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敦煌碑铭赞语言文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21世纪敦煌变文研究综述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9年3月第37卷第1期Mar.2019Vol.37No.120世纪初期,敦煌遗书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敦煌学的广泛关注,在这些数万卷的遗书当中,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文学类作品就是变文了。

近年来,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虽然在日本、欧美等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变文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国内的研究水平明显高于国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构想的提出,敦煌变文再一次进入世人眼中,在新时代背景下,敦煌变文的研究依旧焕发着耀眼的光辉。

随着对变文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相当多综述类文章,为后辈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笔者拟主要概括进入21世纪后(2000—2017)中外学者对敦煌变文的研究状况,由于检索不便等原因,综述重点集中在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上。

一、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在敦煌变文刚被发现的时候,学者对变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校勘、考证以及注释等方面,一系列敦煌变文汇集本相继出现,自学术史上第一部变文集——周绍良先生的《敦煌变文汇录》(1954)出版后,相继出现了王重民等先生编写的《敦煌变文集》(1957)、潘重规先生的《敦煌变文集新书》(1984)、黄征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1997),这些都代表着学术界变文整理的最高水平。

在21世纪头十年中,出现了项楚的《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1],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释非常详尽,而且兼顾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大大地减轻了研究者阅读文本时的障碍,代表了当时变文研究的最新水平。

敦煌变文的整理校注工作,可以说一直是整个敦煌变文研究领域中做得最好的部分之一,很多学者做了扎实的文献基础工作,但由于出土的文献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等问题,整理出来的变文文本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因此,不少学者积极发表学术论文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从整体上看,这些校注商补多集中在《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目连变文》《秋胡变文》《庐山远公话》《李陵变文》等作品中的字词方面,还有一些是针对已出版的变文汇集本的校注或者是变文残缺篇名的考证。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与敦煌学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与敦煌学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与敦煌学敦煌学是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梦想敦煌,就是要保护、传承和发扬敦煌学,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遗产。

作为敦煌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顾颉刚先生在敦煌学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这位从事敦煌学研究长达四十余年的学者,一生致力于对敦煌文化的探究和研究,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顾颉刚先生在敦煌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敦煌文献的翻译和研究,其二是对敦煌壁画和雕塑的鉴定和研究。

在对敦煌文献的研究中,他致力于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翻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唐西域记》的翻译和注释,这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关于西域地理、物产、人文的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亚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在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中,他致力于对壁画和雕塑的鉴定和分类。

他对敦煌各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对敦煌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文化史料,对敦煌学和佛教艺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颉刚先生的敦煌学研究不仅深入浅出,而且还十分具有特色。

他的研究方法体现了民族学、文化学、史学、美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观点新颖、独具匠心,为敦煌学的发展贡献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梦想敦煌四十年,顾颉刚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敦煌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的敬业精神、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度的学术热情,不仅为敦煌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探究自己文化根源的榜样。

继承和发扬顾颉刚先生的遗志,让更多的人了解、研究和传承敦煌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和责任。

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梦想敦煌,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训

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训

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训姬慧(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敦煌碑铭赞是敦煌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的合称。

郑炳林先生《敦煌碑铭赞辑释》是该文书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2019年该书增订本出版,对学界研究敦煌历史、政治有弥足珍贵的作用。

研究选取“博该”“锡赍”“犷俗”“疴瘵”等词,从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其释义疏解,以期为文书的阅读和研究提供参考,并为《汉语大词典》补漏弥阙。

关键词: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训中图分类号:K87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11-04第30卷第2期2020年4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ansu Radio &TV UniversityVol.30No.2Apr.2020收稿日期:2020-03-01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陕北出土墓志汇释”(16GJ001);榆林市社科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陕北出土墓志语言文字研究”(YLSKGH2019-45)。

作者简介:姬慧(1983—),女,陕西榆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敦煌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极大的史料研究价值。

郑炳林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①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系统的关于敦煌碑铭赞的汇释著作,书中对当时的历史、职官、地理等词语条目做了详实的考释和论证,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历史的必备资料。

目前有不少论文对碑铭赞的部分词语做过考释,如赵家栋《敦煌碑铭赞字词校读举例》一文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的研究成果对碑铭赞中的一些字词进行考辨解读;《敦煌碑铭赞语词释证》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敦煌碑铭赞中“文棍”“纣儒”“鱼顋”等部分疑难语词作了尝试性地延证考释;姚美玲《敦煌碑铭赞校录字辨》运用训诂学方法,对其中因字词而误的地方进行辨析论证;姬慧《敦煌碑铭赞文献中年龄类词语汇释》对文书中与年龄相关的词语做汇考;刘瑶瑶《敦煌碑铭赞佛教词语诂解》择取文书中的几个佛教词语进行考释。

敦煌题记书法研究

敦煌题记书法研究

敦煌题记书法研究敦煌题记书法研究敦煌题记书法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敦煌石窟中的题记碑文中,题写者经常以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的笔触表达对佛教信仰的敬仰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敦煌题记书法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敦煌题记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在当时,敦煌地区的佛教繁盛发展,大量的佛教寺庙建筑在敦煌地区兴起。

这些寺庙以及石窟的创造,需要有相应的题记来证明建造者的功德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寺庙和石窟出现了文字的刻划。

这些刻痕多以隶书体为主,具有清晰简练的特点。

它们在当时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题记书法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一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敦煌题记书法独具特色的笔画结构。

敦煌题记作品中的笔画常常富有韵律感,线条凝练而有张力。

其次,敦煌题记书法中的字形处理独树一帜。

题记碑文中的字形多变而富有变化,有的字形刚健有力,有的字形流畅婉约。

再次,敦煌题记书法中的装饰性元素丰富多样。

除了基本的字形刻划,题记碑文中还常常伴随着花鸟、动物、山水等装饰性元素的插画,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敦煌题记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深远。

首先,敦煌题记书法的兴起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敦煌题记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领域。

其次,敦煌题记书法的创作对后续书法家形成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历史上的书法家们常常从敦煌题记书法中汲取灵感,借鉴其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最后,敦煌题记书法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佛教艺术和信仰的载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见证。

虽然敦煌题记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敦煌题记书法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PPT

敦煌学与语言文学研究.PPT

正式讲经
回向发愿
说押座 解释经题 解座
4. 代表性作品
《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维摩诘经讲经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5. 讲经文的结构
讲经文按照俗讲程式结构全篇,其主体部 分为:
都讲唱出一段经文,法师对其阐释解说, 再用韵文吟唱,如此递相往复,将经文一段一 段讲唱完。
3. 诗话的特点(讨论)
与其它说唱底本相比它的基本特点是,虽然仍为 说唱结合、散韵相间,但以唱为主,而散说部分既有 押韵自由的四、六骈语(一般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 或换一、二此韵),又有句法灵活的散体叙说,有些 文中或文末还证以诗咏。
五、词文
1 .何谓词文
词文,是唐代一种以通俗韵文叙事的说唱伎 艺的底本。一般认为它是从乐府民歌如《孔雀东 南飞》、《木兰辞》等古代民间叙事诗孕育发展 而来的。
此类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以声定文、由乐定辞,多 为长短句形式,有一定的格式和调名。
它们多为民间作品,基本上产生和兴起于唐五代 时期,在研究中国歌辞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类:诗赋类,包括骚体、古体、近体、歌 行体诗和文赋。
是以诗和文赋为体创作出来的一类作品。文赋 不同于主要用于讲故事的俗赋,而是重在述志、抒 情、状物,与诗歌有共同之处,故可将它们归为一 个大类。
俗文学(民间文学)和雅文学(传统文学), 乡土文学和中原文学,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等。甚 至可从文体上分为30种作品。
按照通常的以形式特点为基准的分类方 法,很多学者将敦煌文学归为六个大类:
第一类:说唱类 第三类:诗赋类 第五类:散体文类
第二类:曲辞类 第四类:小说类 第六类:杂著类
第一类:说唱类,包括讲经文(附押座文、解座 文)、变文、因缘、话本、词文、诗话和俗赋(故事 赋)等。

敦煌写本碑铭赞文用典考释(二)

敦煌写本碑铭赞文用典考释(二)

耨 池 安密 。湛 湛 常凝 P3 2 《 门都 法 .7 6 释
律 杜和尚写真 赞》 (2 ) 2 1
湖名玛那 萨罗华 ,即阿耨达池也 。豌伽 ,信度 , 缚 刍 ,徙 多 ,四河 出焉 。佛 典 载 ,此 湖 之 水 。 自山谷间曲折 流 出,分为 四大河 ,一 河 中有 黄
金 ,一河 中有 金 刚石 ,一 河 中有 红宝石 ,一 河
也) 绕池 一 匝人东 南 海。池南 面 金象 口流 出信
度河 ( 日辛 头河 讹也 ) 旧 绕池 一 匝。入西 南 海 。
事卫献公 、襄公 、灵公三王 ,因贤德闻名诸侯 , 言行 十分谨 慎 。现存 文献 多所提 及 ,以之作 为 文人 士大夫 的典 范屡 加 褒赞 ,如 《 论语 ・ 灵 卫
为益乎 ? ’乃 誓 以忘 身 ,躬 往 和劝 ,遂二 国交
欢 ,由是显达 。汉永 平 中 ,明皇帝夜 梦金人 飞
族 训》 也说 :“ 璩伯 玉以其仁 宁卫 ,而天下莫能
危也 。 《 ” 庄子 ・ 阳》 :“ 伯玉行 年六 十 则 有 蘧
空而至 ,乃大集群 臣 ,以 占所 梦。通人 傅 毅奉
答 :‘ 臣闻西域有神 ,其 名 日 ‘ ’ 佛 ,陛下 所梦
将必是 乎? ’帝 以为 然 ,即遣 郎 中蔡 情 、博 士 弟子秦景等 ,使往 天竺 寻访佛 法。情 等于彼 遇
见摩腾 ,乃要还汉 地。腾誓志弘通 ,不惮疲苦 , 冒涉流沙至乎雒 邑,明帝 甚加 赏接 ,于城 西 门 外立精舍 以处之 。汉地 有沙 门之始也 。 _ 此 即 ”9 佛学东传之 由来 ,后 世 据此有 “ 白马驮 经” 的 故事 。
池西 面琉 璃 马 口。流 出缚 刍河 ( 日。博叉 河 旧
讹也 ) 池 一 匝。入西 北 海 。池 北 面 。颇 胝 师 绕 子 口。流出徙 多河 ( 日私 陀河讹也 ) 绕池一 旧 匝。人 东 北海 。或 日。潜 流 地 下 。出 积 石 山。

敦煌文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未来

敦煌文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未来

最后,敦煌学中各个学科发展不平衡,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在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是一批研究历史、研究文学的先生。

其研究进路,也主要从历史、文学等方面开展,所以,中国的敦煌学,这两个学科的成果最为丰硕。

但敦煌遗书是佛教寺院的弃藏,90%~95%的遗书都与佛教有关。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的佛教研究界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利用敦煌遗书来推进佛教研究的重要性;倒是原本不是研究佛教的学者,在敦煌佛教研究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

毋庸讳言,由于这些先生原本不是研究佛教的,他们对敦煌佛教的研究,虽然成绩巨大,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局限。

凡此种种,使得中国的敦煌佛教研究,与敦煌学其他领域相比,显得相对的沉闷与滞后。

就佛教文献整理而言,可以说,大多数敦煌佛教文献还没有得到整理或有效整理,敦煌遗书中佛教文献的基本面貌,目前只是初步展现。

就初步展现的情况而言,敦煌遗书提供的资料,足以对中国佛教史中的不少问题重新进行研究,足以为中国佛教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但是,敦煌遗书中佛教文献的研究价值,基本上还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

而要让人们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利用它们打开佛教研究的新局面,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快把这些文献整理出来,提供给相关研究者。

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

因此,即使其他学科的敦煌学研究可以转型,敦煌学中的佛教研究,还需要一大批人老老实实地从爬梳整理基本资料,编纂目录、提要与索引开始,扎扎实实地把资料工作做好,离所谓“转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敦煌文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未来郑 阿 财a,b(台湾南华大学a.中文系;b.敦煌学研究中心,台湾嘉义621) 一、引言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来,已经历了一百年的历程。

就中国敦煌学研究发展而言,敦煌文学研究是较早开始的,相较于敦煌学的其他研究领域而言,敦煌文学研究成果也最为突出。

一方面,由于早期留心敦煌文献的学者多数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后期,在台湾地区极力倡导敦煌学的潘重规先生系中国文学系教授,以至研究主力集中在中国文学系所;另一方面,又由于文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它和民族的心理与情感关系最为密切,中国学者在这个方面自然拥有一种天然的优势,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学者,自有独特的条件。

敦煌论文研究报告

敦煌论文研究报告

敦煌论文研究报告一、引言敦煌是中国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敦煌文化一直吸引着广大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敦煌的论文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敦煌论文的概览和研究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探究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学术价值。

二、敦煌论文概览敦煌论文是对敦煌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产物,主要涵盖了敦煌艺术、敦煌文学、敦煌历史、敦煌宗教等多个领域。

敦煌论文以对敦煌文物的研究与解读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从不同学术角度对敦煌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

敦煌论文涉及的内容繁多,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研究。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壁画艺术的瑰宝,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艺术技法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壁画的绘制技法、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考察,学者们对敦煌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见解。

除了壁画研究外,敦煌论文还包括敦煌文学研究。

敦煌文学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敦煌论文通过对敦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对于研究敦煌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敦煌论文还研究了敦煌历史和敦煌宗教。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

通过考察敦煌历史的变迁和宗教信仰的演变,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互动关系,揭示古代文明的多元融合和交流。

三、敦煌论文研究方法敦煌论文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综述、图像分析等。

实地考察是敦煌论文研究的基础,通过亲身走访敦煌莫高窟等遗址,观察和研究壁画、文物等实物,从而对敦煌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文献综述是敦煌论文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报告、专著等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了解和分析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像分析是敦煌论文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壁画、文物等图像的分析,研究其构图、题材、色彩等特点,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敦煌学在大陆开始 勃兴,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学界 对敦煌碑铭赞文献做了大量的校录整理和研究。 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初期唐耕耦等辑录的《敦 煌社会经济文献 真 迹 释 录 》(以 下 简 称 《释 录 》)、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以下简称《辑释》)以 及姜伯勤等的《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三部集大 成著作,为 学 界 所 称 誉。 这 些 辑 较 成 果 也 为 学 界 开展相关 研 究 提 供 了 便 利。 值 得 注 意 的 是,一 方 面,前辈们的研究是在较为艰难的环境下开展的, 难免存在瑕疵,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后来多有 拾遗补缺的成果出现;另一方面,敦煌碑铭赞不仅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作为一种特定文体,有散 有韵,也有音韵学、词汇学价值,以及相当程度上 的文学价 值。 学 界 在 这 些 方 面 进 行 了 发 掘,并 屡 有创获。以下即从语言文字和文学两方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文献与佛教地狱信仰的中国化研究”(15BZS007)。 作者简介:陈焱(1993-),女,湖北黄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 29卷第 1期
义》[6]、《敦煌 本 邈 真 赞 词 语 选 释 》[7]等 系 列 词 语 释义类论文以《辑释》为底本,参核缩微胶片及其 他相关文献材料,择取数例不易释读、亦未被各类 辞书收录的词语,结合传世文献用加按语的形式 做了大量考释工作。王亚丽《论敦煌碑铭简化字 的使用》对现代简化字在敦煌碑铭中的使用情况 作了归纳[8]。 姬 慧 《敦 煌 碑 铭 赞 词 汇 研 究 》以 碑 铭赞文献词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献词汇的构 成及特点并对词语进行了考释[9]。姜美菊《敦煌 邈真赞词汇选释》首次全面研究敦煌邈真赞词汇, 按照常用词汇、佛教词汇两类,分析词汇特点、构 词方式,释 证 词 典 失 收 词 语,补 正 前 人 校 勘 之 误 [10]。赵家栋《敦煌 碑 铭 赞 语 词 释 证 》以 《辑 释 》 为据,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 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 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敦煌碑铭赞中“文 棍”“纣儒”“鱼躜”等部分疑难语词作尝试性的延 证考释 [11]。杨小平《敦 煌 文 献 词 语 考 察 》以 写 卷 为基础,利 用 诗 词 曲、笔 记、小 说、佛 经、碑 文、墓 志、字书、音义、语录等,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 和现代汉语方言俗语材料,通过文献比较和考证, 列举翔实证据,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敦煌文献词 语进行校勘、考释、商补,考证诠释词语,论述其意 义及费解、误解缘由,研究敦煌文献的整理、注释、 校勘问题和辞书的误释错引,指出敦煌文献词语 解释有误,补充考证未详存疑的词语,说明误解误 会的词语,断定注释争议的词语,择善而从或提出 己 见[12]。 刘 瑶 瑶 《敦 煌 碑 铭 赞 佛 教 词 语 诂 解》[13]、姬慧 《敦 煌 碑 铭 赞 文 献 中 年 龄 类 词 语 汇 释》[14]二文则分别择取数例未被各类语文辞书收 录的佛教词语和年龄类词语予以考释,弥补了辞 书词语失收、用例滞后或孤证、释义不当等现象。 闫斯文、武振玉《敦煌文献词汇研究综述》对近四 十年的敦煌文献词汇研究情况作了概述,其中包 含了敦煌碑铭赞文献[15]。可以看出,对敦煌碑铭 赞词汇的考释,往往能揭示出其他传世文献所未 有的词汇,对汉语词汇整体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敦煌碑铭赞写本的词汇学价值研究 敦煌碑铭赞写本保存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 原始语言材料,且用词种类繁多,对于探究近代汉 语词汇发展史具有极高的语料价值,长期以来多 有学者开辟新意。吴蕴慧《敦煌文书词语选释》据 《释录》所收材料对敦煌文书中一些常见的而《汉 语大 词 典》未 收 的 词 语 进 行 了 考 释[4]。杨 晓 宇 《敦煌碑 铭 赞 词 语 诂 解 》[5]、《敦 煌 碑 铭 赞 词 语 释
一、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
关于敦煌碑铭赞语言文字方面的成果,具体 包括音韵学、词汇学以及文字解读三个方面。
(一)敦煌碑铭赞写本的音韵学价值研究 碑铭、邈真赞之赞文多为四字韵文,一般隔句 押韵,且大 多 一 韵 到 底。 其 用 韵 现 象 必 然 是 唐 五 代时期敦煌甚至西北地区实际语音的反映。联系 赞文的韵脚字,我们可以获得有关唐五代敦煌地
第 29卷第 1期 2019年 2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ansuRadio& TVUniversity
Vol.29 No.1 Feb.2019
近四十年来敦煌碑铭赞语言文学研究综述
陈 焱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敦煌所出的碑铭赞文献记载了唐五代时期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的丰富历史信息。近四十年来随着敦 煌文献整理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对碑铭赞文献从语言文字和文学价值角度的研究成果也同样值得关注,包括 音韵学、词汇学、文学价值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校补文献、弥补前人不足以及挖掘河西语言文化多有助益。对 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回顾,有利于在前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挖掘。 关键词:敦煌文献;碑铭赞;语言文字;文学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30(2019)01-0005-05
区极富方音价值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和信息。这方 面的研究成果 目 前 还 很 少,主 要 有:江 学 旺 《敦 煌 邈真赞用韵考》根据校录摘录韵脚字的通押情况, 系联为阴声韵六部、阳声韵六部、入声韵三部,考 证出与《广韵》相比,邈真赞的韵部系统发生了重 大变化,即有的韵部已经合并,有的韵部发生了转 移;同时指出邈真赞出现的韵脚字所反映出的韵 部的分合与敦煌变文情况一致[1]。邓文宽《敦煌 邈真赞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从音韵 学的角度对敦煌邈真赞中的 56例唐五代河西方 言通假字逐一进行了梳理校改[2]。仝正涛《敦煌 世俗文赋体韵文用韵研究》系统考察了包括敦煌 碑铭、邈真赞文献等敦煌世俗文赋体韵文的用韵 情况,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系联,归纳出韵部 23部,并认为敦煌世俗文赋体韵文用韵反映了唐 五代西北方音的特点[3]。以上成果对于发掘碑铭 赞文献的音韵学价值颇有助益,但还显不足,期待 以后有更多的成果面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