢神经孔道中疝出,疝颈处由于卡压而致病。

二、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骶髂关节后方及两侧的深筋膜有许多神经末梢支伴有血管穿出的孔道,其深部的脂肪可经此疝出,疝颈处由于卡压、缺血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并产生疼痛。

症状体征一、症状主要以患侧腰骶部疼痛为特点,多为胀痛、酸痛和隐痛,一般不严重,但影响步行;因骶髂关节后方有腰骶神经后支及臀上神经皮支,受刺激时可有大腿后方的感应痛,但不超过腘部。

在骶髂部皮下扪诊可触到圆形肿物,多数为0.5~1.5cm大小,数量一个或几个,略有弹性,呈弹力性硬感,用力按压局部可引起疼痛及感应痛。

局部封闭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依据病史、主诉及体检,一般不难诊断。

用药治疗暂无相关信息预防和护理一、预防1、治疗以消除及缓解腰腿痛症状为主。

对病程短、症状较轻、肿物较小的患者先行局部封闭等保守治疗大多有效,甚至可使症状完全消失。

但对保守治疗失败者,或症状较重、反复发作或肿块数量多且体积较大者,可手术治疗。

局部麻醉下、小切口,先将疝环切开,松解卡压的神经、血管,将穿出的神经皮支及血管束切断,并于切口两侧对浅筋膜和深筋膜间隙加以游离,如此可降低术后复发率。

2、预后一般预后良好。

二、护理无相关资料。

并发病症一、并发病症无相关资料。

饮食保健一、饮食a相关药品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x20片x5板/盒国药准字H41020737¥2.99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x24片x4板/盒国药准字H22022108¥5.00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x25片x3板/盒国药准字H22022108¥10.00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x24片/盒国药准字H22022174¥1.05“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25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治疗体会

25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治疗体会

基本 消失 , 3例 在 4次 治 疗 后 仍 有 疼 痛 者 , 采 用 小 针 刀 局部 松解 术后 再加 封 闭 , 如此 能 使 骶髂 筋 膜 松 解 , 脂 肪
液化 , 卡 压症状 消失 , 疼痛 消 失 。
因此 本人认 为疝 孔扩 大 并将 两 侧 深 浅筋 膜 间 游 离或 松 解则 效果更 可靠 , 以后 在 临床 中再 加 以充分证 明 。
腿 。全部病 人均 以骶髂 关节 上方 触 及包 块 为 主诉 , 检 查
诊 断时要查体 仔细 , 患者 主诉 腰 骶臀 部乏 力 、 钝痛 , 或可反射至下肢 , 疼痛呈 持续性 , 骶髂 部有 大小不 等的肿 块 。由于对本病 的认 识不 足 , 有 在其 他 医 院治疗 的患者
包块位 于皮下 , 大小不等 , 数量 不等 , 肿 块质 中等硬 度 , 触
体 会
他病 因区分 , 病 人症 状常 常不重 , 体 征较 隐蔽 , 以致部 分
患 者得 不到正 确诊 断与 治疗 。近患 者 , 现将 治疗 体会 报道 如下 。

般资料
骶髂 筋膜 由腰 背浅 筋膜 和覆 盖 臀 大肌 的臀 筋膜 联 合 形成 , 筋 膜 下有脂 肪 组织 , 该 处 有 丰 富 的神 经末 梢 及 腰 背神经 背支 的后侧 支从 筋膜孔 中穿 出 , 解 剖上 属于 比 较 薄弱部 位 。 由于 外 伤或 劳 损 , 该 处筋 膜 易 撕 裂损 伤 , 加 上肥胖 者皮 下脂 肪组 织 丰 富 , 浅 筋膜 张 应 力 大 , 在人 体 负重 弯腰 时 , 皮下 脂肪 受压力 过大 从筋膜 神经 孔及裂 孔 处挤 出筋膜 , 形 成 异物 。该 周 围组织 发 炎 , 经 过 人体 的 自我 修复 , 增生结 疤形 成纤 维化 , 持续挤 压神 经 、 血 管

骶骼筋膜脂肪疝..

骶骼筋膜脂肪疝..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封闭、理疗、手法复位还 纳等方法。 (1)局部封闭: 即可作为诊断,又可用于治疗。一般封闭后疼痛可立即消失 或明显减轻,部分病人可以治愈,另有部分病人停止治疗后常 复发。 (2)按摩和手法复位: 有一定疗效,复位成功后可解除神经压迫,疼痛明显减轻。 但对手法复位无效、反复发作及症状重者宜手术治疗。 (3)理疗及消炎止痛类药物的应用。 2.手术治疗 骶髂筋膜脂肪疝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手 术的原则是尽量切除疝出和骶髂筋膜下的脂肪,扩大疝孔。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骶髂关节脂肪疝最典型的体征是在髂嵴上缘偏内侧,骶髂关 节外上方皮下组织内可触及多个结节状肿物,直径1~3cm不等, 结节质地较硬韧,弹拨或按压时出现疼痛。部分病人在指压结 节时出现腰骶部,臀部或同侧大腿酸胀痛。结节可为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单个或多个融合在一起。
临床表现
有些病人可出现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但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 试验为阴性,无下肢感觉障碍及反射异常。
诊断
但能除外椎管内退变疾病,如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 脱出等。
鉴别诊断
1.脂肪瘤 局部脂肪组织变性,纤维织炎等病变。因不压迫腰 神经后支,病人无腰腿疼症状,触压肿块无下肢或臀部放射性 酸胀疼痛。但极少数继发无菌性炎症累及腰神经后支可产生相 应症状,鉴别较难,术中可发现无疝孔存在。
2.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根据直腿抬高试验, 有无感觉功能及腱反射障碍。CT、X线可以鉴别。另外骶髂筋 膜疝可发现腰骶部结节性肿物。
发病机制
发病时间短、内容物少者可自行还纳,反之疝出的脂肪组织与 周围组织粘连难以还纳,形成局部疼痛性结节,这时疼痛明显, 常常产生慢性腰腿痛症状。另外,从固有孔疝出者,因有神经、 血管走行,疼痛较重,而从非固有孔隙疝出者疼痛较轻。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30例治疗体会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30例治疗体会

腰骶部筋膜脂肪疝30例治疗体会【关键词】腰骶部;筋膜;脂肪疝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由于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所以常被漏诊、误诊,甚至被当作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狭窄症等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我们认为有必要加深对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认识,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对腰骶部筋膜脂肪疝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间,本院门诊和病房诊断为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30例患者中,男5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1:5,年龄25~55岁,平均为45岁,单侧26例,双侧4例,30例患者均有腰骶部痛性结节,单纯性下腰痛者8例,下腰痛伴患侧臀部及大粗隆放散痛者19例,下腰痛放散至患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者3例,本组均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1.2 治疗方法1.2.1 手术治疗适应证:封闭无效或症状体征消失后6个月内复发,并能耐受手术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以腰骶部痛性结节集中处为中心做一横切口,长约3~6 cm且活动度较大者,先经皮交叉穿细针定位,然后采用1%普鲁卡因(批号:13022035二0八医院制剂室)100 ml+0.5%布比卡因(批号31022839 上海和丰制药)75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00 ml配成局麻药,局麻生效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皮下组织向两侧拉开,显露疝出的脂肪组织包快,如为有蒂型脂肪疝则先顺筋膜纤维方向扩大疝孔,将肿物和与蒂部相连的筋膜下脂肪组织尽量广泛切除,彻底止血,清点敷料、器械无误后,在无张力下重叠缝合筋膜,采用7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方法,皮肤、皮下组织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24 h);对于无蒂型脂肪疝,如果广泛切除疝出的脂肪组织及腰下三角内脂肪组织后,能在无张力下重叠缝合筋膜的,疝口处理同有蒂型脂肪疝;如果筋膜缺损大,勉强缝合后局部张力较大,复发可能将增大。

骶骼筋膜脂肪疝健康教育

骶骼筋膜脂肪疝健康教育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风险因素 肥胖
肥胖是骶骼筋膜脂肪疝的重要危险因素,增 加腹部压力。
减重可以有效降低疝气发生的风险。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风险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筋膜的弹性下降,使得疝 气的风险增加。
老年人群体需特别关注此病症。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风险因素 手术史
曾在骶尾部进行过手术的人群,疝气发生率 更高。
减少负重和剧烈运动,避免腹部压力过大。
尤其是在有家族史或潜在风险时,更应注意。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诊断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诊断
临床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发现骶骨区域的肿 块或不适。
需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以便做出初步判断 。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或MRI可以帮助确认疝气的存在及其范围 。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或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 进行手术修复。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式或微创手术,依据具体情况 选择。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治疗 术后护理
术后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术后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活动 。
谢谢观看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疝气风险和决定治疗方案 的重要依据。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 排除其他疾病。
如发现伴随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治疗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于轻微症状的患者,建议观察及定期复查,必 要时可进行物理治疗。
有效的锻炼计划及疼痛管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 质量。
骶骼筋膜脂肪疝健康教脂肪疝? 2.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风险因素 3. 如何预防骶骼筋膜脂肪疝? 4.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诊断 5. 骶骼筋膜脂肪疝的治疗

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35例分析

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35例分析

22l ・ 0
吉林 医学 2 0 0 8年 1 2月第 2 9卷第 2 3
标准 , 由于是有创 性检查 及可能 引起或 加重深静 脉血栓形 但
成, 近年来 已不 主张作为诊 断 D T的常规检查 ] 以上两项 V 。 无创检查结合临床评 估可大大减少静 脉造影的必要性 。只有
在静脉超声 、 D一 血 2聚体和临床评估 三者之 间不吻合时才行
腰背筋膜是人体中最致密而强韧的筋膜之一分深浅两层包夹着骶棘肌它对骶棘肌有保护支持和约束作用其各处厚薄强弱并不一致一般下胸及上腰部强厚下腰及骶部相对较薄弱而且个体有明显差异肌肉发达者较厚反之较薄弱因此肥胖者妇女不参加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者腰背筋膜下部尤其附着处多存在着薄弱部分或缺陷成为脂肪疝的因素之一

技术 出版社 ,99 5 6 19 :4 . [ ] B lwnZ C m rt A , cw a B, t 1 aht ~ 4 a i K, o eo J S h a z d a L ea .C te r e
dr tdtr bls r epvnu rm oi J .V s E d. ice o o i f e eos ho bs [ ] ac n o e h m yso d t s

[ ] Gene Pot C eu eth m om os 7 r fl U, r o M .Rcr n to b blm i e id cr r r e i n
pt n i eaaaftr[ ] JacS r, 0 1 3 5 0 aeswt vncv l sJ . vs ug 2 0 , 3: 1 . i h ie [ 收稿 日期 :0 8— 9— 2 编校 : j娜 20 0 2 土I l j 杨 字j
科学 出版社 ,0 7 26 2 0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髂筋膜脂肪疝致腰腿痛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骶骼筋膜脂肪疝;腰腿疼
骶髂筋膜脂肪疝(下称脂肪疝),是一种常见而不易被外科医生所重视的疾病。

是多种原因导致腰骶部深浅筋膜破裂,导致筋膜下脂肪组织通过筋膜破裂口或裂隙孔疝出,直接卡压或液化机化后形成粘连带,压迫刺激周围末梢血管或局部皮神经,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组织胺及激肽类物质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腰臀腿痛症状和体征。

因其易引起腰疼而常被外科医生误诊为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疾病,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我们从1980~2006年,共收治184例脂肪疝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4例均为女性。

其中左侧84例,右侧66例,双侧34例。

年龄26~68岁,平均43岁。

体型肥胖的中年妇女153人,占83%。

病程一般为1个月至13年,平均2年3个月。

有明显外伤史者48例,占26%。

临床表现为单纯腰痛126例,腰臀痛36例,腰腿痛22例。

单侧发病119例,双侧65例。

其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椎管狭窄症6例,合并腰肌劳损和腰肌纤维质炎24例。

1.2 手术结果完全消失162例,明显改善16例,较差6例。

1.3 结果手术采用病人俯卧位,腹部垫高,局麻下在骶髂部能触摸到肿块的部位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浅筋膜,即可见到数个大小不一的脂肪团块粘附在筋膜上。

有的位置较深,嵌夹在肌肉中;有的表面虽然游离,但和基底粘附得结实,需用止血钳或用剪刀切除大部分与臀上皮神经粘连,切除的脂肪较正常脂肪组织硬,多有完整的包膜;有的呈纤维束带卡压,完整彻底摘出疝出物,彻底止血,修补破裂的筋膜裂口或裂隙孔。

如需行筋膜下剥离软组织松解术,则将疝裂口扩大,切除疝出物及周围脂肪机化所形成的瘢痕组织,于深筋膜浅层充分剥离,松解粘连的纤维束带。

必要时可切断卡压时间较长严重变性的臀上皮神经,术后留置引流。

2 讨论
腰部浅筋膜分为2层,之间有丰富的蜂窝状脂肪组织。

其内走行的神经为腰神经后外侧支穿出腰背筋膜浅层后的第4段,即皮下段。

该段行程复杂,有多种转折。

细小神经周围有伴行的脂肪组织,极易随疝出的脂肪遭受挤压、压迫,从而产生腰腿痛症状。

腰部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也分浅层与深层。

浅层很薄弱,深层即腰背筋膜,分成浅、中、深3层。

浅层在下腰部及骶部有背阔肌起始腱膜增厚,形成腱性腰背筋膜。

在髂后上棘连线以下,腰背筋膜浅层与骶棘肌总腱相愈合,较为坚韧,一般很难破损。

我们通过对本组病人术中的详细观察,所有的脂肪疝均发生在腰骶部浅筋膜或深筋膜浅层2层。

疝出物多来源于其筋膜下大量
的脂肪组织,未见到典型的腰背筋膜脂肪疝。

脂肪疝多发生在髂腰部和骶髂部,在腰腿疼的病患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因其臀上皮神经受牵拉而致腰腿痛,所以极易误诊为腰间盘脱出而使治疗方法不正确。

其实脂肪疝和诊断并不难。

第一,压痛部位在腰骶髂部位。

在压痛部位可触摸到几个颗粒状或团状大小不等的硬性肿物。

详细追问病史及检查腿疼部位不超过月国窝以下;第二,利用影像学手段排出腰椎间盘脱出及其他疾病的存在。

本病单侧发病居多,双侧较少。

疼痛发作多在坐位或站位时改变腰的姿势而引起的,也可以是其他原因或无明显诱因。

有时与腰扭伤相似,腰活动受限,甚至咳嗽时腰疼加重,直至出现强迫体位和保护性腰椎侧弯,须与腰扭伤、腰间盘脱出、梨状肌综合征相鉴别。

单就压痛部位就不难与以上3种疾病相区别。

本组184例中均采取手术切除,术前并未做局部封闭及其他方法,诊断一经确立即采用手术治疗。

术中所见的脂肪组织未见有蒂而只是与筋膜有较坚实的粘连,需要用锐性分离或剪刀切除。

本组184例中,术后症状消失的162例中,16例术后明显改善,1周后症状消失。

仅有6例术后仍有症状,进一步检查尚有间盘退变,因此我们认为手术治疗脂肪疝是最可靠的方法。

脂肪疝导致腰骶部深浅筋膜破裂的真正原因目前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肥胖、劳损、外伤及风湿等原因引起,不排除与妊娠及内分泌系统有关。

而且,对本病的名称认识也不相同。

有专家认为应叫臀筋膜疝,是脂肪块压迫臀筋膜和臀上皮神经并产生粘连,神经反射引起腰腿痛,我们称其为骶髂筋膜脂肪疝。

我们还注意到,本病与病人身体肥胖有直接关系。

由于腰骶部筋膜脂肪疝的疝出物为疏松的脂肪组织,疝出物早期呈炎性水肿状,后期出现增生肥大,不可能自行予以还纳,且局部周围组织血运丰富,故一般采用局封、理疗、按摩等保守治疗很难奏效。

本组有73例病人曾在术前接受过理疗或封闭治疗,疗效均不满意。

因此,本病一旦诊断明确,即应早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杜心如,张一模,刘建丰,等.腰骶部骨筋膜室的外科解剖.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4,12(2):132-133.
2 Selachter BM.Relax in in normal and pathogenic pregnancies.Obst Gynec,1982,59: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